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艺术作为意识范围内的产物,它应该给人以心灵上的安慰,让每个心怀感激的人拥有一处内心的精神家园。中国传统文化所讲究的“人文关怀”与“内心体验”正是能够带给生活在社会中的现代人以精神慰藉。传统文化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讲究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这些人性化的体验都将对当代雕塑创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传统文化体验;当代雕塑;创作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文化从上古时期就开始注重万物有灵、天人合一的自然之道,不论是夏商周青铜艺术里的饕餮还是流传至今的象形文字,都能十分明了的传达出中国文化对人与自然之间的艺术性理解;西方的文化从毕达哥拉斯的“万物是数的几何”的开始就走向了征服自然、注重理性精神的实验与探索。西方的文化在不断的扩张,是一种明显的外向性文化,在当今的中国社会,面对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与强大的经济文化攻势,国人在吸收优秀成果的同时,把自己在内心世界的归属让位与西方的强势文化。人性化的问题越来越无法逃避,在西方发达的科学技术与政治制度以及经济刺激无法解决的时侯,含蓄内敛,使人心态平和的中国传统文化更能够唤起人的本真,帮助困惑在这个消费的时代和机械复制的时代的现代人找到一个心灵的港湾。
来自台湾的雕塑家朱铭就是一位在这个领域中积极探索并且取得了很大成就的艺术家。从表现上世纪70年代台湾的乡土文化,到之后《太极系列》再到《人间系列》,无一不是从自己对生活的真挚感受出发,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中出发,在塑造中国风骨的同时,他把作品与自然融为一体,也把自己对生活对艺术的真诚融入到了作品中去。“太极”是中国传统化中的精华,从宇宙的起源,到生命的运行,到身体的调息,朱铭成功地将这复杂而深奥的哲理,凝练成现代的具体的艺术语汇。那一座座太极雕塑蕴含着深邃的传统文化精神与凝练的现代艺术形式,它们大气磅礴,气韵生动,概括,洗练,却又传神般的营造出了一个让人向往的天人合一的境界。梅圣俞云:“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与言外”,[1]在朱铭的太极系列中,通过简约的几何造型在空间中的布置,营造出了中国本土文化太极的飒爽英姿,线条的韵律感和节奏感更是进一步强化了这种稳重肃穆的气氛,厚重的雕塑感和建筑感引起了观众的心理共鸣,稳重不失灵动,淋漓尽致的把中国武学的内涵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表现出来,太极系列作为一个象征性符号,它不只是在表现一个武者,更是一个顶天立地,屹立与时空中的中国文化的形象,不论是在自然的山川林木中还是在人的内心世界,它都给予观众一个与天地同在的心灵向往,让每个观众能体验到雕塑的魅力,让每个饱受传统文化浸染的中国人找到了自己文化的归宿。
笔者在创作雕塑《说文解字—巫》中(图1),运用了中国汉字的象形形式感。从大汶口文化时期的陶器上的符号到之后的甲骨文,金文,铭文,篆书,汉字慢慢从具象的绘画发展成了成熟的半具象半抽象的文字,在许慎的《说文解字·序》中说:“仓颉之初作书,盖以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宜,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也,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2]汉字正是人们从对自然中与生活中事物主观感觉的意象表述开始成长起来的。《说文》中对巫的解释为:“巫之意,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2]东西方在原始社会时期都产生了巫术,巫术的诞生是人在与自然,与未知,与生命的交流中取得的经验,它在科学看来是唯心的,幼稚的,可这份幼稚中包含着人们无比执著的信仰,包含着人类的精神寄托,这种寄托在中国演变成了“万物有灵”的泛神论。
图1笔者《说文解—巫》
在创作时,从“巫”字带给本人的传统文化精神中的意象与历史感悟出发,用简洁,庄重的雕塑语言来表达笔者对巫术文化的认知,雕塑材料上采用了温和的木质材料,寓意中国传统文化的质朴与单纯。用三段圆木之间的榫卯来构建“巫”字的工字形框架,木表面施以碳化处理,利用火在木质材料上熏烤过的痕迹来表现“巫”术神秘、混沌的苍茫感,两个人字形的笔画运用了两个女性舞者相向而舞的造型,在视觉效果上运用了仿铜处理,用相对冰冷的语言来与温和的木质材料形成对比,使其产生具有原始意味的情景凝固在时空中的心理暗示。“巫”术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早期的状态,尽管它现在已不大量的存在于当下国人的生活之中,但是它曾经带给人们的心理慰籍依然存在,笔者正是运用了传统文化的意象表现精神来塑造仍存留在人们心灵世界中的这种原始纯真的记忆,讓人能够重温古代先民们对天地虔诚的敬畏,遥想众人在血与火中“舞之,蹈之”的神圣图景。
结语: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给人以心灵安慰的精神力量。时下中国当代雕塑艺术中有着太多的选择,而无论做出怎么样的选择,艺术应始终要保持那种“悲天悯人”式的人文关怀。传统文化和当代雕塑艺术的结合也一定要对中国艺术精神有着深刻的认识,只有深刻的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才能更加贴切的表达出作为一个当代中国人的艺术理想。
参考文献:
[1] 姚柯夫.《人间词话》及评论汇编[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86.
[2] 李恩江,贾玉民.文白对照说文解字译述[M].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2000:1409,415.
[3] 常宁生.传统文化与现代雕塑[J].雕塑,2004(5):5.
关键词:传统文化体验;当代雕塑;创作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文化从上古时期就开始注重万物有灵、天人合一的自然之道,不论是夏商周青铜艺术里的饕餮还是流传至今的象形文字,都能十分明了的传达出中国文化对人与自然之间的艺术性理解;西方的文化从毕达哥拉斯的“万物是数的几何”的开始就走向了征服自然、注重理性精神的实验与探索。西方的文化在不断的扩张,是一种明显的外向性文化,在当今的中国社会,面对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与强大的经济文化攻势,国人在吸收优秀成果的同时,把自己在内心世界的归属让位与西方的强势文化。人性化的问题越来越无法逃避,在西方发达的科学技术与政治制度以及经济刺激无法解决的时侯,含蓄内敛,使人心态平和的中国传统文化更能够唤起人的本真,帮助困惑在这个消费的时代和机械复制的时代的现代人找到一个心灵的港湾。
来自台湾的雕塑家朱铭就是一位在这个领域中积极探索并且取得了很大成就的艺术家。从表现上世纪70年代台湾的乡土文化,到之后《太极系列》再到《人间系列》,无一不是从自己对生活的真挚感受出发,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中出发,在塑造中国风骨的同时,他把作品与自然融为一体,也把自己对生活对艺术的真诚融入到了作品中去。“太极”是中国传统化中的精华,从宇宙的起源,到生命的运行,到身体的调息,朱铭成功地将这复杂而深奥的哲理,凝练成现代的具体的艺术语汇。那一座座太极雕塑蕴含着深邃的传统文化精神与凝练的现代艺术形式,它们大气磅礴,气韵生动,概括,洗练,却又传神般的营造出了一个让人向往的天人合一的境界。梅圣俞云:“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与言外”,[1]在朱铭的太极系列中,通过简约的几何造型在空间中的布置,营造出了中国本土文化太极的飒爽英姿,线条的韵律感和节奏感更是进一步强化了这种稳重肃穆的气氛,厚重的雕塑感和建筑感引起了观众的心理共鸣,稳重不失灵动,淋漓尽致的把中国武学的内涵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表现出来,太极系列作为一个象征性符号,它不只是在表现一个武者,更是一个顶天立地,屹立与时空中的中国文化的形象,不论是在自然的山川林木中还是在人的内心世界,它都给予观众一个与天地同在的心灵向往,让每个观众能体验到雕塑的魅力,让每个饱受传统文化浸染的中国人找到了自己文化的归宿。
笔者在创作雕塑《说文解字—巫》中(图1),运用了中国汉字的象形形式感。从大汶口文化时期的陶器上的符号到之后的甲骨文,金文,铭文,篆书,汉字慢慢从具象的绘画发展成了成熟的半具象半抽象的文字,在许慎的《说文解字·序》中说:“仓颉之初作书,盖以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宜,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也,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2]汉字正是人们从对自然中与生活中事物主观感觉的意象表述开始成长起来的。《说文》中对巫的解释为:“巫之意,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2]东西方在原始社会时期都产生了巫术,巫术的诞生是人在与自然,与未知,与生命的交流中取得的经验,它在科学看来是唯心的,幼稚的,可这份幼稚中包含着人们无比执著的信仰,包含着人类的精神寄托,这种寄托在中国演变成了“万物有灵”的泛神论。
图1笔者《说文解—巫》
在创作时,从“巫”字带给本人的传统文化精神中的意象与历史感悟出发,用简洁,庄重的雕塑语言来表达笔者对巫术文化的认知,雕塑材料上采用了温和的木质材料,寓意中国传统文化的质朴与单纯。用三段圆木之间的榫卯来构建“巫”字的工字形框架,木表面施以碳化处理,利用火在木质材料上熏烤过的痕迹来表现“巫”术神秘、混沌的苍茫感,两个人字形的笔画运用了两个女性舞者相向而舞的造型,在视觉效果上运用了仿铜处理,用相对冰冷的语言来与温和的木质材料形成对比,使其产生具有原始意味的情景凝固在时空中的心理暗示。“巫”术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早期的状态,尽管它现在已不大量的存在于当下国人的生活之中,但是它曾经带给人们的心理慰籍依然存在,笔者正是运用了传统文化的意象表现精神来塑造仍存留在人们心灵世界中的这种原始纯真的记忆,讓人能够重温古代先民们对天地虔诚的敬畏,遥想众人在血与火中“舞之,蹈之”的神圣图景。
结语: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给人以心灵安慰的精神力量。时下中国当代雕塑艺术中有着太多的选择,而无论做出怎么样的选择,艺术应始终要保持那种“悲天悯人”式的人文关怀。传统文化和当代雕塑艺术的结合也一定要对中国艺术精神有着深刻的认识,只有深刻的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才能更加贴切的表达出作为一个当代中国人的艺术理想。
参考文献:
[1] 姚柯夫.《人间词话》及评论汇编[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86.
[2] 李恩江,贾玉民.文白对照说文解字译述[M].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2000:1409,415.
[3] 常宁生.传统文化与现代雕塑[J].雕塑,200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