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结合企业重组的相关理论,对国有企业改制重组的组织及环境动因进行相关阐述。结合国企现状,提出改进国企资产重组的有关建议,结合相关案例归纳国企改制过程中的变革方法,为国企改制重组提供借鉴。
关键词:国企改制 资产重组
一、引言
目前我国国企依旧处于市场化改革的重要阶段,由于实体经济不稳定、外需不足,企业的经营模式与盈利方式还比较粗放,在私营企业排挤下,不少国企经济效益出现了明显下降。推进国有企业改制重组,有利于解决国企体制机制弊端,有利于优化国企股权结构。所谓改制,有学者认为主要是指企业产权制度的变更,以及企业盈利模式如租赁经营、承包经营的改革。刘小玄等指出改制是国企及国有控股企业通过吸收中小投资者增量和转让国有产权存量,从而变更部分或全部企业控制权的行为。世界银行提出,国企改制需要重新分配企业的资产负债权利,以多种方式如私营化、引进民间资本等改革企业制度。综合政界及学界描述,认为国企改制重组是要建立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探索国有企业改制重组的新路径,有利于带动国有资本向微笑产业链的两端集中,不断增强国有企业的知名度、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但国企改革牵涉面广、社会关注度高,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改革过程中不断出现新的问题,如国有资产不断外流、对改制中灰色地带的监管有待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尚未真正确立等。这些问题都需要不断厘清,才能行之有效地推动改革。因此,首先需要剖析国有企业改制的动因有哪些,其次在考虑环境的前提下探索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的变革策略。
二、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动因
1.改制重组是国企提高经营效率的必然趋势。国有企业的改制重组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就是以市场作为社会资源配置的基础调节力量,对经济资源要素做出有效分配,以实现社会财富的最优输出。国有企业改制的主要目的就是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改善企业的经营绩效。在改制之前,国家拥有国企的所有权,并将经营权下放给特许经营者。这种经营的政治特点,使得国企在管理活动中受到许多行政干预,很难实现政企分开,达到自负盈亏的状态。而国有企业的改制重组,可以将经济资源分配给最有生产效率的经营者,实现企业产权主体多元化。使企业在日常经营中丢掉政治包袱,以实现盈利为目标,不断提高经营效率,实现企业价值最优化。
2.改制重组是顺应经济结构调整的基础措施。在知识经济时代,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国家宏观举措的主基调,要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升级产业结构是战略性调整的核心。企业是国家经济运行的细胞,宏观层面的经济调整最终落脚点在于微观层面企业的结构调整来实现。同样,当前国企面临的挑战不仅仅是产权界定不清、经营体制僵化等制度缺陷,而是分布过广,经营目标过散,无法发挥国企的规模经济优势。因此,国有企业改制重组是顺应国家政策趋势的必然举措,也是把握新兴产业投资机会,实现自身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措施。通过改制重组、并购等方式,切换国企的管理模式和经营机制,建立符合市场发展要求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为结构调整赋予新的活力。同时也能够调整国企经济的存量结构,重新启动闲置资产,提高存量资产的资源利用效率。
3.改制重组是保障国企自主决策权的重要措施。自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改革从一开始放权让利过渡到承包经营责任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发展现代产权制度等五个阶段。国企一直致力于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核心便是董事会建设。在这一发展历程中,国有企业的自主权不断提高。但由于其国有的政治属性,企业自主权往往形同虚设。国企领导者一般都是政府官员,为了其政治晋升往往会牺牲企业的经营决策权。通过改制重组,企业可以发展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市场主体,拥有独立经营决策权,做到外部法治化、产权多元化、权力规范化。
4.改制重组是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的需要。企业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和高速发展的科技文明,需要动态地调整自己的战略,有效地进行战略管理。在国企传统优势消失殆尽,诸多劣势驱动着企业做出改制决策。提升国企核心竞争力的保证是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制度革新就是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市场配置资源要素等来完善以企业财产制度为核心的各项基本制。为了寻求企业长足发展的法宝,实现跨越式发展,国企需要对市场环境不断审慎,加大创新项目建设,引进国际专业化人才,利用技术创新对组织内部进行智能化制造升级,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三、案例分析:海螺集团
海螺集团位于安徽省芜湖市,以其独具特色的海螺发展模式,开辟了我国水泥行业国产化、低成本的先河。自成立以来,由一个小水泥厂发展成控股经营的2家上市公司,控股、参股多家子公司的大型集团,经营领域涉及水泥、化学建材、节能环保、装备制造等多个领域。海螺集团的改制之路始于2002年,安徽省政府与领导层商议,为了探索出国企改革的新办法,决定对海螺集团进行股权多元化改制试点,盘活部分国有资产存量资金,解决复退军人安置资金以及社会养老保险问题。2002年海螺集团的8位成员共同出资设立海螺创投,后陆续通过转让获得49的股权,国资委隶属的安徽省投资集团持有51%股权。2007年,海螺创投通过定向增发成为股东,于2013年以部分优质资产成立海螺创业,在香港特区成功上市。截至2014年,海螺创业股权结构中自然人持股19.61%,工会信托持股62.6%。
海螺的改制之路,并非一帆風顺。集团改制是为了促进国有资产合理流动和重组,实现国资保值增值,更好地发挥国有企业的主导作用。但在改制过程中,也存在打政策空白区的擦边球现象,在国资监管缺失的情况下,领导层以关联交易获取利益。但问题有高管的巨额出资怎么来?公告写明自筹资金,集团不提供任何融资帮助,且不能将股份质押融资?内退员工是否还需要支付一次性经济补偿金?是否应该参与改制?这些问题都引起了社会的思考,但海螺还是顶住了舆论压力,在维护广大员工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实现了国有资产的大幅增值,实践证明,此次国有企业的改制是成功的。 四、国企改制的策略分析
从上述海螺水泥改制案例可以看出,企业领导者是改制决策的关键要素。因此国企改制的变革策略是基于领导者行为来分析的,结合案例,总结了改制过程中的变革策略。
1.考虑利益相关方。国有企业改制涉及到地方政府、企业管理层、基层员工、客户等利益相关方的权益,在改制过程中需要公开透明。如建龙集团在重组通化钢铁时,由于职工权益安排不到位,总经理陈国军被职工围殴致死,酿成惨剧。这种在国企改制过程中发生的群体性恶劣事件,值得我们深刻反思。引起职工围殴事件的原因是,领导层做出建龙控股通钢的决定前,并未与职工进行反复沟通,从而将千余名基层员工的就职推到严重的不确定状态。国企改制通常意味着员工大范围的辞退,必定会受到基础群体的抵制。因此,尽管国企改制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生产力,但是改革涉及的利益相关方众多。需要与职工、领导层反复沟通,寻求职工利益与政府企业利益博弈的均衡点。同时要解决改制的一流问题,利用现有资产积极清偿,防止改制行为中对法律的擦边球现象,员工在法律和政策方面的劣势在投诉无效时,只好采取不理性的群体性抗争。
2.获得支持。很多地方政府作为国企的股东,对于国企改制有着重要影响。取得政府支持可以为国企经营者创造更有效的法定性权利。国企改制过程中需要强化和明确政府职能,在确定改制模式之前就需要参加改制工作,从根基上把握企业改制方向和进度。这样,企业在实施改制方案时,对于部门结构及职工身份的转变,资产产权结构的变化,都能够做到有效监督和管理。实践证明,在《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颁布后,国企改革成效显著,不断迈出实质性步伐,资产管理体制不断完善,一大批拥有国际竞争力的国企脱颖而出。为了实现国有企业的跨越式发展,必须在政府支持下优化产业布局,创新体制机制,发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不断提高国企效益。
3.充分准备。改制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涉及到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各项活动,一步到位的改制会引发不可预计的后果。因此,改制过程中企业要建立一个全过程改制管理体系。在正式改制之前,高层管理者应当在政府支持下与职工沟通改制措施,及早取得职工的同意和认可,通过柔性管理强化职工的改制意识,使得改制来临时他们也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同时要向社会公开招标寻求中介进行财产核算,避免各种擦边球行为导致的内部交易,并明确中介机构和指责,根据国家宏观政策明确企业未来发展战略。为了跟进改制工作的效果,需要建立协调机制,进行及时的沟通和反馈,不断优化改制方案。改制后,国企要敢于跳出传统的界限,依托流程重组优化内部结构,坚持权责对等、统一指挥的原则明确各部门权利。此外,还需要改进企业原有的决策形式,不断引进高端人才,强化组织的学习能力和行动能力,为国企效益增长提供动力。
以上三个方面改制策略的合理运用,能够有效调节国企利益相关方的关系,降低改制過程中的不确定性,使得国企改革能够顺利进行,最终取得良好效益。
五、结语
在考虑国企改制现状以及国企本质特征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国企改制的动因,主要包括顺应时代发展需求、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保障国企自主决策权等。之后根据海螺集团改制成功的案例剖析改制过程中应当采用的策略,为国企改制成功提出了一些建议。
参考文献:
[1]郭文龙.企业改制与劳动关系的调整:兼析“八部委”《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的实施办法》[J]. 中国劳动,2004,8:12-14.
[2]刘小玄,李利英.企业产权变革的效率分析[J]. 中国社会科学,2005,2:4-16.
[3]何云婷. 国企改制中的风险启示——以上海家化为例[J]. 中国市场,2016,144-145.
作者简介:万新(1979—)女,湖南常德人。会计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相关。
关键词:国企改制 资产重组
一、引言
目前我国国企依旧处于市场化改革的重要阶段,由于实体经济不稳定、外需不足,企业的经营模式与盈利方式还比较粗放,在私营企业排挤下,不少国企经济效益出现了明显下降。推进国有企业改制重组,有利于解决国企体制机制弊端,有利于优化国企股权结构。所谓改制,有学者认为主要是指企业产权制度的变更,以及企业盈利模式如租赁经营、承包经营的改革。刘小玄等指出改制是国企及国有控股企业通过吸收中小投资者增量和转让国有产权存量,从而变更部分或全部企业控制权的行为。世界银行提出,国企改制需要重新分配企业的资产负债权利,以多种方式如私营化、引进民间资本等改革企业制度。综合政界及学界描述,认为国企改制重组是要建立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探索国有企业改制重组的新路径,有利于带动国有资本向微笑产业链的两端集中,不断增强国有企业的知名度、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但国企改革牵涉面广、社会关注度高,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改革过程中不断出现新的问题,如国有资产不断外流、对改制中灰色地带的监管有待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尚未真正确立等。这些问题都需要不断厘清,才能行之有效地推动改革。因此,首先需要剖析国有企业改制的动因有哪些,其次在考虑环境的前提下探索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的变革策略。
二、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动因
1.改制重组是国企提高经营效率的必然趋势。国有企业的改制重组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就是以市场作为社会资源配置的基础调节力量,对经济资源要素做出有效分配,以实现社会财富的最优输出。国有企业改制的主要目的就是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改善企业的经营绩效。在改制之前,国家拥有国企的所有权,并将经营权下放给特许经营者。这种经营的政治特点,使得国企在管理活动中受到许多行政干预,很难实现政企分开,达到自负盈亏的状态。而国有企业的改制重组,可以将经济资源分配给最有生产效率的经营者,实现企业产权主体多元化。使企业在日常经营中丢掉政治包袱,以实现盈利为目标,不断提高经营效率,实现企业价值最优化。
2.改制重组是顺应经济结构调整的基础措施。在知识经济时代,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国家宏观举措的主基调,要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升级产业结构是战略性调整的核心。企业是国家经济运行的细胞,宏观层面的经济调整最终落脚点在于微观层面企业的结构调整来实现。同样,当前国企面临的挑战不仅仅是产权界定不清、经营体制僵化等制度缺陷,而是分布过广,经营目标过散,无法发挥国企的规模经济优势。因此,国有企业改制重组是顺应国家政策趋势的必然举措,也是把握新兴产业投资机会,实现自身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措施。通过改制重组、并购等方式,切换国企的管理模式和经营机制,建立符合市场发展要求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为结构调整赋予新的活力。同时也能够调整国企经济的存量结构,重新启动闲置资产,提高存量资产的资源利用效率。
3.改制重组是保障国企自主决策权的重要措施。自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改革从一开始放权让利过渡到承包经营责任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发展现代产权制度等五个阶段。国企一直致力于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核心便是董事会建设。在这一发展历程中,国有企业的自主权不断提高。但由于其国有的政治属性,企业自主权往往形同虚设。国企领导者一般都是政府官员,为了其政治晋升往往会牺牲企业的经营决策权。通过改制重组,企业可以发展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市场主体,拥有独立经营决策权,做到外部法治化、产权多元化、权力规范化。
4.改制重组是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的需要。企业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和高速发展的科技文明,需要动态地调整自己的战略,有效地进行战略管理。在国企传统优势消失殆尽,诸多劣势驱动着企业做出改制决策。提升国企核心竞争力的保证是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制度革新就是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市场配置资源要素等来完善以企业财产制度为核心的各项基本制。为了寻求企业长足发展的法宝,实现跨越式发展,国企需要对市场环境不断审慎,加大创新项目建设,引进国际专业化人才,利用技术创新对组织内部进行智能化制造升级,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三、案例分析:海螺集团
海螺集团位于安徽省芜湖市,以其独具特色的海螺发展模式,开辟了我国水泥行业国产化、低成本的先河。自成立以来,由一个小水泥厂发展成控股经营的2家上市公司,控股、参股多家子公司的大型集团,经营领域涉及水泥、化学建材、节能环保、装备制造等多个领域。海螺集团的改制之路始于2002年,安徽省政府与领导层商议,为了探索出国企改革的新办法,决定对海螺集团进行股权多元化改制试点,盘活部分国有资产存量资金,解决复退军人安置资金以及社会养老保险问题。2002年海螺集团的8位成员共同出资设立海螺创投,后陆续通过转让获得49的股权,国资委隶属的安徽省投资集团持有51%股权。2007年,海螺创投通过定向增发成为股东,于2013年以部分优质资产成立海螺创业,在香港特区成功上市。截至2014年,海螺创业股权结构中自然人持股19.61%,工会信托持股62.6%。
海螺的改制之路,并非一帆風顺。集团改制是为了促进国有资产合理流动和重组,实现国资保值增值,更好地发挥国有企业的主导作用。但在改制过程中,也存在打政策空白区的擦边球现象,在国资监管缺失的情况下,领导层以关联交易获取利益。但问题有高管的巨额出资怎么来?公告写明自筹资金,集团不提供任何融资帮助,且不能将股份质押融资?内退员工是否还需要支付一次性经济补偿金?是否应该参与改制?这些问题都引起了社会的思考,但海螺还是顶住了舆论压力,在维护广大员工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实现了国有资产的大幅增值,实践证明,此次国有企业的改制是成功的。 四、国企改制的策略分析
从上述海螺水泥改制案例可以看出,企业领导者是改制决策的关键要素。因此国企改制的变革策略是基于领导者行为来分析的,结合案例,总结了改制过程中的变革策略。
1.考虑利益相关方。国有企业改制涉及到地方政府、企业管理层、基层员工、客户等利益相关方的权益,在改制过程中需要公开透明。如建龙集团在重组通化钢铁时,由于职工权益安排不到位,总经理陈国军被职工围殴致死,酿成惨剧。这种在国企改制过程中发生的群体性恶劣事件,值得我们深刻反思。引起职工围殴事件的原因是,领导层做出建龙控股通钢的决定前,并未与职工进行反复沟通,从而将千余名基层员工的就职推到严重的不确定状态。国企改制通常意味着员工大范围的辞退,必定会受到基础群体的抵制。因此,尽管国企改制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生产力,但是改革涉及的利益相关方众多。需要与职工、领导层反复沟通,寻求职工利益与政府企业利益博弈的均衡点。同时要解决改制的一流问题,利用现有资产积极清偿,防止改制行为中对法律的擦边球现象,员工在法律和政策方面的劣势在投诉无效时,只好采取不理性的群体性抗争。
2.获得支持。很多地方政府作为国企的股东,对于国企改制有着重要影响。取得政府支持可以为国企经营者创造更有效的法定性权利。国企改制过程中需要强化和明确政府职能,在确定改制模式之前就需要参加改制工作,从根基上把握企业改制方向和进度。这样,企业在实施改制方案时,对于部门结构及职工身份的转变,资产产权结构的变化,都能够做到有效监督和管理。实践证明,在《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颁布后,国企改革成效显著,不断迈出实质性步伐,资产管理体制不断完善,一大批拥有国际竞争力的国企脱颖而出。为了实现国有企业的跨越式发展,必须在政府支持下优化产业布局,创新体制机制,发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不断提高国企效益。
3.充分准备。改制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涉及到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各项活动,一步到位的改制会引发不可预计的后果。因此,改制过程中企业要建立一个全过程改制管理体系。在正式改制之前,高层管理者应当在政府支持下与职工沟通改制措施,及早取得职工的同意和认可,通过柔性管理强化职工的改制意识,使得改制来临时他们也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同时要向社会公开招标寻求中介进行财产核算,避免各种擦边球行为导致的内部交易,并明确中介机构和指责,根据国家宏观政策明确企业未来发展战略。为了跟进改制工作的效果,需要建立协调机制,进行及时的沟通和反馈,不断优化改制方案。改制后,国企要敢于跳出传统的界限,依托流程重组优化内部结构,坚持权责对等、统一指挥的原则明确各部门权利。此外,还需要改进企业原有的决策形式,不断引进高端人才,强化组织的学习能力和行动能力,为国企效益增长提供动力。
以上三个方面改制策略的合理运用,能够有效调节国企利益相关方的关系,降低改制過程中的不确定性,使得国企改革能够顺利进行,最终取得良好效益。
五、结语
在考虑国企改制现状以及国企本质特征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国企改制的动因,主要包括顺应时代发展需求、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保障国企自主决策权等。之后根据海螺集团改制成功的案例剖析改制过程中应当采用的策略,为国企改制成功提出了一些建议。
参考文献:
[1]郭文龙.企业改制与劳动关系的调整:兼析“八部委”《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的实施办法》[J]. 中国劳动,2004,8:12-14.
[2]刘小玄,李利英.企业产权变革的效率分析[J]. 中国社会科学,2005,2:4-16.
[3]何云婷. 国企改制中的风险启示——以上海家化为例[J]. 中国市场,2016,144-145.
作者简介:万新(1979—)女,湖南常德人。会计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