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孙骏毅,江苏省苏州人,曾任北京《中学生》(作文版)副主编,全国中学作文讲习所所长。现为姑苏区作家协会副主席,“新蕾”名师团首席讲师。
1
晨起动征驿,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唐·温庭筠《商山早行》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杜牧《清明》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唐·张继《枫桥夜泊》
上面三首诗表现的都是出门在外的游子的思乡愁情,表现手法都是借物寄情,托物言志,但作者选材各有不同。温诗选择早行时所见的景物“晨、客、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把它们组合起来,构成一幅冷肃的图景,借此寄托自己的思乡情;杜诗选择路上的所见所闻“清明雨、行人、与牧童问答”,借此来表达自己的思乡情;张诗则相对集中地选择寒山寺周围的景物“月、乌鸦、秋霜、枫树、渔火、寺院、钟声”等,来抒发思乡的愁情。选材异中有同,都是从“小”处说说。
材料是构筑作文大厦的砖瓦,选什么材料与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密不可分。高明的作者总是懂得选材宜小不宜大,从“小”处开掘,小中见大。就像挖井一样,口子开得越小掘井才能越深,深处才有清澈的水。你看上面三首诗中所选择描写的事物都是司空见惯的寻常小事物,但表现出来的思乡情却能引起读者强烈共鸣。
精心选材,首先表现在对材料的比较和处理上。看待和处理一个材料是切忌草率的,粗粗一看,往往不能看出材料所包含的意思。若对材料作进一步比较分析,就能看出材料所包含的新鲜意思。
2
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有一个小姑娘举着一根细长的竹竿,竹竿顶端系了一朵迎春花。有人问小姑娘,你在做什么呢?小姑娘高兴地说,我在钓蝴蝶呢。春天来了,蝴蝶就飞回来了。
这个材料可以分析出多层意思:
1.这是一个热爱生活的小姑娘,一朵迎春花就能给她带来无穷的生活乐趣;
2.小姑娘喜欢花、蝴蝶等美好的事物,有一颗善良的心;
3.小姑娘以一朵花钓来了蝴蝶,也钓来了春天。
每一层意思都可以延伸开来,给予材料以新的意思。但稍作分析,你就会发现,“3”中所包含的意思与材料更加贴近,也更能展开描述而写出新鲜的含义来:以一朵花钓蝴蝶的神态多美——既钓来蝴蝶,也钓来春天——生活中的春天无处不在,只要乐意去“钓”。
对材料的分析是基于材料所涵盖的内容上,不能节外生枝另搞一套,着重是从三个方面看材料:一是材料与自己所分析的意思是否贴近;二是所选材料是否便于开掘出意义来;三是所选材料是否能展开描述。
符合上述三个要求的材料,都是备选对象,也都是能够开掘出新鲜而深刻意义的。
3
精心选材,其次表现在对材料的处理上。一颗龋齿被拔掉了,这样的生活小事往往并不被人看好,但《牙想》偏从“小”处说说,采用拟人手法,把一颗龋齿的掉落当成人的聚散情感来写,写出了自己与这颗龋齿依依难舍之情,比照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何尝不是如此!从整体看,运用的是叙述和描写的方法,寓庄于谐;从局部看,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使一颗掉落的龋齿也展现出相当的人情味,这与作者的丰富联想和对材料“小中见大”的开掘是分不开的。
“嗄巴”一声,倒数第四颗上牙离开它的位置悄然走了。
毫无牵扯毫无痛感毫无留恋的诀别,留下了一个“凹”形空白。
主人难以言表无法释然,相见时易别时难,它怎么就舍下站了50余年的岗位一走了之呢?不是一点没有征兆的。半年前,倒数第四个位置的牙龈部位忽然一阵一阵针刺般疼痛难忍,吃了止痛片也不能止痛,半边脸肿胀得像挨了一耳光似的。摇摇那颗牙齿,好像有点松动,一动就疼,只得捂住脸去牙科医院就诊。
牙医用灯光一照,小锤子一敲,症结很快找到了:“你的这颗牙齿早已蛀成了空洞,里面的细菌引起局部发炎。”
我忍住痛问一定要拔掉这颗带病工作多年的上牙来消除炎症吗?
牙医说那倒未必,因为这颗上牙没有脱落的迹象,先消毒后补牙,局部炎症就会消退的。
牙医言之有理,其实我也不愿拔牙。不是说牙齿上下站成两个半圆,多它一颗少它一颗无所谓,而是它一往情深地陪伴我半个多世纪了,酸甜苦辣百般滋味都尝过,悲欢离合诸多泪水都嚼过,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它不弃我,我怎忍心弃它?
医患所虑一致,那颗病牙就做了简单的修补手术。隔天疼痛就消失,再隔天它与其他弟兄一样又能为主人承担咀嚼人间百般滋味的功能了……
我不敢不對这颗饱经沧桑的上牙格外关注和呵护。平时咀嚼硬物,如带壳类食物,我尽量让别的牙齿去运动,让这颗牙只做形式上的运动;刷牙经过它的位置时尽可能轻轻地抚爱。有一次去九华山拜见地藏王菩萨,许一个愿,也是祈求这颗上牙能够“延退”。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吃葱香锅巴吃得兴起,得意而忘形,数典而忘祖,居然把这个至关重要的牙齿问题丢在脑后,“嗄巴”一声,它就干脆走了。
春风,扬起你我的离别;夏雨,打湿孤单的屋檐。我捧着这颗已然是空壳的上牙,心中着实难过。它形似一把小剪子,天长日久,齿梢磨成尖尖的,该嚼下过多少甜蜜的或苦涩的日子,该品味过多少离恨伤别?
一切都难以挽回,它终于还是走了,无怨无悔地走了。
人渐渐变老,这一颗或那一颗,也都会相继跟着夕阳随风而去。留是留不住的,惟一能做的就是善待还在位置上辛勤劳作的它们,像情人一般加以悉心呵护。位置空缺后,能采取的补救措施就是种一颗假牙,虽然维持了咀嚼功能,但最美妙的假牙总是不及真牙的,因为它缺少几十年相亲相爱的情谊。
(《牙想》节选自《苏州日报》,获一等奖,作者:孙骏毅)
学生作文是有条件、有限制的写作,题目、体裁、字数、完成时间要求都是别人给的,而且命题为求“适写性”往往是宽大的,如《读你》,它所要选择的材料范围就很宽,读的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可以是历史人物,也可以身边人物;可以读人物性格,也可以读人物举止。至于“读物”就更多了,读山读水读一棵树读一片云霞。这时,大“题”就不妨小“作”,选择一个细小而新颖的生活侧面或一件细枝末节的生活小事来抒写自己的感受。有文学青年曾问已故作家陆文夫先生:“何谓小说?”作家答曰:“小说小说,小处说说。”万字小说尚且如此,何况几百字的记叙文呢!
其实,写进作文里的材料无所谓“大”与“小”,只有“俗”与“新”的区别,只有与主题合不合的区别。一般来说,凡是能表达主题的材料,越“小”越能开掘出深刻含义的材料便越恰当。
1
晨起动征驿,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唐·温庭筠《商山早行》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杜牧《清明》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唐·张继《枫桥夜泊》
上面三首诗表现的都是出门在外的游子的思乡愁情,表现手法都是借物寄情,托物言志,但作者选材各有不同。温诗选择早行时所见的景物“晨、客、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把它们组合起来,构成一幅冷肃的图景,借此寄托自己的思乡情;杜诗选择路上的所见所闻“清明雨、行人、与牧童问答”,借此来表达自己的思乡情;张诗则相对集中地选择寒山寺周围的景物“月、乌鸦、秋霜、枫树、渔火、寺院、钟声”等,来抒发思乡的愁情。选材异中有同,都是从“小”处说说。
材料是构筑作文大厦的砖瓦,选什么材料与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密不可分。高明的作者总是懂得选材宜小不宜大,从“小”处开掘,小中见大。就像挖井一样,口子开得越小掘井才能越深,深处才有清澈的水。你看上面三首诗中所选择描写的事物都是司空见惯的寻常小事物,但表现出来的思乡情却能引起读者强烈共鸣。
精心选材,首先表现在对材料的比较和处理上。看待和处理一个材料是切忌草率的,粗粗一看,往往不能看出材料所包含的意思。若对材料作进一步比较分析,就能看出材料所包含的新鲜意思。
2
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有一个小姑娘举着一根细长的竹竿,竹竿顶端系了一朵迎春花。有人问小姑娘,你在做什么呢?小姑娘高兴地说,我在钓蝴蝶呢。春天来了,蝴蝶就飞回来了。
这个材料可以分析出多层意思:
1.这是一个热爱生活的小姑娘,一朵迎春花就能给她带来无穷的生活乐趣;
2.小姑娘喜欢花、蝴蝶等美好的事物,有一颗善良的心;
3.小姑娘以一朵花钓来了蝴蝶,也钓来了春天。
每一层意思都可以延伸开来,给予材料以新的意思。但稍作分析,你就会发现,“3”中所包含的意思与材料更加贴近,也更能展开描述而写出新鲜的含义来:以一朵花钓蝴蝶的神态多美——既钓来蝴蝶,也钓来春天——生活中的春天无处不在,只要乐意去“钓”。
对材料的分析是基于材料所涵盖的内容上,不能节外生枝另搞一套,着重是从三个方面看材料:一是材料与自己所分析的意思是否贴近;二是所选材料是否便于开掘出意义来;三是所选材料是否能展开描述。
符合上述三个要求的材料,都是备选对象,也都是能够开掘出新鲜而深刻意义的。
3
精心选材,其次表现在对材料的处理上。一颗龋齿被拔掉了,这样的生活小事往往并不被人看好,但《牙想》偏从“小”处说说,采用拟人手法,把一颗龋齿的掉落当成人的聚散情感来写,写出了自己与这颗龋齿依依难舍之情,比照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何尝不是如此!从整体看,运用的是叙述和描写的方法,寓庄于谐;从局部看,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使一颗掉落的龋齿也展现出相当的人情味,这与作者的丰富联想和对材料“小中见大”的开掘是分不开的。
“嗄巴”一声,倒数第四颗上牙离开它的位置悄然走了。
毫无牵扯毫无痛感毫无留恋的诀别,留下了一个“凹”形空白。
主人难以言表无法释然,相见时易别时难,它怎么就舍下站了50余年的岗位一走了之呢?不是一点没有征兆的。半年前,倒数第四个位置的牙龈部位忽然一阵一阵针刺般疼痛难忍,吃了止痛片也不能止痛,半边脸肿胀得像挨了一耳光似的。摇摇那颗牙齿,好像有点松动,一动就疼,只得捂住脸去牙科医院就诊。
牙医用灯光一照,小锤子一敲,症结很快找到了:“你的这颗牙齿早已蛀成了空洞,里面的细菌引起局部发炎。”
我忍住痛问一定要拔掉这颗带病工作多年的上牙来消除炎症吗?
牙医说那倒未必,因为这颗上牙没有脱落的迹象,先消毒后补牙,局部炎症就会消退的。
牙医言之有理,其实我也不愿拔牙。不是说牙齿上下站成两个半圆,多它一颗少它一颗无所谓,而是它一往情深地陪伴我半个多世纪了,酸甜苦辣百般滋味都尝过,悲欢离合诸多泪水都嚼过,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它不弃我,我怎忍心弃它?
医患所虑一致,那颗病牙就做了简单的修补手术。隔天疼痛就消失,再隔天它与其他弟兄一样又能为主人承担咀嚼人间百般滋味的功能了……
我不敢不對这颗饱经沧桑的上牙格外关注和呵护。平时咀嚼硬物,如带壳类食物,我尽量让别的牙齿去运动,让这颗牙只做形式上的运动;刷牙经过它的位置时尽可能轻轻地抚爱。有一次去九华山拜见地藏王菩萨,许一个愿,也是祈求这颗上牙能够“延退”。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吃葱香锅巴吃得兴起,得意而忘形,数典而忘祖,居然把这个至关重要的牙齿问题丢在脑后,“嗄巴”一声,它就干脆走了。
春风,扬起你我的离别;夏雨,打湿孤单的屋檐。我捧着这颗已然是空壳的上牙,心中着实难过。它形似一把小剪子,天长日久,齿梢磨成尖尖的,该嚼下过多少甜蜜的或苦涩的日子,该品味过多少离恨伤别?
一切都难以挽回,它终于还是走了,无怨无悔地走了。
人渐渐变老,这一颗或那一颗,也都会相继跟着夕阳随风而去。留是留不住的,惟一能做的就是善待还在位置上辛勤劳作的它们,像情人一般加以悉心呵护。位置空缺后,能采取的补救措施就是种一颗假牙,虽然维持了咀嚼功能,但最美妙的假牙总是不及真牙的,因为它缺少几十年相亲相爱的情谊。
(《牙想》节选自《苏州日报》,获一等奖,作者:孙骏毅)
学生作文是有条件、有限制的写作,题目、体裁、字数、完成时间要求都是别人给的,而且命题为求“适写性”往往是宽大的,如《读你》,它所要选择的材料范围就很宽,读的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可以是历史人物,也可以身边人物;可以读人物性格,也可以读人物举止。至于“读物”就更多了,读山读水读一棵树读一片云霞。这时,大“题”就不妨小“作”,选择一个细小而新颖的生活侧面或一件细枝末节的生活小事来抒写自己的感受。有文学青年曾问已故作家陆文夫先生:“何谓小说?”作家答曰:“小说小说,小处说说。”万字小说尚且如此,何况几百字的记叙文呢!
其实,写进作文里的材料无所谓“大”与“小”,只有“俗”与“新”的区别,只有与主题合不合的区别。一般来说,凡是能表达主题的材料,越“小”越能开掘出深刻含义的材料便越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