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个致力打造中国阀门制造业航母的典型案例,更是一部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的优秀篇章。1988年,那是一个春起潮涌的年代,正是在那一年,中阀集团破茧而出、化蛹成蝶,用一种近乎与生俱来的商业嗅觉和市场敏锐,在时代的浪潮中纵横捭阖。时至今日,春天的故事依然在耳边回荡,而当初的“中阀”已然成长为中国阀门制造业的领航企业之一,并实现着“后金融危机”时期新的跨越式发展。
四月的上海,春意盎然。
中阀控股集团总部陈余虎董事长的办公室,一张普通的办公桌,一排书柜,三张简洁的沙发,简洁到朴素,简单到普通。倒是正面墙上的一幅字画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出自《诗经》中的“大启而宇”四个字,似乎颇能显示出他驰骋商场的情怀与境地。面对他,记者的每一个采访题目都会留下些许停顿与思考,没有豪言壮语,没有行云流水,有的却是他始终将自己的人生经历与企业发展紧紧相连的睿智与坦然。“我觉得一个企业家最重要的就是学习,企业同样如此,学习与自己及企业发展有用的东西,在学习中不断思考、选择,并和实际相结合加以运用,这样个人和企业才能不断成长。”陈余虎如是说。
敢为天下先
今年42岁的陈余虎,同所有成功的企业家一样,身上也具有敢为人先,勇于创新,不懈追求的创业精神。他十几岁就开始闯市场,跑遍全国各地,历尽生活与创业的艰难,凭借“天生”的商业才华与智慧,及时获取最新的商业信息,在创业过程中实现了一次次华丽的转身。
从创建至今,中阀集团走过了22年。
“22”,一个既短暂又漫长的时间数字,短暂或许是因为距离百年品牌的企业理想还远,漫长或许是因为历经改革开放的黄金发展期,企业发展的脚步更显稳重与淡定。可不管怎样,“22”毕竟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凝聚着中阀不断成长与壮大的宏阔历程。
22年来,中阀集团已发展成为一家立足阀门主业,涉及电气、能源、矿山、投资等多个领域的大型股份制企业集团,下辖20多个专业工厂,在国内设立了200多家销售公司和特约营销处,在国外设有5家办事机构,员工达1200人。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回首企业发展之路,陈余虎感慨万千:“也许正像歌里唱到的那样,‘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这既是他对生活的总结,也是他对事业的感悟。曾经有人和陈余虎聊天,向他请教成功的经验,他这样总结:“我之所以能有今天小小的成就,是因为我就像一个小小的蜗牛,选准了阀门制造业这个点后,我坚持不懈、执著地往前走,其实这个世界上真正能获得成功的只有雄鹰和蜗牛两类人,而我是后者。”
用品牌创造价值
在中国商业史上,有一句响当当的话:古有陶朱公,今有胡雪岩。后者的可敬之处在于,他的身后留下了一个留传百年的胡庆余堂,至今还在济世救民。于是,创造企业品牌成为所有企业家为之追求毕生的商业理想,乃至梦想。
中阀集团亦不曾例外,在创造企业品牌形象,占领行业制高点的征途上始终目光如炬。创业以来,中阀利用自身产品品质和技术优势,逐渐树立了自身在行业内的品牌优势,并迅速进行战略整合及全国范围内销售网络的架构,实现了多点开花的局面。多年来,中阀兼并了国内诸多阀门生产企业和执行机构及铸造工厂,旗下拥有20多个知名品牌,并与美国Benner公司技术合作国际领先水平的系列阀门产品。近年来我国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克拉玛依油田、辽阳石化等,诸多国家和省市级重大工程项目,都有中阀提供的阀门和电气设备。
“办一个企业,创一个品牌。”这是陈余虎的追求,企业的产品、资金、技术等都是有形的资产,而唯有品牌的影响力是无形的,它有着春风化雨般的力量。中阀的品牌锻造始终贯穿于集团成长的整个过程。为锻造品牌,陈余虎提出了“四个一流”:一流的产品质量、一流的技术人才、一流的现代服务、一流的企业文化,从而在根本上形成中阀的企业品牌合力,实现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低碳、节能、环保产品及领域是未来电气和阀门制造业的发展方向,为了攻占这一领域,中阀瞄准核电阀门产业,实现企业发展方式转变,采取了更加符合企业长远发展的组合战略,不断加大核心技术研发及人才引进力度,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从而使中阀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可持续发展。”面对未来企业的发展方向,陈余虎侃侃而谈。
为抢滩核电阀门领域,中阀计划于2011年投入5亿元生产核电相关的阀门,如核级安全阀、截止阀、隔膜阀、调节阀等核电阀门,并努力形成完整的设计、实验、制造、检测体系。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包括核电阀门制造业在内的新能源节能措施,在促进循环经济、资源回收、环保设备和节能材料等方面当然大有可为。”陈余虎将主业不断做精做强,并向产业高端持续迈进。“无论什么产业,一般的企业都是从下往上做,有的也会从上往下做,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把握住行业的制高点,以及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因为方向是比速度更重要的东西。”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作为一个企业家,在社会中担当着自身应有的角色,更对自身所经营的企业和整个行业进行着全局性把握,无疑是艰难的。但可喜的是,陈余虎做到了。
从专业化到多元化
翻开中阀的立业版图,立足阀门主业成为一条清晰的主线横亘其间,彰显着企业的产业格局及专业方向。中阀的产品包括蝶阀、球阀、闸阀、截止阀、调节阀、电/气动控制阀等诸多系列类型,产品被广泛应用于电力、石化、冶金、矿业、建筑、环保、光电科教等行业。国内外一流的阀门制造技术、庞大的销售网络和良好的品牌形象,集中展现了中阀在阀门制造业领域的专业优势。
面对市场竞争的烽烟迭起,专业化与多元化两种战略相互交织成为实现中阀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以专业化力拓阀门制造业“深度”、以多元化扩展产业“宽度”,两种战略的和谐统一,逐步形成了立足阀门制造业,不断向多元化拓展的产业格局。如今,中阀集团涉及电气、能源、矿山、投资等多个领域,收到了经济和社会效益“双赢”的局面,也为中阀在阀门制造业领域的‘扶摇直上’提供了最有利的支撑。
正所谓“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中阀集团科学有序的产品开发、设计、生产、装配、质量监控等流程,完善的售前、售中及售后服务,中阀集团长期以来致力于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无疑使中阀集团成为国内阀门制造业中最具实力和潜力的企业之一。
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打造中国阀门制造业航母,中阀集团在创造技术品牌优势的同时,更加注重人才的集聚创新力量。对此,陈余虎的观点很明确:“一个企业最重要的是要为各类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发挥‘团队的智慧’,更要使每一个员工意识到企业价值和个人价值永远成正比,而前者是前提。”中阀现在有一个很好的管理和技术专业团队,而这个团队的成员也都十分爱戴他们的领头人,或许是陈余虎身上颇具儒家的“仁爱”之风,亦或许是他的身上有一种感染人心的力量。
在采访即将结束的时候,记者听到了陈余虎这样一番表述:“股东层面在投资项目的选择上具有充分的自由和民主,而项目一旦确定,对于管理者而言,一定要在经营和管理上拥有‘绝对权力’。”陈余虎确实有一种可以让你马上安静下来的人格魅力,他的微笑,他掷地有声的话语,总能让你耳目一新。作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他没有任何标榜自己的“豪言壮语”,他的谦逊,和他的品质是一体的,就像溪流从山林中涌出,自然而然,但当你置身其中,又能读出那份从容不迫的淡定,那种一洗尘埃的焕发,那种坚定而执著的信念。
“构筑百年民族品牌,打造中国阀门制造业航母。”犹如一位永不停息步伐的登高者,不同的高度有不同的视野,便有不同的风景。中阀集团已然站立在时代的潮头,目标指向广阔的“蓝海”。(编辑/张本科)
四月的上海,春意盎然。
中阀控股集团总部陈余虎董事长的办公室,一张普通的办公桌,一排书柜,三张简洁的沙发,简洁到朴素,简单到普通。倒是正面墙上的一幅字画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出自《诗经》中的“大启而宇”四个字,似乎颇能显示出他驰骋商场的情怀与境地。面对他,记者的每一个采访题目都会留下些许停顿与思考,没有豪言壮语,没有行云流水,有的却是他始终将自己的人生经历与企业发展紧紧相连的睿智与坦然。“我觉得一个企业家最重要的就是学习,企业同样如此,学习与自己及企业发展有用的东西,在学习中不断思考、选择,并和实际相结合加以运用,这样个人和企业才能不断成长。”陈余虎如是说。
敢为天下先
今年42岁的陈余虎,同所有成功的企业家一样,身上也具有敢为人先,勇于创新,不懈追求的创业精神。他十几岁就开始闯市场,跑遍全国各地,历尽生活与创业的艰难,凭借“天生”的商业才华与智慧,及时获取最新的商业信息,在创业过程中实现了一次次华丽的转身。
从创建至今,中阀集团走过了22年。
“22”,一个既短暂又漫长的时间数字,短暂或许是因为距离百年品牌的企业理想还远,漫长或许是因为历经改革开放的黄金发展期,企业发展的脚步更显稳重与淡定。可不管怎样,“22”毕竟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凝聚着中阀不断成长与壮大的宏阔历程。
22年来,中阀集团已发展成为一家立足阀门主业,涉及电气、能源、矿山、投资等多个领域的大型股份制企业集团,下辖20多个专业工厂,在国内设立了200多家销售公司和特约营销处,在国外设有5家办事机构,员工达1200人。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回首企业发展之路,陈余虎感慨万千:“也许正像歌里唱到的那样,‘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这既是他对生活的总结,也是他对事业的感悟。曾经有人和陈余虎聊天,向他请教成功的经验,他这样总结:“我之所以能有今天小小的成就,是因为我就像一个小小的蜗牛,选准了阀门制造业这个点后,我坚持不懈、执著地往前走,其实这个世界上真正能获得成功的只有雄鹰和蜗牛两类人,而我是后者。”
用品牌创造价值
在中国商业史上,有一句响当当的话:古有陶朱公,今有胡雪岩。后者的可敬之处在于,他的身后留下了一个留传百年的胡庆余堂,至今还在济世救民。于是,创造企业品牌成为所有企业家为之追求毕生的商业理想,乃至梦想。
中阀集团亦不曾例外,在创造企业品牌形象,占领行业制高点的征途上始终目光如炬。创业以来,中阀利用自身产品品质和技术优势,逐渐树立了自身在行业内的品牌优势,并迅速进行战略整合及全国范围内销售网络的架构,实现了多点开花的局面。多年来,中阀兼并了国内诸多阀门生产企业和执行机构及铸造工厂,旗下拥有20多个知名品牌,并与美国Benner公司技术合作国际领先水平的系列阀门产品。近年来我国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克拉玛依油田、辽阳石化等,诸多国家和省市级重大工程项目,都有中阀提供的阀门和电气设备。
“办一个企业,创一个品牌。”这是陈余虎的追求,企业的产品、资金、技术等都是有形的资产,而唯有品牌的影响力是无形的,它有着春风化雨般的力量。中阀的品牌锻造始终贯穿于集团成长的整个过程。为锻造品牌,陈余虎提出了“四个一流”:一流的产品质量、一流的技术人才、一流的现代服务、一流的企业文化,从而在根本上形成中阀的企业品牌合力,实现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低碳、节能、环保产品及领域是未来电气和阀门制造业的发展方向,为了攻占这一领域,中阀瞄准核电阀门产业,实现企业发展方式转变,采取了更加符合企业长远发展的组合战略,不断加大核心技术研发及人才引进力度,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从而使中阀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可持续发展。”面对未来企业的发展方向,陈余虎侃侃而谈。
为抢滩核电阀门领域,中阀计划于2011年投入5亿元生产核电相关的阀门,如核级安全阀、截止阀、隔膜阀、调节阀等核电阀门,并努力形成完整的设计、实验、制造、检测体系。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包括核电阀门制造业在内的新能源节能措施,在促进循环经济、资源回收、环保设备和节能材料等方面当然大有可为。”陈余虎将主业不断做精做强,并向产业高端持续迈进。“无论什么产业,一般的企业都是从下往上做,有的也会从上往下做,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把握住行业的制高点,以及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因为方向是比速度更重要的东西。”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作为一个企业家,在社会中担当着自身应有的角色,更对自身所经营的企业和整个行业进行着全局性把握,无疑是艰难的。但可喜的是,陈余虎做到了。
从专业化到多元化
翻开中阀的立业版图,立足阀门主业成为一条清晰的主线横亘其间,彰显着企业的产业格局及专业方向。中阀的产品包括蝶阀、球阀、闸阀、截止阀、调节阀、电/气动控制阀等诸多系列类型,产品被广泛应用于电力、石化、冶金、矿业、建筑、环保、光电科教等行业。国内外一流的阀门制造技术、庞大的销售网络和良好的品牌形象,集中展现了中阀在阀门制造业领域的专业优势。
面对市场竞争的烽烟迭起,专业化与多元化两种战略相互交织成为实现中阀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以专业化力拓阀门制造业“深度”、以多元化扩展产业“宽度”,两种战略的和谐统一,逐步形成了立足阀门制造业,不断向多元化拓展的产业格局。如今,中阀集团涉及电气、能源、矿山、投资等多个领域,收到了经济和社会效益“双赢”的局面,也为中阀在阀门制造业领域的‘扶摇直上’提供了最有利的支撑。
正所谓“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中阀集团科学有序的产品开发、设计、生产、装配、质量监控等流程,完善的售前、售中及售后服务,中阀集团长期以来致力于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无疑使中阀集团成为国内阀门制造业中最具实力和潜力的企业之一。
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打造中国阀门制造业航母,中阀集团在创造技术品牌优势的同时,更加注重人才的集聚创新力量。对此,陈余虎的观点很明确:“一个企业最重要的是要为各类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发挥‘团队的智慧’,更要使每一个员工意识到企业价值和个人价值永远成正比,而前者是前提。”中阀现在有一个很好的管理和技术专业团队,而这个团队的成员也都十分爱戴他们的领头人,或许是陈余虎身上颇具儒家的“仁爱”之风,亦或许是他的身上有一种感染人心的力量。
在采访即将结束的时候,记者听到了陈余虎这样一番表述:“股东层面在投资项目的选择上具有充分的自由和民主,而项目一旦确定,对于管理者而言,一定要在经营和管理上拥有‘绝对权力’。”陈余虎确实有一种可以让你马上安静下来的人格魅力,他的微笑,他掷地有声的话语,总能让你耳目一新。作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他没有任何标榜自己的“豪言壮语”,他的谦逊,和他的品质是一体的,就像溪流从山林中涌出,自然而然,但当你置身其中,又能读出那份从容不迫的淡定,那种一洗尘埃的焕发,那种坚定而执著的信念。
“构筑百年民族品牌,打造中国阀门制造业航母。”犹如一位永不停息步伐的登高者,不同的高度有不同的视野,便有不同的风景。中阀集团已然站立在时代的潮头,目标指向广阔的“蓝海”。(编辑/张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