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做好大学生资助工作对社会和个人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每个高校都为此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文章结合作者多年从事大学生资助工作的实践经验,提出了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大学生资助工作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大学生 资助 经济困难
做好大学生资助工作对社会和个人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每个高校都为此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本文结合笔者多年从事大学生资助工作的实践经验,提出了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大学生资助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做好大学生资助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社会意义
做好大学生资助工作,是坚持党中央提出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根本要求的具体体现,是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保证,是在教育工作中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为维护高校乃至社会稳定,增强大学生对党和国家热爱之情,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大措施。解决好高校贫困家庭学生的经济困难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和学校乃至社会的稳定、高等教育收费制度改革的发展以及广大公民机会均等地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由此可见,做好大学生资助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这是一项民心工程,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
2、个人意义
做好大学生资助工作对学生本人及其家庭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越来越多的人把高等教育作为人生的一项重大的投资来看待,有许多家庭信奉教育脱贫,认为只要学生完成学业,就能为改变自己提供平台,山沟沟里飞出了金凤凰成了许多贫困家庭对未来的企盼,高等教育演变成为家庭未来的发展需要。而做好大学生资助工作能够为贫困学子的家庭提供有力的支撑,为贫困家庭减负,助贫困学生成才。
二、大学生资助工作的现状分析
1、资助工作的基本构成
目前各高校开展的资助工作的基本构成主要包括奖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学费减免、困难补助、勤工助学等,高校性质不同,资助总经费的构成中各类资助经费所占的比例份额会有所差别,同一所高校来说,各类资助经费所占比例一般都写进学生手册,保持基本稳定,而国家助学贷款、社会奖学金的设立情况每年会有一些变动。
2、资助工作的基本状况
国家规定收费部分的10%用于资助工作。据统计,全国大部分高校通过积极开展校内挖潜、校外支持,资助总经费远远超过10%的标准,基本上能够满足学生需要,实现了不让一个学生因经济困难而辍学的目标。
事实上,高校中经济困难学生的比例仍然很高,欠缴学费想象依然存在。表1给出了某高校近几年学生资助和学费欠缴的状况,从表中不难看出,学生通过各种资助政策以后,仍然欠缴学费,可以看出学生中存在30%的缴费困难。据某高校统计,在校生中有超过50%的学生经常做兼职,筹措学习费用。
3、存在的问题
(1)资助经费总量不够,体现在资助经费的总量与学生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表2给出了某高校近三年资助政策资助的学生人数统计数据,虽然每年资助学生人数比例高达350%以上,受益面还是比较大的,但是除开国家助学贷款以外的,人均获资助净额每年只有1500元左右,相对于每年4600元学费,1200元住宿费,以及每个月300元以上的生活费用而言,这些贫困学生接受到的资助可谓是杯水车薪,远远不能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
(2)资助政策之间缺乏统一和协调。不同的资助政策之间缺乏统一和协调,学校和院系均无法对学生资助进行统筹规划,不同的资助政策经常孤立地进行操作,特别是各项社会资助日益增多的情况下,容易产生重复资助和资助不足同时存在的现象。另外,不同资助政策学生承担的义务之间也存在不平衡,国家助学贷款是要全额偿还的,而减免学费则是免费的午餐,同样是贫特困生,享受不同的资助政策与所获得的实际资助是不同的。
(3)学生对资助政策的认识存在偏差。在学校,不可能完全掌握和了解所有贫特困生的经济状况的情况下,学校的资助成为有限的福利性资源。学生对资助政策的认识存在偏差,认为资助款项应该是全体学生的福利,“不拿白不拿”,甚至认为当特困生光荣。
(4)奖学金制度与资助制度不相匹配。用于奖励优秀学生的奖学金金额一般远远低于资助总额,奖学金的获奖面一般不超过学生总人数的30%(这其中包括有一部分贫特困生),所以,对于全校来讲,非贫特困生在校期间获得经济支持的学生比例是不高的,这就难免会导致学生中产生“优秀的不如贫困的”错误的认识。
(5)院系自主权限不够,院系和学校之间也只是被动接受补助的关系,无法主动开展资助工作。院系没有自主权和调控权,一些困难学生不能及时得到补助,而不很困难的学生也会因为学校给的资助名额较多而得到资助(俗称“花露水大家洒洒”),容易引发一些矛盾,并且影响学校资助政策的权威性和执行力度。
三、做好大学生资助工作的几点思考
1、总量加大的问题
学生资助工作经费的增量要依靠社会力量对教育的支持,各个高校在现有的财力状况下,能够按照国家教育部规定的资助比例落实好资助总额已属不易,但随着社会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方方面面的社会资助会不断增加,高校所要做的工作就是要开门办学,与社会接轨多一点,利用“赠与免税”、“捐赠计提企业成本”的政策扩大宣传力度,设立各项社会奖学金或者设立高校资助基金,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捐资助学行列中来。
2、各项资助政策之间的关系进行调整
通过调整,使享受不同资助政策的学生所应该承担的义务基本相当,减少无偿获得资助的做法。笔者主张废除减免制度,改进补助制度,每月定额补助多一点,一次性补助少一点。国家助学贷款总额不能计入学校资助总额,同时大力提倡生源地贷款。凡是通过借贷交清学费的,同等困难的情况下,应该得到优先补助,在学生中倡导“交纳学费是自己的事”的缴费意识和“学校资助是国家和社会的关爱”的感恩意识,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3、建立以奖学金代替补助的资助制度
鼓励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各项奖学金,而不是“等、靠、要”各项困难资助,困难的学生通过资助解决生活温饱问题,通过兼得奖学金解决生活上的其他问题。鼓励成绩优秀的学生获得高额的奖学金,与国际接轨,倡导优良学风的形成。
4、大力拓展勤工助学岗位,满足学生实践和助学两方面的需求
笔者认为,学生资助工作的发展方向应该是以勤工助学方式让学生获得资助,也就是说让学生体面地解决生活窘境,同时锻炼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通过调查发现,许多高校存在一方面给与学生很多资助政策,另一方面学生对学校的资助并不领情,认为资助工作存在不合理现象,由此产生抱怨。笔者认为,大力拓展勤工助学岗位,特别是校内岗位,同时适当提高学生勤工助学的单位时间报酬,把预算中用于学生资助工作的总经费通过学生勤工助学活动发放到学生手中,不仅有利于减少学生“等靠要”的懒汉心理,有利于学生处理打工与课堂学习之间的矛盾,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学校的感激之情。笔者所在的学校要求受资助学生必须参加公益劳动,学生凭公益劳动登记表向所在院系申请资助,这就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5、规范学生申请资助的程序
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申请制度,形成文件写进学生手册,挂到网站,让全校学生了解资助的程序和政策,规定每年六月份申请,九月份审批。对学校年度资助经费总额进行适当分配,规定好不同资助形式所占比例,对目前实行的减免学费等形式的“免费午餐”式资助规定每学年申请一次,避免多层次重复资助。
6、调动院系的积极性,以院系为主体实施资助
学校与院系之间进行分工合作,学校主要进行资助总经费的规划与分配,进行勤工助学岗位的编制与设定,规定获得某项奖贷减免资助的申请条件,强化规范管理,受理基层申诉。院系主要进行学生真实生活情况的摸底了解,保证让有限的资助资金用于真正需要的学生身上,公布勤工助学岗位的申请条件,对申请资助的学生资格进行审查,对受资助学生进行公布和公示,接受监督。学校根据院系资助工作完成的质量和效果进行下一年度资助总量的调控,加强宏观管理,从而让院系成为学生资助工作的基层单位和主体单位,调动院系从事学生资助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资助工作的效能。
【参考文献】
[1]吕澜、林良夫:加强高校贫困生助学工作的若干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2007(7).
[2]刘彦:构建和完善高校贫困生助学工作体系的探讨[J],辽宁教育研究,2007(3).
【关键词】大学生 资助 经济困难
做好大学生资助工作对社会和个人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每个高校都为此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本文结合笔者多年从事大学生资助工作的实践经验,提出了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大学生资助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做好大学生资助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社会意义
做好大学生资助工作,是坚持党中央提出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根本要求的具体体现,是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保证,是在教育工作中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为维护高校乃至社会稳定,增强大学生对党和国家热爱之情,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大措施。解决好高校贫困家庭学生的经济困难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和学校乃至社会的稳定、高等教育收费制度改革的发展以及广大公民机会均等地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由此可见,做好大学生资助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这是一项民心工程,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
2、个人意义
做好大学生资助工作对学生本人及其家庭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越来越多的人把高等教育作为人生的一项重大的投资来看待,有许多家庭信奉教育脱贫,认为只要学生完成学业,就能为改变自己提供平台,山沟沟里飞出了金凤凰成了许多贫困家庭对未来的企盼,高等教育演变成为家庭未来的发展需要。而做好大学生资助工作能够为贫困学子的家庭提供有力的支撑,为贫困家庭减负,助贫困学生成才。
二、大学生资助工作的现状分析
1、资助工作的基本构成
目前各高校开展的资助工作的基本构成主要包括奖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学费减免、困难补助、勤工助学等,高校性质不同,资助总经费的构成中各类资助经费所占的比例份额会有所差别,同一所高校来说,各类资助经费所占比例一般都写进学生手册,保持基本稳定,而国家助学贷款、社会奖学金的设立情况每年会有一些变动。
2、资助工作的基本状况
国家规定收费部分的10%用于资助工作。据统计,全国大部分高校通过积极开展校内挖潜、校外支持,资助总经费远远超过10%的标准,基本上能够满足学生需要,实现了不让一个学生因经济困难而辍学的目标。
事实上,高校中经济困难学生的比例仍然很高,欠缴学费想象依然存在。表1给出了某高校近几年学生资助和学费欠缴的状况,从表中不难看出,学生通过各种资助政策以后,仍然欠缴学费,可以看出学生中存在30%的缴费困难。据某高校统计,在校生中有超过50%的学生经常做兼职,筹措学习费用。
3、存在的问题
(1)资助经费总量不够,体现在资助经费的总量与学生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表2给出了某高校近三年资助政策资助的学生人数统计数据,虽然每年资助学生人数比例高达350%以上,受益面还是比较大的,但是除开国家助学贷款以外的,人均获资助净额每年只有1500元左右,相对于每年4600元学费,1200元住宿费,以及每个月300元以上的生活费用而言,这些贫困学生接受到的资助可谓是杯水车薪,远远不能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
(2)资助政策之间缺乏统一和协调。不同的资助政策之间缺乏统一和协调,学校和院系均无法对学生资助进行统筹规划,不同的资助政策经常孤立地进行操作,特别是各项社会资助日益增多的情况下,容易产生重复资助和资助不足同时存在的现象。另外,不同资助政策学生承担的义务之间也存在不平衡,国家助学贷款是要全额偿还的,而减免学费则是免费的午餐,同样是贫特困生,享受不同的资助政策与所获得的实际资助是不同的。
(3)学生对资助政策的认识存在偏差。在学校,不可能完全掌握和了解所有贫特困生的经济状况的情况下,学校的资助成为有限的福利性资源。学生对资助政策的认识存在偏差,认为资助款项应该是全体学生的福利,“不拿白不拿”,甚至认为当特困生光荣。
(4)奖学金制度与资助制度不相匹配。用于奖励优秀学生的奖学金金额一般远远低于资助总额,奖学金的获奖面一般不超过学生总人数的30%(这其中包括有一部分贫特困生),所以,对于全校来讲,非贫特困生在校期间获得经济支持的学生比例是不高的,这就难免会导致学生中产生“优秀的不如贫困的”错误的认识。
(5)院系自主权限不够,院系和学校之间也只是被动接受补助的关系,无法主动开展资助工作。院系没有自主权和调控权,一些困难学生不能及时得到补助,而不很困难的学生也会因为学校给的资助名额较多而得到资助(俗称“花露水大家洒洒”),容易引发一些矛盾,并且影响学校资助政策的权威性和执行力度。
三、做好大学生资助工作的几点思考
1、总量加大的问题
学生资助工作经费的增量要依靠社会力量对教育的支持,各个高校在现有的财力状况下,能够按照国家教育部规定的资助比例落实好资助总额已属不易,但随着社会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方方面面的社会资助会不断增加,高校所要做的工作就是要开门办学,与社会接轨多一点,利用“赠与免税”、“捐赠计提企业成本”的政策扩大宣传力度,设立各项社会奖学金或者设立高校资助基金,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捐资助学行列中来。
2、各项资助政策之间的关系进行调整
通过调整,使享受不同资助政策的学生所应该承担的义务基本相当,减少无偿获得资助的做法。笔者主张废除减免制度,改进补助制度,每月定额补助多一点,一次性补助少一点。国家助学贷款总额不能计入学校资助总额,同时大力提倡生源地贷款。凡是通过借贷交清学费的,同等困难的情况下,应该得到优先补助,在学生中倡导“交纳学费是自己的事”的缴费意识和“学校资助是国家和社会的关爱”的感恩意识,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3、建立以奖学金代替补助的资助制度
鼓励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各项奖学金,而不是“等、靠、要”各项困难资助,困难的学生通过资助解决生活温饱问题,通过兼得奖学金解决生活上的其他问题。鼓励成绩优秀的学生获得高额的奖学金,与国际接轨,倡导优良学风的形成。
4、大力拓展勤工助学岗位,满足学生实践和助学两方面的需求
笔者认为,学生资助工作的发展方向应该是以勤工助学方式让学生获得资助,也就是说让学生体面地解决生活窘境,同时锻炼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通过调查发现,许多高校存在一方面给与学生很多资助政策,另一方面学生对学校的资助并不领情,认为资助工作存在不合理现象,由此产生抱怨。笔者认为,大力拓展勤工助学岗位,特别是校内岗位,同时适当提高学生勤工助学的单位时间报酬,把预算中用于学生资助工作的总经费通过学生勤工助学活动发放到学生手中,不仅有利于减少学生“等靠要”的懒汉心理,有利于学生处理打工与课堂学习之间的矛盾,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学校的感激之情。笔者所在的学校要求受资助学生必须参加公益劳动,学生凭公益劳动登记表向所在院系申请资助,这就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5、规范学生申请资助的程序
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申请制度,形成文件写进学生手册,挂到网站,让全校学生了解资助的程序和政策,规定每年六月份申请,九月份审批。对学校年度资助经费总额进行适当分配,规定好不同资助形式所占比例,对目前实行的减免学费等形式的“免费午餐”式资助规定每学年申请一次,避免多层次重复资助。
6、调动院系的积极性,以院系为主体实施资助
学校与院系之间进行分工合作,学校主要进行资助总经费的规划与分配,进行勤工助学岗位的编制与设定,规定获得某项奖贷减免资助的申请条件,强化规范管理,受理基层申诉。院系主要进行学生真实生活情况的摸底了解,保证让有限的资助资金用于真正需要的学生身上,公布勤工助学岗位的申请条件,对申请资助的学生资格进行审查,对受资助学生进行公布和公示,接受监督。学校根据院系资助工作完成的质量和效果进行下一年度资助总量的调控,加强宏观管理,从而让院系成为学生资助工作的基层单位和主体单位,调动院系从事学生资助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资助工作的效能。
【参考文献】
[1]吕澜、林良夫:加强高校贫困生助学工作的若干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2007(7).
[2]刘彦:构建和完善高校贫困生助学工作体系的探讨[J],辽宁教育研究,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