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商业进化让个人出现多重面孔,与变化的需求形成动态匹配,人的商业价值正在不断被重构。
1964年,美国人马尔库塞出了一本书《单向度的人》。他认为,工业社会中人们失去了反抗现实的能力,只有物欲没有灵魂,只有屈从没有批判,变成了“单向度思维”的人,也就是“单面人”。比如车间里的工人,埋头苦干不愁吃穿,却没有追问:站在流水线上的为什么是我?
穿越时空,现在中国人是什么情况呢?售房的李小姐,她背后是众多房产从业者、中介行业人群。一方面,他们代表着依靠信息不对称去获利的掮客;另一方面,他们也属于上班族、伪中产、小白领。
还有淘宝店主、微商店主、村口的老王、自媒体人……他们另外的标签是随波逐流的创业狗、战战兢兢的乙方、百般挑剔的消费者。
他们是基层商业最活跃的细胞,在商业社会里随波逐流。他们从工厂离开,钻进车里成了滴滴司机;他们从办公楼里走出来,在家做起了网络生意;他们从学校毕业,从学生变成了创客……
现在,信息社会可能没有改变人们单向度的思维,但已经改变了人们单一的面孔。
面孔与需求的协同
科技发生着变化,满足需求的方式也在变。人们穿衣是需求,服装大批量标准化生产是满足路径,C2B定制也是满足路径;吃饱肚子是需求,方便面是解决方案,外卖是更美味的解决方案。一般等价物是交易需求,纸币是解决方式,支付宝也是解决方式。
在银行,柜台上的收付会被ATM机取代,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投资理财这样的个性化顾问服务,会被强化。同样,零售业许多会被电子商务所取代,但体验、导购顾问这块会被加强。简单粗暴地吃差价的中介掮客,也将会被唾弃,客户需要的是房屋和服务。
找到好房子是需求,但中介为了促成交易,对客户隐瞒了房子的许多暗雷。这种不透明的付费服务,都会让消费者像吃了苍蝇一样难受。现在人们更愿意付费给专业房产经纪人佣金,让经纪人对自己负责,为自己解决好所有问题。
在公共出行领域,出租车司机的服务意识退化了。垄断格局下,他们是乙方的身份却有甲方的傲慢姿态。滴滴优步的冲击下,要他们低下头来讲文明讲礼貌,太难。他们的心理承受变化的能力,服务意识的养成能力已经大幅地退化了。他们没意识到人们需要的不是搭车,需要的是安全的出行和舒适的旅程。
这些变化的背后,折射出了商业生态的调整。提供服务的企业,提供劳动力的个人,都在考虑着调整能力结构,提供新的服务形式。那些机械的标准化工作注定会让人工智能所取代,创造性和个性化的服务会越来越珍贵——这个才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的最大价值。
所以我们看到了网络约车人群在涌动,淘宝店主微商在对客户贴身紧逼;看到了房产经纪人制度在逐步渗透,看到了创业人群的浮躁和狂热。
新技术的到来,就像对冷兵器时代的帝国进行了一次降维打击。创业的机遇也是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用新方法取代旧的供需。
从学校和大企业出来的年轻人,仗着自己对新知识的了解,趁技术革命到来的江湖乱世,想谋一个江湖地位。创业有政府和高校在推动,也有资本在热炒。热钱太多,而好项目太少,房产、股市不再是获益最佳的投资通道。各种私募基金、传统行业纷纷寻找可以让钱生钱的好项目,求人拿走自己的钱。那些创业人群成了演讲达人、PPT制作达人。他们了学会了讲故事以便圈钱,也学会了撒谎和夸张去骗取粉丝和用户。
在传统被瓦解的过程中,过渡性的角色还会继续存在。村口的老王,他是个舆论领袖、商业终端。他的小店是营销的基站,物流的最后一百米,售后服务的所在地。农村的信息化与物流体系推进得并不彻底,玩智能手机的中青年们去了城市后再也不想回来。农村生活还需要老王。
或许,等老一代人死去,年轻人返乡,城乡的商业结构会越来越相近。时间会消除空间的不平衡。被各个电商巨头器重的村口老王,他的事业寿命,会随那些老人一起与世界作别。但多元需求与多元面孔的匹配,会像一套规则在岁月中迭代流传。
不再重复的自己
培训达人刘一秒曾开了一门课,叫企业家的宗教智慧。在他的课堂上,他说最成功的企业是少林寺。屹立千年,香火不断,到今日更是世界四方皆来膜拜。
你能不能也把企业做成少林寺?员工十分能干,凌晨四点就起来做事;每天朗诵企业的价值观与愿景,忠心耿耿永不叛离;每天统一着装吃素吃苦且毫无怨言。如何实现这样的管理境界?我觉得这是个好课题,但当成生意来忽悠企业家就有些不合适了。
一大群在写字楼里熬夜做PPT的年轻人,他们又该往何处去?本质上,他们和上世纪纺织厂里挑拣线头的工人并无区别。他们常常很忙,常常很累。大家“眼光很高,力量很小,在没有人看见的时候偷偷跌倒”。如果员工是在做一份吃力的营生,需要组织有目的和系统地去打打鸡血,喝喝鸡汤。
如果员工是吃地方市场红利,是吃青春饭的人,或者说是关系松散的临时工……该如何引导他们的未来,告诉他们人生将往何处去?
制造业、零售业、地产业、各种媒体,还有年轻的创业公司,在创业时期,激情有时候可能比资金还要管用,公司拖欠工资但员工依然加班的例子也有不少。员工需要激励,创业者自己也要自我激励。但就怕创业后面鸡汤、鸡血都不够用了。你应该让员工自我造血,自我改良能力结构。靠外部输血,早晚都会有供血不足的时刻。
还有一类人,当工业化和城市化不断推进,城市吃掉农村土地,农民进城变成各类产业工人。当产能过剩后,城市经济调整,进城的人可能会再次失去些什么。他们需要学习新的谋生技能。工业化和城市进程固然不可逆,但是信息化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会带来新的就业机会。他们可能会找一份送外卖的工作,也可能会成为滴滴司机、成为淘宝店的打包工人。传统经济消化不了的人力资源,各种O2O和共享经济可以来帮忙。
那些忧伤的创业者,其实还有另外一个投影,就是一大批安全感缺失的中小企业家。他们能够把握产品与营销方面的成功,却驾驭不了企业在产业拐点前的方向。如同那些产业工人的能够做标准化的生产与服务,却无法在创意层面提供自己的价值。
这些企业家多寄身于传统企业,天天在车间、银行、客户、供应商之间辗转碰撞,四处求人。怕员工辞职,怕收不回货款,怕政策变动,怕供应商倒戈,怕官司缠身。好消息是,互联网机制会让商业变得更透明,商业规则与契约机制逐步完善。比如,互联网金融会让资金匹配需求的效率变高;广泛的信息平台会让你找到更靠谱的供应商和下游客户。所以这些企业主可能会变身为破产后的打工者,也可能会变成不再依赖灰色规则的新商人。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创客、产品经理、创始人、投资人、天使轮……这些名词在过去几年里都是年度热词。创业的结果是有人正在死去,有人正在重生,有人正在崛起。
崛起的业态终将会造就新的人员生态和商业生态。人的身份与标签将会不断变化。这场革命中,变革者失去的只是枷锁,得到的将是整个世界。然后,在精神层面回归自我,反思并改造现实,逐步告别工业社会的“单面人”。人一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也不会一直重复昨日的自己。
1964年,美国人马尔库塞出了一本书《单向度的人》。他认为,工业社会中人们失去了反抗现实的能力,只有物欲没有灵魂,只有屈从没有批判,变成了“单向度思维”的人,也就是“单面人”。比如车间里的工人,埋头苦干不愁吃穿,却没有追问:站在流水线上的为什么是我?
穿越时空,现在中国人是什么情况呢?售房的李小姐,她背后是众多房产从业者、中介行业人群。一方面,他们代表着依靠信息不对称去获利的掮客;另一方面,他们也属于上班族、伪中产、小白领。
还有淘宝店主、微商店主、村口的老王、自媒体人……他们另外的标签是随波逐流的创业狗、战战兢兢的乙方、百般挑剔的消费者。
他们是基层商业最活跃的细胞,在商业社会里随波逐流。他们从工厂离开,钻进车里成了滴滴司机;他们从办公楼里走出来,在家做起了网络生意;他们从学校毕业,从学生变成了创客……
现在,信息社会可能没有改变人们单向度的思维,但已经改变了人们单一的面孔。
面孔与需求的协同
科技发生着变化,满足需求的方式也在变。人们穿衣是需求,服装大批量标准化生产是满足路径,C2B定制也是满足路径;吃饱肚子是需求,方便面是解决方案,外卖是更美味的解决方案。一般等价物是交易需求,纸币是解决方式,支付宝也是解决方式。
在银行,柜台上的收付会被ATM机取代,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投资理财这样的个性化顾问服务,会被强化。同样,零售业许多会被电子商务所取代,但体验、导购顾问这块会被加强。简单粗暴地吃差价的中介掮客,也将会被唾弃,客户需要的是房屋和服务。
找到好房子是需求,但中介为了促成交易,对客户隐瞒了房子的许多暗雷。这种不透明的付费服务,都会让消费者像吃了苍蝇一样难受。现在人们更愿意付费给专业房产经纪人佣金,让经纪人对自己负责,为自己解决好所有问题。
在公共出行领域,出租车司机的服务意识退化了。垄断格局下,他们是乙方的身份却有甲方的傲慢姿态。滴滴优步的冲击下,要他们低下头来讲文明讲礼貌,太难。他们的心理承受变化的能力,服务意识的养成能力已经大幅地退化了。他们没意识到人们需要的不是搭车,需要的是安全的出行和舒适的旅程。
这些变化的背后,折射出了商业生态的调整。提供服务的企业,提供劳动力的个人,都在考虑着调整能力结构,提供新的服务形式。那些机械的标准化工作注定会让人工智能所取代,创造性和个性化的服务会越来越珍贵——这个才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的最大价值。
所以我们看到了网络约车人群在涌动,淘宝店主微商在对客户贴身紧逼;看到了房产经纪人制度在逐步渗透,看到了创业人群的浮躁和狂热。
新技术的到来,就像对冷兵器时代的帝国进行了一次降维打击。创业的机遇也是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用新方法取代旧的供需。
从学校和大企业出来的年轻人,仗着自己对新知识的了解,趁技术革命到来的江湖乱世,想谋一个江湖地位。创业有政府和高校在推动,也有资本在热炒。热钱太多,而好项目太少,房产、股市不再是获益最佳的投资通道。各种私募基金、传统行业纷纷寻找可以让钱生钱的好项目,求人拿走自己的钱。那些创业人群成了演讲达人、PPT制作达人。他们了学会了讲故事以便圈钱,也学会了撒谎和夸张去骗取粉丝和用户。
在传统被瓦解的过程中,过渡性的角色还会继续存在。村口的老王,他是个舆论领袖、商业终端。他的小店是营销的基站,物流的最后一百米,售后服务的所在地。农村的信息化与物流体系推进得并不彻底,玩智能手机的中青年们去了城市后再也不想回来。农村生活还需要老王。
或许,等老一代人死去,年轻人返乡,城乡的商业结构会越来越相近。时间会消除空间的不平衡。被各个电商巨头器重的村口老王,他的事业寿命,会随那些老人一起与世界作别。但多元需求与多元面孔的匹配,会像一套规则在岁月中迭代流传。
不再重复的自己
培训达人刘一秒曾开了一门课,叫企业家的宗教智慧。在他的课堂上,他说最成功的企业是少林寺。屹立千年,香火不断,到今日更是世界四方皆来膜拜。
你能不能也把企业做成少林寺?员工十分能干,凌晨四点就起来做事;每天朗诵企业的价值观与愿景,忠心耿耿永不叛离;每天统一着装吃素吃苦且毫无怨言。如何实现这样的管理境界?我觉得这是个好课题,但当成生意来忽悠企业家就有些不合适了。
一大群在写字楼里熬夜做PPT的年轻人,他们又该往何处去?本质上,他们和上世纪纺织厂里挑拣线头的工人并无区别。他们常常很忙,常常很累。大家“眼光很高,力量很小,在没有人看见的时候偷偷跌倒”。如果员工是在做一份吃力的营生,需要组织有目的和系统地去打打鸡血,喝喝鸡汤。
如果员工是吃地方市场红利,是吃青春饭的人,或者说是关系松散的临时工……该如何引导他们的未来,告诉他们人生将往何处去?
制造业、零售业、地产业、各种媒体,还有年轻的创业公司,在创业时期,激情有时候可能比资金还要管用,公司拖欠工资但员工依然加班的例子也有不少。员工需要激励,创业者自己也要自我激励。但就怕创业后面鸡汤、鸡血都不够用了。你应该让员工自我造血,自我改良能力结构。靠外部输血,早晚都会有供血不足的时刻。
还有一类人,当工业化和城市化不断推进,城市吃掉农村土地,农民进城变成各类产业工人。当产能过剩后,城市经济调整,进城的人可能会再次失去些什么。他们需要学习新的谋生技能。工业化和城市进程固然不可逆,但是信息化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会带来新的就业机会。他们可能会找一份送外卖的工作,也可能会成为滴滴司机、成为淘宝店的打包工人。传统经济消化不了的人力资源,各种O2O和共享经济可以来帮忙。
那些忧伤的创业者,其实还有另外一个投影,就是一大批安全感缺失的中小企业家。他们能够把握产品与营销方面的成功,却驾驭不了企业在产业拐点前的方向。如同那些产业工人的能够做标准化的生产与服务,却无法在创意层面提供自己的价值。
这些企业家多寄身于传统企业,天天在车间、银行、客户、供应商之间辗转碰撞,四处求人。怕员工辞职,怕收不回货款,怕政策变动,怕供应商倒戈,怕官司缠身。好消息是,互联网机制会让商业变得更透明,商业规则与契约机制逐步完善。比如,互联网金融会让资金匹配需求的效率变高;广泛的信息平台会让你找到更靠谱的供应商和下游客户。所以这些企业主可能会变身为破产后的打工者,也可能会变成不再依赖灰色规则的新商人。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创客、产品经理、创始人、投资人、天使轮……这些名词在过去几年里都是年度热词。创业的结果是有人正在死去,有人正在重生,有人正在崛起。
崛起的业态终将会造就新的人员生态和商业生态。人的身份与标签将会不断变化。这场革命中,变革者失去的只是枷锁,得到的将是整个世界。然后,在精神层面回归自我,反思并改造现实,逐步告别工业社会的“单面人”。人一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也不会一直重复昨日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