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对大豆产业不可谓不重视。2001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实施的《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把大豆产业与奶类产业、食品工业一起,确定为国家在食物与营养领域的三个重点产业;2002年,农业部开展了“大豆振兴计划”,并对大豆给予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但几年来,大豆产业不但没有振兴,反而在萎缩。采访中记者发现,一些粮食主产区的研究者和WTO专家们,对此现象有着不同的观察视角。他们普遍认为:这既是我国“人多地少”国情的必然,也是市场经济下比较优势规律的必然。
当前大豆产业种植减少,某种程度上也是国家大力发展口粮作物,如水稻、小麦、玉米等进行结构调整的结果。在我国的粮食安全形势中,最为敏感、重要的还是水稻、小麦等口粮作物,如果能够通过进口大豆弥补国内需求,国内再腾出土地来种植其他粮食作物,大豆上的“不为”、“少为”也是对整个粮食安全的“有为”。对于目前大豆产业的颓势,要重视,但不要强力干预;要采取措施,但应适度适量,注意角度。不能因重视大豆而影响了国家所要确保的口粮消费品种的种植,按下葫芦浮起瓢。因此,采取的措施也是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入世”谈判中,我国政府对大豆没有实行关税配额管理,只按一般3%的关税进口,没有过渡期。这样的税率已经高于玉米、小麦等粮食品种,后者实行关税配额管理,但我们几年内都没有实现配额,只按照1%的关税增税,而实际上进口最多、受冲击最大的还是大豆,这只能说明我们的需要。所以,在呼吁保护民族大豆产业时,对进口大豆不能一概说“不”。在不少问题尚未明确之前,对当前大豆产业的发展,记者认为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重视,或给予适当的扶持。
首先,要适当控制和规范进口。进口过多、过猛重创了我国种植业,影响了农民增收。政府应在WTO的原则下采取措施,杜绝国外跨国公司和国内一些沿海加工企业集团垄断和操纵市场的情况。可以采取标示办法,要求进口产品标明是转基因产品还是非转基因产品,以实现限制进口、鼓励使用国产大豆的目的。
同时,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和全球第四大的大豆种植国,至今没有一个全国性的大豆行业协会,致使企业对国际市场的价格形势和国内市场的生产行情了解不够,因此成立一个全国性的大豆行会势在必行。通过行业协会的协调,可以促进大豆的种植、进口、加工,饲料、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及国内实用大豆消费,促进整个大豆产业链的规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其次,要注意发扬我国大豆高蛋白、非转基因的优势,提高其同国外高油大豆、转基因大豆的竞争力。我国大豆具有外观性状好,蛋白质含量高和不含转基因成分的优势。由于国际市场对转基因农产品持不同态度,美国是转基因大豆生产大国,极力倡导转基因农产品的贸易;欧盟、日本、韩国则相反,设置“绿色壁垒”阻止转基因农产品进口,这无疑为非转基因大豆腾出了市场空间。我国应打造天然绿色品牌,乘势大量出口,使我国大豆由现阶段的数量劣势转变为数量兼具质量优势。
再次,要着力加强大豆科研。从长远看,要增加大豆生产,提高国内供应能力,一要稳定播种面积;二要提高单产。为防止与粮争地,最可靠的还是要提高单产。同时,不管我们对大豆产业如何管理,科技力量在手,才可以更加从容地应对。为此,可通过组织大豆科研国家队、实施中国大豆超级种培育赶超项目等来较大幅度提高大豆单产。
第四,要关注没有替代作物地区的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多数产豆地区可以种植玉米、小麦,甚至水稻,这些地方由于种大豆效益低,可以调整种植结构,如在黑龙江今年减少的800万亩大豆种植面积就纷纷改种了水稻、玉米等效益更好的作物。但在黑河、大兴安岭等黑龙江北部地区,因受积温影响没有替代作物,40万豆农面临生存危机。国家应在这类地区给予重点扶持,或在政策上给予重点倾斜,或加强这些地区种植结构的科研力量。
入世前后,我们曾经因外国农产品对我国农业的冲击忧心忡忡,入世几年后没看见外国农产品大规模入侵,又一度沾沾自喜。“跳出大豆看大豆”是通过对大豆现象的研究,来研究国外农产品进入我国的路径,探讨我国农产品在全面放开后应对国外竞争的新办法。大豆产业当前的困境其实是我国大宗农产品在失去保护,遭受国际竞争后败下阵来的一个缩影。从大豆产业可以看出,国外农产品不是没有来,只是没有直奔而来,采取的是改头换面、迂回包抄的手段。其进入中国的方式是:资本先行,携强大的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进入农产品加工业,控制加工业后,再从国外进口农产品。外国农产品的这种进入路径值得我们警惕和研究。
当前大豆产业种植减少,某种程度上也是国家大力发展口粮作物,如水稻、小麦、玉米等进行结构调整的结果。在我国的粮食安全形势中,最为敏感、重要的还是水稻、小麦等口粮作物,如果能够通过进口大豆弥补国内需求,国内再腾出土地来种植其他粮食作物,大豆上的“不为”、“少为”也是对整个粮食安全的“有为”。对于目前大豆产业的颓势,要重视,但不要强力干预;要采取措施,但应适度适量,注意角度。不能因重视大豆而影响了国家所要确保的口粮消费品种的种植,按下葫芦浮起瓢。因此,采取的措施也是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入世”谈判中,我国政府对大豆没有实行关税配额管理,只按一般3%的关税进口,没有过渡期。这样的税率已经高于玉米、小麦等粮食品种,后者实行关税配额管理,但我们几年内都没有实现配额,只按照1%的关税增税,而实际上进口最多、受冲击最大的还是大豆,这只能说明我们的需要。所以,在呼吁保护民族大豆产业时,对进口大豆不能一概说“不”。在不少问题尚未明确之前,对当前大豆产业的发展,记者认为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重视,或给予适当的扶持。
首先,要适当控制和规范进口。进口过多、过猛重创了我国种植业,影响了农民增收。政府应在WTO的原则下采取措施,杜绝国外跨国公司和国内一些沿海加工企业集团垄断和操纵市场的情况。可以采取标示办法,要求进口产品标明是转基因产品还是非转基因产品,以实现限制进口、鼓励使用国产大豆的目的。
同时,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和全球第四大的大豆种植国,至今没有一个全国性的大豆行业协会,致使企业对国际市场的价格形势和国内市场的生产行情了解不够,因此成立一个全国性的大豆行会势在必行。通过行业协会的协调,可以促进大豆的种植、进口、加工,饲料、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及国内实用大豆消费,促进整个大豆产业链的规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其次,要注意发扬我国大豆高蛋白、非转基因的优势,提高其同国外高油大豆、转基因大豆的竞争力。我国大豆具有外观性状好,蛋白质含量高和不含转基因成分的优势。由于国际市场对转基因农产品持不同态度,美国是转基因大豆生产大国,极力倡导转基因农产品的贸易;欧盟、日本、韩国则相反,设置“绿色壁垒”阻止转基因农产品进口,这无疑为非转基因大豆腾出了市场空间。我国应打造天然绿色品牌,乘势大量出口,使我国大豆由现阶段的数量劣势转变为数量兼具质量优势。
再次,要着力加强大豆科研。从长远看,要增加大豆生产,提高国内供应能力,一要稳定播种面积;二要提高单产。为防止与粮争地,最可靠的还是要提高单产。同时,不管我们对大豆产业如何管理,科技力量在手,才可以更加从容地应对。为此,可通过组织大豆科研国家队、实施中国大豆超级种培育赶超项目等来较大幅度提高大豆单产。
第四,要关注没有替代作物地区的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多数产豆地区可以种植玉米、小麦,甚至水稻,这些地方由于种大豆效益低,可以调整种植结构,如在黑龙江今年减少的800万亩大豆种植面积就纷纷改种了水稻、玉米等效益更好的作物。但在黑河、大兴安岭等黑龙江北部地区,因受积温影响没有替代作物,40万豆农面临生存危机。国家应在这类地区给予重点扶持,或在政策上给予重点倾斜,或加强这些地区种植结构的科研力量。
入世前后,我们曾经因外国农产品对我国农业的冲击忧心忡忡,入世几年后没看见外国农产品大规模入侵,又一度沾沾自喜。“跳出大豆看大豆”是通过对大豆现象的研究,来研究国外农产品进入我国的路径,探讨我国农产品在全面放开后应对国外竞争的新办法。大豆产业当前的困境其实是我国大宗农产品在失去保护,遭受国际竞争后败下阵来的一个缩影。从大豆产业可以看出,国外农产品不是没有来,只是没有直奔而来,采取的是改头换面、迂回包抄的手段。其进入中国的方式是:资本先行,携强大的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进入农产品加工业,控制加工业后,再从国外进口农产品。外国农产品的这种进入路径值得我们警惕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