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机遇中的安徽方略

来源 :决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vanw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一轮发展竞争中,安徽如何才能不落伍、不掉队甚至提升在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地位?11月初,在国务院提出4万亿刺激经济计划的第一时间里,安徽省便构建起一个高效运转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分别成立项目工作领导小组、综合策划小组,项目争取小组,组成专班驻点北京。在增加投资和扩大消费两块蛋糕中,如果要想切到更大的一块,安徽还需要怎样的战略与战术?
  这是一个喧嚣的11月,也是一个争分夺秒的11月。
  50天,1000亿元。对于安徽来说,这样大的投资强度,从来没有过。
  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扩大内需的十大措施,紧接着在11月10日,国务院召开省市区和国家部委主要负责人会议,扩大投资拉动内需的一揽子政策正式出炉,总额4万亿的投资计划对外公布。旋即,全国各地开始了一场旋风行动,安徽同样也不例外。
  对安徽这样的后发省份来说,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投资力度是重中之重,对全省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在70%左右。 在这次涌动全国的旋风行动中,一个“抢”字是最简洁、也是最恰当的描述。这一次是与时间赛跑,是与金融危机引发的不利形势“赛跑”,因此,最需要的是速度与力度的统一。
  那么,4万亿,安徽准备好了吗?
  
  “安徽最后的机遇”
  
  11月18日,合肥市发改委区域经济处的老牛,又带着一批新项目进京,这是他在一个月内第二次进京“跑项目”,11月14日,老牛刚刚从北京赶回合肥。对于这次“二进京”需要呆多少时间,他还不知道,“准备打持久战,也许直到今年年底都要在北京度过了。”
  在刚刚过去的11月,各个地方像老牛这样到国家发改委跑项目的人,可谓络绎不绝,合肥市发改委应该是第一批进京的地方发改委之一。在国家正式公布扩大内需十项措施之前,国家发改委已经透露出国家放松投资的消息。10月中旬,安徽省就派出一队人马进京,同时安排各市县筛选项目。随即,合肥在第一时间行动起来,成立了“落实国家宏观调控领导小组”,两位市级领导分别担任北京、合肥工作组组长,集中“人员、办公、经费、精力”攻坚。其中,北京工作组成员包括合肥市发改委领导和13位业务处的处长。
  这个阵容强大而低调的合肥市发改委“处长团”,在合肥市发改委主任王厚亮的带队下,在北京三里河国家发改委旁边的一家酒店住下,开始挑灯夜战;另一部分人则留守合肥,夜以继日地赶制项目申报材料。
  争夺1000亿,合肥仅是整个安徽省的一部分。
  从10月中旬安徽得知国家年内可能增加中央投资以启动内需开始,到lO月底,安徽省就已向国家发改委申报了195个项目,申请了109亿元中央财政补助。10月27日,合肥新桥机场项目顺利通过国家发改委审议,望东长江公路大桥获准正式立项,赶上了国家扩大内需保增长的“第一班车”。
  11月4日,得知国家发改委将向国务院汇报增加1000亿元投资后,安徽省发改委便连夜派人赴京汇报衔接。5日,安徽省发改委主任沈卫国亲自带着一队人马和200多个项目来到北京对口争取;当天,国务院常委会议通过决议,今年第四季度新增投资1000亿元。随后,安徽省在北京召开了各市发改委主任会议,再次进行动员,申报项目总数达到446个,申请补助投资347亿元。
  正所谓“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安徽有史以来最大的交通项目——总投资额高达257亿元的南京至安庆城际铁路——在消息公布当天,即11月10日获批。当天夜里,安徽省发改委交通处的同志并未丝毫放松,他们再接再厉,加班至凌晨三四点,再次把机场改造与兴建等6个项目上报国家发改委。
  随后,合肥机场迁建工程、九华山支线机场相继过关,中铝集团电解铝项目、巢湖综合治理项目进入评审阶段;京东方六代线项目则拿到了国债资金。
  对此,安徽省委书记王金山11月13日在《我省争取国家项目和资金最新进展情况》上批示“很好,加大力度,加紧工作,力争多一些支持”,认为这是超前谋划、超前准备、超前应对的结果。
  由于今年追加的1000亿元中央投入必须在50天内到位,而最初的10天,即从11月10日到20日是最为关键的阶段。申报越早、开工条件越完备的项目,挤上4万亿这趟列车的可能性越大。因为国家发改委官員在扩大内需十项政策启动之初就已明确表示,能立即开工、能带动较长的产业链条,能立即形成上下游采购的项目,必然在优先之列。
  显然,安徽这次绝不能再让机遇“失之交臂”。
  对于正处于蓄势待发、加速崛起状态下的安徽,相比任何时候更需要这样一次机遇。换句话说,处在跨越式发展临界点上的安徽,需要一个加速起跳的助推力。而拉动经济增长的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中,投资更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
  然而,从2004年国家实施从严从紧的宏观调控政策以来,安徽对这种机遇的期待,已经是太久了。如果把安徽放到整个区域经济格局中审视,就会发现,安徽对发展机遇的渴求与实现奋力崛起的焦灼,相比任何时候都要强烈。
  实际上,从进入2008年来的一系列区域经济发展态势的变化中,不难发现,产业转移的机遇、中部崛起的政策机遇、泛长三角的机遇,以及扩大内需十项政策中的增加农民收入、基础建设、自主创新与产业结构调整、淮河综合治理与淮海经济区规划等,如此多重机遇的叠加,在安徽发展的历程上,是从来没有过的。
  因此,在11月18日举行的泛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论坛上,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程必定通过对150年来中国四次工业化的发展历程梳理后发现,安徽都是失之交臂,“这一次,安徽再也不能错过。”同样,安徽省社会科学院院长韦伟认为,这是安徽最后一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机遇,如果错失这次机遇,未来几十年内将很难在有这样好的机遇。
  
  “项目为王”
  
  机遇已经客观存在,但机遇也会稍纵即逝。多重机遇的利好面前,安徽怎么办?
  “全力以赴推动项目建设,千方百计扩大有效投入。努力在国家的项目计划盘子中争得更大份额,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撬动更多的社会投资。尽快争取并谋划一批扩大内需见效快、拉动增长作用大、打基础管长远效益好的重大项目。”11月18日,安徽省委书记王金山在安徽省发改委调研时,作了掷地有声的回答。
  从11月10日开始,“争分夺秒”,成为各地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也是最一致的反映。如果用四个字简洁概括,就是“项目为王”。毕竟,中央要求新追加的投资,要从现在开始到明年全国“两会”召开之前的110天左右时间内用完,时间紧迫。
  正因如此,在刚刚过去的11月里,像合肥市发改委这样的进京跑项目的团队,比比皆是。无疑,各个地方政府已经当成 是一次“战役”来打。
  在这场特殊的“战役”中,合肥称得上是先知先觉者,早在10月中旬,合肥市就开始“密切关注,相机而动”。在合肥市发改委的!工作动态中还提到,11月8日下午,合肥市相关市级领导主持了一个紧急会议,要求做到“全省第一,全国领先”。合肥市领导在会议上说,“首先要敢想,打破思想桎梏;其次要快;三是敢做,能报的项目都要报上去;四是要打包,敢于‘拼盘子’。”同时,会议要求各县区、开发区及有关部门要把这项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合肥市委办公厅将每天的进展情况以《信息快报》形式予以印发,而市委督查室对县区及有关部门的工作情况开展督查。并且要由市人事局牵头,市委组织部等研究出台考核激励制度,“要在做项目、跑项目工作中发现干部,培养干部”。
  同样是这一天上午,合肥市发改委的一位副主任在北京召开会议,要求在京人员进一步“统一思想,积极跑部”。而且,合肥市建立起24小时值班制度,“驻京人员跟踪了解国家宏观政策信息、项目上报信息及其他城市动向,确保最新信息第一时间反馈。”
  两天后的10日下午,合肥市再次召开专题会议,再次强调说,要跳出原来的条条框框。“项目要越多越好,越大越好,尽可能多报。”各部门的“跑部”行动要做到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并且要及时把各部门的好做法、好经验反馈上来。
  到11月12日,合肥市上报国家发改委申请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的项目130个,项目总投资601.5亿元。此后在已上报国家项目的基础上,又编制中央国债预备项目287个,总投资1255亿元。
  与合肥市共饮一湖水的巢湖市,也不甘落后。从11月1日开始,巢湖市已经初步上报1025个项目,总投资2650亿元,拟申请资金876亿元。截至11月20日,蚌埠市已上报国家和安徽省发改委项目53个,总投资116.8亿元;计划争取年内或明年中央补助资金37.8亿元;储备需加快推进前期工作的项目77个,总投资409.3亿元;谋划涉及基础设施、能源、农业、高技术及服务业等领域的概念性项目34个。
  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11月15日,安徽省政府紧急召开落实中央18号文件精神的专题会议。会上,安徽省财政厅、省卫生厅、省文化厅等各部门分别对未来一段时间内建议投资项目进行了梳理和汇总。“仅10月中旬以来,全省已编制汇集2910个建设项目,总投资额超过1.7万亿元。年内争取新开工项目665个,投资额近3000亿元。”安徽省发改委投资处副处长彭亮介绍说。
  “初步统计,在中央新增的1000億元投资中,安徽已经挤进补助盘子的资金超过35亿元,大体占到国家实际分配到各省市近800亿元资金的5%左右的份额。”王三运在安徽省委全会上总结道。据悉,这个成绩已经超过了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平均分配的数量。
  不过,1000亿只是序曲,更多的10000亿中央资金还在后面,这个“大蛋糕”安徽能分切到多少?真正的考验,将在明年全国“两会”之后。
  
  “组合拳”如何打
  
  在“危”中求“机”,怎样才能提振安徽经济?
  “抓住了企业这个关键,就抓住了应对危机的要害。”10月30日,安徽省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会上,省委书记王金山的话掷地有声。
  10月31日,安徽省政府召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电视电话会,一举出台14项应对措施:25亿元巨资用于建立中小企业担保基金、贷款补偿和贷款贴息;5亿元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可以说,在国家正式启动扩大内需十项政策之前出台的安徽省“14条政策意见”,成为安徽抢抓新一轮发展机遇开始的标志。
  区域经济靠工业支撑,工业经济靠企业支撑。
  11月10日,即国务院正式公布扩大投资拉动内需政策的当天,由安徽省发改委、省经委、省财政厅、省国资委等20多个省直部门组成的12个重点企业扭亏增盈工作组,分赴全省各地,进行为期1年的帮扶。“跟踪掌握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及时梳理反映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重大问题和共性问题;帮助分析企业遇到的困难和症结,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帮助协调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的突出问题,促进企业增产、增收、增效。”对于工作组的任务,安徽省政府的指示明确而具体。
  早在9月底,安徽省经委即开始针对安徽工业企业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组织全委力量,赴全省17个市实地调研,考察了580多家企业,与600多位企业经营者和有关主管部门负责人进行了座谈。到了11月13日,由安徽省经委负责起草的《安徽省工业领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规划2008—201劲正式对外发布。11月25日,安徽省再次出台扩大内需的15项措施与6项需求。
  这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提前“入冬”的工业企业“送来御寒的棉衣”。安徽的一揽子政策“组合拳”,不仅是“雪中送炭”,更是在“锦上添花”。
  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完善安徽省内部的区域经济布局。11月7日,安徽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皖北和沿淮部分市县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提出十大措施。紧接着在11月13日,高规格的“加快皖北和沿淮部分市县发展座谈会”召开,对皖北地区发展进行再动员。对于安徽省来说,加快皖北地区发展,具有全局意义,正如省长王三运所说:“推动全省跨越发展、加速崛起进程,重点在此,难点也主要在此。正是从这一现实出发,省委、省政府决定集全省之力,对三市六县进行重点支持,推动加快发展,促进区域协调。”
  继皖江城市带与合肥现代化大城市建设强力启动并取得积极效果之后,加快发展的政策阳光洒向皖北地区。由此可见,安徽省内区域经济格局趋于完善。
  而且,此时推出加快皖北发展的政策措施,正好契合国家宏观政策的改变。11月20日,从全国发展改革系统地区经济工作会议暨区域合作座谈会上传递出的信息表明,在明年即将制定出台的一系列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中,安徽将是大赢家之一,直接涉及安徽省的区域发展规划就有5个。
  其中,《上海经济区区域规划》将包括安徽北部的阜阳、蚌埠、亳州、宿州、准北5市,可以说,这是皖北第一次真正进入国家级区域发展规划的视野。安徽在此前启动这一地区的发展,无疑是在苏鲁皖豫四省交界之地,抢得发展先机。正如王三运所说,“在经济大调整时期,往往给了一些地方脱颖而出、迎头赶上的契机,大调整意味着大机遇,大机遇意味着大挑战。”
  此外,将在2009年制定出台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发展规划”,安徽将首先受益;《长三角区域规划》将明确安徽与长三角的产业分工合作冲部地区城市群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与政策的制定,将极大的促进皖江经济带的发展,因此,安徽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吴克明认为: “借助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机遇,安徽省完全可以将包括合肥在内的皖江经济带建设成承接泛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先行区与示范区。”
  
  书记、省长纵论如何抢抓政策新机遇
  
  行动快是这次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鲜明特点,必须只争朝夕、争分夺秒地加紧工作。抢时间就是抢机遇,就是抢发展,就是抢后劲。行动要快,眼下集中体现在抓项目上。要全力以赴抓好项目准备、申报和落地工作,最大限度地争取主动,最大限度地抢占先机。
  进入盘子的项目开工要快。对于即将下达的第一批国家补助项目资金。必须抓紧做好分解、督促工作,以最快的速度做好开工准备。促进项目尽早实施。同时,要抓住当前建设成本低的大好机遇,加快建设进度,早日竣工投产,早日发挥效益。
  正在上报的项目运作要快。要在遵循程序的基础上,打破常规。特事特办。每项工作都要排出时间表,明确节点要求,每个环节都要缩短时间,确保工作节奏。
  后续储备的项目谋划要快。中央的政策措施不是短期行为,更大的机遇还在后头。机遇总是给那些准备最充分的人,一定要抓紧谋划,把一些好题材策划成新项目,确保新增项目不断档。
  ——中共安徽省委书记王金山
  安徽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其他像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等,都是“谋”的结果。一个好的概念,一个好的政策思想,一个好的战略思想。一旦纳入国家政策视野。上升列国家战略层次,能争取来的就不是一两个项目,而是一大批项目。
  形势的发展表明,安徽启动合蕪蚌试验区建设是非常明智的,也是非常殛时的。抓住当前有利的政策机遇,以更大的力度、更快的节奏加以推进,真正让我们的自主创新在这一轮发展竞争中释放出强大能量。国家提出要支持自主创新项目建设,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工程。我们要尽量发挥出试验区的品牌效应,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搞好项目对接和争取工作。
  省里初步考虑,到2010年共规划投资500亿元,全力推进试验区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并明确了一批重点项目,要加快项目推进步伐。就财政支持来讲,省里从今年起5年内每年拿出6亿元支持这项工作,说明是下定了决心的。一定要注重发挥这项资金的撬动和放大作用。聚集更多创新资源,发挥更大投资效应。
  
  安徽的6大利好
  
  基础设施方面,国家提出加快路网和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加快启动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大型工程项目,将进一步推动安徽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这方面,重点是抓好交通和水利建设,我省的铁路、高速公路、机场和大型水利I程建设,都将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国家加大对自主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的支持力度,会有利于安徽省推进产业结构讽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步伐。
  扩大消费方面,国家提高居民收入特别是农民和城市低收入群体收入,对安徽省这样农业人口比重较大、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偏低的省份来说,无疑是增强消费能力、提振消费信心的极大利好。
  生态环境方面,国家加快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建设,对安徽省这样一个能源原材料产业比重大、节能减排任务繁重的省份来说,是个千载难逢的机遇。
  民生工程方面,这次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设计,突出的亮点就是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具有扩大内需与改善民生的“双效应”。国家加大廉租房、农村生产生活设施、基层卫生服务体系、中等职业教育等建设力度,这些都是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有利于加快“十八项民生I程”实施进度。在今年实施“十八项民生I程”基础上,明年将会安排更多项目。
  优化发展环境方面,国家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限制、取消和停止征收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将有利于缓解当前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经营发展中的突出困难,增强企业扩大生产和投资信心。比如增值税转型改革,有利于企业扩大关键设备和零部件进口,我们一定要用足用活政策,进一步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设备更新。
  (摘自11月21日安徽省省长王三运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若干问题”的报告)。
其他文献
通过合成氨装置中一段变换炉的研制,阐述了大直径厚壁调质铬钼钢筒身三瓦片成形的工艺方法,并介绍了筒体装焊过程采取的一些相关措施.
我国是焦炭生产和使用大国,每年约生产和使用5亿吨焦炭,焦炭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焦炉烟气,以前通过烟筒排放到大气中,排放物中有SO2、NOx及粉尘等,造成了环境严重污染,2
对比试验与实践经验表明,荧光磁粉检测比黑色磁粉检测有高得多的缺陷检出率.为了压力容器的安全使用,建议对一些重要的压力容器的在用检验采用荧光磁粉检测.
在一次输油管道含裂纹管段的现场水压试验中,有一些管子发生了断裂失效,通过对管道疲劳裂纹的定量分析发现,裂纹不是平直向前扩展的,而是弯折地扩展着,大的弯折中存在着许多
社会管理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活动,要形成和保待一定的社会秩序,就必须有一定形式的社会管理。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社会管理必须随之不断变化和创新。我们加强和创新社
面试实际上考的是知识面、考的是实际应对问题的能力,任何一道题目,都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唯有参考答案。希望考生谨记。  2010年8月6日到9日,安徽省公务员面试在全省各地进行,为了避免面试中的人情现象,安徽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首次在全省范围内对面试考官进行了大范围交流,作为面试考官之一,笔者也从c市交流到了H市,现将8月7日面试试题解析如下:    综合分析题    第一题:一项调查表明,在我国
面对五百年一遇的大日食奇观,行动起来的不仅是天文爱好者们,还有位于日食观测带上的城市。为争夺这一市场,众多城市将自己标榜为日全食“最佳观测点”,并由此提前展开了一系列营销活动。    7月22日,面对五百年一遇的大日食奇观,行动起来的不仅是天文爱好者们,还有城市。在日食带经过的地方,许多城市都展开了一场“最佳观测点”之争,而在城市博弈背后,更是一场如火如荼的日全食营销热。  早在去年,不少城市就已
通过采用较佳的冶炼、锻造、热处理工艺,成功制造了0Cr18Ni9高压立式液氢容器锻件,满足了较高的力学性能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