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犹太人的沉重旅行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2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到得了远方,回不去故乡》

  作者:[美]露丝·贝哈
  译者:李开
  出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新民说
  出版时间:2019年4月
  定价:49元
  离开古巴的时候,她只有五岁,跟着全家,先到了以色列,几个月后又到了纽约,在皇后区的一所小学上一年级。迁徙是不得已的选择:1959年1月,卡斯特罗在古巴建立了西半球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她的父母都是犹太人,和许多古巴犹太同胞一样,加入了离开的大军。然而记忆并不是那么甘心消失的,在纽约,每个暑假,她都随父母到迈阿密海滩去看爷爷奶奶,而那里的热带风光也让她梦回故乡——古巴的哈瓦那。
  《到得了远方,回不去故乡》是一部有关乡愁的回忆录。露丝·贝哈,本职是密歇根大学的人类学家,专长是“研究乡恋”,工作方式是“到异国他乡旅行”。为了重温自己5岁之前的记忆,她足足准备了将近30年。1991年“冷战”落幕后,她第一时间返回了古巴,后来又频频回去。不过,《到》的重点不在于通过描绘地方风物来“寻根”,也不在于分析政治问题,而在于写那些对她来说十分重要的人。
  “我独自来到哈瓦那,寻找那些留在岛上的犹太人。”这句平平常常的叙述,却需要很多文字来解释。新政府提倡无神论,对私人财产实施国有化,宗教学校纷纷关闭,促使犹太居民大量迁居国外,那些留下来的人,又是如何想的?是想走而走不了,还是能够接受新的意识形态,心甘情愿地留下来?
  在书中,作者写了一位名叫琼斯·乐维的“留守”犹太人。一开始,他属于前者,对政权“不抱任何幻想”,想移民而未成。到了80年代中后期,社会氛围开始宽松,岛上犹太人与外界有了联系,犹太教堂也在哈瓦那重建了起来,乐维便放弃了移民的想法。
  乐维有两个女儿,次女丹爱达1989年生——露丝见到4岁的丹爱达时,觉得如遇当年的自己。丹爱达跟父亲学希伯来语,在犹太教堂感受共同体的存在,同时也感受着来自加勒比海的热带海风的抚慰。
  然而,犹太人终究都要听到来自耶路撒冷的召唤的。2007年,丹爱达跟着父亲移居以色列,就此也拥有了“移民”这一身份,成为乡恋病的重度患者。这对父女在以色列这陌生的“祖国”奋力打拼,忍受着平凡的工作,以及婚恋挫败等琐碎的烦心事。乐维的电脑里存满了古巴的音乐和风景照片。丹爱达的愿望是攒足了钱,把母亲也从哈瓦那接来。
  书中有一段十分耐人寻味的文字。丹爱达离开古巴后,露丝带着学生去哈瓦那时,去看丹爱达的旧居,就像1993年去看自己的旧居一样。她告诉学生,有一个女孩曾住在这里,现在她离开了,“就像我小时候离开古巴一样”。
  但18岁时离开,与5岁时离开毕竟不同了。不难体会丹爱达身上的矛盾。久居一地,再不喜欢也会产生某种感情。人们很难真正把一段记忆从自己的生命里抹去,因为不能抹去自己留在某处的激情与期待,何况它们常常代表一段货真价实的青春。
  背负如山倒,放下如抽丝。
  丹爱达后来又去过西班牙,最后追随着自己的真爱来到多米尼加——又回到加勒比海地区了。这真是一个奇妙的循环。她看到别人上传的有哈瓦那风景的视频时,总是会流泪,可又坚定地告诉露丝,她永不回去。
  这本书里写到的人还很多,一个不太内行的读者恐怕单是辨别清楚作者的家人,谁是父亲一方的,谁又是母亲一方的,就得花很大工夫。因为犹太人本就以家族关系盘根错节著称,且犹太人对于家族史、对于记忆,又都有着深耕的热情。他们相信,一个人是不可能撇下记忆走进未来的。这种记忆,除了私人记忆之外,还有集体的文化记忆——来自最古老的圣经和其他经典,以及其中所记载的虚实难辨的历史。
  不论是身在古巴还是美国,露丝幼年时的移民、成年后的旅行,种种滋味难辨的时刻,从一个宏观的角度来看,都可以说是犹太人“大流散”的历史延续至今的一部分。因为她也是希伯来圣经里所说的公元70年之后被彻底逐出家园的犹太人祖先的后代,只要她没能回到祖先的故土,她就是一个无家的犹太人……
  如此,我们便能领会到,为什么在这本书中,露丝在写到第一次接吻,写到学英语、生孩子等等私人事件时,笔触都那么沉重,就好像要将文字刻进石头那样。我们也更能明白这本书的英文原名《Traveling Heavy》有着怎样一言难尽的意味。
  露丝说,她相信叙事的力量:故事一旦写下来,它就一直在那里。而她所讲的故事,也符合已故以色列大作家阿摩司·奥兹心目中故事的标准:它们是用赤诚的情感写就的。

新书推荐

《东眺西望》

  作者:[日]陈舜臣
  译者:崔学森 张晓刚
  出版:中国画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6月
  定价:58元
  陈舜臣先生的随笔,既有学术价值又有可读性,还有双重文化的意蕴。本书的20篇随笔小文,均以全球视角审视过去,展望未来。从大航海时代开始,到秦始皇陵兵马俑,再到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探索人类的思想与历史印记。
其他文献
大卫·林奇。图/视觉中国一  把大卫·林奇的电影和他个人的生活相比较,是一件让人兴趣盎然的事情。  他的电影是极其非理性的,他热爱去探索人类的潜意识,去探索那种怪诞的现实与幻想,以及现实与梦之间混淆不清的疯狂时刻。  在他中后期的《妖夜慌踪》《穆赫兰道》以及《内陆帝国》里面,我们能看到,现实与幻想如同血肉一样完全黏在一起,要把它们厘清是一件很艰难的事。  这对于观众构成了极大的挑衅或者说挑战。在《
2月16日,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第二届狗拉雪橇比賽火热开赛。赛事旨在提高公众对狗拉雪橇和摩托雪橇的认识。一支参赛队伍正在奋力冲刺中。在卡车上等待比赛的众犬。雪橇驾驶人抱着爱犬去参赛。
大约28年前,小区里出现了第一位洋女婿。那位洋女婿当时在北京一所外语学院任教,师生恋修成正果,娶了我们楼里老张的女儿。两人在美国结了婚,后来生了一儿一女。  相当长的时期,洋女婿每年都会携家带口来岳父岳母家住上几天,那几天小区里家庭纠纷发生率就会下降许多。那些喜欢蜚短流长的婆婆妈妈都将注意力集中于洋女婿身上,常常埋伏在路边找他搭讪,问他多大年纪?工资多少?洋女婿汉语说得很好,也很了解中国国情,三两
10月5日晚,先鋒控股集团、网信集团称,48岁的先锋集团董事长、网信集团实际控制人张振新因多脏器衰竭、酒精依赖、急性胰腺炎抢救无效,2019年9月18日在英国伦敦去世。  张振新去世前,先锋系公司正面对巨额债务危机。事件发生后,面对大量“假死”传言,集团还贴出张振新的死亡证明进行驳斥。  张振新在外人眼中的形象低调、专业,曾在东北财经大学、清华五道口金融学院等学校接受教育。1994年,张振新成为上
微博上看见有博主发了一个故事:闺密坐飞机,与邻座的帅哥相谈甚欢——他是个医生,去阿富汗做了两年无国界医生,在西雅图安顿下来,至今还时常出去义诊。听得闺密芳心暗动,起了罗曼蒂克的念头,简直想要辞职移民美国与这枚优质帅哥共度一生。结果飞机尚未到达目的地,梦就醒了,有乘客突然不适,空姐在广播里呼唤医生,自诩为医生的帅哥一声不吭,在闺密一千瓦特质询的目光下,终于不得不小声承认——刚刚说那些,是为了泡妞瞎编
如果有一句格言适用于我们这个时代,那很有可能是安东尼奥·葛兰西的这句话:当旧有的行将逝去,而新生的尚未形成,在这样的日子里,形形色色的不正常现象都会出现。  刚刚过去的一年,全球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不断发生的“不正常现象”,对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造成了强烈冲击。中美贸易冲突、英国“硬脱欧”风险、法国“黄背心运动”,种种现实危机的背后,是世界经济动荡、全球化退潮和民粹主义的兴起。  从互联网普及,
6月13日,中国资本市场迎来历史性一刻——科创板正式开板。  在第十一届陆家嘴论坛开幕式上,中国证监会和上海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了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英文缩写:STAR)开板仪式。  从首次被提出到正式开板,科创板仅用时220天。在操作层面,科创板从受理首批申请企业至6月13日开板,仅用时83天。  一路疾驰的科创板,承载了资本市场改革和服务国家科技创新战略的双重历史重任,将为创投企业带来历史性的
8月20日,清远市发布《2019年清远市乡村新闻官白皮书》。2019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暨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上,清远市阳山县乡村新闻官推介农产品。  粤北大山深处的中华里是个世外桃源般的存在。  桃源虽好路难走。从清远市区驱车一个小时,驶出国道之后还要再开6公里崎岖的山路,方可见到豁然开朗、屋舍俨然的景象。虽然距离广州不到百公里,但是偏僻的位置、闭塞的交通让这座500人的村庄“遗世而独立”,也成为粤
恩盖尔·伍兹  在脱欧条款的谈判过程中,英国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并屡遭挫折。英国已经准备在12月12日举行至关重要的议会选举,但英国最终是否、何时以及如何脱欧仍不明朗。  假设英国真的脱离欧盟,那么下一届政府就需要开始漫长而艰辛的谈判,来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建立新关系。英国将面临一系列艰难抉择,其中最棘手的是英国对重要经济部门的管理制度是否应该与欧盟或美国保持一致。  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希望英
“生于常州王野鸡村,崇尚骆驼精神。涉嫌猥亵9岁女童上海被抓,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是地产大亨、亿万富豪、新城控股实际控制人王振华57年的人生轨迹。  王振华还曾在2011年和2015年,连续两次当选常州市道德模范。现在,在该事件的反衬下,一切显得颇为讽刺。  在操作该选题时,我在上海走访了新城控股总部、案发酒店、普陀警方,在常州又走访了王振华、周某芬两位嫌疑人的出生地等,力图还原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