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研究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fengdetianx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代文学课程是我国汉语言文学学科课程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主干课程之一,它不仅着眼于古代文学本身,还深入地探索了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中的文论、史论、社会功能、审美功能等多元化的内容,从多种视角构建了古代文学解读与教育的理论内容与实践体系,在民族文化历史素养的积淀和民族特色文学文化的传播弘扬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赖振寅和方丽萍共同主编的《弦歌不辍:中国古代文学教学论稿》(2014年1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一书以古代文学总论、史论、文体论、教学案例分析为研究视阈,专业化地总结并论述了古代文学教学中的理论反思和实践经验,突破古代文学教学的传统课程体系,赋予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更多新的内容和形式,全方位展现了现代教育改革中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新变化与新发展。
  根据课题的方向不同,该书将相关的研究成果划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的“总论”站在课程理论体系的整体视角,回答了古代文学教学中的方向、策略、改革设想、新媒体化和大众化等实际问题,强调了古代文学教学必需与时俱进地密切关注时代的发展趋势以及社会对古代汉语教学研究的需求;第二部分的“史论”分述了先秦、两汉魏晋、唐宋、元明清等不同时期古代文学史教学的重点与有效方法,着重展现了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特征的历史演进与创新变化;第三部分的“文体论”分述了我国古代文学中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不同文体的鉴赏与教学问题,呈现了我国古代文学丰富多样的文体及其蕴藏的艺术魅力;第四部分的“个案研究”列举了我国古代文学教学中的教学案例,包括《左传》、《老子·四十二章》、宋词鉴赏教学等案例,具体讨论了我国古代文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积累案例分析经验的同时,也为古代文学课程的专业教学作出了良好的示范。
  一、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现状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多元文化相互激荡,人们越来越多地接触到不同的社会、文化、文学、价值观等内容,对古代传统文学和文化审美的关注和了解逐渐减少,古代文学课程正处于不断被边缘化的过程,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参与度和实效性不足预期。除此以外,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现状还面临以下难题:
  第一,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多且杂,在有限课堂时长内很难吃全吃透。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历史悠久,课程中的文学内容、特色文体、文论知识、审美理念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补充和创新。如此庞大的课程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给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要想在有限的课程时长中,帮助学生构建相对全面的课程理论体系,十分考验高校的教材研发和选择能力,以及教师的内容整合能力、课程设计能力。
  第二,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方法较为传统,受教材和教师的影响较大。在传统的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中,教师通常会围绕教材的规划进行内容设计,着重体现教材中所强调的文学资料,间接地将教材编纂者的观点和理念传达给学生。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自我思考和探索,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而教材的编纂质量和教师的能力水平都属于不确定因素,学生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接受教学,学习与研究的视野受限,很容易受到这两大因素的限制,进而导致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质量出现差异。
  第三,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实用性不足,与当下社会文化的最新动态联系不够密切。相对于现代文学来说,中国古代文学的用词习惯、审美情趣、文体特征等要素距离人们的现实生活更远,而现代教育日益强调实践性和实用性,学生的学习更加强调有用和有效,因此,对古代文学课程的热情明显不足。从教学目标和任务的角度来说,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主要在于人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教育与培养,但对于学生来说,文学与文化的积淀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课程教学因时间和内容的限制所起到的效果不够明显,就算学生有心投入课程学习中,也很容易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感觉到枯燥无用,课程教学的后劲不足。
  二、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策略
  在分析总结了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现状之后,笔者认为,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应当高度关注这些現实性的问题,促进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的健全、完善和创新,引进创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挖掘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中新的内容、新的形式和新的价值,促进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长效健康发展。具体来说,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策略探索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第一,改革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目标与任务,突出课程教学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高度重视学生人文精神、文艺审美水平、道德人格健全等方面的教育,帮助教师和学生建立正确的课程认知,从而更好地投入到课程教学和学习当中。不论时代如何变化,人才的人文素养、道德水平、文化积淀和精神面貌都是人才考察中的重要标准。高校及教师应当进一步明确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教学目标与任务,将培育学生人文素养和文学积淀的教学目标作为学科核心素养来进行教学,为学生的人文积淀和人格塑造作出良好的示范和指导,并着重帮助学生训练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艺审美能力,进而切实提高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第二,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中引入创新的教学理念、手段和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让教师更了解学生的需求,切实增强“教”与“学”的深入互动,让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更具有创新性和实效性。在当前的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中,传统的以教材为中心和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现代人才培育的时代趋势,高校及教师应当积极地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全面渗透到教学当中,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个性化需求和课堂创新,进而真正地围绕学生来展开古代文学的课程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在古代文学的课程中获得自己真正感兴趣的知识和技能。
  第三,增强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与研究的实用性,多结合当下的文化现象、文学发展趋势、社会审美偏好来进行古代文学作品的创新解读,让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能够更加鲜活,更富有时代气息。长期以来,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主要以古代文献资料为教学研究对象,让学生广泛且深入地了解我国古代文学的内涵、功能、审美等内容。但是古代与现代的文学语言差异大,古代文学的学习时代性和实用性不足。对此,高校及教师可以做以下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古今文学文化的对比研究,在对比的过程中展示文学发展的历史演进,帮助学生塑造更系统化的文学史观;二是古代文学的时代新解,从现代人的生活环境、价值观和精神面貌来重新阐释古代文学,挖掘古代文学中具有长久生命力的部分,实现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创新发展。   三、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创新展望
  时代在变化,理念在创新,教育在发展,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改革不仅需要立足于现在,还应该对未来的发展作出科学长效的展望,在教学理论、技术水平、模式创新、体制健全、人才培育、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作出更多前瞻性的举措,以此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机遇与挑战。
  一方面,就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理论创新、技术创新与实践创新的未来展望来说,中国古代文学属于哲学社会科学的范畴,它在时代演变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是稳定不意味着一成不变,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研究必须与当下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发展状况相契合,反映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态和社会所倡导的道德风尚。也就是说,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应当是不断发展、不断完善和不断创新的。首先,教学理论的创新引进有助于更新和转变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已有思路,以新的教学理念来贴近学生的思想状态,进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其次,教学技术手段的创新引进有助于打破传统课堂的束缚,整合教学资源,运用灵活的方式方法充分调动古代文学课堂教学的活跃度和参与度。再次,教学实践情境的创新有助于在课堂与社会应用之间架设起沟通互动的桥梁,给予学生更多切合实际的启发和指导。
  另一方面,就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与文化传播、文化产业经营之间的联动发展来说,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不仅是内在文化思想和语言审美能力的培育,同时它在艺术的创作、传播与发展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培养可以与文化产业经营相结合,挖掘古代文学中极具经济价值和审美价值的部分,让学生在古代文学的传播推广中切身感受到古代文学的价值与魅力,进而更好地投入到古代文学课程的学习与推广中,逐步成为古代文学社会经济实践与经营的专业人才,进一步增强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現实性特征与价值。
  综上所述,《弦歌不辍:中国古代文学教学论稿》展示了我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主要课程内容,具有显著的系统性、专业性和实用性。针对当前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改革需要,教师要在专业教材的指导下进一步探索提升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与方法,并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语言文化审美变化和社会的文艺发展趋势,切实强化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时代性特征、实用性价值和创新性理念,提高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运用能力和艺术审美能力,突出学科核心素养的教育教学与创新发展,让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得以更长效、更与时俱进地发展。
其他文献
网络时代背景下,大学英语的教育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体系正发生着显著的变化,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渠道平台在大学英语教育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及教师势必需要顺应网络时代的变化与发展,积极转变英语教学的传统观念,深入追踪信息科技的发展步伐,及时掌握信息化的先进技术,并将网络与英语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进而全方位推动我国大学英语的现代化变革与创新。由徐淑娟编著的《网络时代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探
期刊
【摘要】新时代党报改革再出发,势在必行。新时代党报改革再出发的影响因素,既包括原有的因素,也有新时代新增的因素。考察这些因素的影响作用,是新时代党报改革再出发首先应做的工作。这些影响因素包括: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和从中可以获得的党报改革动力,互联网作为创新驱动主导力量存在,全民借助于自媒体参与新闻传播。新时代党报改革再出发的理念内涵有:将人民利益放在至高无上地位的理念,按媒体融合规律进行党报改革的理念
期刊
随着社会经济特别是现代互联网科技的持续发展,新媒体业已全面而深入地渗透到了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在社会信息传递、文化传播甚至经济体制改革等系列层面上扮演着重要角色,这是我们阐述和探讨高校英语学科教学改革这一特定命题时首先必须明确的时代特征之一。作为直接推动教育教学持续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改革和优化是伴随教育教学这一特定命题始终的重要内容,一定意义上是改革赋予了教育教学持续发展的动力,直接推动了教育教
期刊
【摘要】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分享快,新闻尤其是热点新闻有首家无独家。基于当下网络新闻的“算法推荐”方式,自媒体如何“蹭热度”“推流量”,在公众热点中发出自己的声音,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结合自媒体作者亮天在《今日头条》刊发的几篇华为事件爆款文章,从冷对热点、独辟蹊径,敏锐观察、勇于反击,善于互动、开阔视野,以及制作打动人心的标题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自媒体;公众热点;华为事件;爆款文;
期刊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一书是2015年7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系列之一,是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材,主编为陈万柏、张耀灿两位老师。陈万柏老师作为一名从事思想政治教学研究的专业学者,这些年来一直从事基本理论研究,取得了学界公认的成绩,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市场经济的双重效应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改革”主要负责人,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主持人
期刊
编译者按:曼殊纳特·彭达库(Manjunath Pendakur)是美国佛罗里达大西洋大学(Florida Atlantic University)传播与多媒体学院荣休教授。他师从传播政治经济学奠基人之一的达拉斯·斯麦兹(Dallas Smythe),在传播政治经济学理论、国际传播、大众文化、民族志研究等诸多领域颇有建树。但遗憾的是,与格雷厄姆·默多克(Graham Murdock)、丹·席勒(D
期刊
【摘要】网络话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舆论形态,其内涵与社会舆论议题有着紧密的联系。网络话语的内涵显现为媒介性与社会性两个方面,其媒介性内涵体现出了传播过程中出现的网络文化土壤、平台把关、受者选择的特征。社会性内涵则体现出了网络话语经由网络社区的社交信息主体传播,成为网络社区作为社会舆论的重要表现形式,以及其参与社会舆论时体现的群体意见的特点。网络话语的媒介内涵与社会内涵交互演进的进程,使网络话语成为社会
期刊
【摘要】2019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南信阳进行考察调研,这次考察调研内容非常丰富,以经济社会发展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两个方面为主线,涉及传承和发扬大别山精神、红色基因传承、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乡村旅游、乡村农产品、媒体融合等多个方面。信阳日报社从考察前的氛围营造到视察后的跟踪回访,从组织微观材料到提炼宏观主题,每个环节都进行了扎实细致的准备,并通过多种平台联动传播。这次策划
期刊
体育产业作为我国社会经济整体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彰显时代精神、激发经济活力以及强化民族自信等诸多层面上扮演着不可忽略的重要角色,具有重要意义。体育文化是体育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产业主题研究中的热门命题,同样也是直接影响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弘扬民族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过程中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对体育文化的时空传播这一命题的研究近年来受到了学界的高度重视和持续关注。体
期刊
【摘要】自上而下的帮扶型乡村振兴路径,存在遮蔽乡村内在特性及农民主体性的风险,因而从内生性视角探索乡村文化振兴成为可行路径。乡愁记忆凝结着农民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当代文化的情感、价值观和体验,能够发挥凝聚、连接、扩散的作用。通过对河南省周口市扶沟县丁岗村的田野调查,关注了村内乡愁记忆的发展实态及村民與乡愁记忆之间的互动关系。在城乡二元割裂背景下,现代性侵蚀着乡愁记忆的生命力,对其造成威胁。因而,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