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作文阅卷专家、南京师大的何永康教授曾说过:“高考作文要多一点‘二锅头’,少一点‘碧螺春’!”这指的是由于时间所限,阅卷老师在批阅高考作文时,很难做到细细品味文章内涵,因此,写作高考作文时,必须要使文章中心凸显,具有“视觉冲击力”,使阅卷老师的目光在瞬间被吸引。
怎样凸显文章中心?唯有点题。有不少高考作文就是因为缺乏点题意识、缺少点题之笔,失去了该得的分数,有的甚至因此被判为偏题、离题作文。
请看下面这篇2008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的考场作文。
感受乡村
生长在农村我们无法选择,这是上天的安排,也是一种缘分。有这么一个传说:“今生为人子是因为你上辈子欠他们。”也就是说上辈子欠父母太多,所以这辈子来做他们的子女,孝敬他们。可我觉得正相反,好像是父母上辈子欠我们太多,因而这辈子必须做我们的父母。
2008年6月1日。“儿子,起床了。”“知道了,再睡一会儿。”“就要考试了,还这么懒,快起床,考不进大学,就没书读了。”
“知道了,不就再睡一会儿么,误不了这么多事的。”
“多看一会儿书,就能多考几分,万一高考就差这么一两分怎么办?只能像爸妈这样……”
“好了好了,我起来了,烦什么烦。”母亲看着我无语,默默地走开。而我呢,还在抱怨着:“真是烦死了,都不让我睡个安稳觉,老师都说考试之前要睡好,这样才能考出好成绩!而且考不上又怎么样,不就是去打工吗?难道凭我的身体,还找不到工作?”
本来打算继续睡的我此时已睡意全无,只好拿出书看起来。虽然眼前看的是书,但满脑子都是昨天晚上的电视内容,根本什么也看不进去。“我走了。”“哦。”过了几分钟,我下了楼。
今天上哪玩呢?打篮球还是踢足球?呀,怎么这么脏?我的鞋怎么成了这个样子?这时我突然瞧见旁边那双新鞋。“这才是我的。”我穿上鞋,可心里闪过一丝酸楚,不禁回头,又看了看那双鞋。那双鞋是我去年生日时买的,穿了没多久就觉得它过时了想扔掉,而母亲硬是拿了过去,自己穿。那时,鞋还很新,没想到现在竟成了这模样。我想看看母亲有没有别的鞋子,可发现除了我穿过的这双,她没有别的鞋子。
我扔掉了篮球,走回了卧室。
傍晚,母亲回来了。“我回来了。”“哦。”又是这么简短的对话,没有任何别的言语修辞。“这鞋?”“我擦的,太脏了。”“哦!快去看书吧。”……
6月6日晚。“你什么时候回来?”“8号。”“哦。”“没别的事我就挂了。”母亲虽没有任何关心的话语,但我的泪水已哗哗地流了下来。我知道不是母亲不想说,而是无法表达对我的爱,她不想让我有太大的压力,好让我从容应考。
现在,我坐在考场上,真想大喊一声:“妈妈,我能行。”这就是我的乡下老妈,虽然我们之间没有太多的话,但我知道她爱我有多深。
本文通过两个生活片段——6月1日“我”在家与老妈的对话和6月6日老妈与“我”的通话,以及一个生活细节——老妈硬把一双“我”认为过了时的想扔掉的鞋子拿去自己穿,刻画了一个生活俭朴、表达笨拙而内心情感丰富的乡下老妈形象,歌颂了老妈时时处处为“我”着想的无声的爱,表达了自己对老妈无言的感激之情。文章结构完整,语句顺畅,情感真切,可以说是一篇“过得去”的记叙文,可为什么只得了18分?究其原因,便是文章没有点题的语句。
2008年浙江省的高考作文题是“触摸都市/感受乡村”。作者想通过“乡下老妈”来诠释“感受乡村”,可文中没有明确的语句把“乡下老妈”与“感受乡村”有机地联系起来,导致阅卷老师认为文章离题,得分自然就在20分以下了。
实际上,只要加上几句点题的话,这篇文章马上就可以变成一篇切题的作文。请看下面这篇修改后的文章(黑体字为修改后的文字)。
感受乡村
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生。落根于农村,与其说是上天的安排,不如说是一种缘分,一种感受悠远乡村恬淡而褪去浮华的美的缘分,一种感受乡下老妈淳朴而难以言表的爱的缘分。这份爱透着淡淡的泥土气息,于无声无息处,默默地浸润着我,滋养着我。
2008年6月1日。“儿子,起床了。”“知道了,再睡一会儿。”“就要考试了,还这么懒,快起床,考不进大学,就没书读了。”
“知道了,不就再睡一会儿么,误不了这么多事的。”
“多看一会儿书,就能多考几分,万一高考就差这么一两分怎么办?只能像爸妈这样……”
“好了好了,我起来了,烦什么烦。”母亲看着我无语,默默地走开。而我呢,还在抱怨着:“真是烦死了,都不让我睡个安稳觉,老师都说考试之前要睡好,这样才能考出好成绩!而且考不上又怎么样,不就是去打工吗?难道凭我的身体,还找不到工作?”
本来打算继续睡的我此时已睡意全无,只好拿出书看起来。虽然眼前看的是书,但满脑子都是昨天晚上的电视内容,根本什么也看不进去。“我走了。”“哦。”过了几分钟,我下了楼。
今天上哪玩呢?打篮球还是踢足球?呀,怎么这么脏?我的鞋怎么成了这个样子?这时我突然瞧见旁边那双新鞋。“这才是我的。”我穿上鞋,可心里闪过一丝酸楚,不禁回头,又看了看那双鞋。那双鞋是我去年生日时买的,穿了没多久就觉得它过时了想扔掉,而母亲硬是拿了过去,自己穿。那时,鞋还很新,没想到现在竟成了这模样。我想看看母亲有没有别的鞋子,可发现除了我穿过的这双,她没有别的鞋子。
我扔掉了篮球,走回了卧室。
傍晚,母亲回来了。“我回来了。”“哦。”又是这么简短的对话,没有任何别的言语修辞。“这鞋?”“我擦的,太脏了。”“哦!快去看书吧。”……
6月6日晚。“你什么时候回来?”“8号。”“哦。”“没别的事我就挂了。”母亲虽没有任何关心的话语,但我的泪水已哗哗地流了下来。我知道不是母亲不想说,而是无法表达对我的爱,她不想让我有太大的压力,好让我从容应考。乡下老妈就是这么一直无声地守护着我。
乡下老妈,一个站在泥土上的笨拙妇女,她身上散发出的宽厚而又朴素的爱,仿佛让我沐浴在乡村清新的山风之中,感受到那只属于乡村的特有的自然美、真实美、朴实美……
修改后的文章,开头那句“一种感受悠远乡村恬淡而褪去浮华的美的缘分,一种感受乡下老妈淳朴而难以言表的爱的缘分”,便把“乡下老妈”与“感受乡村”联系起来,诠释了试题的主旨,也为全文罩上了一层浓浓的诗情画意。结尾简短的一节文字,深入挖掘了乡下老妈这个形象所蕴涵的精神内涵,并把这些精神内涵再度与“感受乡村”有机地联系起来:乡下老妈这个形象,就是乡村风貌的缩影;乡下老妈所表现出来的爱,就是乡村的精神所在;感受乡下老妈无声的爱,就是感受那只属于乡村的特有的自然美、真实美、朴实美。如此一来,有了点题之笔,文章就显得中心明确、主旨显豁了。
上面这个例子告诉我们,考场作文不仅要立意准确,还要在行文中通过点题将其明确地表现出来,引导阅卷老师随你的思维而去,让他知道你的文章是围绕命题展开的。画龙还须点睛,有的时候,一个词、一句话的点题就会救活一篇作文。
在写作时,点题的方法多种多样。
从性质上看,可以明点,也可以暗点。“明点”即紧扣标题,直接说明、解释标题的含义。如2010年广东卷的作文题是“与你为邻”,一篇文章如此开头:“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两个国家,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华文化虽历经磨难,但已走上了复兴之路,而日本也已成为文化强国。日本,与你为邻,我们应当互相尊重、学习,在合作与竞争中推动自己的优秀文化走向世界,共同创造更灿烂的文明。”这就直接点明了“与你为邻”的含义。
“暗点”指在词句上与标题没有直接的关联,只是在意义上比较含蓄地点出题意。如2010年浙江卷的作文题是“角色转换之间”,有篇佳作的结尾这样写道:“而今,如果曾经展翅高飞的雄鹰仍然抱残守缺,怀着对衔食来喂的幼鸟的不屑之情而不肯受食,那么,失败的将是整个民族文化的传承。”这个结尾含蓄地强调了文化反哺、角色转换对整个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说明作者是紧扣“文化反哺”和“角色转换”的题旨写作的。
从位置来分,有标题、篇首、篇中、篇末四种点题方式。
(1) 标题扣题。话题作文一般要求“自拟题目”,我们大可以将话题的核心限制语扩展成短语或一句话,以此为题,既能点题,又确保了文章内容在话题限定的范围内。比如,以“位置”为话题作文,“位置”就是核心限制语,我们可以将其扩展成“摆正自己的位置”“寻找事业的位置”之类的标题,然后围绕着这个标题作文。
另外,文章一定不能采用范围型标题,而应使用论点型标题。如 2010年辽宁卷的作文题,所给材料是托尼经历的三件事:3岁时拿糖果、20岁时挑选水果、58岁时追讨公司欠债。如果从材料中提炼出“学会放弃”这个主题,采用范围型标题“从托尼拿糖果说起”,就无法从题目看出文章的中心。而若直接采用“学会放弃”这种论点型标题,不但可以让阅卷老师一看题目便明白文章的中心,而且可以引导自己沿着题目的方向写下去,不会跑题。
(2) 篇首点题。“篇首点题”即开门见山地点题,比如前面修改后的例文,开头的“一种感受悠远乡村恬淡而褪去浮华的美的缘分”为全文定下了主题基调。
(3) 篇中点题。“篇中点题”就是在文章叙述或论说的过程中,以简洁精练的语句恰如其分地点出文章蕴涵的深意,强化文章内容与标题之间的联系。比如2009年浙江卷的作文题是“绿叶对根的情意”,一位考生以“悲壮而不悔的情意”为题,文中写道:“妻子儿女牵绊不了他,威逼利诱奈何不了他,冷酷刑罚动摇不了他,金钱权贵诱惑不了他,降元君臣说服不了他。叹一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而大义凛然,无愧于‘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铿锵喟叹。这是绿叶对生育他的厚实土地的深情回报,无怨亦无悔”,“这是绿叶对生育他的厚实土地的深情回报,无怨亦无悔”一句点出了论据与作文题、文章标题之间的联系,强化了文章的中心主旨。
(4) 篇末点题。“篇末点题”就是在文章的主题已经得到充分表现的基础上,在文末再加上点题之笔。这不但可以使读者更准确地把握中心思想,还可以在结构上起到收束全文的作用。如前面修改后的例文的结尾“感受到那只属于乡村的特有的自然美、真实美、朴实美……”既诗意绵绵地收束了全文,又鲜明深刻地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除此之外,点题方法还可从表达方式出发,分为抒情点题、议论点题、叙述点题、描写点题等;从修辞角度出发,分为反复点题、设问点题、比兴点题、排比点题、拟人点题、引用点题等。
这其中最有效的办法当属反复点题。当然,这里的反复也是相对而言的,它既不是乱点题,也不是滥点题,不宜也不必过多,否则就会弄巧成拙。可以在篇首、篇中和篇末分别设计几句点题之笔,以便步步勾联、彼此照应,这样能使主旨不断呈现、深化,从而使文章主题明确、文脉清晰、结构紧凑、浑然天成。
想请徐老师给你的文章打分,并为你量身打造“进化”方法吗?赶快发电子邮件至[email protected]吧!
怎样凸显文章中心?唯有点题。有不少高考作文就是因为缺乏点题意识、缺少点题之笔,失去了该得的分数,有的甚至因此被判为偏题、离题作文。
请看下面这篇2008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的考场作文。
感受乡村
生长在农村我们无法选择,这是上天的安排,也是一种缘分。有这么一个传说:“今生为人子是因为你上辈子欠他们。”也就是说上辈子欠父母太多,所以这辈子来做他们的子女,孝敬他们。可我觉得正相反,好像是父母上辈子欠我们太多,因而这辈子必须做我们的父母。
2008年6月1日。“儿子,起床了。”“知道了,再睡一会儿。”“就要考试了,还这么懒,快起床,考不进大学,就没书读了。”
“知道了,不就再睡一会儿么,误不了这么多事的。”
“多看一会儿书,就能多考几分,万一高考就差这么一两分怎么办?只能像爸妈这样……”
“好了好了,我起来了,烦什么烦。”母亲看着我无语,默默地走开。而我呢,还在抱怨着:“真是烦死了,都不让我睡个安稳觉,老师都说考试之前要睡好,这样才能考出好成绩!而且考不上又怎么样,不就是去打工吗?难道凭我的身体,还找不到工作?”
本来打算继续睡的我此时已睡意全无,只好拿出书看起来。虽然眼前看的是书,但满脑子都是昨天晚上的电视内容,根本什么也看不进去。“我走了。”“哦。”过了几分钟,我下了楼。
今天上哪玩呢?打篮球还是踢足球?呀,怎么这么脏?我的鞋怎么成了这个样子?这时我突然瞧见旁边那双新鞋。“这才是我的。”我穿上鞋,可心里闪过一丝酸楚,不禁回头,又看了看那双鞋。那双鞋是我去年生日时买的,穿了没多久就觉得它过时了想扔掉,而母亲硬是拿了过去,自己穿。那时,鞋还很新,没想到现在竟成了这模样。我想看看母亲有没有别的鞋子,可发现除了我穿过的这双,她没有别的鞋子。
我扔掉了篮球,走回了卧室。
傍晚,母亲回来了。“我回来了。”“哦。”又是这么简短的对话,没有任何别的言语修辞。“这鞋?”“我擦的,太脏了。”“哦!快去看书吧。”……
6月6日晚。“你什么时候回来?”“8号。”“哦。”“没别的事我就挂了。”母亲虽没有任何关心的话语,但我的泪水已哗哗地流了下来。我知道不是母亲不想说,而是无法表达对我的爱,她不想让我有太大的压力,好让我从容应考。
现在,我坐在考场上,真想大喊一声:“妈妈,我能行。”这就是我的乡下老妈,虽然我们之间没有太多的话,但我知道她爱我有多深。
本文通过两个生活片段——6月1日“我”在家与老妈的对话和6月6日老妈与“我”的通话,以及一个生活细节——老妈硬把一双“我”认为过了时的想扔掉的鞋子拿去自己穿,刻画了一个生活俭朴、表达笨拙而内心情感丰富的乡下老妈形象,歌颂了老妈时时处处为“我”着想的无声的爱,表达了自己对老妈无言的感激之情。文章结构完整,语句顺畅,情感真切,可以说是一篇“过得去”的记叙文,可为什么只得了18分?究其原因,便是文章没有点题的语句。
2008年浙江省的高考作文题是“触摸都市/感受乡村”。作者想通过“乡下老妈”来诠释“感受乡村”,可文中没有明确的语句把“乡下老妈”与“感受乡村”有机地联系起来,导致阅卷老师认为文章离题,得分自然就在20分以下了。
实际上,只要加上几句点题的话,这篇文章马上就可以变成一篇切题的作文。请看下面这篇修改后的文章(黑体字为修改后的文字)。
感受乡村
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生。落根于农村,与其说是上天的安排,不如说是一种缘分,一种感受悠远乡村恬淡而褪去浮华的美的缘分,一种感受乡下老妈淳朴而难以言表的爱的缘分。这份爱透着淡淡的泥土气息,于无声无息处,默默地浸润着我,滋养着我。
2008年6月1日。“儿子,起床了。”“知道了,再睡一会儿。”“就要考试了,还这么懒,快起床,考不进大学,就没书读了。”
“知道了,不就再睡一会儿么,误不了这么多事的。”
“多看一会儿书,就能多考几分,万一高考就差这么一两分怎么办?只能像爸妈这样……”
“好了好了,我起来了,烦什么烦。”母亲看着我无语,默默地走开。而我呢,还在抱怨着:“真是烦死了,都不让我睡个安稳觉,老师都说考试之前要睡好,这样才能考出好成绩!而且考不上又怎么样,不就是去打工吗?难道凭我的身体,还找不到工作?”
本来打算继续睡的我此时已睡意全无,只好拿出书看起来。虽然眼前看的是书,但满脑子都是昨天晚上的电视内容,根本什么也看不进去。“我走了。”“哦。”过了几分钟,我下了楼。
今天上哪玩呢?打篮球还是踢足球?呀,怎么这么脏?我的鞋怎么成了这个样子?这时我突然瞧见旁边那双新鞋。“这才是我的。”我穿上鞋,可心里闪过一丝酸楚,不禁回头,又看了看那双鞋。那双鞋是我去年生日时买的,穿了没多久就觉得它过时了想扔掉,而母亲硬是拿了过去,自己穿。那时,鞋还很新,没想到现在竟成了这模样。我想看看母亲有没有别的鞋子,可发现除了我穿过的这双,她没有别的鞋子。
我扔掉了篮球,走回了卧室。
傍晚,母亲回来了。“我回来了。”“哦。”又是这么简短的对话,没有任何别的言语修辞。“这鞋?”“我擦的,太脏了。”“哦!快去看书吧。”……
6月6日晚。“你什么时候回来?”“8号。”“哦。”“没别的事我就挂了。”母亲虽没有任何关心的话语,但我的泪水已哗哗地流了下来。我知道不是母亲不想说,而是无法表达对我的爱,她不想让我有太大的压力,好让我从容应考。乡下老妈就是这么一直无声地守护着我。
乡下老妈,一个站在泥土上的笨拙妇女,她身上散发出的宽厚而又朴素的爱,仿佛让我沐浴在乡村清新的山风之中,感受到那只属于乡村的特有的自然美、真实美、朴实美……
修改后的文章,开头那句“一种感受悠远乡村恬淡而褪去浮华的美的缘分,一种感受乡下老妈淳朴而难以言表的爱的缘分”,便把“乡下老妈”与“感受乡村”联系起来,诠释了试题的主旨,也为全文罩上了一层浓浓的诗情画意。结尾简短的一节文字,深入挖掘了乡下老妈这个形象所蕴涵的精神内涵,并把这些精神内涵再度与“感受乡村”有机地联系起来:乡下老妈这个形象,就是乡村风貌的缩影;乡下老妈所表现出来的爱,就是乡村的精神所在;感受乡下老妈无声的爱,就是感受那只属于乡村的特有的自然美、真实美、朴实美。如此一来,有了点题之笔,文章就显得中心明确、主旨显豁了。
上面这个例子告诉我们,考场作文不仅要立意准确,还要在行文中通过点题将其明确地表现出来,引导阅卷老师随你的思维而去,让他知道你的文章是围绕命题展开的。画龙还须点睛,有的时候,一个词、一句话的点题就会救活一篇作文。
在写作时,点题的方法多种多样。
从性质上看,可以明点,也可以暗点。“明点”即紧扣标题,直接说明、解释标题的含义。如2010年广东卷的作文题是“与你为邻”,一篇文章如此开头:“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两个国家,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华文化虽历经磨难,但已走上了复兴之路,而日本也已成为文化强国。日本,与你为邻,我们应当互相尊重、学习,在合作与竞争中推动自己的优秀文化走向世界,共同创造更灿烂的文明。”这就直接点明了“与你为邻”的含义。
“暗点”指在词句上与标题没有直接的关联,只是在意义上比较含蓄地点出题意。如2010年浙江卷的作文题是“角色转换之间”,有篇佳作的结尾这样写道:“而今,如果曾经展翅高飞的雄鹰仍然抱残守缺,怀着对衔食来喂的幼鸟的不屑之情而不肯受食,那么,失败的将是整个民族文化的传承。”这个结尾含蓄地强调了文化反哺、角色转换对整个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说明作者是紧扣“文化反哺”和“角色转换”的题旨写作的。
从位置来分,有标题、篇首、篇中、篇末四种点题方式。
(1) 标题扣题。话题作文一般要求“自拟题目”,我们大可以将话题的核心限制语扩展成短语或一句话,以此为题,既能点题,又确保了文章内容在话题限定的范围内。比如,以“位置”为话题作文,“位置”就是核心限制语,我们可以将其扩展成“摆正自己的位置”“寻找事业的位置”之类的标题,然后围绕着这个标题作文。
另外,文章一定不能采用范围型标题,而应使用论点型标题。如 2010年辽宁卷的作文题,所给材料是托尼经历的三件事:3岁时拿糖果、20岁时挑选水果、58岁时追讨公司欠债。如果从材料中提炼出“学会放弃”这个主题,采用范围型标题“从托尼拿糖果说起”,就无法从题目看出文章的中心。而若直接采用“学会放弃”这种论点型标题,不但可以让阅卷老师一看题目便明白文章的中心,而且可以引导自己沿着题目的方向写下去,不会跑题。
(2) 篇首点题。“篇首点题”即开门见山地点题,比如前面修改后的例文,开头的“一种感受悠远乡村恬淡而褪去浮华的美的缘分”为全文定下了主题基调。
(3) 篇中点题。“篇中点题”就是在文章叙述或论说的过程中,以简洁精练的语句恰如其分地点出文章蕴涵的深意,强化文章内容与标题之间的联系。比如2009年浙江卷的作文题是“绿叶对根的情意”,一位考生以“悲壮而不悔的情意”为题,文中写道:“妻子儿女牵绊不了他,威逼利诱奈何不了他,冷酷刑罚动摇不了他,金钱权贵诱惑不了他,降元君臣说服不了他。叹一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而大义凛然,无愧于‘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铿锵喟叹。这是绿叶对生育他的厚实土地的深情回报,无怨亦无悔”,“这是绿叶对生育他的厚实土地的深情回报,无怨亦无悔”一句点出了论据与作文题、文章标题之间的联系,强化了文章的中心主旨。
(4) 篇末点题。“篇末点题”就是在文章的主题已经得到充分表现的基础上,在文末再加上点题之笔。这不但可以使读者更准确地把握中心思想,还可以在结构上起到收束全文的作用。如前面修改后的例文的结尾“感受到那只属于乡村的特有的自然美、真实美、朴实美……”既诗意绵绵地收束了全文,又鲜明深刻地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除此之外,点题方法还可从表达方式出发,分为抒情点题、议论点题、叙述点题、描写点题等;从修辞角度出发,分为反复点题、设问点题、比兴点题、排比点题、拟人点题、引用点题等。
这其中最有效的办法当属反复点题。当然,这里的反复也是相对而言的,它既不是乱点题,也不是滥点题,不宜也不必过多,否则就会弄巧成拙。可以在篇首、篇中和篇末分别设计几句点题之笔,以便步步勾联、彼此照应,这样能使主旨不断呈现、深化,从而使文章主题明确、文脉清晰、结构紧凑、浑然天成。
想请徐老师给你的文章打分,并为你量身打造“进化”方法吗?赶快发电子邮件至[email protected]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