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位父亲,一辈子痴迷戏服,将毕生积蓄都砸在了里面,甚至动用女儿买房的钱。看父亲着了魔似的捯饬这些没用的东西,女儿一气之下离家出走。不料生活遭遇重大挫折,女儿陷入抑郁一度想自杀。在浑浑噩噩中,她得知自己眼中平凡得被忽视的父亲竟被陈凯歌导演请去当参谋,颇为震惊。父亲后来送她一句话“把一件平凡的事做到极致,就是不凡”。待她走进父亲生活后,才逐渐明白父亲的匠人心是做人做事的一种大智慧。于是,她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努力,最终成为了一位知名编剧。
这对父女经历了怎样的碰撞?他们的故事对天下父母与子女又有怎样的启发?请看这场父女大战——
北京大妞对掐老爸,就是不能好好说话
1975年深秋,冯珺出生在北京朝阳区。当时,父亲冯长城在北京一家被服厂工作,是工会剧团的“箱倌”,就是管理道具戏箱并为演员扮戏的技师。冯珺从小跟着父亲进出剧团后台,浸在京剧戏曲里长大。小时候是看热闹。有一次,六岁的她发现一个女演员为了扮相漂亮,戴错了头面(本来是穷家女儿应该戴素头面,但她戴了亮头面),便当众给指了出来。女演员跟冯珺急了。爸爸得知后说:“我女儿说得对,你穿戴就是错了,这事你必须向我女儿道歉。”后来在冯长城仔细讲解了戏曲演员宁穿破不穿错的缘故,女演员终于承认错了。
冯长城小时候专攻小花脸,但青春期变声没变好不能唱戏了,希望女儿将来能完成他未竟之梦。21岁那年,刚毕业的冯珺与年轻画家李恩(化名)一见钟情。李恩主攻西方油画,他的出现,给自小在戏剧园子里“泡大”的冯珺注入了新鲜血液,她迷上了西方文化艺术。父亲再约她去听戏,她都拒绝了。父亲眼里闪过一丝黯然。此后,女儿房里经常传出嘶吼的摇滚乐,穿着打扮越来越飞扬跋扈。冯长城急了,说:“女孩就要有女孩的相,你明明是‘花旦’非要弄成‘小生’,成何体统?”冯珺反驳道:“您别像个老古董似的,成天捯饬那些没人关心的戏服,张嘴闭嘴戏曲戏园子,哪还有人关心这个?这都什么年代了,您能不能与时俱进点?”牙尖嘴利的冯珺反倒“教育”起父亲来了!“我不管外面什么世界,咱家规不能变!”冯长城非让女儿把染黄的头发染回来,父女俩拧巴了,冯珺出门进门对父亲都视而不见。
1998年,冯珺要开影楼,手里只有几千块,四处借债,但就是不找父亲。大额借款压在肩上,冯珺迅速消瘦。父亲得知后,拿出全部积蓄交到她手上,说:“你求别人也不求你亲爸,是吧?”冯珺没接父亲手里的钱,说:“这钱,不会是作为您事事管着我的定金吧?”冯长城生气地“啪”一声把钱放桌上,说:“你的事,叫我管还懒得管呢。”冯珺成了忙碌的商人,父女俩很少见面。冯珺觉得父亲根本不关心她。一次,冯珺去找父亲拿家门钥匙,他正组织人整理戏装。那天她心情不好,想着父亲会不会发觉问一问,结果父亲把钥匙递给她,眼睛还是盯着戏服,看都没看她一眼。冯珺转身就走了,觉得自己在父亲眼里还没几件破衣服重要!后来她干脆搬到店子里住,不愿住家里。
经过几年打拼,影楼渐有名气。冯珺还清了借款,和男友的感情水到渠成。冯长城知道,女大不经留。他单独和女婿谈了很久之后,对冯珺说:“婚姻非儿戏,需要一辈子的专注,你想好了吗?”冯珺连说想好了想好了。2002年,27岁的冯珺结婚了。婚礼上,冯珺发现父亲话很少,酒一杯接一杯……
婚后,冯珺跟父母相处的时间更少了。有一次,她回家看父母,一进门发现满屋子戏服,本来就不宽敞的屋子更显局促。冯珺皱着眉说:“妈,家里都成仓库了,您也不管管?”母亲倒好像没多大意见。冯珺嫌碍事,便将挂着的几件斗篷随便装在塑料袋里塞在了杂物间。父亲得知后,训斥了她一顿,冯珺认为父亲“小题大做”,父亲却大发雷霆,“你懂什么?戏服是有生命的,别糟蹋好东西。你要是嫌碍事,少回来就是。”冯珺气不打一处来,不客气地说:“收藏是有钱人的‘雅好’,不是咱穷老百姓的菜,您就成天瞎烧钱吧!”说完,不顾母亲劝阻,头也不回地走了。
一言不合拔腿就走,身心俱伤才思归
此后,冯珺回家次数更少了,吃住在店里。她挣钱了,就给父母帮忙存着。后来,丈夫执意去云南采风,留她一人在北京。一个人的生意越做越没意思,2002年底,她卖掉了影楼。2003年初,冯珺看好了北京通州一家楼盘的房子,结果却得知她的钱被父亲全部拿去置办了戏服!冯珺非常生气,父亲试着解释,但冯珺什么也听不进去。她觉得父亲简直是着了魔,而她错失了大好的投资机会。
“这么多年,您爱收藏我管不着,可把我所有的钱都拿去买戏服这么大的事,为什么不跟我商量就决定了?收藏戏服的价值难道有一套房子价值大吗?我可不像您这样高尚,饿着肚子穷讲究……”
话一出口,冯珺就觉得说重了,但她那性格,有时就管不住嘴。父亲抿着嘴皱着眉,半天没说一句话。他确实也没跟女儿商量,没想到她要得这么急,只好委屈地说:“你就当是我借的,慢慢还你。”说完转身走了。父亲说要还她,这样的话让她更生气。其实她知道父亲不是故意的,更不会让他还钱,只是他这样的做法让冯珺很生气。母亲从中调解了几次,两人还是互不理睬。这时,正好天津的朋友约她一起创业,冯珺决定到天津去,眼不见心不烦,省得跟父亲斗牛似的。
在异乡,冯珺憋着劲打拼。从小父亲带她到后台听戏,她喜欢听的多是像《赵氏孤儿》、《别母乱箭》这样讲忠孝节义的大戏,人物身上那种悲情倔强的性格深深影响了她,她身上有种犟劲。2004年,她进了民企,负责市场拓展。从活动策划专员开始,一直做到圈内口碑不错的大型活动现场导演。她一次次超越了自己,但心里却空落落的。她永远记得2005年的年会。她独自负责一个300万的项目,筹备期间几乎没睡觉,每天只在车上睡一会儿。空无一人的会场,当把最后一盏灯亲手熄灭时,她颓然坐在黑暗中,没有一丝力气。她想起跟父亲看戏时,演员登场前就是这样的黑,想家的感觉无比强烈,但她不肯给父亲打电话……其实冯珺早就不生气了,但就拧着不道歉,父亲也置气地往她卡里断断续续存了几次钱。后来她跟母亲说,父亲要是再存钱,她就不认他了!父亲这才没继续存钱。 四年时间,冯珺的报告、策划案堆积成山,后来又念MBA,成了年薪三四十万的金领,但总有种被迫的感觉。2006年,冯珺的婚姻走到了尽头。离婚之前,她告诉母亲。母亲劝她再考虑考虑。父亲第一次主动跟她打电话,说:“珺儿,我们不希望你离婚。但如果婚姻让你彻底不快乐,也没必要执拗。家里虽然小了点,但你的屋子一直给你留着的。”放下电话,一向坚强的冯珺眼泪止不住地流。这几年,自己一直跟父亲较劲,觉得他不关心自己,可到关键时候才知道,父亲终究是父亲,对自己的爱并没减少,而是自己变了,这些年一直在追寻在奔跑,都忘了去细细体味亲情的滋味。
离婚后,冯珺独自在异乡撑着。工作很辛苦,收入很丰厚,但她总觉得没激情,是在谋生。这时,她想到了父亲,她很好奇:他这么多年坚持收藏,不仅没回报,甚至节衣缩食,到底图啥?
2007年,实在不想继续的她选择了辞职。一直喜欢写东西的她找到一位制片人好友,告诉她自己愿意进入她的团队从最基础的员工做起,只要有一天能够完成写作梦想,做什么都没关系。朋友答应了,但没想到不仅竹篮打水一场空,还与好友分道扬镳。婚姻之殇未愈,又遭友情重创。心好累,冯珺决定回家。到了北京站,冯珺看到父亲已经等在了出站口,惊讶地说:“爸,我都这么大人了,您不用接。”已经六十的父亲从她手里接过箱子,边走边说:“我退休了没啥事。”父女俩一前一后走着,虽没有过多言语,但冯珺心里暖暖的。她发现父亲的背影已不再挺拔,步子也不像记忆中那么轻快了,“父亲老了”,她默默地想。
32岁,冯珺却成了一个失婚失业的女人。婚姻的失败和好友的欺骗给了她沉重打击。在天津时,她将悲伤生生压下去,回到家后,她突然被一切无意义的消极情绪吞没。想想这些年走过的路,她觉得自己就像无头苍蝇四处乱撞,疲于奔命,不知道为了什么。她学会了抽烟,烟瘾大得一天一包多;夜夜游荡在北京的各种剧场戏院;晚上不睡,白天不起,过得昏天暗地。一开始,父母由着她,觉得过几天就好了。可一两个月过去了,她还是那样。一天,母亲给她收拾房间时,居然发现了她写下的遗书。母亲又急又气,整夜整夜陪着她怕出事。但父亲很生气地训斥她,“你可以伤心,但绝不能堕落!三十几岁的人了,就这么放弃?没用!”听着父亲近乎无情的话,不知怎么她一股热血冲上脑门,“我是没用!但你天天捯饬那些没用的破衣服,烧钱又有什么用?”父亲气得哆嗦,推门而出。
等她情绪平复了,母亲告诉她,“你爸也是为你好,他年纪大了,你别老说他捯饬没用的东西,《铁梨花》、《最后的王爷》里穿的都是咱家的戏装……”冯珺听后有些吃惊,但她不愿表现出来。
走进父亲的“大后台”,匠人心照亮我的人生
此后,冯珺和父亲一直处于相对无言的状态,内心更加苦闷,频频出现在各种演出场所,茶园戏院剧场展览馆。有两年时间,她无所事事,对个人感情也绝口不谈。年龄一日大似一日,母亲着急,父亲不以为然,说:“她看看戏不是坏事。那戏文里讲的都是人生道理,听透了,她会慢慢想明白的。”
住在家这两年,冯珺好多次晚归时,都看到父亲戴着老花镜还在看有关戏曲戏服的书。她出门游荡时,父亲还在捯饬那些戏装,繁琐至极却干得很有劲。冯珺一直不明白父亲哪来这不褪的热情。
2008年,冯珺回家没见父亲,一问母亲才知道,前两天大名鼎鼎的陈凯歌导演将父亲请到剧组去了。陈导要拍电影《梅兰芳》,需要大量戏服,他向各剧团求借未果,心急火燎之际找到了父亲。母亲语气中透着骄傲。冯珺这时才觉得父亲做的事也许不平凡。那一次,父亲在剧组呆了两个月。冯珺好奇去探班,恰逢剧组里照相,章子怡、黎明等明星众多,但众人偏偏把一个60多岁的老头恭恭敬敬地请到中间就坐。陈导也对父亲十分感谢。
回到家,冯珺看父亲又在摩挲一件蟒袍,眼神里透着平静和欢喜,好像跟名导、大明星什么合作的事根本没发生过。她忍不住问:“爸,你进剧组见名导不激动吗?”“那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过眼云烟,真正能让我激动的事在这呢!珺儿,我跟你讲讲这件蟒袍的来历吧。”父亲从收藏它的机缘巧合到材质到做工,再到它的穿戴知识,跟人物的性格结合等等一一道来,说得眉飞色舞,还带她去他的“仓库”。她这才发现,父亲的收藏已相当丰富,裙袄、斗篷、云肩、官服、彩鞋、旗鞋、厚底……应有尽有。200多出京剧、昆曲的角色、服饰和道具等舞台常识,父亲说起来头头是道。
冯珺震撼了。在这个人人都想着怎么成名,怎么赚钱的浮躁社会,父亲依旧执拗地守护着已经“过时不起眼”的东西。最后,父亲语重心长地说:“珺儿,做人做事要有颗匠人之心。人这辈子啊,有件执着的事也是件幸事。你有吗?”冯珺愣了一下,父亲接着说:“只要你爱上了某种东西,那付出再多也无怨无悔,就像我对戏服,对梨园。”这句话,让冯珺内心一怔。她一夜未眠,一直在想父亲的这个问题。是啊,和父亲对戏服国粹的热爱与信仰比起来,自己就像只迷失的困兽,撞得头破血流依然找不到出口,也像一个抱怨挖不出水的挖井人,东一榔头西一锤子,又怎么会有成绩,更何谈幸福?她终于懂得了父亲的智慧。
父亲退休后,又被朝阳区国声京剧团请去担任副团长,每天忙得不亦乐乎。三年后因听力不好使沟通不方便,才没干了。看父亲的这种劲头,冯珺打心底里敬佩。桃李无言,下自成蹊,曾心浮气躁的冯珺静下心思考,“我到底会为了什么而无怨无悔地付出呢?”混迹剧院这两年,她看到了文字变成舞台作品的力量,心中深藏的文字梦又苏醒了。
她重新起步,先进入北京一家文化传媒公司任策划总监。下班后写剧本、小说、相声、小品……半路出家,重新开始。这时她发现,父亲长年累月带给她的影响,带她看的戏,就像一座埋藏的宝藏,她总能从中受益。写作时,即使累到没时间睡觉,但看到作品完成后,一种难以言表的满足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而一觉醒来,还是有继续写的冲动。她觉得,这就是父亲说的“热爱”,真正的热爱。她感谢父亲,帮她找到了。
2010年,冯珺偶然听到像父亲做收藏这种情况可以申遗,激动地跟父亲说了。父亲有些不自信地说:“我不是能人,也不是领导,能成吗?”冯珺挽着父亲说:“爸,您在我心里就是能人啊!您对戏服对梨园的赤子之心,就能申遗。”能赢得女儿的认可和肯定,冯长城幸福地笑了。申遗是很漫长的过程,父女俩一起收集大量的历史资料,父亲眼睛不好电脑操作不熟,冯珺就当父亲的眼和手;冯珺还给父亲拍各种单人照、他整理行头、保养行头的照片,担纲记者深度采访父亲数次。这次经历使她更了解父亲,也更加敬佩他和他所做的事。光万字以上的报告书,冯珺就写过二十多次,她调侃说:“爸,这回我俩终于双剑合璧了。”
看女儿加班加点帮他写材料,冯长城既心疼又骄傲,心疼女儿的辛苦,同时也为有这样一个认真努力的女儿而骄傲。“女儿的心静下来,能成事了。”到了这个阶段,其实在冯长城心里,申遗成功与否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和女儿走得更近,他这个平庸的老头儿得到了女儿的赞许和支持。
认准方向之后,好运接踵而至。2012年,冯珺在半年之内完成了三部电影,《迷失的精灵》、《刺客》陆续上映,参与编剧的电视剧《我要当八路》《背着奶奶进城》等也陆续播出。其中《刺客》入围2013年巴黎青年短片电影节。三十八岁,冯珺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编剧梦。
2013年冯长城申遗成功,被认定为朝阳区级梨园箱倌非遗项目传承人,获得“京城京剧戏衣收藏人”称号,媒体还给予冯长城“京城第一(衣)箱”的美誉。消息传来,冯珺对父亲竖起大拇指,“老头儿,您是我的骄傲!”父亲激动落泪,对女儿说:“你也是爸爸的骄傲!”不善表达的父女俩紧紧相拥。从那时起,冯珺决心以父亲为原型写一部长篇小说,献给像父亲一样,热爱并坚守着传统或民间技艺的所有老先生、老匠人们,取名《大后台》。在半年时间里,她一气呵成46万字。渐渐地,她发现自己跟父亲越来越像,只是他痴迷的是戏服、梨园,而她痴迷的是文字。
2015年,40岁的冯珺凭着作品《爸爸》获得编剧“夏衍奖”。2016年8月8日,在父亲的七十大寿上,冯珺将《大后台》样书递到父亲手里,说:“您是我这辈子最爱最爱的老头儿!”父亲爱不释手,满含热泪地对冯珺说,“珺儿,你还要写下去,那些过去的人和过去的事儿,再不写就没人记得了……”冯珺握着父亲的手说:“您的匠人心,女儿懂了,您放心,这辈子都丢不了。”
编辑/杨晓婷
这对父女经历了怎样的碰撞?他们的故事对天下父母与子女又有怎样的启发?请看这场父女大战——
北京大妞对掐老爸,就是不能好好说话
1975年深秋,冯珺出生在北京朝阳区。当时,父亲冯长城在北京一家被服厂工作,是工会剧团的“箱倌”,就是管理道具戏箱并为演员扮戏的技师。冯珺从小跟着父亲进出剧团后台,浸在京剧戏曲里长大。小时候是看热闹。有一次,六岁的她发现一个女演员为了扮相漂亮,戴错了头面(本来是穷家女儿应该戴素头面,但她戴了亮头面),便当众给指了出来。女演员跟冯珺急了。爸爸得知后说:“我女儿说得对,你穿戴就是错了,这事你必须向我女儿道歉。”后来在冯长城仔细讲解了戏曲演员宁穿破不穿错的缘故,女演员终于承认错了。
冯长城小时候专攻小花脸,但青春期变声没变好不能唱戏了,希望女儿将来能完成他未竟之梦。21岁那年,刚毕业的冯珺与年轻画家李恩(化名)一见钟情。李恩主攻西方油画,他的出现,给自小在戏剧园子里“泡大”的冯珺注入了新鲜血液,她迷上了西方文化艺术。父亲再约她去听戏,她都拒绝了。父亲眼里闪过一丝黯然。此后,女儿房里经常传出嘶吼的摇滚乐,穿着打扮越来越飞扬跋扈。冯长城急了,说:“女孩就要有女孩的相,你明明是‘花旦’非要弄成‘小生’,成何体统?”冯珺反驳道:“您别像个老古董似的,成天捯饬那些没人关心的戏服,张嘴闭嘴戏曲戏园子,哪还有人关心这个?这都什么年代了,您能不能与时俱进点?”牙尖嘴利的冯珺反倒“教育”起父亲来了!“我不管外面什么世界,咱家规不能变!”冯长城非让女儿把染黄的头发染回来,父女俩拧巴了,冯珺出门进门对父亲都视而不见。
1998年,冯珺要开影楼,手里只有几千块,四处借债,但就是不找父亲。大额借款压在肩上,冯珺迅速消瘦。父亲得知后,拿出全部积蓄交到她手上,说:“你求别人也不求你亲爸,是吧?”冯珺没接父亲手里的钱,说:“这钱,不会是作为您事事管着我的定金吧?”冯长城生气地“啪”一声把钱放桌上,说:“你的事,叫我管还懒得管呢。”冯珺成了忙碌的商人,父女俩很少见面。冯珺觉得父亲根本不关心她。一次,冯珺去找父亲拿家门钥匙,他正组织人整理戏装。那天她心情不好,想着父亲会不会发觉问一问,结果父亲把钥匙递给她,眼睛还是盯着戏服,看都没看她一眼。冯珺转身就走了,觉得自己在父亲眼里还没几件破衣服重要!后来她干脆搬到店子里住,不愿住家里。
经过几年打拼,影楼渐有名气。冯珺还清了借款,和男友的感情水到渠成。冯长城知道,女大不经留。他单独和女婿谈了很久之后,对冯珺说:“婚姻非儿戏,需要一辈子的专注,你想好了吗?”冯珺连说想好了想好了。2002年,27岁的冯珺结婚了。婚礼上,冯珺发现父亲话很少,酒一杯接一杯……
婚后,冯珺跟父母相处的时间更少了。有一次,她回家看父母,一进门发现满屋子戏服,本来就不宽敞的屋子更显局促。冯珺皱着眉说:“妈,家里都成仓库了,您也不管管?”母亲倒好像没多大意见。冯珺嫌碍事,便将挂着的几件斗篷随便装在塑料袋里塞在了杂物间。父亲得知后,训斥了她一顿,冯珺认为父亲“小题大做”,父亲却大发雷霆,“你懂什么?戏服是有生命的,别糟蹋好东西。你要是嫌碍事,少回来就是。”冯珺气不打一处来,不客气地说:“收藏是有钱人的‘雅好’,不是咱穷老百姓的菜,您就成天瞎烧钱吧!”说完,不顾母亲劝阻,头也不回地走了。
一言不合拔腿就走,身心俱伤才思归
此后,冯珺回家次数更少了,吃住在店里。她挣钱了,就给父母帮忙存着。后来,丈夫执意去云南采风,留她一人在北京。一个人的生意越做越没意思,2002年底,她卖掉了影楼。2003年初,冯珺看好了北京通州一家楼盘的房子,结果却得知她的钱被父亲全部拿去置办了戏服!冯珺非常生气,父亲试着解释,但冯珺什么也听不进去。她觉得父亲简直是着了魔,而她错失了大好的投资机会。
“这么多年,您爱收藏我管不着,可把我所有的钱都拿去买戏服这么大的事,为什么不跟我商量就决定了?收藏戏服的价值难道有一套房子价值大吗?我可不像您这样高尚,饿着肚子穷讲究……”
话一出口,冯珺就觉得说重了,但她那性格,有时就管不住嘴。父亲抿着嘴皱着眉,半天没说一句话。他确实也没跟女儿商量,没想到她要得这么急,只好委屈地说:“你就当是我借的,慢慢还你。”说完转身走了。父亲说要还她,这样的话让她更生气。其实她知道父亲不是故意的,更不会让他还钱,只是他这样的做法让冯珺很生气。母亲从中调解了几次,两人还是互不理睬。这时,正好天津的朋友约她一起创业,冯珺决定到天津去,眼不见心不烦,省得跟父亲斗牛似的。
在异乡,冯珺憋着劲打拼。从小父亲带她到后台听戏,她喜欢听的多是像《赵氏孤儿》、《别母乱箭》这样讲忠孝节义的大戏,人物身上那种悲情倔强的性格深深影响了她,她身上有种犟劲。2004年,她进了民企,负责市场拓展。从活动策划专员开始,一直做到圈内口碑不错的大型活动现场导演。她一次次超越了自己,但心里却空落落的。她永远记得2005年的年会。她独自负责一个300万的项目,筹备期间几乎没睡觉,每天只在车上睡一会儿。空无一人的会场,当把最后一盏灯亲手熄灭时,她颓然坐在黑暗中,没有一丝力气。她想起跟父亲看戏时,演员登场前就是这样的黑,想家的感觉无比强烈,但她不肯给父亲打电话……其实冯珺早就不生气了,但就拧着不道歉,父亲也置气地往她卡里断断续续存了几次钱。后来她跟母亲说,父亲要是再存钱,她就不认他了!父亲这才没继续存钱。 四年时间,冯珺的报告、策划案堆积成山,后来又念MBA,成了年薪三四十万的金领,但总有种被迫的感觉。2006年,冯珺的婚姻走到了尽头。离婚之前,她告诉母亲。母亲劝她再考虑考虑。父亲第一次主动跟她打电话,说:“珺儿,我们不希望你离婚。但如果婚姻让你彻底不快乐,也没必要执拗。家里虽然小了点,但你的屋子一直给你留着的。”放下电话,一向坚强的冯珺眼泪止不住地流。这几年,自己一直跟父亲较劲,觉得他不关心自己,可到关键时候才知道,父亲终究是父亲,对自己的爱并没减少,而是自己变了,这些年一直在追寻在奔跑,都忘了去细细体味亲情的滋味。
离婚后,冯珺独自在异乡撑着。工作很辛苦,收入很丰厚,但她总觉得没激情,是在谋生。这时,她想到了父亲,她很好奇:他这么多年坚持收藏,不仅没回报,甚至节衣缩食,到底图啥?
2007年,实在不想继续的她选择了辞职。一直喜欢写东西的她找到一位制片人好友,告诉她自己愿意进入她的团队从最基础的员工做起,只要有一天能够完成写作梦想,做什么都没关系。朋友答应了,但没想到不仅竹篮打水一场空,还与好友分道扬镳。婚姻之殇未愈,又遭友情重创。心好累,冯珺决定回家。到了北京站,冯珺看到父亲已经等在了出站口,惊讶地说:“爸,我都这么大人了,您不用接。”已经六十的父亲从她手里接过箱子,边走边说:“我退休了没啥事。”父女俩一前一后走着,虽没有过多言语,但冯珺心里暖暖的。她发现父亲的背影已不再挺拔,步子也不像记忆中那么轻快了,“父亲老了”,她默默地想。
32岁,冯珺却成了一个失婚失业的女人。婚姻的失败和好友的欺骗给了她沉重打击。在天津时,她将悲伤生生压下去,回到家后,她突然被一切无意义的消极情绪吞没。想想这些年走过的路,她觉得自己就像无头苍蝇四处乱撞,疲于奔命,不知道为了什么。她学会了抽烟,烟瘾大得一天一包多;夜夜游荡在北京的各种剧场戏院;晚上不睡,白天不起,过得昏天暗地。一开始,父母由着她,觉得过几天就好了。可一两个月过去了,她还是那样。一天,母亲给她收拾房间时,居然发现了她写下的遗书。母亲又急又气,整夜整夜陪着她怕出事。但父亲很生气地训斥她,“你可以伤心,但绝不能堕落!三十几岁的人了,就这么放弃?没用!”听着父亲近乎无情的话,不知怎么她一股热血冲上脑门,“我是没用!但你天天捯饬那些没用的破衣服,烧钱又有什么用?”父亲气得哆嗦,推门而出。
等她情绪平复了,母亲告诉她,“你爸也是为你好,他年纪大了,你别老说他捯饬没用的东西,《铁梨花》、《最后的王爷》里穿的都是咱家的戏装……”冯珺听后有些吃惊,但她不愿表现出来。
走进父亲的“大后台”,匠人心照亮我的人生
此后,冯珺和父亲一直处于相对无言的状态,内心更加苦闷,频频出现在各种演出场所,茶园戏院剧场展览馆。有两年时间,她无所事事,对个人感情也绝口不谈。年龄一日大似一日,母亲着急,父亲不以为然,说:“她看看戏不是坏事。那戏文里讲的都是人生道理,听透了,她会慢慢想明白的。”
住在家这两年,冯珺好多次晚归时,都看到父亲戴着老花镜还在看有关戏曲戏服的书。她出门游荡时,父亲还在捯饬那些戏装,繁琐至极却干得很有劲。冯珺一直不明白父亲哪来这不褪的热情。
2008年,冯珺回家没见父亲,一问母亲才知道,前两天大名鼎鼎的陈凯歌导演将父亲请到剧组去了。陈导要拍电影《梅兰芳》,需要大量戏服,他向各剧团求借未果,心急火燎之际找到了父亲。母亲语气中透着骄傲。冯珺这时才觉得父亲做的事也许不平凡。那一次,父亲在剧组呆了两个月。冯珺好奇去探班,恰逢剧组里照相,章子怡、黎明等明星众多,但众人偏偏把一个60多岁的老头恭恭敬敬地请到中间就坐。陈导也对父亲十分感谢。
回到家,冯珺看父亲又在摩挲一件蟒袍,眼神里透着平静和欢喜,好像跟名导、大明星什么合作的事根本没发生过。她忍不住问:“爸,你进剧组见名导不激动吗?”“那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过眼云烟,真正能让我激动的事在这呢!珺儿,我跟你讲讲这件蟒袍的来历吧。”父亲从收藏它的机缘巧合到材质到做工,再到它的穿戴知识,跟人物的性格结合等等一一道来,说得眉飞色舞,还带她去他的“仓库”。她这才发现,父亲的收藏已相当丰富,裙袄、斗篷、云肩、官服、彩鞋、旗鞋、厚底……应有尽有。200多出京剧、昆曲的角色、服饰和道具等舞台常识,父亲说起来头头是道。
冯珺震撼了。在这个人人都想着怎么成名,怎么赚钱的浮躁社会,父亲依旧执拗地守护着已经“过时不起眼”的东西。最后,父亲语重心长地说:“珺儿,做人做事要有颗匠人之心。人这辈子啊,有件执着的事也是件幸事。你有吗?”冯珺愣了一下,父亲接着说:“只要你爱上了某种东西,那付出再多也无怨无悔,就像我对戏服,对梨园。”这句话,让冯珺内心一怔。她一夜未眠,一直在想父亲的这个问题。是啊,和父亲对戏服国粹的热爱与信仰比起来,自己就像只迷失的困兽,撞得头破血流依然找不到出口,也像一个抱怨挖不出水的挖井人,东一榔头西一锤子,又怎么会有成绩,更何谈幸福?她终于懂得了父亲的智慧。
父亲退休后,又被朝阳区国声京剧团请去担任副团长,每天忙得不亦乐乎。三年后因听力不好使沟通不方便,才没干了。看父亲的这种劲头,冯珺打心底里敬佩。桃李无言,下自成蹊,曾心浮气躁的冯珺静下心思考,“我到底会为了什么而无怨无悔地付出呢?”混迹剧院这两年,她看到了文字变成舞台作品的力量,心中深藏的文字梦又苏醒了。
她重新起步,先进入北京一家文化传媒公司任策划总监。下班后写剧本、小说、相声、小品……半路出家,重新开始。这时她发现,父亲长年累月带给她的影响,带她看的戏,就像一座埋藏的宝藏,她总能从中受益。写作时,即使累到没时间睡觉,但看到作品完成后,一种难以言表的满足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而一觉醒来,还是有继续写的冲动。她觉得,这就是父亲说的“热爱”,真正的热爱。她感谢父亲,帮她找到了。
2010年,冯珺偶然听到像父亲做收藏这种情况可以申遗,激动地跟父亲说了。父亲有些不自信地说:“我不是能人,也不是领导,能成吗?”冯珺挽着父亲说:“爸,您在我心里就是能人啊!您对戏服对梨园的赤子之心,就能申遗。”能赢得女儿的认可和肯定,冯长城幸福地笑了。申遗是很漫长的过程,父女俩一起收集大量的历史资料,父亲眼睛不好电脑操作不熟,冯珺就当父亲的眼和手;冯珺还给父亲拍各种单人照、他整理行头、保养行头的照片,担纲记者深度采访父亲数次。这次经历使她更了解父亲,也更加敬佩他和他所做的事。光万字以上的报告书,冯珺就写过二十多次,她调侃说:“爸,这回我俩终于双剑合璧了。”
看女儿加班加点帮他写材料,冯长城既心疼又骄傲,心疼女儿的辛苦,同时也为有这样一个认真努力的女儿而骄傲。“女儿的心静下来,能成事了。”到了这个阶段,其实在冯长城心里,申遗成功与否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和女儿走得更近,他这个平庸的老头儿得到了女儿的赞许和支持。
认准方向之后,好运接踵而至。2012年,冯珺在半年之内完成了三部电影,《迷失的精灵》、《刺客》陆续上映,参与编剧的电视剧《我要当八路》《背着奶奶进城》等也陆续播出。其中《刺客》入围2013年巴黎青年短片电影节。三十八岁,冯珺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编剧梦。
2013年冯长城申遗成功,被认定为朝阳区级梨园箱倌非遗项目传承人,获得“京城京剧戏衣收藏人”称号,媒体还给予冯长城“京城第一(衣)箱”的美誉。消息传来,冯珺对父亲竖起大拇指,“老头儿,您是我的骄傲!”父亲激动落泪,对女儿说:“你也是爸爸的骄傲!”不善表达的父女俩紧紧相拥。从那时起,冯珺决心以父亲为原型写一部长篇小说,献给像父亲一样,热爱并坚守着传统或民间技艺的所有老先生、老匠人们,取名《大后台》。在半年时间里,她一气呵成46万字。渐渐地,她发现自己跟父亲越来越像,只是他痴迷的是戏服、梨园,而她痴迷的是文字。
2015年,40岁的冯珺凭着作品《爸爸》获得编剧“夏衍奖”。2016年8月8日,在父亲的七十大寿上,冯珺将《大后台》样书递到父亲手里,说:“您是我这辈子最爱最爱的老头儿!”父亲爱不释手,满含热泪地对冯珺说,“珺儿,你还要写下去,那些过去的人和过去的事儿,再不写就没人记得了……”冯珺握着父亲的手说:“您的匠人心,女儿懂了,您放心,这辈子都丢不了。”
编辑/杨晓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