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采用统计法、文献资料发、统计法等,对重庆市部分各高职院校体育社团运行机制进行研究,了解掌握现在重庆市各高校体育社团的生存现状;结合每所高职高专的实际情况,研究如何使各高校体育体现其自身办学特色及专业特色,同时结合体育社团、体育俱乐部的补充,不断完善和提高学生专业技能,让学校、教师、学生三者在这一问题上能够和谐的统一。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社团;就业关系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重庆市部分高职院校体育社团。对各高校体育社团、体育俱乐部现状进行调查。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发专门的体育体育社团
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综合比较法、统计法、逻辑推理法。
二、结果与分析
1.各高校体育社团现状调查
通过对我市包括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重庆民生职业技术学院、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等在内的31所高职院校的调查可见大学生体育社团存在的方式。其中由学院学工部指导的大学生体育社团共计54个,由学生独立运行的体育社团共计47个,由体育教师指导的体育社团共计68个。
2.分析结论
由调查可以看出体育社团存在的问题:
第一,教师处在被动状态,比赛来了,组建队伍,进行训练,临时抱佛脚,教师身心疲惫,学生苦不堪言,一下把学生的学习及教师的教学节奏打乱。
第二,这样的模式下,必定在取得比赛成绩、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方面起不到任何效果,教师是在完成学校交给的任务,学生是在完成教师交给的任务,体育运动、竞技体育成了枯燥的任务。有的单位、学校甚至把体育教师的带队成绩作为年终考核、晋升职称的依据之一,又没有一个长期稳定的机制来。维持体育教师带队训练,形成了很大的矛盾。
第三,教师带队训练没有动力,学生参加训练没有竞争力。且不谈教师的带队水平及学生自身的竞技水平,就谈最核心的核心竞争力。一支优秀的运动队伍,最核心的竞争力,除了教练员的执教水平及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以外,更重要的就是这支队伍的竞争意识,教师“当一天和尚敲一天钟”,学生“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可能培养出优秀的运动员,自然就出不了成绩,出不了成绩就更谈不上体育运动队和体育协会的发展。教师带队训练能给教师带来什么?教师为什么要带队训练?本来带队训练是高校体育教师本职工作以外的事情,教师除了要上好每一堂体育课外,剩下的时间还要搞科研,搞创作,还要带队训练,试问如此大的压力能否换来好的效果?换不来。因此教师带队必须与经济利益挂钩,让教师有盼头,有想头。对于学生也应当适当给予一定的鼓励,并且在学习上给这些为学校争过光、拿过名次的学生一定的帮助和政策上的支持。
3.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发专门的体育社团
高职高专体育社团有着其特有的存在方式。其没有本科综合性大学里面非常成熟的体育社团运作机制,其主要以就业为导向,以锻炼学生适应社会能力为目的。高职高专应本着本学校独特的办学模式和办学特色,开展各种各样针对就业的体育社团及体育俱乐部。比如重庆水利电力学院,水利系是该院的特色院系,学院就应该开办更多的与今后就业相关的体育项目,比如游泳。搞水利施工难免遇上桥梁、水务等相关问题,身体条件是根本,是基础,因此应该组建一些针对本专业的体育社团及俱乐部,以使学生适应该专业的发展,满足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需求,为其今后的就业打好基础。
三、结论与建议
高校体育社团和俱乐部的发展是未来高校体育活动与教学组织形式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学校应鼓励、促进高校体育社团的发展,建立健全高校体育社团、体育俱乐部制度及运行机制,在政策上多给予帮助,形成一个良好的运行机制,确保其能够健康、积极地发展。
高校体育社团和俱乐部在社团经费、场地设施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特别是对在社团、俱乐部进行指导的教师,应提高其待遇,以保证教学质量。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高校体育社团、俱乐部将会越来越好,越来越兴旺。
参考文献:
[1]何维民.高校体育社团的文化载体效应及其发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5).
[2]董小强.试论高校体育爱好者协会对体育教学的影响[J].体育科技,2004,25(12).
[3]闫扬,杜力萍.体育社团在课外体育活动中的作用[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4(2).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社团;就业关系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重庆市部分高职院校体育社团。对各高校体育社团、体育俱乐部现状进行调查。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发专门的体育体育社团
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综合比较法、统计法、逻辑推理法。
二、结果与分析
1.各高校体育社团现状调查
通过对我市包括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重庆民生职业技术学院、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等在内的31所高职院校的调查可见大学生体育社团存在的方式。其中由学院学工部指导的大学生体育社团共计54个,由学生独立运行的体育社团共计47个,由体育教师指导的体育社团共计68个。
2.分析结论
由调查可以看出体育社团存在的问题:
第一,教师处在被动状态,比赛来了,组建队伍,进行训练,临时抱佛脚,教师身心疲惫,学生苦不堪言,一下把学生的学习及教师的教学节奏打乱。
第二,这样的模式下,必定在取得比赛成绩、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方面起不到任何效果,教师是在完成学校交给的任务,学生是在完成教师交给的任务,体育运动、竞技体育成了枯燥的任务。有的单位、学校甚至把体育教师的带队成绩作为年终考核、晋升职称的依据之一,又没有一个长期稳定的机制来。维持体育教师带队训练,形成了很大的矛盾。
第三,教师带队训练没有动力,学生参加训练没有竞争力。且不谈教师的带队水平及学生自身的竞技水平,就谈最核心的核心竞争力。一支优秀的运动队伍,最核心的竞争力,除了教练员的执教水平及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以外,更重要的就是这支队伍的竞争意识,教师“当一天和尚敲一天钟”,学生“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可能培养出优秀的运动员,自然就出不了成绩,出不了成绩就更谈不上体育运动队和体育协会的发展。教师带队训练能给教师带来什么?教师为什么要带队训练?本来带队训练是高校体育教师本职工作以外的事情,教师除了要上好每一堂体育课外,剩下的时间还要搞科研,搞创作,还要带队训练,试问如此大的压力能否换来好的效果?换不来。因此教师带队必须与经济利益挂钩,让教师有盼头,有想头。对于学生也应当适当给予一定的鼓励,并且在学习上给这些为学校争过光、拿过名次的学生一定的帮助和政策上的支持。
3.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发专门的体育社团
高职高专体育社团有着其特有的存在方式。其没有本科综合性大学里面非常成熟的体育社团运作机制,其主要以就业为导向,以锻炼学生适应社会能力为目的。高职高专应本着本学校独特的办学模式和办学特色,开展各种各样针对就业的体育社团及体育俱乐部。比如重庆水利电力学院,水利系是该院的特色院系,学院就应该开办更多的与今后就业相关的体育项目,比如游泳。搞水利施工难免遇上桥梁、水务等相关问题,身体条件是根本,是基础,因此应该组建一些针对本专业的体育社团及俱乐部,以使学生适应该专业的发展,满足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需求,为其今后的就业打好基础。
三、结论与建议
高校体育社团和俱乐部的发展是未来高校体育活动与教学组织形式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学校应鼓励、促进高校体育社团的发展,建立健全高校体育社团、体育俱乐部制度及运行机制,在政策上多给予帮助,形成一个良好的运行机制,确保其能够健康、积极地发展。
高校体育社团和俱乐部在社团经费、场地设施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特别是对在社团、俱乐部进行指导的教师,应提高其待遇,以保证教学质量。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高校体育社团、俱乐部将会越来越好,越来越兴旺。
参考文献:
[1]何维民.高校体育社团的文化载体效应及其发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5).
[2]董小强.试论高校体育爱好者协会对体育教学的影响[J].体育科技,2004,25(12).
[3]闫扬,杜力萍.体育社团在课外体育活动中的作用[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