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平时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有时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一脸茫然,无从入手;有时教师虽全力引导,学生却启而不发。其根源是教师没有从学生的思维现状出发,以自己的思维代替了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年龄特征、情感需求的前提下,设计开放、有趣、富有思维含量的问题,才能促使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过程中来。那么,如何就其特点,结合实际,引发兴趣,为他们搭建认知桥梁的方法就显得较为重要了。在新课程改革的理论指导下,我一直在实践中思考、探索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兴趣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3-0264-01
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作为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原本就比较抽象,不像语文具有的描述性,美术具有的直观性,体育具有的身体参与性。各种概念的描述既枯燥又无味。要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易懂。就得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利用数学知识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角的认识”这一课,“角是一个端点引发的两条射线”。这个概念的描述不易理解,非常抽象。在教学时可作如下描述:盛夏.酷暑炎热,人们都习惯在树下纳凉,小朋友们在树下玩耍。瞧,老师来了。师摆臂作走路状,并挂出示意图:手臂与身体成一个角。有的小朋友在荡秋千,出示荡秋千图。这时老师立即一转,进入话题,老师说:“手臂这一摆,秋千这一荡,就是一个数学概念。”这时,学生兴趣正浓,一定会想:摆臂、荡秋千怎么会同数学概念联系在一起呢?此时此刻,思维的火花不点目燃。
二、让生活贴近数学
学生的思维能力要在思维活动中才能得到发展,如果学生动脑筋想问题了,那么他们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揭示矛盾、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同时还要给学生思考的空间.知道他们怎样想。只有紧紧围绕教学目的,要求在关键处设问,在思考的转折点没问,在探求规律的情况下设问。才会激发学生思考和探求新知。如:学习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第三册5的乘法口诀后我给学生出了这样一个思考题:“同学们站成方队做操.小华的前后左右都有2人.请同学们算一算参加做操的一共有多少人?”这时课堂上立刻活跃起来,只见同学们都在认真思考,有的托着下巴凝思,有的在画图,不一会儿大家都纷纷举手抢着回答:有的说参加做操的有9人。有的说有25人,这时找井没有把答案急着告诉大家,而是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空间,让提出不同答案的同学选出代表说出理由.并画图展示给大家。结果算出得数是25人的同学用充分的理由征服了其他同学。他们的理由是:因为小华的前后左右都有2人,说明每行和每列都有5人,参加做操的同学站的又是一个“方队”,所以应该是5×5=25(人),这时大家不约而同的为这些同学鼓起掌来。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定会产生愉快的学习情绪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验证假设,培养兴趣
学生在解题时有时会提出一些大胆的假设。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方法对假设进行验证。使学生从中寻求规律,活跃思维。如我在高年级的练习课中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题:用一根铁丝做成长11厘米,宽8厘米,高5厘米的长方体铁架.如果将这根铁丝改制成一个正方体框架,它的棱长应是多少厘米?一个学生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假设:(11+5)/2=8(厘米).其理由是以宽为标准,把长方形的长11厘米与高5厘米合起来除以2,正好与宽相等,所以得数是8厘米。对于这个结果我没有当即加以肯定或否定.而是引导学生进行验证。若长改为13厘米、高改为6厘米.而用上述方法计算(13+6)/2=9,5(厘米).显然是错误的。经过反复推理验证,最后找到解答这类问题的规律是:(长+宽十高)/3;像这样精心设计的练习,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并大胆地提出自己的假设进行验证。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在操作中,提供乐学的条件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知的源泉,智慧从动作开始。”在学习活动中如果有多种感官参与,可提高大脑的兴奋性,促进建立暂时的联系。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实践操作,让学生手、口、脑、眼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活动中发展能力,以“动”促“思”,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在《课标》中设计了大量便于学生进行操作的内容。例如:在教学“图形的对称”时,通过设计“折一折”(折纸)、“画一画”(画图形)、“连一连”(连对应点)。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手脑并用,在操作中掌握知识,引导学生乐学、善学。又例如:在教学“圆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内容时,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比较等活动,让学生参与新知识的发展和形成的过程.比一比,发现圆和圆的不同位置关系;找一找。找到了生活中不同的有关于圆和圆的不同位置关系的实例……这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很好的感知圆和圆的不同位置关系,创设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
五、在实践中养成乐学的习惯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它与实际紧密联系。《课标》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注意联系生活,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知识,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例如:在教学“利息”这一节课时,我让学生到附近银行或储蓄所调查有关利息的知识,再结合学生所调查的知识,学习利息。最后又让学生将所学的利息知识回去跟父母交流,并与父母共同理财。这样就把生活和数学问题沟通起来,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到数学价值,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而对数童产生亲切感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他们求知的情趣,养成喜欢数学,应用数学的习惯。
总之、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在起点,是培养探索精神的直接动力。快乐的数学课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有利于加深对所学的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位学生愉快地学习,让兴趣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投人课堂,让孩子充满自信、充满热情地学习数学,就一定能学好数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兴趣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3-0264-01
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作为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原本就比较抽象,不像语文具有的描述性,美术具有的直观性,体育具有的身体参与性。各种概念的描述既枯燥又无味。要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易懂。就得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利用数学知识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角的认识”这一课,“角是一个端点引发的两条射线”。这个概念的描述不易理解,非常抽象。在教学时可作如下描述:盛夏.酷暑炎热,人们都习惯在树下纳凉,小朋友们在树下玩耍。瞧,老师来了。师摆臂作走路状,并挂出示意图:手臂与身体成一个角。有的小朋友在荡秋千,出示荡秋千图。这时老师立即一转,进入话题,老师说:“手臂这一摆,秋千这一荡,就是一个数学概念。”这时,学生兴趣正浓,一定会想:摆臂、荡秋千怎么会同数学概念联系在一起呢?此时此刻,思维的火花不点目燃。
二、让生活贴近数学
学生的思维能力要在思维活动中才能得到发展,如果学生动脑筋想问题了,那么他们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揭示矛盾、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同时还要给学生思考的空间.知道他们怎样想。只有紧紧围绕教学目的,要求在关键处设问,在思考的转折点没问,在探求规律的情况下设问。才会激发学生思考和探求新知。如:学习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第三册5的乘法口诀后我给学生出了这样一个思考题:“同学们站成方队做操.小华的前后左右都有2人.请同学们算一算参加做操的一共有多少人?”这时课堂上立刻活跃起来,只见同学们都在认真思考,有的托着下巴凝思,有的在画图,不一会儿大家都纷纷举手抢着回答:有的说参加做操的有9人。有的说有25人,这时找井没有把答案急着告诉大家,而是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空间,让提出不同答案的同学选出代表说出理由.并画图展示给大家。结果算出得数是25人的同学用充分的理由征服了其他同学。他们的理由是:因为小华的前后左右都有2人,说明每行和每列都有5人,参加做操的同学站的又是一个“方队”,所以应该是5×5=25(人),这时大家不约而同的为这些同学鼓起掌来。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定会产生愉快的学习情绪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验证假设,培养兴趣
学生在解题时有时会提出一些大胆的假设。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方法对假设进行验证。使学生从中寻求规律,活跃思维。如我在高年级的练习课中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题:用一根铁丝做成长11厘米,宽8厘米,高5厘米的长方体铁架.如果将这根铁丝改制成一个正方体框架,它的棱长应是多少厘米?一个学生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假设:(11+5)/2=8(厘米).其理由是以宽为标准,把长方形的长11厘米与高5厘米合起来除以2,正好与宽相等,所以得数是8厘米。对于这个结果我没有当即加以肯定或否定.而是引导学生进行验证。若长改为13厘米、高改为6厘米.而用上述方法计算(13+6)/2=9,5(厘米).显然是错误的。经过反复推理验证,最后找到解答这类问题的规律是:(长+宽十高)/3;像这样精心设计的练习,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并大胆地提出自己的假设进行验证。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在操作中,提供乐学的条件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知的源泉,智慧从动作开始。”在学习活动中如果有多种感官参与,可提高大脑的兴奋性,促进建立暂时的联系。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实践操作,让学生手、口、脑、眼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活动中发展能力,以“动”促“思”,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在《课标》中设计了大量便于学生进行操作的内容。例如:在教学“图形的对称”时,通过设计“折一折”(折纸)、“画一画”(画图形)、“连一连”(连对应点)。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手脑并用,在操作中掌握知识,引导学生乐学、善学。又例如:在教学“圆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内容时,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比较等活动,让学生参与新知识的发展和形成的过程.比一比,发现圆和圆的不同位置关系;找一找。找到了生活中不同的有关于圆和圆的不同位置关系的实例……这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很好的感知圆和圆的不同位置关系,创设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
五、在实践中养成乐学的习惯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它与实际紧密联系。《课标》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注意联系生活,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知识,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例如:在教学“利息”这一节课时,我让学生到附近银行或储蓄所调查有关利息的知识,再结合学生所调查的知识,学习利息。最后又让学生将所学的利息知识回去跟父母交流,并与父母共同理财。这样就把生活和数学问题沟通起来,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到数学价值,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而对数童产生亲切感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他们求知的情趣,养成喜欢数学,应用数学的习惯。
总之、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在起点,是培养探索精神的直接动力。快乐的数学课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有利于加深对所学的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位学生愉快地学习,让兴趣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投人课堂,让孩子充满自信、充满热情地学习数学,就一定能学好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