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庆顺博铝合金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顺博合金”)是一家主要利用各种废铝材料生产再生铝合金锭的企业,今年10月13日,公司报送了新版招股说明书(申报稿)。
招股书显示,公司在报告期内(2014年至2017年1~6月,下同)营收呈现出上下波动现象,《红周刊》记者以此为切入点分析其库存、原材料、负债方面数据,发现公司库存数据“太凌乱”,债务数据明显异常。
库存核算凌乱
对于顺博合金在招股书中披露的报告期内铝合金锭的产销情况,《红周刊》记者发现,根据产量和销量及单位成本所测算出来的库存增减金额,与招股书另行披露的库存商品(含发出商品,下同)金额存在较大的差异,两项数据之间很可能有一项是存在错误的。
招股书披露,报告期内铝合金锭的产量有249655.34吨、249635.33吨、272539.54吨、148145.61吨,而对应期间的销量分别是252208.31吨、250271.02吨、272011.77吨、143457.37吨(见表1),由此可知,产销之差为-2552.97吨、-635.69吨、527.77吨、4688.24吨,进而意味着公司的库存商品的数量也将出现相应的增减。与此同时,招股书还披露了铝合金锭每吨的生产成本,即报告期内各期的单位成本为每吨11986.04元、11079.57元、10604.88元、11685.62元。
由上述产销之差和单位成本,我们可以大概测算出各期间库存商品增减金额,即报告期内库存金额增减分别为-3060万元、-704.32万元、559.69万元、5478.50万元。可实际上,招股书存货部分却披露,报告期内的库存商品有8191.90万元、4469.69万元、6580.48万元、12463.71万元,而发出商品有1421.87万元、1750.77万元、1394.26万元、1169.29万元(见表3);再考虑到旧版招股书中(2016年10月报送)所披露的2013年库存商品12426.07万元和发出商品761.99万元,由此推算出,报告期内包括发出商品在内的库存商品金额增减情况是-3574.29万元、-3393.31万元、1754.28万元、5658.26万元。
将测算出来的库存增减金额与披露的库存增减金额对比,发现2014年两者的减少金额差别有514.29万元、2015年相差2688.99万元、2016年相差1194.59万元、2017年上半年相差179.76万元。
综上所述,招股书所披露的2015年和2016年的库存增减金额跟按一般核算方法测算出来的增减金额存在数千万元的差额,而另外两个时间段的差异则不算太大。但不管如何,如此明显的数据矛盾说明了顺博合金存货的库存核算不但凌乱,且招股书披露的库存数据很可能是存在错误的。
数千万元原材料去向不明
与存货联系比较紧密的,还有原材料的采购、使用与库存问题。在招股书中,公司虽然没有直接披露原材料的采购总额,但可以根据“向前五大供应商的采购情况”及其采购占比测算出相对准确的采购总额。令人奇怪的是,测算出来的采购总额数据与原材料的采购、使用、库存之间却存在很大的差异。
招股书披露,顺博合金的销售成本中包含废铝、A00铝锭、铝水、硅、铜等这几种原材料,这几种原材料的合计金额即成本中的直接原材料金额,在报告期内分别为280710.21万元、256281.88万元、267647.65万元、156410.39万元(见表2)。而除了销售成本中包含原材料之外,存货中还有原材料以及在产品、库存商品、发出商品中包含一部分原材料。
报告期内,存货中的原材料分别为15067.04万元、16853.49万元、14108.02万元、11407.05万元,由此可推算出,2015年、2016年、2017年1~6月增減金额分别为1786.45万元、-2745.47万元、-2700.97万元。由于存货中的在产品、库存商品和发出商品中包含的原材料并没有在招股书中披露,但鉴于同样的铝合金锭产品,其成本构成应该是相同的,在产品与产成品之间应不会有太大的差异,由此我们在理论上可以用销售成本中的原材料占比作为估算这三种存货的原材料金额的比例。
报告期内,在产品、库存商品和发出商品的合计金额分别为9757.52万元、6651.00万元、8719.08万元、14441.15万元(见表3),同时,如表2所示,废铝、A00铝锭、铝水、硅、铜等几种原材料在成本中的占比合计为95.54%、95.11%、95.63%、95.83%,因此可推算出,这三种存货中包含的原材料金额分别为9322.33万元、6325.77万元、8338.06万元、13838.95万元,增减变化分别是-2996.57万元、2012.29万元、5500.90万元。此处的增减变化金额即为三种存货所消耗的原材料金额。
综上,根据销售成本中的原材料,库存原材料增减,以及在产品、库存商品、发出商品之中原材料部分增减金额等情况可知,报告期内库存原材料及使用的原材料金额合计分别是280710.21万元、255071.76万元、266914.47万元、159210.32万元。
那么,原材料的采购情况又是怎样的呢?对此,招股书并没有直接披露。不过,《红周刊》记者在其中找到了“向前五大原材料供应商采购”的金额及其占采购总额的比例,由此推算出报告期内的采购总额。其中,向前五大原材料供应商的采购金额分别是73330.35万元、101572.48万元、92336.19万元、68222.39万元,占比分别是26.16%、39.28%、34.09%、42.52%,即推算出报告期内原材料采购总额分别达到280314.79万元、258585.74万元、270860.05万元、160447.77万元。 将库存原材料及使用的原材料合计金额与原材料采购总额对比,可以发现两者存在数千万元的差别。具体来说,在2015年至2017年1~6月期间,原材料采购总额比库存及使用的原材料合计数还要多出3513.98万元、3945.58万元和1237.45万元。这意味着,每年都存在数千万元的原材料采购回来之后,既没有用于生产也不在库存之中,就这样莫名地消失了!而即便是我们剔除核算中出现的合理误差,也不应该出现如此大的差额。
债务数据异常
存货、原材料的数据出现大额差异,其实是跟采购有着莫大关系的。招股书披露,报告期内顺博合金的原材料采购的主要区域发生了较大变化,由原来的重庆地区转向广东、江苏等沿海地区。由此,采购的付款方式产生了较大变化,从倾向于预付账款变成更多采用应付账款。正因为这样的变化,使得采购中应付、预付账款的数据出现大幅波动,而且每年均有数千万元得不到合理的匹配。
在前文中我们提到,根据“向前五大原材料供应商采购”的金额及其占采购总额的比例可测算出报告期内的采购总额分别是280314.79万元、258585.74万元、270860.05万元、160447.77万元,考虑17%的进项税额,则含税采购总额达到327968.31万元、302545.32万元、316906.25万元和187723.89万元。
其中,2015年的含税采购总额有302545.32万元,相比较于当期的“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项的325187.15万元,少了22641.83万元。这意味着除了相当于采购总额的现金流出量之外,还有2亿多元的现金流出,那么,是否由于用现金偿还了应付账款,或者采购中用现金预付了账款所致呢?若是如此,应付款项应当会减少相应金额,或预付款项应当增加相应金额,抑或两者兼而有之。
顺博合金在2015年有4610.91万元的应付账款和9500万元的应付票据,合计14110.91万元,比上年的25423.44万元少了11312.53万元,这意味着应付款项只减少了1亿多元。而这年的预付款项12489.30万元比上年的8883.68万元只增加了3605.61万元。整体核算后,可以发现应付款项的减少和预付款项的增加金额合计仅有7723.69万元,与前述采购与现金流之间的22641.83万元的差额并不匹配。
2016年的应付、预付款项变化情况亦是如此。这一年的含税采购总额316906.25万元与“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322098.30万元相比,少了5192.04万元,这意味着公司存在相应金额的应付款项减少或者预付款项增加。可实际上,2016年应付账款8249.76万元与应付票据5000万元合计为13249.76万元,和上年的合计14110.91万元相比仅减少了861.15万元。而预付款项8915.30万元和上年的12489.30万元相比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3574.00万元。
综合核算的结果是,应付、预付款项的变化与采购、现金流出的差额之间仍存在7904.89万元差额无法得到合理解释。
除了上述两年,今年的1~6月依然有类似情况发生。187723.89万元含税采购总额和“购买商品、接受劳務支付的现金”188144.83万元相比,少了420.95万元,差异并不明显。然而在资产负债表中,公司应付款项19767.68万元比上年13249.76万元却大增了6517.92万元,预付款项7281.85万元比上年减少1633.45万元。在前后数据综合核算后,应付、预付增减与采购、现金流出的差额之间竟然出现了8572.32万元的大额差异。
很显然,梳理2015年至2017年1~6月之间的应付款项、预付款项增减金额跟采购与现金流出的差额之间的勾稽关系,可以发现分别存在7723.69万元、7904.89万元、8572.32万元的差额数据无法合理解释。那么,这些差异是否是由于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而形成的呢?
如表4所示,在只考虑购置与增加的情况下(在此不考虑减少的情形),报告期内“剔除转固后固定资产账面原值的增加”、“在建工程的本期增加额”、“无形资产原值的增加额”合计达到3716.46万元、3209.65万元、8833.36万元和5452.39万元(增减额为负数的情况下,视作增加额为0)。
三项增加额的合计数与“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支付的现金”相比,分别少了251.80万元、少了99.10万元、少了3327.87万元和多了569.47万元。就算考虑了这个差额对应付和预付款项的影响,仍无法与前述的7723.69万元、7904.89万元、8572.32万元差额相符,则意味着各时间段内仍然存在数千万元的差异。
招股书显示,公司在报告期内(2014年至2017年1~6月,下同)营收呈现出上下波动现象,《红周刊》记者以此为切入点分析其库存、原材料、负债方面数据,发现公司库存数据“太凌乱”,债务数据明显异常。
库存核算凌乱
对于顺博合金在招股书中披露的报告期内铝合金锭的产销情况,《红周刊》记者发现,根据产量和销量及单位成本所测算出来的库存增减金额,与招股书另行披露的库存商品(含发出商品,下同)金额存在较大的差异,两项数据之间很可能有一项是存在错误的。
招股书披露,报告期内铝合金锭的产量有249655.34吨、249635.33吨、272539.54吨、148145.61吨,而对应期间的销量分别是252208.31吨、250271.02吨、272011.77吨、143457.37吨(见表1),由此可知,产销之差为-2552.97吨、-635.69吨、527.77吨、4688.24吨,进而意味着公司的库存商品的数量也将出现相应的增减。与此同时,招股书还披露了铝合金锭每吨的生产成本,即报告期内各期的单位成本为每吨11986.04元、11079.57元、10604.88元、11685.62元。
由上述产销之差和单位成本,我们可以大概测算出各期间库存商品增减金额,即报告期内库存金额增减分别为-3060万元、-704.32万元、559.69万元、5478.50万元。可实际上,招股书存货部分却披露,报告期内的库存商品有8191.90万元、4469.69万元、6580.48万元、12463.71万元,而发出商品有1421.87万元、1750.77万元、1394.26万元、1169.29万元(见表3);再考虑到旧版招股书中(2016年10月报送)所披露的2013年库存商品12426.07万元和发出商品761.99万元,由此推算出,报告期内包括发出商品在内的库存商品金额增减情况是-3574.29万元、-3393.31万元、1754.28万元、5658.26万元。
将测算出来的库存增减金额与披露的库存增减金额对比,发现2014年两者的减少金额差别有514.29万元、2015年相差2688.99万元、2016年相差1194.59万元、2017年上半年相差179.76万元。
综上所述,招股书所披露的2015年和2016年的库存增减金额跟按一般核算方法测算出来的增减金额存在数千万元的差额,而另外两个时间段的差异则不算太大。但不管如何,如此明显的数据矛盾说明了顺博合金存货的库存核算不但凌乱,且招股书披露的库存数据很可能是存在错误的。
数千万元原材料去向不明
与存货联系比较紧密的,还有原材料的采购、使用与库存问题。在招股书中,公司虽然没有直接披露原材料的采购总额,但可以根据“向前五大供应商的采购情况”及其采购占比测算出相对准确的采购总额。令人奇怪的是,测算出来的采购总额数据与原材料的采购、使用、库存之间却存在很大的差异。
招股书披露,顺博合金的销售成本中包含废铝、A00铝锭、铝水、硅、铜等这几种原材料,这几种原材料的合计金额即成本中的直接原材料金额,在报告期内分别为280710.21万元、256281.88万元、267647.65万元、156410.39万元(见表2)。而除了销售成本中包含原材料之外,存货中还有原材料以及在产品、库存商品、发出商品中包含一部分原材料。
报告期内,存货中的原材料分别为15067.04万元、16853.49万元、14108.02万元、11407.05万元,由此可推算出,2015年、2016年、2017年1~6月增減金额分别为1786.45万元、-2745.47万元、-2700.97万元。由于存货中的在产品、库存商品和发出商品中包含的原材料并没有在招股书中披露,但鉴于同样的铝合金锭产品,其成本构成应该是相同的,在产品与产成品之间应不会有太大的差异,由此我们在理论上可以用销售成本中的原材料占比作为估算这三种存货的原材料金额的比例。
报告期内,在产品、库存商品和发出商品的合计金额分别为9757.52万元、6651.00万元、8719.08万元、14441.15万元(见表3),同时,如表2所示,废铝、A00铝锭、铝水、硅、铜等几种原材料在成本中的占比合计为95.54%、95.11%、95.63%、95.83%,因此可推算出,这三种存货中包含的原材料金额分别为9322.33万元、6325.77万元、8338.06万元、13838.95万元,增减变化分别是-2996.57万元、2012.29万元、5500.90万元。此处的增减变化金额即为三种存货所消耗的原材料金额。
综上,根据销售成本中的原材料,库存原材料增减,以及在产品、库存商品、发出商品之中原材料部分增减金额等情况可知,报告期内库存原材料及使用的原材料金额合计分别是280710.21万元、255071.76万元、266914.47万元、159210.32万元。
那么,原材料的采购情况又是怎样的呢?对此,招股书并没有直接披露。不过,《红周刊》记者在其中找到了“向前五大原材料供应商采购”的金额及其占采购总额的比例,由此推算出报告期内的采购总额。其中,向前五大原材料供应商的采购金额分别是73330.35万元、101572.48万元、92336.19万元、68222.39万元,占比分别是26.16%、39.28%、34.09%、42.52%,即推算出报告期内原材料采购总额分别达到280314.79万元、258585.74万元、270860.05万元、160447.77万元。 将库存原材料及使用的原材料合计金额与原材料采购总额对比,可以发现两者存在数千万元的差别。具体来说,在2015年至2017年1~6月期间,原材料采购总额比库存及使用的原材料合计数还要多出3513.98万元、3945.58万元和1237.45万元。这意味着,每年都存在数千万元的原材料采购回来之后,既没有用于生产也不在库存之中,就这样莫名地消失了!而即便是我们剔除核算中出现的合理误差,也不应该出现如此大的差额。
债务数据异常
存货、原材料的数据出现大额差异,其实是跟采购有着莫大关系的。招股书披露,报告期内顺博合金的原材料采购的主要区域发生了较大变化,由原来的重庆地区转向广东、江苏等沿海地区。由此,采购的付款方式产生了较大变化,从倾向于预付账款变成更多采用应付账款。正因为这样的变化,使得采购中应付、预付账款的数据出现大幅波动,而且每年均有数千万元得不到合理的匹配。
在前文中我们提到,根据“向前五大原材料供应商采购”的金额及其占采购总额的比例可测算出报告期内的采购总额分别是280314.79万元、258585.74万元、270860.05万元、160447.77万元,考虑17%的进项税额,则含税采购总额达到327968.31万元、302545.32万元、316906.25万元和187723.89万元。
其中,2015年的含税采购总额有302545.32万元,相比较于当期的“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项的325187.15万元,少了22641.83万元。这意味着除了相当于采购总额的现金流出量之外,还有2亿多元的现金流出,那么,是否由于用现金偿还了应付账款,或者采购中用现金预付了账款所致呢?若是如此,应付款项应当会减少相应金额,或预付款项应当增加相应金额,抑或两者兼而有之。
顺博合金在2015年有4610.91万元的应付账款和9500万元的应付票据,合计14110.91万元,比上年的25423.44万元少了11312.53万元,这意味着应付款项只减少了1亿多元。而这年的预付款项12489.30万元比上年的8883.68万元只增加了3605.61万元。整体核算后,可以发现应付款项的减少和预付款项的增加金额合计仅有7723.69万元,与前述采购与现金流之间的22641.83万元的差额并不匹配。
2016年的应付、预付款项变化情况亦是如此。这一年的含税采购总额316906.25万元与“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322098.30万元相比,少了5192.04万元,这意味着公司存在相应金额的应付款项减少或者预付款项增加。可实际上,2016年应付账款8249.76万元与应付票据5000万元合计为13249.76万元,和上年的合计14110.91万元相比仅减少了861.15万元。而预付款项8915.30万元和上年的12489.30万元相比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3574.00万元。
综合核算的结果是,应付、预付款项的变化与采购、现金流出的差额之间仍存在7904.89万元差额无法得到合理解释。
除了上述两年,今年的1~6月依然有类似情况发生。187723.89万元含税采购总额和“购买商品、接受劳務支付的现金”188144.83万元相比,少了420.95万元,差异并不明显。然而在资产负债表中,公司应付款项19767.68万元比上年13249.76万元却大增了6517.92万元,预付款项7281.85万元比上年减少1633.45万元。在前后数据综合核算后,应付、预付增减与采购、现金流出的差额之间竟然出现了8572.32万元的大额差异。
很显然,梳理2015年至2017年1~6月之间的应付款项、预付款项增减金额跟采购与现金流出的差额之间的勾稽关系,可以发现分别存在7723.69万元、7904.89万元、8572.32万元的差额数据无法合理解释。那么,这些差异是否是由于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而形成的呢?
如表4所示,在只考虑购置与增加的情况下(在此不考虑减少的情形),报告期内“剔除转固后固定资产账面原值的增加”、“在建工程的本期增加额”、“无形资产原值的增加额”合计达到3716.46万元、3209.65万元、8833.36万元和5452.39万元(增减额为负数的情况下,视作增加额为0)。
三项增加额的合计数与“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支付的现金”相比,分别少了251.80万元、少了99.10万元、少了3327.87万元和多了569.47万元。就算考虑了这个差额对应付和预付款项的影响,仍无法与前述的7723.69万元、7904.89万元、8572.32万元差额相符,则意味着各时间段内仍然存在数千万元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