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学生作为我国未来建设的生力军,他们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关乎到国家未来建设。由于社会、家庭、学习等方面引起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本文从社会、家庭、学习等方面分析了成因,希望为进一步解决大学生心里问题,培养良好、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提供理论参考。
前言
大学生作为我国未来建设的中坚力量,培养良好、积极、向上的心态,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及建设和谐校园都具有积极作用。因此,政府、社会、家庭和学校都应该关注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共同建设一个有利于大学生成长、生活和学习平和环境。为此,国家及政府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心里健康问题,通过法律、政策的层面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学校要开设心理健康相关课程,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多渠道引导大学生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应对各种挫折,逐渐形成健康、良好的心理。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
(一)学习压力
大学生经过高中三年的努力拼搏,经过高考的脱颖而出才迈进了期待已久的大学校园,享受到了久违的自由和轻松。他们在大学里有更多自由的时间,彻底告别了高中三点一线枯燥、紧张的学习生活。于是,部分自律能力较差的大学生开始追求生活的安逸,过上了无忧无虑的快乐生活,长久下去便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丧失了奋斗的精神,因此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再加上大学后各种诱惑从四面八方接踵而来,一旦抵制不住一些不良的诱惑,便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如此长期下去,大学生便面临着挂科的危机,学习压力便随之而来。如果学生对学习压力处理不当,便会引发心理问题。
(二)人际关系
大学生在学校除了完成学业,学习专业技能外,必要的人际关系也是十分必要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社会经济的不断提高,手机、电脑、iPad 等电子产品不断普及,很多大学生沉浸在网络电脑、电子游戏、网络直播等不良活动,因此忽略了正常的社交活动。此外,当今大学生多数是零零后和九零后,因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他们多数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的概念,与同学、邻里和亲戚之间的交往也不多,加上高中紧张的学习任务,他们多数时间是生活在相对独立、封闭的环境。基于以上两点可知,当代大学生相当一部分人不擅长人际交流。然而,大学校园作为一个小型“社会”,人际交往比基础教育阶段更加复杂。因此,大学生要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注重人际交往,懂得要和不同老师、同学和朋友沟通,为毕业后走出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然而,部分大学生面对全新、更为复杂的校园环境,难以从高中阶段过渡到大学生活,依旧用内心或以前的标准、想法衡量别人和要求别人,因此容易导致同学间的矛盾,造成了人际交往的障碍,形成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三)家庭因素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成长,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因此,父母尤为重视孩子的学习,错误地认为学习就是孩子的一切。为了让孩子能够取得好成绩,父母给予孩子过分的照顾或溺爱,而忽略了其他能力的锻炼,因此逐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脱离了同学和集体。此外,部分在命令式教育或“专制”环境下成长的大学生,每天只听命令行事,严重缺乏独立思考和主见,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和坚定的信仰,这些都是不健康的心理表现,也往往容易导致心理健康问题。
(四)恋爱因素
多数大学生已是成年人,拥有自由恋爱的权利。大学校园是开放的环境,学校不再干预学生恋爱,恋爱逐渐成为了大学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此外,随着学生思想观念的转变,他们思想变得更加开放和前卫,对待恋爱过于随意,往往将大学时期的恋爱当做是“练爱”,没有坚定、正确的恋爱观。对于性爱的态度也是表现得更加随意和无所谓,缺少了应有责任感。这种随意、无所谓的态度往往造成了学生情侣间吵架、分手甚至更加极端的想法。对恋爱处理不当,同样会影响大学生心里健康。
(五)就业压力
随着高校扩招学生人数的持续增加,大学毕业生逐年上升,其庞大的体量排名世界第一,因此造成了严峻的就业形势,给无数大学生带来了无形的压力。在严峻的就业环境下,毕业生找到专业对口、薪资待遇理想的工作并不容易。加之部分學生因学业不精、挂科、社交能力障碍等问题的影响,进一步增加了他们的就业压力。此外,由于激烈的竞争,企业用人的高要求,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意料之外的挫折,如自身能力不足、缺乏工作经验、自信心不够、专业技能不强等,这些因素都会增加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大学生一旦处理不当就业问题,便会慢慢转变成心理问题。
三、相关对策
(一)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日益普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高校要高度重视,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设相关课程,向全体大学生普及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梳理好他们的心理障碍。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内容应当包括如何正确对待人格发展、人际交往、学习压力、就业择业等问题。针对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要进行单独辅导,及时做好开导工作,从而有效预防大学生对各种原因产生的不良心理反应,避免造成不可挽回后果。
(二)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全面疏导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针对日益严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高校要高度重视并积极开展疏导工作。通过开展大学生心理问题普查工作,对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建立专项档案并进行重点关注,安排专业人员进行心理辅导工作,及时对问题进行疏导。此外,在校园中积极开展集体心理训练或心理咨询,全面增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
(三)建立科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体系
为预防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建立平和、健康校园,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高校要根据自身实际建立科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评估及干预体系。为更好地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评估和干预,取得良好的效果,评估者要充分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学生特点,针对问题的严重程度采取不同的评估手段。评估时,评估者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在认真倾听的基础上做出科学、准确的评估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