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课堂提问成了重中之重,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问题,成为现代化教师是否能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于是,启发性思维就应运而生。
【关键词】学生心理;学习兴趣;思考创造;概括能力;想象力
正文:
戴尔.卡耐基说:“纯洁、和谐、生气勃勃的声音象征着内在的修养和优雅,每一个音节、每一个字符、每一个句子都得到了如此清晰圆润的表达,它们是那样地抑扬顿挫和,那样地高低有致,就像一串抖动在春风中的银铃,有着多么神奇美妙的节奏啊!”这就是有的课听起来津津有味,令人回味无穷;有的课枯燥乏味,使人恹恹欲睡的区别之所在吧。
我们都想把课堂教学搞好,真正发挥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就要了解怎样提问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问题了。
第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的提问要触及学生的心理,使学生的心理产生疑虑之情、困惑之情,从而激起思想上的波澜,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会积极的思考问题,在学习中精神振作,感情激愤。在课堂提问中如何触及学生心理,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首先 ,提问要着眼于课文巧妙的构思,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进而产生学习热情和兴趣。如学习《唐雎不辱使命》一文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唐雎的使命是什么?如何做到“不辱”?学生带着问题浏览课文,就会发现唐雎在什么情况下接受使命,怎样完成使命的全程,思想一集中,自然水到渠成。
其次,提问要启发学生通过思考有所发现,使他们因此体会到思考与创作的快乐。同样是《唐雎不辱使命》一文,如果停留在分析课文的基础上,那就收效甚微。应由理论联系到实际,“假如我是唐雎”的写作同时进行,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发挥到极致。
第二、学生提问,学生讨论。在课堂教学中,老师问学生已是老生常谈,有时也提倡学生问老师。只有学生大胆地提出疑问,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质疑权威的良好习惯。如我在讲授《出师表》一课时,有位同学大胆地提出疑问:“老师,课文中‘感激’一词是什么意思?能理解为‘感谢’和‘激动’吗?”我当场表扬这位同学提的问题好,但我并没有马上做出回答,而是发动学生讨论。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大门打开了,气氛活跃了,情绪高涨了,踊跃发言。有的说“诸葛亮本是布衣之身,受先主的重视,三顾茅庐,如此大恩,当然是‘感谢’了”。有的说“辅助后主,官至丞相,不居功自傲,心情自然是‘激动’的”。通过充分讨论发言之后,我就指出几位同学经过认真思考,分析得很好。得到老师的肯定后,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了,学习的兴趣更浓了。我再点评:古文和现代文是不同的,“感激”一词,古义是“感动”,今译为“感谢”。随即用同样的方法讨论分析了其它的古今异义词,同学们当堂熟练地掌握了这些词语,其效果当然比老师讲、学生听、笔下记,不知要好多少倍。
第三、用“化难为易”的提问,锻炼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要善于抓住重点提问,适合学生的思维兴奋点。若遇到难度较大的问题,可采用“分化多层设问”的方法,帮助学生达到各个击破逐步深化的目的。如《隆中对》的教学,开篇就指出“‘时人莫之许也’用意何在?”把这问题分解成三个方面,就比较容易作答。(1)诸葛亮“躬耕垄亩”,外表和其他老百姓没两样,当时的人怎知他胸怀大志?(2)先主刘备器重徐庶,徐庶与诸葛亮是好朋友,两人必有过人之处,才会有“举荐”一说。(3)诸葛亮在刘备“计安出”时,对当时形势作了分析,并提出战略方针和政治蓝图,这哪里是常人所能做到的事呢?三个方面结合问题就容易解决了:一是说诸葛亮是隐者;二是写诸葛亮是“卧龙”;三说诸葛亮“不可屈致”的原因。这样,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轻而易举地解决了,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潜在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锻炼。
第四、提问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想象力。在课堂提问中,教师要比较全面地引发不同知识层次学生的思维,使每个学生都有思考的机会、答问的条件,而每个学生的答问都显示出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使学生的概括力、想象力都得到训练和发展。那么,在课堂提问中如何落实呢?
首先,处理好不同层次内容的提问,这是与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紧密相关的一个方面。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当然与一贯以来的训练,以及课堂提问的有效强化分不开,如讲授《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为了让学生全面、准确地领会作者的复杂心情,我对这句难懂的话提出了三个问题:(1)作者是唐代人,为什么会想到秦汉?(2)“明月”与“关”,无论哪个朝代都有,为什么只提到秦汉?(3)以秦汉与唐代对比,目的是什么?这样逐一分析,让学生顺着问题,一一思考,一一作答,使各知识层次的学生都有思考作答的机会。在此基础上,让思维较好的学生再进行综合概括,就掌握了全句的丰富内涵。问题解决的过程,学生的概括能力就得到了提高。
其次,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必须从课堂提问着手。如在讲完《丑小鸭》一课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丑小鸭在遇到困难时如果没有信心坚持下去,它还会变成美丽的白天鹅吗?”问题一出,学生怎会不感兴趣地思考、设想呢?在思考、想象中,学生的想象力就得到了锻炼和发展。
第五、提问要抓时机。一堂课45分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并不都是争分夺秒的。作为教师的我们,就要做到“察言观色”。所谓的“察言观色”就是听其说话,看其表情。初中生的耐力相对于小学生而言较长,但也不是绵绵无尽头。如果在学生注意力相对集中,精神高度集中的时候提问,学生才能把教师的问题放在心上,心思缜密,才会有思路清晰之效。学生怎样的表情才算是思想集中的表现呢?(一)眼睛清澈、明亮。“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当几十双眼睛齐刷刷地对着你的时候,就是他们思想最集中的时候。(二)微笑。当一个人思想投入的时候,她的表情自然而然地面带微笑。(三)说话的声音。一个精神饱满、昂扬向上的人,说起话来掷地有声,头头是道。(四)脊梁。每个学生昂首挺胸,斗志昂扬之时,就是作为教师的你提问的最佳时机了。当然,教师的表情也很重要。试想一下:一个摇头晃脑,走路摇摆,说话吞吞吐吐,面无表情的老师向你问这问那的,你会有何反应?所以课堂上,教师要面带微笑。雨果说过:“笑是阳光,它能消除人们脸上的冬色。”教师面带微笑来提问,学生就会感到亲切、愉快,回答问题积极踊跃,课堂气氛和谐,学习效果自然就好。另外,眼神也很重要。当你用亲切柔和的目光扫视全班学生的时候,他会思想不集中吗?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教师既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要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概括力;还要善于抓住时机,共同完成教学目标,发挥最佳效果!
【关键词】学生心理;学习兴趣;思考创造;概括能力;想象力
正文:
戴尔.卡耐基说:“纯洁、和谐、生气勃勃的声音象征着内在的修养和优雅,每一个音节、每一个字符、每一个句子都得到了如此清晰圆润的表达,它们是那样地抑扬顿挫和,那样地高低有致,就像一串抖动在春风中的银铃,有着多么神奇美妙的节奏啊!”这就是有的课听起来津津有味,令人回味无穷;有的课枯燥乏味,使人恹恹欲睡的区别之所在吧。
我们都想把课堂教学搞好,真正发挥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就要了解怎样提问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问题了。
第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的提问要触及学生的心理,使学生的心理产生疑虑之情、困惑之情,从而激起思想上的波澜,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会积极的思考问题,在学习中精神振作,感情激愤。在课堂提问中如何触及学生心理,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首先 ,提问要着眼于课文巧妙的构思,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进而产生学习热情和兴趣。如学习《唐雎不辱使命》一文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唐雎的使命是什么?如何做到“不辱”?学生带着问题浏览课文,就会发现唐雎在什么情况下接受使命,怎样完成使命的全程,思想一集中,自然水到渠成。
其次,提问要启发学生通过思考有所发现,使他们因此体会到思考与创作的快乐。同样是《唐雎不辱使命》一文,如果停留在分析课文的基础上,那就收效甚微。应由理论联系到实际,“假如我是唐雎”的写作同时进行,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发挥到极致。
第二、学生提问,学生讨论。在课堂教学中,老师问学生已是老生常谈,有时也提倡学生问老师。只有学生大胆地提出疑问,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质疑权威的良好习惯。如我在讲授《出师表》一课时,有位同学大胆地提出疑问:“老师,课文中‘感激’一词是什么意思?能理解为‘感谢’和‘激动’吗?”我当场表扬这位同学提的问题好,但我并没有马上做出回答,而是发动学生讨论。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大门打开了,气氛活跃了,情绪高涨了,踊跃发言。有的说“诸葛亮本是布衣之身,受先主的重视,三顾茅庐,如此大恩,当然是‘感谢’了”。有的说“辅助后主,官至丞相,不居功自傲,心情自然是‘激动’的”。通过充分讨论发言之后,我就指出几位同学经过认真思考,分析得很好。得到老师的肯定后,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了,学习的兴趣更浓了。我再点评:古文和现代文是不同的,“感激”一词,古义是“感动”,今译为“感谢”。随即用同样的方法讨论分析了其它的古今异义词,同学们当堂熟练地掌握了这些词语,其效果当然比老师讲、学生听、笔下记,不知要好多少倍。
第三、用“化难为易”的提问,锻炼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要善于抓住重点提问,适合学生的思维兴奋点。若遇到难度较大的问题,可采用“分化多层设问”的方法,帮助学生达到各个击破逐步深化的目的。如《隆中对》的教学,开篇就指出“‘时人莫之许也’用意何在?”把这问题分解成三个方面,就比较容易作答。(1)诸葛亮“躬耕垄亩”,外表和其他老百姓没两样,当时的人怎知他胸怀大志?(2)先主刘备器重徐庶,徐庶与诸葛亮是好朋友,两人必有过人之处,才会有“举荐”一说。(3)诸葛亮在刘备“计安出”时,对当时形势作了分析,并提出战略方针和政治蓝图,这哪里是常人所能做到的事呢?三个方面结合问题就容易解决了:一是说诸葛亮是隐者;二是写诸葛亮是“卧龙”;三说诸葛亮“不可屈致”的原因。这样,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轻而易举地解决了,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潜在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锻炼。
第四、提问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想象力。在课堂提问中,教师要比较全面地引发不同知识层次学生的思维,使每个学生都有思考的机会、答问的条件,而每个学生的答问都显示出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使学生的概括力、想象力都得到训练和发展。那么,在课堂提问中如何落实呢?
首先,处理好不同层次内容的提问,这是与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紧密相关的一个方面。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当然与一贯以来的训练,以及课堂提问的有效强化分不开,如讲授《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为了让学生全面、准确地领会作者的复杂心情,我对这句难懂的话提出了三个问题:(1)作者是唐代人,为什么会想到秦汉?(2)“明月”与“关”,无论哪个朝代都有,为什么只提到秦汉?(3)以秦汉与唐代对比,目的是什么?这样逐一分析,让学生顺着问题,一一思考,一一作答,使各知识层次的学生都有思考作答的机会。在此基础上,让思维较好的学生再进行综合概括,就掌握了全句的丰富内涵。问题解决的过程,学生的概括能力就得到了提高。
其次,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必须从课堂提问着手。如在讲完《丑小鸭》一课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丑小鸭在遇到困难时如果没有信心坚持下去,它还会变成美丽的白天鹅吗?”问题一出,学生怎会不感兴趣地思考、设想呢?在思考、想象中,学生的想象力就得到了锻炼和发展。
第五、提问要抓时机。一堂课45分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并不都是争分夺秒的。作为教师的我们,就要做到“察言观色”。所谓的“察言观色”就是听其说话,看其表情。初中生的耐力相对于小学生而言较长,但也不是绵绵无尽头。如果在学生注意力相对集中,精神高度集中的时候提问,学生才能把教师的问题放在心上,心思缜密,才会有思路清晰之效。学生怎样的表情才算是思想集中的表现呢?(一)眼睛清澈、明亮。“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当几十双眼睛齐刷刷地对着你的时候,就是他们思想最集中的时候。(二)微笑。当一个人思想投入的时候,她的表情自然而然地面带微笑。(三)说话的声音。一个精神饱满、昂扬向上的人,说起话来掷地有声,头头是道。(四)脊梁。每个学生昂首挺胸,斗志昂扬之时,就是作为教师的你提问的最佳时机了。当然,教师的表情也很重要。试想一下:一个摇头晃脑,走路摇摆,说话吞吞吐吐,面无表情的老师向你问这问那的,你会有何反应?所以课堂上,教师要面带微笑。雨果说过:“笑是阳光,它能消除人们脸上的冬色。”教师面带微笑来提问,学生就会感到亲切、愉快,回答问题积极踊跃,课堂气氛和谐,学习效果自然就好。另外,眼神也很重要。当你用亲切柔和的目光扫视全班学生的时候,他会思想不集中吗?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教师既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要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概括力;还要善于抓住时机,共同完成教学目标,发挥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