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忽然“变坏”了?

来源 :孩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qiangranr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期话题
  涛涛3岁了,妈妈最近忽然发现孩子产生了“变坏”的苗头:偷东西、撒谎、说脏话、顶嘴、打人……种种不良行为接踵而来,妈妈在应接不暇之余,不免感到伤心气馁:为什么我家宝宝现在会变成这样?原先那个乖巧懂事的孩子去哪儿了?妈妈也曾强压内心的怒气,苦口婆心地耐心教育孩子;也曾令行禁止,严厉惩罚孩子的“叛逆行为”,可涛涛这次认错了,下次依然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错。妈妈该如何摸清涛涛“变坏”的原因呢?孩子遇上“叛逆期”该如何应对呢?
  
  天使筝筝:
  涛涛的这些行为并不是“变坏”,而是到了第一逆反期,只要家长花点心思,一定能帮孩子顺利度过。要让逆反期的孩子健康成长,特别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1、孩子发生逆反行为时要充分理解他的感受,不要和孩子正面冲突,等孩子平静下来之后再找机会交流。2、孩子也有自尊心,家长要避免批评、嘲笑孩子,不要强化孩子的错误。3、要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经常像朋友一样与孩子谈心聊天,这样孩子遇到困难才会主动找我们诉说,我们也才能早日帮助孩子走出“逆反期”。
  爱华09:
  3岁左右的孩子完成了从婴儿到幼儿的过渡,开始有了自我意识、寻求独立、坚持自己的想法,外在的表现就是孩子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和需求,往往会做出许多不考虑后果的行为。家长切不可把这些行为简单的视为“变坏”的苗头,也不可粗暴地借助于家长的权威去压制,或者干脆走向另一个极端——放纵娇惯,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家长应采用灵活的策略,比如将孩子身上出现的“变坏”现象编成有趣的故事,晚上睡前讲给孩子听,让他自己判断应该怎样做才是正确的。只要耐心引导,孩子慢慢就会明白哪些行为是不好的、不应该做的。
  跳跳妈:
  面对孩子的“叛逆期”,我们首先要树立良好的榜样,孩子模仿的第一对象便是家长,如果我们自己有说脏话、撒谎、动粗等坏习惯,孩子耳濡目染也会跟着学的。其次,对待孩子的各种具体不良行为,家长要根据其性质分别对待。有些行为是一定要制止的,比如打人、偷东西,应该通过说教的方式告诉他这种行为的严重性;有的行为则可以通过“冷处理”的方式来纠正,比如孩子说脏话、顶嘴等。再次,少让孩子接触不良媒体信息,在给孩子选择书籍和电视节目时,应该选择有益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好书、好节目,让孩子健康地度过“叛逆期”。
  收收妈:
  大部分孩子会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而尝试一下偷、撒谎、说脏话、顶嘴、打人等行为,看看大人的反应。这时最好不要用惩罚代替教育,惩罚是一种短视行为,在短时间内或许能起到作用,但孩子并未真正明白道理,相反只是记住了哪些事情会受到惩罚,于是刻意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甚至用谎言来掩盖事实。久而久之,虽然表面上他变乖了,但无形中却养成说谎的习惯。至于顶嘴,有时候说明他有自己的主张,在无大碍的情况下,不如让他自己做一回主人。一则可以培养他独立思考的习惯,让他感觉自己是个大人了,与大人有同等的话语权,二则可以保持孩子与大人间良性沟通。
  编辑点评:
  家长们对于孩子“第一反抗期”的了解远远超出编辑的意外,从家长们的家教心得中,足以看出当代父母对科学育儿的重视,过去“管教式”、“溺爱式”、“权威式”的家教关系已经渐渐淡化了。家教育儿其实没有固定的法宝准则,当孩子出现任何问题时,解决方法无非观察、倾听、学习,最后以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解决。只要家长们对孩子尊重、关怀,一定能陪伴孩子度过令人头疼的“第一反抗期”。
  下期话题:
  晶晶入园已经两个月了,依然无法适应。平时无论想喝水、上厕所还是脱衣服,晶晶都不敢主动跟老师说,特别是正在上课时,宁愿憋到尿裤子也不肯举一下小手。和小朋友产生矛盾时只会急得哇哇大哭,老师想问明情况,晶晶不是扭扭捏捏不敢做声就是支支吾吾表达不清楚,老师要猜度孩子的心思也很费劲。老师说晶晶还没有做好上幼儿园的准备,妈妈不明白,不是到了一定年龄就自然上幼儿园吗?晶晶的心理和智力发展一点儿也不亚于同龄孩子,究竟什么是老师说的入园前准备呢?家长在孩子入园前应该做好哪些辅导和训练呢?
其他文献
近年来,很多父母接触到“爱和自由”的育儿理念,并付诸实施。有些父母在实施的过程中产生了困扰:给孩子自由,是不是意味着不“管”孩子?如果约束孩子,是不是意味着我没有给他足够的自由?孩子受到约束后,哭闹得厉害,我是不是伤害他了?  的确,大多数人不知道爱和自由的度应该怎样把握。  简而言之,爱和自由不意味着对孩子有求必应、包办孩子的生活、听任孩子为所欲为。爱和自由不意味着以孩子为中心,对孩子百依百顺。
[案例故事]   爱欺负妹妹的明明  明明的姑妈要出差,就把女儿暂时送到明明家。明明总爱欺负小表妹。抢走妹妹的布娃娃,扔进卫生间下水道;夺走妹妹手中的蛋糕,涂上画画颜料,再送她嘴里,气得妈妈拿鸡毛掸子狠打,但明明丝毫没有改变。    [我来告诉你]  看似孩子捣乱,实则不是有意想捣乱,而是缺少关注和爱。在明明的心里,小表妹的存在把本该对明明的全部爱被她夺走了一大半。明明当然会生气,醋意大发啦!于是
自尊成长来自后天  新生儿没有强烈的自尊情绪,但随着他的成长,周围的人像父母、幼儿老师,小朋友,邻里亲友等,会帮他逐渐建立起自尊。他们帮助他学各种知识,认识自己的优点,通过信任和鼓励帮助他认识自我,这些使得孩子产生了良好的自尊感。    自尊是向上的动力  每个孩子都必须有自尊。良好的自尊能让你昂起头,给你尝试挑战的勇气和自信。    哪些方式会伤害孩子的自尊  在一个缺乏鼓励而充满斥责的家庭环境
后哭的理由生了一场病  佳佳在幼儿园午睡,因为空调太凉,回家就开始咳嗽发烧,这一病就在家休息一个礼拜,等佳佳病好了,她说什么也不肯去幼儿园,一直嚷着“幼儿园不好玩”、“我咳嗽还没好”等等。  ●心理解析:孩子生病了有点娇气是肯定的,特别是在经历了幼儿园的纪律约束后,孩子会对比出“不去幼儿园”的自由,加上家长一般会在孩子生病期间对其百依百顺,更会让孩子无法适应幼儿园的纪律了。要是家中的老人因为心疼孩
关 爱  小朋友们在玩老鹰抓小鸡的游戏,这时,一个扮小鸡的孩子摔倒了。在场的小朋友有的反应默然,有的笑着说:“小鸡摔跤了。”有的仍继续玩游戏。这时,明明默默地走过去,扶起摔跤的小朋友问:“疼不疼?”虽说只是一句小小的问候,但出自一个4、5岁的孩子,令人心里不由得泛起一丝丝的感动。    分 析:  一个从小懂得关爱他人的孩子,能换位思考,感受他人的快乐、痛苦、失望、烦恼等心情,也更能理解他人给予的
当别人惊叹你的孩子简直就是你年幼时的翻版,你是不是会抑制不住地流露出满足的神色?的确,做父母的潜意识中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孩子当成自己的一部分。子女受到伤害,父母会感同身受地难过,因为他们在孩子的身上看到了自己,孩子的疼痛直接移到了他们的身上。  有这么一个人,驴子脸,鹰嘴鼻,鹞子眼,他有一个儿子,长得同他一模一样,简直就是他的“克隆”。他为此很得意,常开心地告诉别人:“我儿子长得跟我一模一样!”有
妈妈日记摘抄:  女儿闻闻  10个月能握起我随意放置的水彩笔,对着隔尿垫上的兔子图案专心描画,尽管笔头是倒立的。  11个月闻闻不满足于坐在床上画兔子,握起笔指着要我给她拿纸。  2岁10个月闻闻很有兴趣地对着贴在柜子上的纸作画,很快,她觉得贴纸太小了。  2岁11个月闻闻干脆坐到房间地板胶上画,并总是强调圆的是妈妈,长的是爸爸。的确,爸爸的脸比妈妈长,爸爸又比妈妈高。这些,可能就是孩子最初的观
记得我在童年时,母亲给我买了不少童话书,其中我对《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特别喜爱,每每读起,我都是那样的兴致勃勃,浮想联翩。  如今,很多优秀的童话作品问世,获奖,这无疑是儿童最喜爱的刊物。我给孙女买,竟遭到了儿子的反对;给外孙子买,竟遭到了女儿的反对。他们说:“什么乱七八糟的,连正经书都学不过来,哪有时间让他们看童话?”  其实,我的儿女和不少家长一样,功利性太强,他们只相信考试的分数。为了
儿子今年5岁,平时也算聪明伶俐、嘴巴甜蜜。可有一个坏毛病,就是爱用耍赖来达到目的。常常弄得我们既尴尬又无奈,不知道怎么对付这个“无赖”小子。  上周末,我带他去超市选购日用品。刚一进超市大门,儿子就甩脱我的手,蹦跳着直奔玩具区,不一会儿,他就搂着一辆款式新颖的遥控跑车回来了:“妈妈,给我买!”我一看标签,258元!这小子,家里都一堆的车了,竟然还嚷嚷着要买价钱如此不菲的玩具车!  我敷衍他:“妈妈
在养育儿子的过程中,我发现只要是和儿子一起制定的规则,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这样的“潜规则”一旦在孩子的身上潜移默化,许多良好的生活习惯就可以在不知不觉间养成。  有些家长总觉得,孩子就该听大人的话,很多事情不是孩子能作决定的,必须由大人监督管理才理所当然。这话不全错,可很多家长都或多或少忽视了一点,就是:如何和孩子一块商量,一起成长?  家长一味包办,或只是家长拥有说话权,孩子长大了就会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