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下高校审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来源 :国际商务财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amv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高校审计人才培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高校以审计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深入推进审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已然成为当务之急。文章围绕互联网+时代高校审计人才培养创新模式与体系的构建展开研究,在分析了其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其面临的挑战及改进策略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互联网+”;审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F239
  ★ 本文系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9KSB004);中央高校课题“网络虚拟空间中高校师生帮扶和朋辈心理互助平台的建构”(项目编号:2572018BF08)阶段性研究成果。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数字信息技术与社会发展全行业、全要素的融合程度越来越深。在教育领域,“互联网+教育”的发展有效地提高了教育质量与水平,促进了教育机会的均衡与公平。审计作为高校重要的学科教育之一,其人才培养与输送也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呈现出诸多全新的特点,为了更好地应对“互联网+”时代带给高校审计人才培养的机遇与挑战,高校需要以审计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积极创新审计人才培养的模式与方法,为社会培育和输送更多高、精、尖的复合型审计优秀人才。
  一、“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审计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
  (一)不同审计类型的内涵及其对人才需求的特点
  1.国家审计的概念及人才要求
  国家审计即以国有资产及资源、领导干部履职状况等为审计对象而开展的一系列审计监督活动,它的主要手段与方式是通过运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来实施审计行为,因此,系统数据的真实与可靠直接影响着审计效率。我国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审计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和发展,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与推动下,“国家审计云”数据库已建立并投入使用,国家审计的效率不断提升,财政资金的使用监督日趋完善,国家审计对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专业素养、职业道德、信息处理能力等都有较高的要求,对高、精、尖的复合型审计人才有较大的需求缺口。
  2.内部审计的概念及人才要求
  内部审计即以企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为重点而开展的系列审计工作,它是企事业单位内部机构对内部授权范围内的经济责任的审计,主要内容包括会计资料、财务收支、经营管理活动等的审计。随着“互联网+”战略的深化,企事业单位的财务及信息系统日益复杂,由此使得企事业单位的运营管理风险不断增大,审计难度也“水涨船高”,相应地对审计人才的知识结构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内审人才需要熟练掌握财会系统知识,同时对企业各项生产运营业务流程也应足够了解,此外还能应用信息化技术与手段来开展审计工作。
  3.社会审计的概念及人才要求
  社会审计是对社会授权范围内的经济责任进行审计,它主要包括了会计报表等资料、单位价值评估确认等方面的审计。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会计师事务所、咨询公司等也日益重视信息技术与审计工作的融合,相继增设了IT审计等部门。对于社会审计工作者来说,要与时俱进,提升信息素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学习掌握基于信息技术的审计新方法,这对于保障和提升工作实效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二)当前我国审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瓶颈
  1.课程体系尚需优化
  首先,高校十分重视审计基础理论教学,因此,对于专业课程设置了较高的权重,如审计理论、中级财务会计等,这些课程通常学时长、学分高,且从较低学年即开始设置,学生有较多的时间与精力对此进行学习。但事实上,审计学科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对人才的培养应该充分结合行业发展实际来进行,仅重视基础性、普适性的教育很难帮助学生获得实践应用与操作能力的提升。为此需要结合行业细分,强化学生不同行业领域审计方向课程的学习,但令人遗憾的是诸多审计实务课程如信息审计、大数据审计、环境审计等均被设为选修课,且安排在学生考研、实习前,教学效果达不到课程教学目的。其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审计业务种类日益增多,其逐渐向综合性、跨学科方向发展,但学校的课程设置仅重视专业课程,忽略关联课程,如计算机、心理学、法学等,如此无益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宽及综合能力的提升。
  2.教学模式与方法缺乏创新
  首先,双师型的匮乏制约了互联网时代兼具信息素养与审计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的教育与培养。互联网时代对审计人才的要求超越了传统单一型的人才标准,向着更为复合、交叉、多元型的人才标准发展,但在学校教育阶段,教师大多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忽視学科的交叉性及学生综合性、复合性能力的培养,如此背离了市场与行业的要求,降低了人才培养的精准性与针对性。其次,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对学生主体性地位的重视与尊重,教师故步自封,不能积极主动应用创新的信息化教学手段等状况普遍存在,导致课堂氛围刻板沉闷,学生的兴趣与热情淡薄,教与学双方面的效率都受到了影响。
  3.教材质量有待提升
  目前大多数高校审计专业课程所用教材都借鉴国外,本土高质量、高水平教材较少,“洋为中用”的教材很多与我国实际国情不相符合,难以契合我国审计市场与行业发展状况,由此形成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之间的断层。另外,教材内容的更新迭代速度较慢,只有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教材编写结合最新的审计准则与实务案例来进行,内部审计和国家审计的教材则较少更新,内容陈旧,难以符合时代发展要求。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审计人才创新培养面临的挑战
  (一)固守传统模式,改革阻滞较大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审计业务不断增多,对审计人才的要求也愈来愈高,复合型审计人才形成了较大的需求空间。新时期的审计人才不仅要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与技能,且要有多层次的知识结构,灵活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传统的审计人才培养模式以理论知识灌输为主,学习的内在潜能与能动性无法得到有效地开发,其在未来行业岗位的胜任力严重不足。另一方面,教师信息素养较低,缺少计算机知识背景,对新概念、新技术存在内在的抵触情绪等,这也对互联网时代审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形成了一定阻滞。   (二)审计人才培养发展不均衡
  政府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共同构成了国家审计监督体系,它们三者各有侧重、缺一不可,且对优秀的复合型人才皆有迫切的需求。但就高校的审计人才培养来看,明显存在发展不均衡的状况,即重视注册会计师审计人才培养,忽略了政府与内部审计人才培养,诸多财经类高校开设专业都侧重于注册会计师审计,政府与内部审计方向既缺少专业课程的设置,相应的师资也较为匮乏,高校对其的支持重视度严重不足,这种有所偏废的人才培养格局削弱了对政府审计、内部审计人才的供给,无益于我国三位一体审计监督体系的发展与完善。
  (三)师资建设有待加强
  师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高校审计人才的培养效率与质量,新时期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社会对“互联网+审计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多,然而高校在该方向人才的培养却受制于双师型师资力量的匮乏而滞后于社会需要。所谓双师型审计教师即同时兼具信息知识与审计知识的教师人才,目前多数审计、会计教师缺乏足够的信息素养,对于信息化相关的新概念、新技术知之甚少,其教学的组织与开展仍沿用传统的模式与方法,缺乏必要的互联网思维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这一状况无益于“互联网+审计”人才的教育与培养。
  (四)计算机审计教育滞后于行业所需
  信息时代的来临使信息系统审计业务日益复杂,对相关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多,但计算机审计教育发展却未能紧跟社会和行业需要,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特点。如在教材方面,内容陈旧、更新速度缓慢,教材种类也比较有限;在教学软件、案例开发层面也较为迟缓,内容多围绕传统的审计业务而进行设计,与行业发展现状脱节,加之双师型教师的匮乏,计算机审计教育的实际成效落后于社会和行业发展的需求。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审计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一)完善审计专业学科建设
  首先,应将审计学科由会计学科下的“三级”学科提升为“二级学科”。当前,在行业发展中审计工作无论在理念还是实践等诸多方面都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传统“审计即查账”的理念认知在日益转变,而以财政财务审计为主体的工作内容也已向经济责任审计、绩效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经营审计等更为宽泛的领域拓展。此外,就学科发展而言,审计学科业已具备成熟的理论体系、完整的方法体系以及独立稳定的审计对象,其作为二级学科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将其提升为二级学科既是现代审计人才培养的需要,也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其次,高校应分别针对政府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设置相应专业,同时结合行业需要设置专业方向,如行政事业单位审计方向、外资外贸行业审计方向等,以此来应对越来越细化的行业分工对审计人才培育的客观要求。事实上,政府审计、社会审计、内部审计的审计目标、对象、程序、方法等皆有较大差异,不同行业的业务内容、程序等也有诸多不同,因此,对审计人员的知识技能要求也千差万别,行业细分驱动下审计人才的培养也应该走精细化的道路,如此才能有效避免审计人才的“万金油”培养模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精准性与适用性。
  (二)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互联网+”概念落地实施催生了诸多全新的审计业务,同时伴随着国际化审计的发展,社会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高校需要与时俱进,因时而新加强对学生新知识、新技术的教育培训,同时不断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使其在未来的职业道路中能很好地与国际接轨。在职业道德教育中可通过增设相关的课程(如职业道德修养、编纂职业道德教育手册)等方法来强化学生的道德思维,其具体的内容应涵盖专业胜任能力、财经法规、职业价值观等,通过完善系统的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对审计工作形成健康的职业态度与意识,为其将来从事相关职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合理规划课程体系
  高校应以审计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不断改进与完善对课程体系的规划和建设。
  首先,应围绕审计实务的流程来设置课程,如结合企业的三大运营过程(投资、融资、营运管理)将审计、会计、财务管理的相关知识加以整合,提升知识的系统性。对于相关的专业类课程,教师应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开展更为高效的互动课堂,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以提升教与学双方面的效率。此外,由于审计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需要学生不断拓展知识结构,丰富对关联学科的知识储备,因此对于一些非专业课程,如管理学、心理学、经济学等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实践中可以选修课的方式适度安排设置这些课程,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其综合能力与素养。
  其次,应合理规划设置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权重,使理论与实践相得益彰,尤其是应重视实践教学。目前诸多高校的审计教学中都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状况,这与审计学科的实用性属性发生背离,不利于优秀的复合型审计人才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应对实践实训给予充分的重视,使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能力得以同步提升。
  再次,应重视计算机审计教育。互联网时代计算机审计的发展速度非常迅猛,学校教育须紧跟行业发展,不断加快计算机审计人才的培养步伐。通过优化教材编写、加强计算机审计教学软件及教学案例的开发、改善实验教学方式,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参与动手操作机会等举措来强化计算机审计课程建设,推进计算机审计教育发展。
  最后,应积极鼓励跨学科跨院系开展教学活动,以促进多学科知识融合,助力于复合型审计人才的培养。通过加强相关院系教师的协同互助,在高年级中增加绩效审计、环境审计、信息系统审计等方向更为明确的实务类审计课程,来构建跨学科的课程体系,借此而不断拓展与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其在未来能够胜任更加多元化的审计业务。
  (四)强化审计实践教学
  审计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合格的审计人才不仅应掌握相关的审计理论知识,更需要具备实践应用能力。因此,对于审计学科而言,实践教学必不可少且非常重要,面对当前诸多高校实践资源匮乏、学生实习机会较少,甚至无岗实习、实习内容空泛等问题,高校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实习机会与平台,丰富学生的实践方式,提升其实习质量。首先,利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搭建大数据审计实践平台,该平台可将校内的仿真实践及企业案例实训等课程内容加以融合,平台提供数据分析、资源共享、多端点访问、实训项目管理等功能,帮助学生感受跨行业跨领域的实践模拟环境,使其熟悉不同行业的审计实务,迅速提升實战能力和综合素质。其次,完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等专业课程中的课程实训,加强模拟实习与审计实训,使学生熟练掌握审计计划编制、审计证据收集、审计报告撰写等业务流程。最后,高校应加强与会计师事务所等审计机构的合作,邀请其参与开发部分课程,安排学生参与部分实际审计项目,以此来提高人才培养的精准性,使其更符合社会与行业发展的切实需要。   (五)促进师资力量的多维发展
  教师是组织教学、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是教育活动中最具能动性的重要资源,高校推进审计专业建设、开展审计人才的培养工作都必须以打造和建设优良的教师团队为前提。当前优质师资力量的匮乏,兼具行业知识、信息素养及审计知识的复合型教师人才稀缺,高校应从高素质教师人才的引进、激励、培训等多角度出发强化师资队伍的建設,从而打造一支高、精、尖的审计专业学科教师队伍。
  首先,高校应积极拓宽人才来源渠道,通过多种举措广纳贤才,可通过海外人才引进工程聘请著名的审计教授、会计等高资质人才来引领学校教师人才队伍的发展。其次,在互联网时代,高校应注重审计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与提升。当前审计行业中对“互联网+审计”人才有着非常旺盛的需求,但同时,兼具信息化能力与审计知识背景的“双师型”教师却比较稀缺。为此,高校应以双师型审计教师培养为导向,在积极引进相关人才的同时,构建完善的教师人才培养再教育平台,为教师提供定期的、规范的信息化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如大数据、虚拟现实、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信息技术与审计的融合应用培训等,以此来淬炼教师的信息化审计思维,提升其信息化审计与教学的能力。最后,高校应加强校企合作,通过与相关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建立协同合作关系来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训机会,同时邀请行业精英作为高校的客座教授,通过举办讲座、论坛等方式使学生获得更多与实践经验密切相关的学业指导与帮助。
  四、结语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互联网时代的全面来临,随着互“联网+”战略的不断深入,在高校审计教育等领域渗透融合互联网技术已经成为审计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的主流模式,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审计人才培养呈现出诸多新的特点,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与短板,由此需要高校以审计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以保障审计专业优秀人才的产出与输送。
  主要参考文献:
  [1]唐衍军,蒋尧明.论“四跨”融合下新时代新文科审计人才培养[J].财会月刊,2021(06):105-108.
  [2]周方舒,施平.高校审计学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财务与会计,2019(24):68-70.
  [3]郑石桥.关于本科审计学专业的审计类课程设置若干思考[J].财会通讯,2019(28):26-29.
  [4]姚美娟,施平,叶邦银. 产教融合视角下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以南京审计大学瑞华精英班为例[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9(03):82-84.
  [5]程平,王绪冬.基于ADDIE的“互联网+会计”MPAcc大数据智能审计能力培养——以重庆理工大学MPAcc教育为例[J].财会月刊,2018(21):41-45.
  [6]程平,阎玲琳.基于OBE的“互联网+会计”MPAcc审计能力培养研究——以重庆理工大学MPAcc教育为例[J].财会月刊,2018(20):51-55.
其他文献
产融结合是当前我国解决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投入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一种方案,然而对于该方案能否促进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还存在不同观点。本文通过分析高端制造业民营上市公司数据,考察民营企业产融结合与技术创新投入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产融结合与技术创新投入显著负相关。可见,产融结合抑制了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但政府补助削弱了产融结合对技术创新投入的负向影响。
一、变频器行业2020年生产发展情况2020年,在疫情得到控制以后,变频器行业但随即进入发展快车道,全年整体增速良好。从纳入统计的行业企业上报的数据汇总分析,2020年变频器行业相关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加19.11%。
海南自由贸易港与粤港澳大湾区同为重大国家战略计划,给琼粤港澳合作带来难得机遇和广阔空间.从全局视野谋划、布局、推动海南自由贸易港与粤港澳大湾区联动发展,可构建合作机制与利益机制,使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集群和国际贸易参与等方面加强统筹联动发展,进而加速琼粤港澳地区的城市群和产业集群联动,推进产业格局和分工体系优势互补.
快速推进的产业集聚不仅改变着经济发展方式,也在形塑着税收竞争与技术创新格局,而作为中国式分权的重要内容,地方政府税收竞争影响技术创新的效应也愈发凸显。本文构建了产业集聚、税收竞争以及技术创新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利用2000年-2018年的面板数据进行中介效应与门限效应分析,旨在以税收竞争为视角分析产业集聚对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与非线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产业集聚显著促进了技术创新;中介效应研究发现产业集聚通过减弱税收竞争水平,进而促进了技术创新。同时,产业集聚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因产业集聚程度以及税收竞争水平的不
【摘要】通信企业属于典型的重资产企业,固定资产原值达到万亿级别。如何优化完善固定资产报废处置流程,提升处置收益,使国有资产不流失,值得深入研究。文章结合通信企业资产特点,介绍了通信行业固定资产报废流程及面临的诸多问题,从固定资产报废和处置入手,提出了提升固定资产处置效益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通信企业;固定资产;报废处置  【中图分类号】F626;F276  在行业环境日益严峻、同质化竞争更趋激
【摘要】数字经济迅猛发展,占GDP的比重越来越高,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让税务征管更高效、便捷的同时,也给当前税收征管带来新的挑战。征管工作面临全新环境,呈现新的特点,各国税收政策相互影响日益加深。数字经济时代我国传统的“以票控税”、查账征收、属地原则在面对数字经济业务税收征管时遇到新问题,在一些国家相继开征数字服务税收的国际环境下,应借鉴先进经验,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完善税收立法,界定数据产权,强化
【摘要】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我国各行各业都受到较大影响,国家多措并举推进企业复工复产,国民经济处于缓慢恢复中。但很多企业比如外贸中小企业仍面临严峻挑战,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更有甚者不堪重负破产倒闭。伴随宏观环境的变化,外贸行业的风险逐渐凸显,尤其是外贸中小企业的资金链比较脆弱,抗风险能力较低,必须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才能可持续地实现经营目标。文章集中致力于后疫情时代中小外贸企业财务战略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促进能源转型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支撑。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能源清洁低碳转型是关键。随着碳达峰、碳中和进程的加快推进,我国能源电力发展呈现出能源生产加速清洁化、能源消费高度电气化、能源利用效率高效化等新趋势和新特点。能源格局的深刻调整,也将给电力系统带来深刻变化。
一、我国电工装备企业走出去背景(一)国际化发展需求,装备中国,装备世界当前,全球电力的竞争格局基本确定。从需求角度看,全球电力需求稳定增长带动电工装备需求增长。强劲的电力需求将拉动全球电力投资,国际能源署预测在2007~2030年期间全球累计电力投资超过11.3万亿美元,其中全球输配电设备年需求量应在600亿美元~700亿美元左右。
【摘要】文章简要阐述了施工企业经济运行现状,从正确认识经济运行管理新内涵和新要求、推进治理能力转型升级和治理效能提升,以及提高经济运行质量的七个路径提出了相关建议,对现实工作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施工企业;经济运行质量;提升路径  【中图分类号】F272  当前施工企业经济运行质量普遍偏低,很多企业存在内部发展不平衡、低成本竞争优势不突出、亏损和低效益项目存量较高、项目效益和创效能力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