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写作兴趣
游戏是文化娱乐的一种。根据儿童好模仿、好奇特、好活动、好游戏的心理特点,在作文课中创设经过设计的具有科学性、趣味性和操作性的游戏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摄取素材,体会情绪激发,从而完成从思维到文字的转化。
例如:“贴鼻子”的游戏。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头娃娃,有眼有耳,咧着大嘴在傻笑。接着宣布游戏规则,学生情绪热烈,争先恐后地抢着贴,真是五花八门。同学们笑得前俯后仰,有的甚至都笑出了眼泪。等到大家都贴过一遍,玩得尽兴之后,我先让学生把游戏中经历的见闻、感受自由地说出来,然后请学生在宽松的、愉悦的、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写下来。题目自拟。这样,学生既有写作内容,又有写作激情。
二、捕捉偶发情境,产生写作兴趣
教师要富于教学机智,在教学中要善于及时捕捉学习、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事物,让他们将自己的作文与偶发的情境联系起来。
记得,有一年冬天,我们永泰突然下了一场罕见的大雪。清早,同学们踏着大雪来校,这对南方的孩子是多么新鲜多么稀奇的事啊!上课了,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向窗外张望着。窗外确实是美极了:大地银装素裹,大片的雪花慢慢往下落……同学们哪有心思上课呀?此时,我当机立断,暂停计划的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外出赏雪、玩雪。同学们在雪地里掷雪球、堆雪人,玩得不亦乐乎。回到班级后,我让学生说一说赏雪、玩雪的感受。话音一落,同学们争着举手发言,大家尽情调动自己心中的语言储备,描绘雪花的美丽,畅谈玩雪时的独特的感受,憧憬“瑞雪兆丰年”美好前景,由物及人,由情及理,情景交融,俨然一堂“赏雪诗会”。最后,我让同学们把刚才自己说的话写下来。同事们兴趣盎然,不一会儿,一篇篇颂雪习作从笔端流出。
三、巧置活动情境,强化写作兴趣
体验劳动乐趣,吸取生活素材。现在的小学生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太阳”,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没有劳动经历,如何谈劳动的感受。所以,我经常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布置一些操作性的作业,让他们在活动情境中动脑、动手,亲自参与生活,锻炼自立能力,感受劳动的乐趣。例如,指导作文《记一次家务劳动》。课前,要求学生回家帮大人完成一些家务劳动:钉一次纽扣,洗一次碗,包一次饺子……或者在“三八”节为妈妈做一道香喷喷的菜肴。“五一”节为爸爸洗一件汗渍斑斑的衬衣……这样,不但锻炼了其自主能力,而且丰富了情感,为写作开辟了鲜活的永不枯竭的源泉。他们写起来条条有理,情趣盎然。
体验活动情趣,培养感受能力。为了真正提高学生习作水平,强化习作兴趣,我们应树立大语文观,带领学生领略大自然的湖光山色,倾听鸟语虫鸣,欣赏日出日落;访文物古迹,听古塔风铃,闻翰墨书香,亲风俗民情。在学校、社区开展一些有意义的实践活动。栽花种树,游园踏青,参观访问,打扫卫生,为贫困学生捐款献爱心,替小树苗挂牌绿化家园,上街寻找错别字纯洁语言环境,在班主任带领下,策划活泼生动的主题班会等。多彩的实践活动,丰富的生活阅历,充实的内心感受,怎么会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情可言呢?
四、整合生活情境,巩固写作兴趣
坚持日记,勤于积累。充实的生活积累是学生写作活动的起点和源泉,为学生的写作提供大量鲜活的人文素材。学生生长其中耳濡目染、感同身受。教师应引导学生把一天所做、所见、所思、所感中有价值的东西写进日记本,内容和字数不做任何要求,有话别长,无话别短。刚开始时,可采取写“流动”日记的方法,即在班上备一本《流动日记》,今天这个学生来写,明天那个学生来记,末尾署上小作者的名字。教师及时组织日记讲评,以激发学生观察和练笔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掌握捕捉情境的方法。一段时间后,再要求每人坚持每天写一两段,引导学生注意词汇的积累、语句的拾零,鼓励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扩充日记,整合情境。日记是生活的积累,是情境的记录,是作文的基础。在指导学生写好日记的基础上,教师平时的作文教学应多自由少限制,多开放少封闭。教师在作文指导课上,应允许鼓励学生从自己的日记中挑选一篇进行修改扩充,或从日记中挑选内容相关的若干篇进行重组整合,表达积极独特的思考,注入自己的情感,形成一篇新文章,取代教材中规定的作文。这样,以日记为基础,刻意摒弃教材,不受条条框框的约束,爱怎么写就怎么写,既激发了学生写日记的热情,勤观察,善思考,会表达;又促进学生平时更加关注现实,热爱生活,做生活有心人。生活——日记——作文形成良性的循环,学生自然会爱上作文。
(作者单位:福建省永泰县樟城小学)
游戏是文化娱乐的一种。根据儿童好模仿、好奇特、好活动、好游戏的心理特点,在作文课中创设经过设计的具有科学性、趣味性和操作性的游戏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摄取素材,体会情绪激发,从而完成从思维到文字的转化。
例如:“贴鼻子”的游戏。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头娃娃,有眼有耳,咧着大嘴在傻笑。接着宣布游戏规则,学生情绪热烈,争先恐后地抢着贴,真是五花八门。同学们笑得前俯后仰,有的甚至都笑出了眼泪。等到大家都贴过一遍,玩得尽兴之后,我先让学生把游戏中经历的见闻、感受自由地说出来,然后请学生在宽松的、愉悦的、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写下来。题目自拟。这样,学生既有写作内容,又有写作激情。
二、捕捉偶发情境,产生写作兴趣
教师要富于教学机智,在教学中要善于及时捕捉学习、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事物,让他们将自己的作文与偶发的情境联系起来。
记得,有一年冬天,我们永泰突然下了一场罕见的大雪。清早,同学们踏着大雪来校,这对南方的孩子是多么新鲜多么稀奇的事啊!上课了,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向窗外张望着。窗外确实是美极了:大地银装素裹,大片的雪花慢慢往下落……同学们哪有心思上课呀?此时,我当机立断,暂停计划的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外出赏雪、玩雪。同学们在雪地里掷雪球、堆雪人,玩得不亦乐乎。回到班级后,我让学生说一说赏雪、玩雪的感受。话音一落,同学们争着举手发言,大家尽情调动自己心中的语言储备,描绘雪花的美丽,畅谈玩雪时的独特的感受,憧憬“瑞雪兆丰年”美好前景,由物及人,由情及理,情景交融,俨然一堂“赏雪诗会”。最后,我让同学们把刚才自己说的话写下来。同事们兴趣盎然,不一会儿,一篇篇颂雪习作从笔端流出。
三、巧置活动情境,强化写作兴趣
体验劳动乐趣,吸取生活素材。现在的小学生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太阳”,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没有劳动经历,如何谈劳动的感受。所以,我经常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布置一些操作性的作业,让他们在活动情境中动脑、动手,亲自参与生活,锻炼自立能力,感受劳动的乐趣。例如,指导作文《记一次家务劳动》。课前,要求学生回家帮大人完成一些家务劳动:钉一次纽扣,洗一次碗,包一次饺子……或者在“三八”节为妈妈做一道香喷喷的菜肴。“五一”节为爸爸洗一件汗渍斑斑的衬衣……这样,不但锻炼了其自主能力,而且丰富了情感,为写作开辟了鲜活的永不枯竭的源泉。他们写起来条条有理,情趣盎然。
体验活动情趣,培养感受能力。为了真正提高学生习作水平,强化习作兴趣,我们应树立大语文观,带领学生领略大自然的湖光山色,倾听鸟语虫鸣,欣赏日出日落;访文物古迹,听古塔风铃,闻翰墨书香,亲风俗民情。在学校、社区开展一些有意义的实践活动。栽花种树,游园踏青,参观访问,打扫卫生,为贫困学生捐款献爱心,替小树苗挂牌绿化家园,上街寻找错别字纯洁语言环境,在班主任带领下,策划活泼生动的主题班会等。多彩的实践活动,丰富的生活阅历,充实的内心感受,怎么会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情可言呢?
四、整合生活情境,巩固写作兴趣
坚持日记,勤于积累。充实的生活积累是学生写作活动的起点和源泉,为学生的写作提供大量鲜活的人文素材。学生生长其中耳濡目染、感同身受。教师应引导学生把一天所做、所见、所思、所感中有价值的东西写进日记本,内容和字数不做任何要求,有话别长,无话别短。刚开始时,可采取写“流动”日记的方法,即在班上备一本《流动日记》,今天这个学生来写,明天那个学生来记,末尾署上小作者的名字。教师及时组织日记讲评,以激发学生观察和练笔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掌握捕捉情境的方法。一段时间后,再要求每人坚持每天写一两段,引导学生注意词汇的积累、语句的拾零,鼓励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扩充日记,整合情境。日记是生活的积累,是情境的记录,是作文的基础。在指导学生写好日记的基础上,教师平时的作文教学应多自由少限制,多开放少封闭。教师在作文指导课上,应允许鼓励学生从自己的日记中挑选一篇进行修改扩充,或从日记中挑选内容相关的若干篇进行重组整合,表达积极独特的思考,注入自己的情感,形成一篇新文章,取代教材中规定的作文。这样,以日记为基础,刻意摒弃教材,不受条条框框的约束,爱怎么写就怎么写,既激发了学生写日记的热情,勤观察,善思考,会表达;又促进学生平时更加关注现实,热爱生活,做生活有心人。生活——日记——作文形成良性的循环,学生自然会爱上作文。
(作者单位:福建省永泰县樟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