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6岁的周瑞金说:“我始终用自己的眼光观察,用自己的脑子思考,用自己的嘴巴说话,用自己的笔写文章。”
周瑞金推开上海番禺路一家咖啡馆的门,时间刚好是下午三点整。1月13日的上海下起了雨,周瑞金准时赴约,接受本刊记者的专访。他衣着朴素,戴着金边眼镜,走进来的时候并未引起旁人关注。虽然他常来这里,但鲜有人知道他就是当年“皇甫平”系列评论的主要组织者和撰稿者。
2014年10月,周瑞金带领新的团队,发万字长文谈如何终结腐败,这次他用了新的笔名“皇甫欣平”。他也因此再次被大众关注,并被一些媒体在2014年年终的时候评为“年度人物”。“其实我一直在写文章,只是没有用‘皇甫平’的名字,这个名字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署名,我后来基本就不再用了。”周瑞金说,“虽然我退休了,但是我的笔并没有退休。”
周瑞金常说“宁做痛苦的清醒者”,这是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本色。面对现实,他也会有无力感,但从不悲观,“我始终坚持‘离经不叛道、犯上不作乱’的操守,用自己的眼光观察,用自己的脑子思考,用自己的嘴巴说话,用自己的笔写文章。”
人生的悲喜剧
1991年2月15日,农历大年初一,《解放日报》刊登《做改革开放的“带头羊”》的评论,署名“皇甫平”。之后,《解放日报》又相继发表署名“皇甫平”的评论文章,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激发了一场关于改革开放“姓社姓资”的激烈交锋。
“皇甫平”系列文章,让周瑞金受到了一年多的“围剿”,承受了很大的政治压力,直到1992年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这个“公案”才翻过来。虽然这件事情屡次被问起,他也说过很多遍,但再次说起,他依然很有感慨,“因为‘皇甫平’系列文章,我有‘一失一得’,这正是一场人生的悲喜剧。”
周瑞金本来是要到香港《大公报》担任社长,1990年底上海市委领导就通知他要做好到香港的准备,1991年初港澳工委领导催他早一点到香港,但因为这几篇评论文章,本来机票都已买好的周瑞金接到通知,不能去香港了。“当初我很想去香港,是为了见证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这一历史时刻,了解香港‘一国两制’的发展历程。作为新闻人,能够见证这样难得的历史时刻,也不枉我新闻一生。但我最终没有去成。”周瑞金说这是“一失”。
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以后,“皇甫平”系列文章扩大了影响力,“皇甫平”三个字也因此被赋予了更多的猜测和想象空间,成为被历史记录的名词。“我也因此被调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从上海市委机关报调到中央机关报工作,这是‘一得’。‘皇甫平’系列文章使我的人生成为评论的人生,也是为改革鼓与呼的人生。”
为改革鼓与呼
周瑞金的每次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发声”,都紧随着中国改革的历史进程。
上世纪90年代前后,国内发生了政治风波,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在这一背景下,有人将国内的波动归罪于改革开放。“中国到底是往前走搞改革开放,还是往后退回到阶级斗争,这是很关键的历史关口,所以有了‘皇甫平’系列文章。”
进入《人民日报》工作以后,周瑞金开创了“任仲平”评论专栏,这也是延续“皇甫平”文章精神,为改革提供思路。
2006年,周瑞金发表了《改革不可动摇》,这被媒体认为是当年最具影响力的评论。文章署名为“皇甫平”,这也是这个名字时隔15年后再次出现。当时很多人认为市场化改革是社会问题的根源,所以他发表了这篇评论,重申改革不可动摇。不过,这篇文章引来了网络上的一片骂声,很多人批评“皇甫平为既得利益者辩护”。
“其实这里面有些误会,这篇文章是给当时的《世界》杂志写的评论,后来我在东方网评论专栏也发表了,再后来《财经》杂志也采用了这篇稿子,主编认为使用‘皇甫平’署名会有更大影响力,在没有征求我意见的情况下用了这个名字。”
至于“为既得利益者辩护”,周瑞金称,“我作为一个为主流媒体工作了几十年的老报人,一直以党的决议、决定的精神为指导,结合实际及民众的愿望和要求,写出政论文章,这怎么是为既得利益者辩护?”
在十八届四中全会前夕,周瑞金用“皇甫欣平”的笔名发表文章,也是沿着“皇甫平”文章的改革思路,在新的历史阶段提出新的问题。周瑞金觉得应该对当前的腐败形势加以判断,研究怎么从制度层面防治腐败,“这和四中全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精神是相符合的。”至于为什么不用“皇甫平”的名字,周瑞金认为那个署名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在新的形势下,从意义上来看,那个名字已经不合适再用了。
中国式文人情怀
在交谈中,“国家”和“人民”是周瑞金的高频词汇。“工作可以退休,我的笔是不能退休的。我关心着国家和人民的前途和命运,我还要经常的发声,这是本分。”宁做痛苦的清醒者,这是周瑞金常说的话。痛苦不是悲观,是一种期望,是面对社会问题、政治生态问题,忧国忧民情怀的表现。“解决国家存在的问题,推动社会改革和进步,需要我们知识分子,特别是关注公共利益的知识分子来努力。我们不能把希望都寄托在‘清官’、‘好领导’身上,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份公民责任。”
“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这是我从事报业几十年来,特别是‘皇甫平’文章发表以来的人生信条。”周瑞金说。
周瑞金有一儿一女,儿子在做媒体工作,算是继承了他的衣钵。女儿以前在国外读书、生活,2010年周瑞金把女儿、女婿动员回国。“我的子女都在身边,现在是九口之家,四世同堂,其乐融融,我正过着享受天伦之乐的老人的生活。”现在周瑞金每天早上七点半起床,晚上十一点多睡觉。打坐半小时以上是他每天雷打不动的项目,天气暖和的时候,他也会晚上在外面走走路。在家庭生活方面,他更愿意做一个无忧的清静者。
雖然已经76岁了,但周瑞金也是个“网虫”,每天上网三个多小时,关注国内外时事,看网友的评论,他还有微信,加了很多微信群。“我们要加个微信,来,扫一扫。”交谈中,他熟练地调出微信二维码。 “宁做痛苦的清醒者”和“愿做无忧的清静者”,从内心来说,您更倾向于哪一个?面对提问,周瑞金微微思考,他说这两者是统一的,从老年人心态来说,应该以“无忧的清静者”为追求。但他是老报人,还有一份家国情怀,所以还要“宁做痛苦的清醒者”,“随着年龄的增大,我这种清醒者的心态会越来越淡,清静者的心态会越来越强,最终我还是要退出社会舞台。”
Q
周瑞金推开上海番禺路一家咖啡馆的门,时间刚好是下午三点整。1月13日的上海下起了雨,周瑞金准时赴约,接受本刊记者的专访。他衣着朴素,戴着金边眼镜,走进来的时候并未引起旁人关注。虽然他常来这里,但鲜有人知道他就是当年“皇甫平”系列评论的主要组织者和撰稿者。
2014年10月,周瑞金带领新的团队,发万字长文谈如何终结腐败,这次他用了新的笔名“皇甫欣平”。他也因此再次被大众关注,并被一些媒体在2014年年终的时候评为“年度人物”。“其实我一直在写文章,只是没有用‘皇甫平’的名字,这个名字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署名,我后来基本就不再用了。”周瑞金说,“虽然我退休了,但是我的笔并没有退休。”
周瑞金常说“宁做痛苦的清醒者”,这是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本色。面对现实,他也会有无力感,但从不悲观,“我始终坚持‘离经不叛道、犯上不作乱’的操守,用自己的眼光观察,用自己的脑子思考,用自己的嘴巴说话,用自己的笔写文章。”
人生的悲喜剧
1991年2月15日,农历大年初一,《解放日报》刊登《做改革开放的“带头羊”》的评论,署名“皇甫平”。之后,《解放日报》又相继发表署名“皇甫平”的评论文章,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激发了一场关于改革开放“姓社姓资”的激烈交锋。
“皇甫平”系列文章,让周瑞金受到了一年多的“围剿”,承受了很大的政治压力,直到1992年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这个“公案”才翻过来。虽然这件事情屡次被问起,他也说过很多遍,但再次说起,他依然很有感慨,“因为‘皇甫平’系列文章,我有‘一失一得’,这正是一场人生的悲喜剧。”
周瑞金本来是要到香港《大公报》担任社长,1990年底上海市委领导就通知他要做好到香港的准备,1991年初港澳工委领导催他早一点到香港,但因为这几篇评论文章,本来机票都已买好的周瑞金接到通知,不能去香港了。“当初我很想去香港,是为了见证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这一历史时刻,了解香港‘一国两制’的发展历程。作为新闻人,能够见证这样难得的历史时刻,也不枉我新闻一生。但我最终没有去成。”周瑞金说这是“一失”。
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以后,“皇甫平”系列文章扩大了影响力,“皇甫平”三个字也因此被赋予了更多的猜测和想象空间,成为被历史记录的名词。“我也因此被调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从上海市委机关报调到中央机关报工作,这是‘一得’。‘皇甫平’系列文章使我的人生成为评论的人生,也是为改革鼓与呼的人生。”
为改革鼓与呼
周瑞金的每次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发声”,都紧随着中国改革的历史进程。
上世纪90年代前后,国内发生了政治风波,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在这一背景下,有人将国内的波动归罪于改革开放。“中国到底是往前走搞改革开放,还是往后退回到阶级斗争,这是很关键的历史关口,所以有了‘皇甫平’系列文章。”
进入《人民日报》工作以后,周瑞金开创了“任仲平”评论专栏,这也是延续“皇甫平”文章精神,为改革提供思路。
2006年,周瑞金发表了《改革不可动摇》,这被媒体认为是当年最具影响力的评论。文章署名为“皇甫平”,这也是这个名字时隔15年后再次出现。当时很多人认为市场化改革是社会问题的根源,所以他发表了这篇评论,重申改革不可动摇。不过,这篇文章引来了网络上的一片骂声,很多人批评“皇甫平为既得利益者辩护”。
“其实这里面有些误会,这篇文章是给当时的《世界》杂志写的评论,后来我在东方网评论专栏也发表了,再后来《财经》杂志也采用了这篇稿子,主编认为使用‘皇甫平’署名会有更大影响力,在没有征求我意见的情况下用了这个名字。”
至于“为既得利益者辩护”,周瑞金称,“我作为一个为主流媒体工作了几十年的老报人,一直以党的决议、决定的精神为指导,结合实际及民众的愿望和要求,写出政论文章,这怎么是为既得利益者辩护?”
在十八届四中全会前夕,周瑞金用“皇甫欣平”的笔名发表文章,也是沿着“皇甫平”文章的改革思路,在新的历史阶段提出新的问题。周瑞金觉得应该对当前的腐败形势加以判断,研究怎么从制度层面防治腐败,“这和四中全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精神是相符合的。”至于为什么不用“皇甫平”的名字,周瑞金认为那个署名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在新的形势下,从意义上来看,那个名字已经不合适再用了。
中国式文人情怀
在交谈中,“国家”和“人民”是周瑞金的高频词汇。“工作可以退休,我的笔是不能退休的。我关心着国家和人民的前途和命运,我还要经常的发声,这是本分。”宁做痛苦的清醒者,这是周瑞金常说的话。痛苦不是悲观,是一种期望,是面对社会问题、政治生态问题,忧国忧民情怀的表现。“解决国家存在的问题,推动社会改革和进步,需要我们知识分子,特别是关注公共利益的知识分子来努力。我们不能把希望都寄托在‘清官’、‘好领导’身上,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份公民责任。”
“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这是我从事报业几十年来,特别是‘皇甫平’文章发表以来的人生信条。”周瑞金说。
周瑞金有一儿一女,儿子在做媒体工作,算是继承了他的衣钵。女儿以前在国外读书、生活,2010年周瑞金把女儿、女婿动员回国。“我的子女都在身边,现在是九口之家,四世同堂,其乐融融,我正过着享受天伦之乐的老人的生活。”现在周瑞金每天早上七点半起床,晚上十一点多睡觉。打坐半小时以上是他每天雷打不动的项目,天气暖和的时候,他也会晚上在外面走走路。在家庭生活方面,他更愿意做一个无忧的清静者。
雖然已经76岁了,但周瑞金也是个“网虫”,每天上网三个多小时,关注国内外时事,看网友的评论,他还有微信,加了很多微信群。“我们要加个微信,来,扫一扫。”交谈中,他熟练地调出微信二维码。 “宁做痛苦的清醒者”和“愿做无忧的清静者”,从内心来说,您更倾向于哪一个?面对提问,周瑞金微微思考,他说这两者是统一的,从老年人心态来说,应该以“无忧的清静者”为追求。但他是老报人,还有一份家国情怀,所以还要“宁做痛苦的清醒者”,“随着年龄的增大,我这种清醒者的心态会越来越淡,清静者的心态会越来越强,最终我还是要退出社会舞台。”
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