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协同的“双向双岗轮动”师资队伍建设模式的探索

来源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lixzhu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而建立一支校企合作、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是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重要保障。以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类专业与江门市T公司的“双向双岗轮动”师资队伍建设模式为例,探索构建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建设长效机制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關 键 词] 师资队伍建设模式;校企协同;双向双岗轮动;机电类专业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13-0144-02
  一、当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高质量、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起着关键作用。同时,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决定了学校教育不能只是理论知识的单一传授,还要求教师的教学不能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轨。然而,当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还普遍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双师型”专任教师比例不高
  主要原因是教师引进的来源较为单一,大部分教师都是直接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企业一线工作经历。
  (二)校外兼职教师所承担的实践教学任务比例不高
  根据高职教育的要求,要求高职院校聘请既有丰富的一线管理或实践经验,又具备一定课堂讲授能力的兼职教师,但完成的难度比较大。
  (三)校企合作机制普遍还停留在“单向”的沟通与交流层面上
  学校聘请企业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或派出教师到企业挂职实践,但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挂职企业往往不是同一单位,学校和企业双方没有建立人员互派和沟通交流的有效机制。
  (四)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建设形式分散、交流欠缺
  一方面,兼职教师来源较为分散,往往来自“五湖四海”,专业背景与工作背景难以统一,缺乏针对性。另一方面,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也没有固定的接收单位,以自主联系为主,导致教师挂职锻炼的企业单位非常分散,这都增加了过程管理及效果监控的难度。
  二、高职院校“双向双岗轮动”师资队伍建设模式探索
  为提高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建设校企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在不断总结校企合作经验的基础上,依托江门市职业教育联合会,探索出“双向双岗轮动”师资队伍建设新模式。
  (一)“双向双岗轮动”师资队伍建设模式的整体设计思路
  在师资队伍建设体制上,学校依托江门市职业教育联合会与企业联合构建教学管理及质量监控组织体系,建立企业工作站;在师资队伍建设机制上,学校与企业双方联动;在培养方式上,教学岗位锻炼与企业(或生产性基地)岗位挂职双岗交替;在培养对象上,面向学校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双向培养。
  1.实行“专兼结合,双向培养,互利共赢”师资队伍建设策略
  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企业投入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当中,学校树立“校企共赢”的目标,采取“专兼结合,双向培养”的策略,充分利用行业企业的人才资源优势,加强兼职教师资源库建设,力求培养一支在学校能上课、在企业能上岗,既掌握高职教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规律,又熟练掌握企业职业岗位所需求的专业技术技能的“校企双能型”兼职教师队伍。
  2.建立“双岗交替、校企人员轮岗”制度
  一方面,学校制定“双岗交替、校企人员轮岗”制度,组织专业专任教师有计划、分批到校企合作单位相应技术岗位进行轮岗或挂职实践。轮岗或挂职教师在企业岗位需积极参与企业生产,熟悉岗位所涉及的专业工作技能,利用自身具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向企业提供相关技术、管理或培训服务。另一方面,校企合作单位的技术骨干、管理人员、能工巧匠在接受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培训后,可分批到学校的教学岗位承担专业实践课教学,指导学生实习实训,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教学教改课题研究,架设校企双岗交替、校企人员轮岗的“双向双岗”深度合作机制。学校教师借助“双岗轮动”的实践锻炼,增强个人专业技能,了解行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掌握专业最新技术和工艺,通过行业资格认证考试,最终使教师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素质”教师。
  (二)“双向双岗轮动”师资队伍建设模式的具体实施步骤
  1.校企共建教师工作站
  从2009年开始,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机电技术系就与江门T公司合作开展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由机电系安排二年级学生轮流到T公司进行为期四周的工学交替,机电系派出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带队,企业派出兼职辅导员和兼职教师,共同组成学生入厂期间的指导教师队伍。这支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主要负责对实习学生的日常管理、思想工作、技能辅导、企业课堂等工作,收到了良好成效。2014年,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机电技术系与江门T公司联合建立了企业教师工作站,双方约定:由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派出一批教师进站兼职,进站教师每年寒暑假进入企业挂职锻炼,或者作为工学交替实习指导教师随学生一同进入企业,并同时参与企业产品开发、技术革新等实际生产活动,接受新技术、新工艺培训,培养了一批熟悉企业生产工艺流程、产品开发的“双师型”骨干教师;另一方面,由江门T公司选拔一批能工巧匠进入机电系的兼职教师资源库,担任企业管理、工厂供配电技术等实践课程的授课,并派出管理人员担任模具专业的行业企业顾问,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等教学改革工作。
  2.校企共建双向双岗协同管理组织架构
  校企双方联合设立教师工作站管理办公室。办公室成员由企业和机电系相关管理人员组成,主要负责组织和策划双方联合进行的教研科研开发、技术服务、学生在企业进行的教学和实习管理等各项工作。
  3.校企共建双向双岗培养管理制度
  为保证教师工作站的有序运作,校企双方联合制定了《江门职业技术学院——T公司教师工作站运行管理制度(试行)》《校企双方人才互聘合作制度》《校企双方科研合作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制度,通过对教师工作站的日常工作流程、运作方式的规范,为“双向双岗轮动”师资队伍提供了制度保障。为了使进站教师能够更好地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学院特别重视教师的素质提升工作,组织相关专任教师进行基本教学能力测评和实践教学能力测评。另一方面,学院每年组织企业兼职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法培训,全面提升兼职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使兼职教师能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高质量的教学与实习指导。   4.校企共建双向双岗管理和考评机制
  (1)建立激励机制
  学院对于参与“双向双岗轮动”的教师和教学团队,给予政策、技术、经费等方面的支持。对于成绩突出的“双向双岗轮动”教学团队带头人和成员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在职称、评聘等方面给予倾斜政策,为“双向双岗轮动”教学团队的健康发展营造具有驱动性和竞争性的政策环境。
  (2)建立绩效考评机制
  机电系教师在企业的兼职情况由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进行监督和评价。企业兼职教师参与机电系教学、专业人才培养制订等教学改革工作的情况,由机电系教学督导委员会和专业指导委员会进行监督和评价。机电系还定期召开教学工作例会与学生座谈会,对学生工学交替的企业指导教师、一线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进行考核和评价。双方评价结果均报教师工作站管理办公室备案。
  三、“双向双岗轮动”师资队伍建设模式运行效果
  (一)优化双师型师资队伍
  通过“双向双岗轮动”师资队伍模式建设,形成了一支双师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一方面,机电系教师带着科研项目走进企业,为企业产品升级、技术创新提供了服务。目前,机电系教师与企业首个科研技术开发合作项目“自动焊机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已经完成,实现了家具焊接自动化,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与生产质量,突破了一直无法解决的技术难题。学校和企业共同组成的技术团队开展了“金属管类家具自动化柔性制造”等科研项目开发,为钢家具行业提供家具研发和制造技术服务,共同推动企业技术进步。机电系还为企业提供专业课程培训,目前已为T公司近1000名员工完成了工程识图及3D设计技术培训。通过合作,企业提升了技术攻关能力,员工素质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另一方面,企业的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将行业企业的最新技术动态讲解传授给学生。至今,兼职教师共承担机电系近40个班级的企业管理和工厂供配电技术课程的教学。同时,企业管理人员、能工巧匠通过参与学院的教学、教研工作,指导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使学院的人才培养更加符合企业的用人需求。近三年来,机电系仅在T公司共聘请了兼职教师10名,其中包括产品设计类专业教师2名、制造工艺类专业教师6名、企业管理营销类教师2名、聘任企业兼职辅导员4名。
  (二)促进专业教学改革
  通过“双向双岗轮动”师资队伍模式建设,促使了专业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收获了一批教学改革成果,优化了模具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机械设计与制造等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及相关课程标准,同时通过开展“学—工—学多循环”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校外工学交替—校内与校外工学交替—校内工学交替的多循环系统,实现了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在时间与空间上的交替循环。与此同时,开发了《家具产品设计与实践》《企业管理》《工厂供配电》等与实践教学相配套、能反映生产实际、体现岗位技术要求和职业技术标准的校企合作教材。
  四、结语
  “双向双岗轮动”师资队伍建设模式,突破了过去大部分校企合作单向管理的局限性,学校和企业联合互动,使“双岗”的管理与考核更加科学与合理。“双向双岗轮动”师资队伍建设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最终使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获得共赢,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和谐局面,为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徐宝林,陈淡蓉.模具专业“学-工-學”多循环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6).
  [2]李瑞春.矿山机电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 践[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
  [3]陈淡蓉,徐宝林.探索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双赢模式:以机电技术系与天健集团的实践为例[J].青年与社会,2013(3).
其他文献
[摘 要] 国内外对师生交互的研究方兴未艾,主要集中在学生对人才培养及教学改革、教育质量、教师发展、教学评价、学校建设、社会支持的影响等方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应用型院校转型对师生交互的有效利用,可体现在师生互动与教学评测、教师发展与市场效应、人才培养与学校建设、课程构建与就业提升等层面。  [关 键 词] 应用型人才;应用型院校;师生交互;研究现状;实践价值  [中图分类号] G645 [
期刊
[摘 要] 如何有效获取信息?步骤有三:第一步是要定义信息任务,解决“我要查寻什么”的问题;第二步是要确定搜寻策略,解决“我从哪里搜索”的问题;第三步是活用搜寻手段,解决“我用什么方法搜索”的问题。  [关 键 词] 获取信息;信息任务;搜寻策略; 搜寻手段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13-0084-02  这是一个充满了机会的城市
期刊
[摘 要] 大学生志愿者逐渐成为志愿服务的主要力量,高校是开展志愿服务工作的主要营帐。以国家开放大学(广州)为例,在阐述志愿服务内涵和构建意义的基础上,结合开放教育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推进开放教育学生志愿服务建设展开理论的探析和思考。  [关 键 词] 开放教育;志愿服务;志愿精神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13-00
期刊
[摘 要] 通过对我院艺术系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阅读目的、阅读喜好分析大学生阅读心理,以获取资源的途径、阅读设备的选择剖析大学生的阅读行为,并提出加强与其他图书馆合作、合理配置馆藏资源、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业务技能、建立阅读长效机制等建议。  [关 键 词] 大学生;问卷调查;阅读分析;阅读推广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13-01
期刊
[摘 要] 学生回迁是分割型异地办学模式下承上启下的一个核心环节,回迁的平稳顺利、管理服务的衔接到位,不仅是对今后工作的探索和经验积累,更是对当前办学模式的重要检验。以南京林业大学南方学院“2+2”办学模式为例,从学生回迁前的准备工作、行李搬迁、开学报到、入学教育等方面系统研究学生回迁问题。  [关 键 词] 异地办学模式;学生回迁;准备工作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
期刊
[摘 要] 对于主持人是否需要运用表演技巧这个问题,一直以来都具有广泛的争议。然而在艺术领域里,许多门类都有着相通之处,甚至从表演学的角度来看,主持艺术也可以看作是一种表演行为。以《今晚80后脱口秀》节目主持人为例,探究主持人在此档节目中的主持表演活动对当前的脱口秀节目主持人乃至综艺娱乐节目主持人的借鉴价值。  [关 键 词] 播音主持;主持人表演技巧  [中图分类号] G22 [文献标志码] A
期刊
[摘 要] 2016年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建立企业创新的科技机制,要围绕使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加快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来谋划和推进,要调整现有行业和地方的科研机构,充实企业研发力量”,而校企合作就是产学研的具体合作形式之一,是促进高职教育发展和企业提升科技研发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校企合作存在政策缺乏激励性、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形式比较松散,整体推进的合力相对薄弱;缺乏稳定合作机制和持续有效
期刊
[摘 要]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难以避免的问题。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从外部、内部对农科院校新办文科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从吸纳社会评价加强专业建设、利用数字化课程资源充实课堂教学资源、应用虚拟仿真实习实践资源加强实践教学、加强本科生指导、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增强就业服务指导等方面入手解决新办文科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从而推进农科院校新办文科专业朝向特
期刊
[摘 要] 如何让隐性能力的教育过程显性化、生动化,一直是职业素养教育的难点之一。东莞理工学校职业素养研究传播中心与企业共同研发的职业素养沙盘,依据职业素养能力与企业经营能力双指标,对学生在企业模拟运营活动中的主要行为进行数据采集与分析,并以雷达图、杜邦分析图等形式呈现,为学生构建模拟运营环境,提供职业素养学习的实训平台,帮助学生充分体验职业素养能力在企业生产运营活动中的存在状态与重要意义。职业素
期刊
[摘 要] 校企合作是应用科技大学建设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在其办学模式的方方面面均体现出企业的参与和合作,并积累了成功经验。从高校和企业双方自身特点出发,探索其开展合作的基础和动机,为我国现阶段高校转型与发展提供经验和启示。  [关 键 词]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13-0114-0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