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育教学不断深化改革的今天,我们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所面临的问题也不少,其中培养小学生写作能力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那么,如何让提高小学生的作文能力呢?笔者就个人教学经验谈一下看法。
一、树立信心,敢于大胆写
学生对作文往往有一种恐惧,只要一上作文课,学生就感到害怕,说写作文就如千斤重荷,只字难写,墨滞不下,特别是在起步作文更为明显,老师说了半天,学生却茫然一片,这就要求我们在作文教学中从鼓励入手、因材施教。
教师对语文能力低下的学生不能求全责备,要十分精心地关注他们在作文中的细微变化,哪怕是一丁点进步,如准确地运用了一个词语或能写几句通顺的句子,也要充分肯定,真心实意地表扬,从而帮助他们树立写好作文的信心。
二、创设情境,吸引学生乐于写
学生要写好作文,必然处于自然、自由、自觉的心态中,这种心态的取得既与他们的生活积累相关,也与他们的自信和热情相关。教师创设情境,可以采用对话、看录像等形式,用自己的机智点燃他们渴求写作的熊熊之火。然后与学生一起确定作文的题目和要求,让他们充满信心,充满激情的自觉地进行构思和写作。创设作文情境,可通过一个游戏、一次活动让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讲述。然后学生兴趣盎然地完成作文。
如指导习作《升国旗》时,可以让学生有目的地参加每周星期一的升旗活动,让他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在国歌声中的庄严气氛。这样学生写的作文就会自然、生动一点。
小学生作文的确存在无话可写、内容空洞的现象,所以指导作文应从内容入手,而观察是作文获取材料的主要途径。记得我第一次让学生写一处景物的时候,学生一节课也只写出那么简单的几句话,后来我利用午休时间将学生带到野外,登上“烟山”让学生观赏自己家乡的风景,谈谈家乡的变化、家乡的可爱……回来后,每个学生都能写几句有血有肉的话来。
三、学好基础知识
学好基础知识是写好作文的前提。基础知识是写好作文的重要条件,也是写好作文最基本的前提。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认真学习,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积累好词佳句,才能为写好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可以让学生养成好的习惯,把平时自认为好的字、词、句子抄到自己的一个小本子里。
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写作的基础,只有通过观察,学生才能步入写作的大门。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观察中教师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如在制作中观察、在游戏中观察、在玩中观察,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从而使学生养成自觉观察的习惯。
五、训练口头表达能力
学生通过观察,得到的材料是零乱的,必须通过思维加工才能表达出来。“说”也就是口头表达能力,是写作的先导,是对原材料的删节、组装、制作过程。“说”这一步,先让学生想好后,把观察所得到的口头叙述出来。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启发、引导学生根据各自掌握的材料构思文章,然后进行口头作文。
六、训练书面作文
书面作文是在有扎实的基本功和“看”“说”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指导学生写作时,要注意发挥三个方面的辅导作用:一是借鉴讲读课文和独立阅读课文等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来写好作文;二是复习与本次作文有关的写作常识来帮助学生写好作文;三是让学生参考范文的写作特点和写作常识来提高写作水平和写作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鼓励学生自拟题目、自写作文,不固定形式和内容,让学生有感而发、有话可说,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和发挥。
七、培养学生积累材料能力
写作来源于生活中的积累。我除了经常引导学生在课外活动中积累素材外,还组织学生开展读书读报活动,每人准备“写作专记”本,在读书看报中发现优美的词句、好的片断、好的开头和结尾等随时记在这个小本上。还有的学生分类积累(人物描写、植物描写、动物描写、景物描写等),学生称这个本子是“材料库”,写作时可参考,修改时用得着。坚持经常积累材料,有助于培养学生自觉读书,勤于动手的好习惯,使文章写得更生动,更具体,更突出主题。
八、及时反馈,鼓励学生勤奋写
及时反馈是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结果的好方法。及时反馈可以针对学生在习作后对自己的写作状况及结果进行检查与评价,并根据反馈结果对自己的学习采取补救措施,教师则及时调整教学手段。
在作文时,为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除了让基础好的学生发挥作用外,同时也要使性格内向的学生克服恐惧感。在作文训练中,教师的讲评尤为重要。教师要在认真批阅学生的作文后,结合学生实际,以鼓励为主,采取扬长避短的方法来讲评学生的每一次作文,肯定每一位学生写作的长处,从而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积极性。
因此,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方法也很多。我们只有认真地去探索,不断总结,并将好的方法付诸实践,才能为大面積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作出新的贡献。
总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作文教学的过程,可以促使学生智力得到发展,能力得到培养,从而使他们真正做到写中乐、乐中写。
一、树立信心,敢于大胆写
学生对作文往往有一种恐惧,只要一上作文课,学生就感到害怕,说写作文就如千斤重荷,只字难写,墨滞不下,特别是在起步作文更为明显,老师说了半天,学生却茫然一片,这就要求我们在作文教学中从鼓励入手、因材施教。
教师对语文能力低下的学生不能求全责备,要十分精心地关注他们在作文中的细微变化,哪怕是一丁点进步,如准确地运用了一个词语或能写几句通顺的句子,也要充分肯定,真心实意地表扬,从而帮助他们树立写好作文的信心。
二、创设情境,吸引学生乐于写
学生要写好作文,必然处于自然、自由、自觉的心态中,这种心态的取得既与他们的生活积累相关,也与他们的自信和热情相关。教师创设情境,可以采用对话、看录像等形式,用自己的机智点燃他们渴求写作的熊熊之火。然后与学生一起确定作文的题目和要求,让他们充满信心,充满激情的自觉地进行构思和写作。创设作文情境,可通过一个游戏、一次活动让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讲述。然后学生兴趣盎然地完成作文。
如指导习作《升国旗》时,可以让学生有目的地参加每周星期一的升旗活动,让他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在国歌声中的庄严气氛。这样学生写的作文就会自然、生动一点。
小学生作文的确存在无话可写、内容空洞的现象,所以指导作文应从内容入手,而观察是作文获取材料的主要途径。记得我第一次让学生写一处景物的时候,学生一节课也只写出那么简单的几句话,后来我利用午休时间将学生带到野外,登上“烟山”让学生观赏自己家乡的风景,谈谈家乡的变化、家乡的可爱……回来后,每个学生都能写几句有血有肉的话来。
三、学好基础知识
学好基础知识是写好作文的前提。基础知识是写好作文的重要条件,也是写好作文最基本的前提。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认真学习,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积累好词佳句,才能为写好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可以让学生养成好的习惯,把平时自认为好的字、词、句子抄到自己的一个小本子里。
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写作的基础,只有通过观察,学生才能步入写作的大门。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观察中教师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如在制作中观察、在游戏中观察、在玩中观察,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从而使学生养成自觉观察的习惯。
五、训练口头表达能力
学生通过观察,得到的材料是零乱的,必须通过思维加工才能表达出来。“说”也就是口头表达能力,是写作的先导,是对原材料的删节、组装、制作过程。“说”这一步,先让学生想好后,把观察所得到的口头叙述出来。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启发、引导学生根据各自掌握的材料构思文章,然后进行口头作文。
六、训练书面作文
书面作文是在有扎实的基本功和“看”“说”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指导学生写作时,要注意发挥三个方面的辅导作用:一是借鉴讲读课文和独立阅读课文等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来写好作文;二是复习与本次作文有关的写作常识来帮助学生写好作文;三是让学生参考范文的写作特点和写作常识来提高写作水平和写作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鼓励学生自拟题目、自写作文,不固定形式和内容,让学生有感而发、有话可说,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和发挥。
七、培养学生积累材料能力
写作来源于生活中的积累。我除了经常引导学生在课外活动中积累素材外,还组织学生开展读书读报活动,每人准备“写作专记”本,在读书看报中发现优美的词句、好的片断、好的开头和结尾等随时记在这个小本上。还有的学生分类积累(人物描写、植物描写、动物描写、景物描写等),学生称这个本子是“材料库”,写作时可参考,修改时用得着。坚持经常积累材料,有助于培养学生自觉读书,勤于动手的好习惯,使文章写得更生动,更具体,更突出主题。
八、及时反馈,鼓励学生勤奋写
及时反馈是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结果的好方法。及时反馈可以针对学生在习作后对自己的写作状况及结果进行检查与评价,并根据反馈结果对自己的学习采取补救措施,教师则及时调整教学手段。
在作文时,为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除了让基础好的学生发挥作用外,同时也要使性格内向的学生克服恐惧感。在作文训练中,教师的讲评尤为重要。教师要在认真批阅学生的作文后,结合学生实际,以鼓励为主,采取扬长避短的方法来讲评学生的每一次作文,肯定每一位学生写作的长处,从而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积极性。
因此,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方法也很多。我们只有认真地去探索,不断总结,并将好的方法付诸实践,才能为大面積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作出新的贡献。
总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作文教学的过程,可以促使学生智力得到发展,能力得到培养,从而使他们真正做到写中乐、乐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