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瑞典導演托马斯·阿尔弗莱德森非常低产,在英语电影圈里都不能算是盛名大家,但是他2011年的作品、改编自约翰·勒卡雷同名间谍小说的《锅匠、裁缝、士兵和间谍》却是众多影迷的心头好。眼看10月他的新作《雪人》即将公映,同样改编自畅销小说,从放出的几支预告片和华丽的选角阵容可以想见,这也将会是一部口碑之作。
《雪人》原作是挪威推理小说新贵尤奈斯博,他身兼金融白领、摇滚歌手和畅销书天王三重身份,小说本身的质量也非常好。七本“哈利霍勒警监”系列中,《雪人》是最先被搬上银幕、等待观众检验的一部,但是其他作品《猎豹》和《警察》等,甚至在文本上比《雪人》还要出色,这样一部电影,无论是对通俗文学阅读者还是影迷,都是一种舒心的等待。而在国内,虽然也有零零星星的畅销小说改编成影视作品,但并未形成风气和产业规范,甚至文学与电影之间的价值关联已经越来越少被人提起。
在遍地黄金的影视产业中,一方面人人都喊着编剧奇缺,甚至据说某几部热播剧已经开机了,十几集的剧本仍空缺;另一方面,编剧的声音却非常微弱。在我们的目力范围之内,仍然只能看到各种网文IP被一部接一部搬上大小屏幕,古装玄幻穿越剧莫名其妙地火了或者糊了,赞美混杂着口水,观众一拥而上又一哄而散,就像海啸后的沙滩,一片狼藉。前些日子,网文作家互相吵架,一些人指控另一些人抄袭,但细究网络文学的生产链条,就会知道所谓的借鉴、写老梗和抄袭之间根本无法划清界限,最为常用的“调色盘”鉴别法在法律上不被认可,只能用来打舆论战,这就自动淘汰了一批对互联网风向使用不顺手的作者。
为了顺应影视作品受众的年龄,影视公司的文学策划和创意部门也逐渐低龄化,从他们的阅读口味来看,要想被青睐,改编成影视剧的题材,最佳选择是大热IP,而要想成为大热IP,必须先在网文界火起来。网文读者的水平和追文阅读的形式决定了细细铺垫是不行的,要迅速制造冲突,高潮迭起、短兵相接,要狗血、要虐心、要甜宠,至于文学价值和人物塑造,往后放吧。视频网剧播出平台上风云变幻,无法预判什么样的剧突然能爆火,然后是亦步亦趋的复制,然后再淘汰。
而网文大IP改编成影视剧之后,吵得最激烈的,并不是作品本身的质量如何,而是抄袭,难看不难看已经没人在乎,反正都一样难看,原作是不是抄袭才是原罪。主导作品发展方向的编剧集体失声,看不到他们的人文思考和关怀,他们也自动自觉成为了这个产业链条上的一环,沉默接受任务、完成任务然后更加沉默地得利。
同样的情况也在日本的影视界出现,近几年日剧和日影都有严重的质量滑坡,跟大量漫改影视充斥视野有关。跟国内网文IP横行的情况类似,漫改作品的低龄化、粉红化和宅化,严重削弱了思考性和社会性,文学作品生产不足,原创剧产出下降,不得不用影视化相对更加省力的漫改或干脆翻拍旧作来填充需求,这也是日本媒体和评论界一直担心和批评的。
回到我们当下的现实里,那些质量低劣却十分热闹的作品背后,还体现着资本的强大力量,顺应市场规律,缺乏理性精神。资本操盘之下的文化产品市场最终只能不断生产这一类浮夸低劣的产品,观众的胃口就是这样逐渐被破坏和败坏,直到他们对此彻底厌弃。
《雪人》原作是挪威推理小说新贵尤奈斯博,他身兼金融白领、摇滚歌手和畅销书天王三重身份,小说本身的质量也非常好。七本“哈利霍勒警监”系列中,《雪人》是最先被搬上银幕、等待观众检验的一部,但是其他作品《猎豹》和《警察》等,甚至在文本上比《雪人》还要出色,这样一部电影,无论是对通俗文学阅读者还是影迷,都是一种舒心的等待。而在国内,虽然也有零零星星的畅销小说改编成影视作品,但并未形成风气和产业规范,甚至文学与电影之间的价值关联已经越来越少被人提起。
在遍地黄金的影视产业中,一方面人人都喊着编剧奇缺,甚至据说某几部热播剧已经开机了,十几集的剧本仍空缺;另一方面,编剧的声音却非常微弱。在我们的目力范围之内,仍然只能看到各种网文IP被一部接一部搬上大小屏幕,古装玄幻穿越剧莫名其妙地火了或者糊了,赞美混杂着口水,观众一拥而上又一哄而散,就像海啸后的沙滩,一片狼藉。前些日子,网文作家互相吵架,一些人指控另一些人抄袭,但细究网络文学的生产链条,就会知道所谓的借鉴、写老梗和抄袭之间根本无法划清界限,最为常用的“调色盘”鉴别法在法律上不被认可,只能用来打舆论战,这就自动淘汰了一批对互联网风向使用不顺手的作者。
为了顺应影视作品受众的年龄,影视公司的文学策划和创意部门也逐渐低龄化,从他们的阅读口味来看,要想被青睐,改编成影视剧的题材,最佳选择是大热IP,而要想成为大热IP,必须先在网文界火起来。网文读者的水平和追文阅读的形式决定了细细铺垫是不行的,要迅速制造冲突,高潮迭起、短兵相接,要狗血、要虐心、要甜宠,至于文学价值和人物塑造,往后放吧。视频网剧播出平台上风云变幻,无法预判什么样的剧突然能爆火,然后是亦步亦趋的复制,然后再淘汰。
而网文大IP改编成影视剧之后,吵得最激烈的,并不是作品本身的质量如何,而是抄袭,难看不难看已经没人在乎,反正都一样难看,原作是不是抄袭才是原罪。主导作品发展方向的编剧集体失声,看不到他们的人文思考和关怀,他们也自动自觉成为了这个产业链条上的一环,沉默接受任务、完成任务然后更加沉默地得利。
同样的情况也在日本的影视界出现,近几年日剧和日影都有严重的质量滑坡,跟大量漫改影视充斥视野有关。跟国内网文IP横行的情况类似,漫改作品的低龄化、粉红化和宅化,严重削弱了思考性和社会性,文学作品生产不足,原创剧产出下降,不得不用影视化相对更加省力的漫改或干脆翻拍旧作来填充需求,这也是日本媒体和评论界一直担心和批评的。
回到我们当下的现实里,那些质量低劣却十分热闹的作品背后,还体现着资本的强大力量,顺应市场规律,缺乏理性精神。资本操盘之下的文化产品市场最终只能不断生产这一类浮夸低劣的产品,观众的胃口就是这样逐渐被破坏和败坏,直到他们对此彻底厌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