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阅读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最重要的内容。阅读教学应重视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课堂实施分层教学与分类指导;语文课堂重视阅读教学切入点,鼓励学生质疑求异,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语文 阅读教学 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传统教育的影响,在阅读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学生当做知识的容器,在课堂上一遍一遍的反复的自己讲,唯恐有遗漏,造成了满堂灌的局面。著名语文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曾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讲课不准超过20分钟,还学生一个读、思、说的时间。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又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之说,可见阅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培养阅读兴趣,指导阅读方法
(一)培养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个道理或许人人都懂,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极少有人真正懂得如何去发现学生的兴趣所在和如何去挖掘、培育、保持兴趣,故而学生偶有“灵犀”,却也“稍纵即逝”,毁在了“自己人”手里,不能“终成正果”。学生初始兴趣的产生是需要教师引导的,在教师有针对性的引导下,学生接触一些有意义的内容材料(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在较短的时间里迅速地读完,教师可与其交流某些片段,切不可用疑难问题将其吓退;也可鼓励学生与其他学生交流。在自己的阅读行为得到肯定后,学生的读书兴趣自会产生。
(二)指导阅读方法
阅读行为是多种阅读方法的综合行为,它包括诵读、默读、略读、精读、浏览以及复述等方法。在具体的学习中,这些方法理应适时、随机地加以指导。
二、实施分层教学,加强分类指导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习惯于采用“一刀切”的做法,通常是把教学目标的基准定在一般中等的学生那里,教师讲授了大量知识,学生却优的“优”不了,差的也很难“补”上,造成事与愿违的局面,结果造成的事实是优等生吃不饱,差等生吃不了,严重地影响了优等生与差等生的学习热情以及他们对知识的主动吸收。
针对这种现象,笔者认为解决的办法就是正视学生的差异,立足课堂,面向全体学生,实行分层教学与分类指导,不求个个优秀,但求人人达标。课堂上,教师讲授低起点、精内容、严要求,通过师生的对话互动,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体现对文本的再创造,让学生时刻处于主动状态,自己发展自己,分层次达标。这些层次中有人人能通过努力达到各自的最高要求。
三、寻找角度入手,提高课堂质量
(一)从课文题目入手
文章的课题大多点明了写作对象、写作范围或主要内容,因而可以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如教学《背影》,可以设计如下问题:文中背景是谁的?写几次背影?为什么以背影为题?背影留给作者什么?等。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可以加快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从课文主旨入手
被选入中学语文材料的课文大多是各个时代、各种体裁、各种风格的名篇佳作,其主题鲜明、深刻,而文章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无不为表现主题服务的。如教学《归园田居其三》可围绕文章主题入手,文中田园生活是怎样的?作者是怎样来描绘的?作者喜欢这样生活吗,为什么?作者不喜欢怎样的生活呢?表现了他的什么?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就能了解《归园田居其三》是一首意味深长的诗。
(三)从文章体裁入手
文章体裁不同,教学方法也应不同。教学记叙文,应让学生了解文章写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明确记叙的顺序,找出叙事的顺序或写人的方法;教学说明文,主要是让学生明确说明的对象,说明对象的特点,所用的说明方法;教学议论文,则是让学生找出中心论点,明确用了哪些论据,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四、鼓励学生质疑,教会生疑方法
(一)质疑教材,培养求异思维
多年来的常规教学,使学生产生只听从于书本的教学迷信。要破除迷信,一些杂志和网络上的有关对课本的质疑性文章,让学生明白,课本也有不足之处,并带领学生给教本找“碴子”。既然我们提倡师生平等,教师允许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与教师不同的观点;既然教师要尊重学生,就应该予以学生发表不同观点的权利。
(二)深度探究,教会生疑方法
教师还可引导学生从已感到困惑处求疑、容易错处求疑、从无疑处求疑等等,从而加强阅读问题的探究深度。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从课题处求疑。既要抓住课文重点,又能在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之后,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如《济南的冬天》一文,可让学生质疑:济南的冬天有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不以“冬天的济南”为题?等等。
(2)从某些词语、句子处求疑。如《老王》一文中结尾处:“这是一个幸运者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句子含义深刻,初读不易理解,教学时引导学生围绕这个句子提问:作者不是也关心过老王的生活吗,为什么会有“愧作”感?怎么来消除这些愧怍感呢?
(3)在阅读教学结束前留出适当时间让学生质疑。教师上课的时间有限,并且所上的内容也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在教学结束前留适当时间让学生发问,教师可让其他同学回答,也可一起参与讨论,引导学生向更深更广的阅读空间探究。
随着各种阅读方法的实施与运用,久而久之,学生会积极主动地投身到阅读中来,在课堂上,教师应把自己所有爱与热情都感染给学生,营造民主、快乐、轻松的氛围,让学生养成学思并举,大胆质疑,好学多问的良好学习习惯,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今后的成长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魏书生文选(第一卷).1997.
[2]语文新课程标准.
【关键词】语文 阅读教学 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传统教育的影响,在阅读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学生当做知识的容器,在课堂上一遍一遍的反复的自己讲,唯恐有遗漏,造成了满堂灌的局面。著名语文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曾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讲课不准超过20分钟,还学生一个读、思、说的时间。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又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之说,可见阅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培养阅读兴趣,指导阅读方法
(一)培养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个道理或许人人都懂,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极少有人真正懂得如何去发现学生的兴趣所在和如何去挖掘、培育、保持兴趣,故而学生偶有“灵犀”,却也“稍纵即逝”,毁在了“自己人”手里,不能“终成正果”。学生初始兴趣的产生是需要教师引导的,在教师有针对性的引导下,学生接触一些有意义的内容材料(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在较短的时间里迅速地读完,教师可与其交流某些片段,切不可用疑难问题将其吓退;也可鼓励学生与其他学生交流。在自己的阅读行为得到肯定后,学生的读书兴趣自会产生。
(二)指导阅读方法
阅读行为是多种阅读方法的综合行为,它包括诵读、默读、略读、精读、浏览以及复述等方法。在具体的学习中,这些方法理应适时、随机地加以指导。
二、实施分层教学,加强分类指导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习惯于采用“一刀切”的做法,通常是把教学目标的基准定在一般中等的学生那里,教师讲授了大量知识,学生却优的“优”不了,差的也很难“补”上,造成事与愿违的局面,结果造成的事实是优等生吃不饱,差等生吃不了,严重地影响了优等生与差等生的学习热情以及他们对知识的主动吸收。
针对这种现象,笔者认为解决的办法就是正视学生的差异,立足课堂,面向全体学生,实行分层教学与分类指导,不求个个优秀,但求人人达标。课堂上,教师讲授低起点、精内容、严要求,通过师生的对话互动,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体现对文本的再创造,让学生时刻处于主动状态,自己发展自己,分层次达标。这些层次中有人人能通过努力达到各自的最高要求。
三、寻找角度入手,提高课堂质量
(一)从课文题目入手
文章的课题大多点明了写作对象、写作范围或主要内容,因而可以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如教学《背影》,可以设计如下问题:文中背景是谁的?写几次背影?为什么以背影为题?背影留给作者什么?等。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可以加快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从课文主旨入手
被选入中学语文材料的课文大多是各个时代、各种体裁、各种风格的名篇佳作,其主题鲜明、深刻,而文章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无不为表现主题服务的。如教学《归园田居其三》可围绕文章主题入手,文中田园生活是怎样的?作者是怎样来描绘的?作者喜欢这样生活吗,为什么?作者不喜欢怎样的生活呢?表现了他的什么?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就能了解《归园田居其三》是一首意味深长的诗。
(三)从文章体裁入手
文章体裁不同,教学方法也应不同。教学记叙文,应让学生了解文章写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明确记叙的顺序,找出叙事的顺序或写人的方法;教学说明文,主要是让学生明确说明的对象,说明对象的特点,所用的说明方法;教学议论文,则是让学生找出中心论点,明确用了哪些论据,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四、鼓励学生质疑,教会生疑方法
(一)质疑教材,培养求异思维
多年来的常规教学,使学生产生只听从于书本的教学迷信。要破除迷信,一些杂志和网络上的有关对课本的质疑性文章,让学生明白,课本也有不足之处,并带领学生给教本找“碴子”。既然我们提倡师生平等,教师允许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与教师不同的观点;既然教师要尊重学生,就应该予以学生发表不同观点的权利。
(二)深度探究,教会生疑方法
教师还可引导学生从已感到困惑处求疑、容易错处求疑、从无疑处求疑等等,从而加强阅读问题的探究深度。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从课题处求疑。既要抓住课文重点,又能在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之后,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如《济南的冬天》一文,可让学生质疑:济南的冬天有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不以“冬天的济南”为题?等等。
(2)从某些词语、句子处求疑。如《老王》一文中结尾处:“这是一个幸运者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句子含义深刻,初读不易理解,教学时引导学生围绕这个句子提问:作者不是也关心过老王的生活吗,为什么会有“愧作”感?怎么来消除这些愧怍感呢?
(3)在阅读教学结束前留出适当时间让学生质疑。教师上课的时间有限,并且所上的内容也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在教学结束前留适当时间让学生发问,教师可让其他同学回答,也可一起参与讨论,引导学生向更深更广的阅读空间探究。
随着各种阅读方法的实施与运用,久而久之,学生会积极主动地投身到阅读中来,在课堂上,教师应把自己所有爱与热情都感染给学生,营造民主、快乐、轻松的氛围,让学生养成学思并举,大胆质疑,好学多问的良好学习习惯,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今后的成长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魏书生文选(第一卷).1997.
[2]语文新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