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底子(过去)在上海,饭店吃饭,酒店吃酒,茶馆吃茶,分得清清爽爽(上海人一般不大会去区分“吃”“喝”“饮”,统称之为“吃”)。茶馆,也有茶楼、茶室、茶坊、茶肆等称谓,上海人习惯上叫“茶馆店”。中国的茶馆由来已久,据记载,两晋时已有了茶馆。它不仅是一种产业,更是一种文化。不过在我儿时的记忆中,茶馆店倒似乎是专门供好人坏人斗智斗勇的地方,比如《红岩》里的茶馆店接头,《51号兵站》里的小老大应对,《沙家浜》里有阿庆嫂的春来茶馆……
旧上海的茶馆店
我爹爹13岁时就从宁波镇海来到上海滩,经亲戚介绍,在三马路(今汉口路)上的一家化工原料行里学生意。离原料行隔开一条横马路,有一家茶馆店。爹爹当学徒的辰光,袋袋里瘪,根本不会去光顾茶馆店。爹爹讲,每次拿到月规钿(学徒的零用钿)时,首先是去买牙刷牙膏草纸肥皂等日用品,难板(很少)会到点心店去吃碗大肉面爆鱼面。
爹爹告诉我,他头一趟到茶馆店就吓得要死。茶馆店是吃茶的地方,哪能会吓得要死?我弄勿懂。“覅急。”爹爹喝了口茶,给我徐徐道来。事体是这样子的,原料行的老板有点色迷迷,经常寻花问柳。有一趟勿晓得他哪一根筋搭错了,搭上了一个白相人太太,结果被那个白相人当场活掐(活捉)。老板虽然怀疑那是白相人设的“仙人跳”(旧时以女人为诱饵设置的一种敲诈钱财的圈套),他还是服服帖帖按时到白相人指定的茶馆店去谈“斤头”(价钱)。老板胆子小,临走辰光硬劲叫上我爹爹和几个学生子跟着他,想去给他壮壮胆。他们穿过横马路,来到那家茶馆店门口,不料大门口齐刷刷地站着两排壮汉,穿着一式的黑衣短打,扎着宽布腰带,头戴铜盆帽,一看就是正宗的流氓。用得着摆出这样的阵势吗?我爹爹有点摸不着头脑,一旁的学生子也面面相觑。老板一见这个场面,早已吓得浑身上下抖豁个不停。一个黑衣壮汉朝他们摆摆手,气势汹汹地喝道:“去去去!今朝此地关门,要吃茶到别个地方去!”这辰光那个白相人出现在他们后面,他用劲扯了扯老板的衣襟,声音也有点发抖:“今朝此地有事体,明朝老辰光到此地。”说完,一眨眼就不见了。老板点点头,抖抖豁豁地回去了。我爹爹胆子大,偷偷溜到墙角落头,隔着玻璃窗朝茶馆店里面张望。只见一张八仙桌上,摆着茶壶、茶杯,桌前坐满了各色人等,一眼看上去就晓得这些凶神恶煞的人分成两派,其中有两个为首的,正指手画脚的在争议着什么。一歇歇功夫,八仙桌前围着的人都散开来,哄隆隆出了茶馆店大门。爹爹本以为双方谈判结束,不料有人急匆匆搬来一口油锅,架在上街沿上,下面点起熊熊大火,一歇歇功夫,油烧得滚烫。只看见一个人嘴里念念有词,然后将一只大大的铁秤砣,放入油锅内。双方出阵,一个大块头上前,面对沸沸烫的油锅,迟疑了一歇,退缩了。“噫——”周围响起一片嘘声。另一派推出的是个小矮子。小矮子快步走到油锅前,伸手就抓油锅里的铁秤砣。“啪”的一下,滚烫的铁秤砣被扔出锅外,此时小矮子的手已是鸡爪一般,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焦味。爹爹讲当时他吓得差一点昏过去,勿晓得自己是怎么走回原料行的。反正以后爹爹走路,总是绕开那家印有心理阴影的茶馆店。
好几趟听爹爹讲起这桩事体,由于他是亲眼目睹,所以讲起来有声有色。我听起来也觉得像在看恐怖小说,似乎历历在目,很有画面感。爹爹告诉我,旧社会经常有人借助茶馆店这地方“吃讲茶”。“吃讲茶”时,当事双方各坐一方,调解人坐在中间,双方开始谈“解决问题”的条件。如果谈得拢,调解人就把红茶、绿茶倒在一起,双方喝下,算是“解决问题”了;如果某一方觉得谈不下去了,只要为首的把手里的茶杯往地上一摔,说明谈不下去了,谈崩了。于是双方或者各奔东西,秋后再算账,或者干脆当场就火拼,用斧头的,用菜刀的,用木棍铁棒的,乱打,打得头破血流,直至出人性命后,茶馆店老板才会报警,巡捕房才开着警车来抓人。写到此地,我眼前出现了前些日子放映的电影《上海王》,里面不是有人拦住不让常力雄(胡军饰)掼杯子的镜头吗?记得我在书中也看到过一些介绍流氓幫会“吃讲茶”的细节,茶壶嘴对着你就是要和你谈判的意思。再比如长衫衣袖的翻法也各有讲究,隐含着不同的帮规,等等。
当然旧社会上海滩茶馆店主要的功能还是休闲,也是人们社交的场所。老百姓来这里嘎讪胡、吹牛皮、传播小道新闻、寻寻开心,也有三教九流聚到那里吵相骂、打相打的。茶馆店墙壁上一般都贴着“莫谈国事”的告知标语,茶馆店里常有走码头的艺人来此地说书,唱评弹,有瞎子来算命,小丫头来卖唱……闹哄哄一片。据说那辰光的上海人,就欢喜迭种闹哄哄的感觉,享受闹猛的气氛。
小辰光茶馆店记忆
茶馆店分三六九等。
我小辰光总是跟着爹爹去茶馆店。我在《那些年,“讲故事”的故事》里提到过,星期天休息的日脚,爹爹经常会带我到茶馆店去,主要不是去喝茶,而是去会会老茶客,或者听听书。一桌子的瓜子、花生之类小零食,随你享用。觉得厌气了,可以在场子里跑来跑去。茶客们一边喝茶一边听书,茶客只要一扬手,在场子里穿来穿去的堂倌,就会朝侬抛来一条热毛巾,揩把脸,邪气适宜。小辰光我不喜欢吃茶,觉得那茶水吃进去,舌头上苦叽叽的,哪有吃盐汽水、酸梅汤爽口,就是白开水也要比茶叶茶好吃。除了听书,爹爹还喜欢跟老茶客们嘎讪胡。他们嘎起讪胡来可着劲了,从古巴砂糖、伊拉克蜜枣谈到美国牛奶倒进大海里,从U2型高空侦察机谈到淮海战役,从争论白宫的屋顶是方的还是圆的争到肯尼迪的老婆究竟是不是玛丽莲·梦露……话题海阔天空,几乎无所不谈。我常常抓着头皮暗想,他们肚皮里的话怎么好像永远也讲不完的?记得他们老茶客中有个老头特别喜欢读报,读的是隔夜的晚报。他一口苏州闲话,慢吞吞糯笃笃的,听得侬肚皮发痒。他的读报常常被茶客们的聊天打断,不过他毫不气馁,继续读读读,不管大家听不听,他只管读他的,蛮发噱的。
爹爹带我去的茶馆店,一般属于中档,价钿适中。上海滩最低档的茶馆店,开在老虎灶里。我家弄堂底就有这样一家茶馆店,上海人习惯上都把熟水店称作老虎灶。那辰光又没有煤气,生只炉子又要烧饭又要炒菜、煮汤,忙不过来,所以大多数老百姓都习惯拎着热水瓶到老虎灶去泡开水。老虎灶里一只大水箱,整天“噗噗噗”地滚着开水。店堂间里,摆着几张长凳,几张摇叽摇叽的方桌,那就是喝茶、聊天的地方。弄堂里有几个老头经常会聚在这里,喝喝茶,嘎嘎讪胡。老虎灶里间门口挂着一块布帘,里面还有供洗澡的地方。“三合一”的功能,侬讲这家老虎灶的老板会不会动脑筋啊?记得老茶客里有个老宁波,他每天都会去老虎灶报到,一天也不脱班。他常常带上干粮,一坐就是一整天。他是个独居老人,一个人闲在家里没事体做,就天天到老虎灶来喝茶。老板看他可怜兮兮的样子,从来不收他的茶钱。老宁波喜欢跟别人嘎讪胡,嘴里老是嘀嘀咕咕讲个不停。茶客们都喜欢跟他打庞(开玩笑),他只是“呵呵”地戆笑,从来不会生气。他看到有小囡经过,就喊住他们,给他们讲故事,讲跟日本鬼子拼刺刀的故事。开头听听还蛮着劲,天天听就没味道了。我常常绕开老虎灶,免得被老宁波喊住。那些年,不晓得有阿尔茨海默病,其实老宁波已经得了这种毛病。大家只觉得他神经有点不正常,说话背时背得(啰唆),有点像祥林嫂。后来家家户户用上了煤气灶,老虎灶的生意越来越清淡,终于有一天关掉了,再也见不到老宁波的身影了。后来听爹爹说,老虎灶关掉不到一个号头(一个月),老宁波就死掉了。我喃喃地说:“可能是因为再也没人听他讲跟日本鬼子拼刺刀的缘故……”我的心里酸叽叽的。一个人没有人听他讲话,是有生命危险的!摆在自己面前这个活生生的现实,使我突然领悟到这样一个可怕的道理。写到此地,心里依然有那种酸叽叽的感觉。 那些年,很少去高档茶馆店。有次有个远房亲戚从国外回来探亲,请我们全家去某茶楼喝茶。服务员穿的都是一式的旗袍。圆台面上,青花瓷茶具,放成梅花状。原以为茶馆店应该永远是闹哄哄的印象荡然无存,没想到这里的环境特别安静,周围人们的说话声,都是轻声轻气的。于是我也不敢“哇啦哇啦”大声说话了。我突然发现,原来环境是可以相互影响的。
“文革”开始后,上海的茶馆店关掉不少,印象中几乎不大能够找到一家像模像样的茶馆店。大家都像蚂蚁一样忙东忙西,自然没有这份闲心思,坐在昔日的茶馆店里笃悠悠地喝茶、嘎讪胡。直到改革开放以后,申城的茶馆店也开始慢慢复苏。
茶馆店升级换代
改革开放初期,南方饮食北上(饼干、饮料等),人们发现广东人在上海开的茶楼,所谓“饮早茶”“下午茶”,除了茶水,还可以点各色糕点、小菜,应有尽有。朋友请侬“饮早茶”,桌上摆满小碟、蒸笼,侬可以一直吃喝到中午。到了中午(11点钟光景)服务员会递上一份粤菜菜单。然后是下午茶,依然是“饮茶+点心”,可以延续到晚间(一般在16点30分之后),茶楼又开始供应晚餐。人们发现,这里饮茶和用餐打起了“混战”。上海的一些茶馆店也有开始涉足餐饮业的,而一些饭店也推出了“下午茶”。
不过申城真正的老茶客对此是不屑一顾的,他们还是喜欢“孵”自己熟悉的茶馆店,泡一壶清茶,邀三五知己,吃茶聊天,不亦乐乎。我曾经在申城一些档次较高的茶馆店看过茶道表演,姑娘们在轻音乐的伴奏下,一个个正襟危坐,动作娴熟。有民俗茶艺表演,取材于特定的民风、民俗、饮茶习惯,如西湖茶礼、台湾乌龙茶艺、赣南擂茶、白族三道茶等;有仿古茶艺表演,多取材于历史传说,有公刘子朱权茶道表演、唐代宫廷茶礼、仿明清古茶艺表演等;也有取材于特定的文化内容,经过艺术的提炼与加工,以反映该特定文化内涵为主体,以茶为载体的,如禅茶表演、火塘茶情、新娘茶……茶馆店里学问真不少。
我在念小学辰光就晓得,古时候有个叫陆羽的人,一生嗜茶,专门研究茶,写过一本《茶经》,赫赫有名,被誉为“茶圣”。后来喝茶喝得多了,慢慢也积累了一些沏茶、品茶的知识,比如泡猴魁拟用玻璃杯,品茶同时还能欣赏亭亭玉立的美姿;珠茶投茶量不能多,不然涨开来满壶满杯吓得煞人;沏银针茶冲水先快后慢,分三次进行便能获得“三起三落”的妙趣……
有一段时间我在写一个长篇,需要收集一些茶馆店的素材,便三日两头去离我住处不远的一家茶馆店。这家茶馆店大门口挂着一块织锦缎杏黄旗,上面一个超大的“茶”字,看上去有点弹眼落睛。店堂间里摆放的全是紫黑色的中式桌椅(我想不会是真红木),墙上挂着不少国画、书法立轴(我想没有名家书画)。茶馆店生意不错,高朋满座。不过让我受不了的一是店堂间里闹哄哄的,很吵,老头们高喉大嗓的,笑起来有点肆无忌惮;二是香烟味道瞎结棍(很厉害),那些年还没有实行室内禁止吸烟。不过为了收集素材,我还是常常泡上一壶茶,跟老茶客们聊“茶事”。茶客们见我在笔记本上认真地记录,都很热情地解析我所有的提问。一个叫曹胖的大块头聊起茶壶来,如数家珍,闲话多得像饭泡粥(形容说话啰唆)。有人告诉我,曹胖家里收藏的茶壶可是价值连城。
经他允许,几天后我专程去他家参观。乖乖,他家有一个房间,四壁的玻璃橱里陈列着各式各样的茶壶,高矮圆方,造型各异。曹胖指着这一排排茶壶,颇有将军检阅士兵的腔调。“我每个礼拜至少有三天,要把它们轮流取出来,放到茶盘里,用开水一只只轻轻地浇过。”他告诉我这叫“养壶”。茶壶不“养”,辰光长了,就会变得木啯啯的(呆板、失去光泽),少了灵气。见我一脸漠然,他又兴致勃勃地给我“科普”茶壶ABC,大讲“开壶、吸水率、透气性、一壶不泡二茶”……讲着讲着,突然他看了看钟,大叫,“啊呀,辰光到快了!来,带侬到隔壁茶馆店去看‘斗壶’!”我只晓得有斗牛、斗鸡、斗蟋蟀,也听说过老茶客里有“斗茶”的(比谁的茶好),“斗壶”我是头一趟听到。我点点头,“好,跟侬去见识见识。”曹胖从玻璃橱里匆匆取出一只并不扎眼的茶壶,用绸缎包好,双手捧着,带我去那家茶馆店。
茶馆店靠窗的一张八仙桌上,已经摆放着二三十只紫砂茶壶了。造型各异,颇有看点。老茶客们围成一圈,各自窃窃私语。一个马未都模样的人(明确告知:此人不是马未都,也非王刚),表情矜持,依次一只一只拿起茶壶,仔细地看、摸、掂、闻、刮……曹胖挤上去,急呵呵地说:“还有我的一只!”我这才看清,曹胖取出的是只水蜜桃造型的茶壶。不等“马未都”开口,曹胖已经将手中的茶壶翻转过来,底朝天。此茶壶底部有个小孔,曹胖将水倒入小孔,再反转过来,咦?倒进孔里的水竟然一点也没滴出来。曹胖手一提,壶嘴里“哗哗”地倒出水来,如同变戏法一般。灵额!灵额!我看看“马未都”。“马未都”鼻孔里轻轻哼了一声,“虹吸原理,雕虫小技”。其实凭曹胖收藏的一房间茶壶,再怎么也能进入前三甲。可曹胖却想来个以怪制胜,结果反而名落孙山。曹胖低下头不响,闷脱了。我拍拍他肩胛轻声说:“你本应该出‘车’,结果出了个‘兵’,走错一步。”曹胖听得懂,“呵呵”地笑了。后来我成了曹胖的好朋友。某天他临搬家前特意打电话给我,要把那只水蜜桃茶壶送给我。至今我还保存着这把包浆很好的茶壶,“养壶”时看到它,常常使我想起茶馆店里“斗壶”这一幕。
那些年,脑子活络点的朋友纷纷辞职下海经商,阿狗阿猫都在开公司。有一趟我路上碰到一位多年未见的李姓朋友,他喜滋滋地告诉我,他也开了一家贸易公司,并且递上一张印制考究的名片,“地址、电话号码都在上面,啥辰光有空来坐坐?”后来经过那里,一看门牌号码,怎么是家茶馆店?我拿出名片问立在门口的服务员,服务员回答,“305室是李老板的包间,请——”我踏进305室,果然看到李老板正襟危坐,在对着一叠单据揿计算器。他看到我,连忙将我引到一张三人沙发上。“服务员,倒茶!”一歇歇功夫,服务员递上茶水,还端来一个水果拼盘。我有点纳闷:“你的公司怎么开在茶馆店里?”李老板答道,“公司注册地在我家,这里是我的办公地。”他给我算了一笔账,“我现在茶馆店里包个包间,跟租间面积同样大小的商务楼价钿一样。商务楼还要付物业费、水电费啊,还要自己出钞票装修,雇勤杂工。我在此地开个包间,多方便啊,有专人打扫卫生,送茶水。吃中饭辰光,有点心小吃供应。约客户来谈生意,环境怎么样?风雅体面,一点也不失档次。对了,此地门口泊车不收费,一个号头(一个月)又给我省脱好几百块……”他眉开眼笑地说着,一副得意洋洋的样子。我暗想,这位李老板脑筋倒蛮会动的。
与咖啡馆相比,去茶馆店喝茶的还是中老年居多。我曾经在朱家角喝过早茶,那里的茶馆店一清老早(四五点钟)就开门了。镇里的居民、住客店的游客、卖菜的老农……济济一堂。一些老茶客聚在那里读报的读报,嘎讪胡的嘎讪胡。服务生手里的长柄茶壶续水表演,眼火真准。我试了几次,茶水都倒在杯外。这绝对是个技术活。真正会喝茶的,不是一饮而尽的“毛驴子喝水”,得慢慢地品,红茶、绿茶、黄茶、黑茶、乌龙茶,泡法、喝法都有讲究。市场上曾经有过一阵“普洱茶热”,一饼一饼的普洱茶,价格暴涨,一度成为人们的收藏品。听茶客们介绍,武夷山大红袍、西湖龙井茶、洞庭碧螺春、阿里山珠露、峨眉竹叶青、庐山云雾茶、太平猴魁……茶叶价格之间的差距,就像土烧和茅台、果酒和XO之间有着天壤之别。沏茶的用水也很有讲究,矿泉水、井中水、地下水、天落水……名堂不少。
这些年来申城的茶馆店,变身的不少,有的开成了红茶坊,有的演变成奶茶铺,茶壶里泡的是立顿红茶,往茶水里搅牛奶,茶水和咖啡打混戰。记得有一段时间,我们几个棋友常去一家茶馆店下军棋,四国大战,着劲!在那里吵闹说笑也无妨,没人会来管侬,因为左右茶客都是如此,下棋的、打牌的、叉麻将的,声浪起伏,乱哄哄一片。后来这个老板干脆把茶馆店开成了棋牌室。茶馆店里,南腔北调,各等人种,一个小世界。茶馆店永远给人吵吵嚷嚷的感觉,而咖啡馆就显得比较文雅、安静,与朋友小坐,去咖啡馆好,而同学聚会就比较适合去茶馆店了,在那里“哇啦哇啦”,不会遭人白眼。我在家里写东西,总觉得效率不高,时常有干扰,思路常被打断。每当要写一些“重点作品”,我便会带着笔记本电脑(并且不带手机)去咖啡馆写东西。为啥不去茶馆店?茶馆店里不行,乱哄哄的一片,打牌的,谈笑的,噪音分贝绝对超标。而咖啡馆里的氛围就不一样,人们讲话全是轻声轻气的。在那里写东西,果然事半功倍。
陆续记下以上这些申城茶馆店的所见所闻所感。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申城茶馆店的沿革史,值得回味,其味无穷……
旧上海的茶馆店
我爹爹13岁时就从宁波镇海来到上海滩,经亲戚介绍,在三马路(今汉口路)上的一家化工原料行里学生意。离原料行隔开一条横马路,有一家茶馆店。爹爹当学徒的辰光,袋袋里瘪,根本不会去光顾茶馆店。爹爹讲,每次拿到月规钿(学徒的零用钿)时,首先是去买牙刷牙膏草纸肥皂等日用品,难板(很少)会到点心店去吃碗大肉面爆鱼面。
爹爹告诉我,他头一趟到茶馆店就吓得要死。茶馆店是吃茶的地方,哪能会吓得要死?我弄勿懂。“覅急。”爹爹喝了口茶,给我徐徐道来。事体是这样子的,原料行的老板有点色迷迷,经常寻花问柳。有一趟勿晓得他哪一根筋搭错了,搭上了一个白相人太太,结果被那个白相人当场活掐(活捉)。老板虽然怀疑那是白相人设的“仙人跳”(旧时以女人为诱饵设置的一种敲诈钱财的圈套),他还是服服帖帖按时到白相人指定的茶馆店去谈“斤头”(价钱)。老板胆子小,临走辰光硬劲叫上我爹爹和几个学生子跟着他,想去给他壮壮胆。他们穿过横马路,来到那家茶馆店门口,不料大门口齐刷刷地站着两排壮汉,穿着一式的黑衣短打,扎着宽布腰带,头戴铜盆帽,一看就是正宗的流氓。用得着摆出这样的阵势吗?我爹爹有点摸不着头脑,一旁的学生子也面面相觑。老板一见这个场面,早已吓得浑身上下抖豁个不停。一个黑衣壮汉朝他们摆摆手,气势汹汹地喝道:“去去去!今朝此地关门,要吃茶到别个地方去!”这辰光那个白相人出现在他们后面,他用劲扯了扯老板的衣襟,声音也有点发抖:“今朝此地有事体,明朝老辰光到此地。”说完,一眨眼就不见了。老板点点头,抖抖豁豁地回去了。我爹爹胆子大,偷偷溜到墙角落头,隔着玻璃窗朝茶馆店里面张望。只见一张八仙桌上,摆着茶壶、茶杯,桌前坐满了各色人等,一眼看上去就晓得这些凶神恶煞的人分成两派,其中有两个为首的,正指手画脚的在争议着什么。一歇歇功夫,八仙桌前围着的人都散开来,哄隆隆出了茶馆店大门。爹爹本以为双方谈判结束,不料有人急匆匆搬来一口油锅,架在上街沿上,下面点起熊熊大火,一歇歇功夫,油烧得滚烫。只看见一个人嘴里念念有词,然后将一只大大的铁秤砣,放入油锅内。双方出阵,一个大块头上前,面对沸沸烫的油锅,迟疑了一歇,退缩了。“噫——”周围响起一片嘘声。另一派推出的是个小矮子。小矮子快步走到油锅前,伸手就抓油锅里的铁秤砣。“啪”的一下,滚烫的铁秤砣被扔出锅外,此时小矮子的手已是鸡爪一般,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焦味。爹爹讲当时他吓得差一点昏过去,勿晓得自己是怎么走回原料行的。反正以后爹爹走路,总是绕开那家印有心理阴影的茶馆店。
好几趟听爹爹讲起这桩事体,由于他是亲眼目睹,所以讲起来有声有色。我听起来也觉得像在看恐怖小说,似乎历历在目,很有画面感。爹爹告诉我,旧社会经常有人借助茶馆店这地方“吃讲茶”。“吃讲茶”时,当事双方各坐一方,调解人坐在中间,双方开始谈“解决问题”的条件。如果谈得拢,调解人就把红茶、绿茶倒在一起,双方喝下,算是“解决问题”了;如果某一方觉得谈不下去了,只要为首的把手里的茶杯往地上一摔,说明谈不下去了,谈崩了。于是双方或者各奔东西,秋后再算账,或者干脆当场就火拼,用斧头的,用菜刀的,用木棍铁棒的,乱打,打得头破血流,直至出人性命后,茶馆店老板才会报警,巡捕房才开着警车来抓人。写到此地,我眼前出现了前些日子放映的电影《上海王》,里面不是有人拦住不让常力雄(胡军饰)掼杯子的镜头吗?记得我在书中也看到过一些介绍流氓幫会“吃讲茶”的细节,茶壶嘴对着你就是要和你谈判的意思。再比如长衫衣袖的翻法也各有讲究,隐含着不同的帮规,等等。
当然旧社会上海滩茶馆店主要的功能还是休闲,也是人们社交的场所。老百姓来这里嘎讪胡、吹牛皮、传播小道新闻、寻寻开心,也有三教九流聚到那里吵相骂、打相打的。茶馆店墙壁上一般都贴着“莫谈国事”的告知标语,茶馆店里常有走码头的艺人来此地说书,唱评弹,有瞎子来算命,小丫头来卖唱……闹哄哄一片。据说那辰光的上海人,就欢喜迭种闹哄哄的感觉,享受闹猛的气氛。
小辰光茶馆店记忆
茶馆店分三六九等。
我小辰光总是跟着爹爹去茶馆店。我在《那些年,“讲故事”的故事》里提到过,星期天休息的日脚,爹爹经常会带我到茶馆店去,主要不是去喝茶,而是去会会老茶客,或者听听书。一桌子的瓜子、花生之类小零食,随你享用。觉得厌气了,可以在场子里跑来跑去。茶客们一边喝茶一边听书,茶客只要一扬手,在场子里穿来穿去的堂倌,就会朝侬抛来一条热毛巾,揩把脸,邪气适宜。小辰光我不喜欢吃茶,觉得那茶水吃进去,舌头上苦叽叽的,哪有吃盐汽水、酸梅汤爽口,就是白开水也要比茶叶茶好吃。除了听书,爹爹还喜欢跟老茶客们嘎讪胡。他们嘎起讪胡来可着劲了,从古巴砂糖、伊拉克蜜枣谈到美国牛奶倒进大海里,从U2型高空侦察机谈到淮海战役,从争论白宫的屋顶是方的还是圆的争到肯尼迪的老婆究竟是不是玛丽莲·梦露……话题海阔天空,几乎无所不谈。我常常抓着头皮暗想,他们肚皮里的话怎么好像永远也讲不完的?记得他们老茶客中有个老头特别喜欢读报,读的是隔夜的晚报。他一口苏州闲话,慢吞吞糯笃笃的,听得侬肚皮发痒。他的读报常常被茶客们的聊天打断,不过他毫不气馁,继续读读读,不管大家听不听,他只管读他的,蛮发噱的。
爹爹带我去的茶馆店,一般属于中档,价钿适中。上海滩最低档的茶馆店,开在老虎灶里。我家弄堂底就有这样一家茶馆店,上海人习惯上都把熟水店称作老虎灶。那辰光又没有煤气,生只炉子又要烧饭又要炒菜、煮汤,忙不过来,所以大多数老百姓都习惯拎着热水瓶到老虎灶去泡开水。老虎灶里一只大水箱,整天“噗噗噗”地滚着开水。店堂间里,摆着几张长凳,几张摇叽摇叽的方桌,那就是喝茶、聊天的地方。弄堂里有几个老头经常会聚在这里,喝喝茶,嘎嘎讪胡。老虎灶里间门口挂着一块布帘,里面还有供洗澡的地方。“三合一”的功能,侬讲这家老虎灶的老板会不会动脑筋啊?记得老茶客里有个老宁波,他每天都会去老虎灶报到,一天也不脱班。他常常带上干粮,一坐就是一整天。他是个独居老人,一个人闲在家里没事体做,就天天到老虎灶来喝茶。老板看他可怜兮兮的样子,从来不收他的茶钱。老宁波喜欢跟别人嘎讪胡,嘴里老是嘀嘀咕咕讲个不停。茶客们都喜欢跟他打庞(开玩笑),他只是“呵呵”地戆笑,从来不会生气。他看到有小囡经过,就喊住他们,给他们讲故事,讲跟日本鬼子拼刺刀的故事。开头听听还蛮着劲,天天听就没味道了。我常常绕开老虎灶,免得被老宁波喊住。那些年,不晓得有阿尔茨海默病,其实老宁波已经得了这种毛病。大家只觉得他神经有点不正常,说话背时背得(啰唆),有点像祥林嫂。后来家家户户用上了煤气灶,老虎灶的生意越来越清淡,终于有一天关掉了,再也见不到老宁波的身影了。后来听爹爹说,老虎灶关掉不到一个号头(一个月),老宁波就死掉了。我喃喃地说:“可能是因为再也没人听他讲跟日本鬼子拼刺刀的缘故……”我的心里酸叽叽的。一个人没有人听他讲话,是有生命危险的!摆在自己面前这个活生生的现实,使我突然领悟到这样一个可怕的道理。写到此地,心里依然有那种酸叽叽的感觉。 那些年,很少去高档茶馆店。有次有个远房亲戚从国外回来探亲,请我们全家去某茶楼喝茶。服务员穿的都是一式的旗袍。圆台面上,青花瓷茶具,放成梅花状。原以为茶馆店应该永远是闹哄哄的印象荡然无存,没想到这里的环境特别安静,周围人们的说话声,都是轻声轻气的。于是我也不敢“哇啦哇啦”大声说话了。我突然发现,原来环境是可以相互影响的。
“文革”开始后,上海的茶馆店关掉不少,印象中几乎不大能够找到一家像模像样的茶馆店。大家都像蚂蚁一样忙东忙西,自然没有这份闲心思,坐在昔日的茶馆店里笃悠悠地喝茶、嘎讪胡。直到改革开放以后,申城的茶馆店也开始慢慢复苏。
茶馆店升级换代
改革开放初期,南方饮食北上(饼干、饮料等),人们发现广东人在上海开的茶楼,所谓“饮早茶”“下午茶”,除了茶水,还可以点各色糕点、小菜,应有尽有。朋友请侬“饮早茶”,桌上摆满小碟、蒸笼,侬可以一直吃喝到中午。到了中午(11点钟光景)服务员会递上一份粤菜菜单。然后是下午茶,依然是“饮茶+点心”,可以延续到晚间(一般在16点30分之后),茶楼又开始供应晚餐。人们发现,这里饮茶和用餐打起了“混战”。上海的一些茶馆店也有开始涉足餐饮业的,而一些饭店也推出了“下午茶”。
不过申城真正的老茶客对此是不屑一顾的,他们还是喜欢“孵”自己熟悉的茶馆店,泡一壶清茶,邀三五知己,吃茶聊天,不亦乐乎。我曾经在申城一些档次较高的茶馆店看过茶道表演,姑娘们在轻音乐的伴奏下,一个个正襟危坐,动作娴熟。有民俗茶艺表演,取材于特定的民风、民俗、饮茶习惯,如西湖茶礼、台湾乌龙茶艺、赣南擂茶、白族三道茶等;有仿古茶艺表演,多取材于历史传说,有公刘子朱权茶道表演、唐代宫廷茶礼、仿明清古茶艺表演等;也有取材于特定的文化内容,经过艺术的提炼与加工,以反映该特定文化内涵为主体,以茶为载体的,如禅茶表演、火塘茶情、新娘茶……茶馆店里学问真不少。
我在念小学辰光就晓得,古时候有个叫陆羽的人,一生嗜茶,专门研究茶,写过一本《茶经》,赫赫有名,被誉为“茶圣”。后来喝茶喝得多了,慢慢也积累了一些沏茶、品茶的知识,比如泡猴魁拟用玻璃杯,品茶同时还能欣赏亭亭玉立的美姿;珠茶投茶量不能多,不然涨开来满壶满杯吓得煞人;沏银针茶冲水先快后慢,分三次进行便能获得“三起三落”的妙趣……
有一段时间我在写一个长篇,需要收集一些茶馆店的素材,便三日两头去离我住处不远的一家茶馆店。这家茶馆店大门口挂着一块织锦缎杏黄旗,上面一个超大的“茶”字,看上去有点弹眼落睛。店堂间里摆放的全是紫黑色的中式桌椅(我想不会是真红木),墙上挂着不少国画、书法立轴(我想没有名家书画)。茶馆店生意不错,高朋满座。不过让我受不了的一是店堂间里闹哄哄的,很吵,老头们高喉大嗓的,笑起来有点肆无忌惮;二是香烟味道瞎结棍(很厉害),那些年还没有实行室内禁止吸烟。不过为了收集素材,我还是常常泡上一壶茶,跟老茶客们聊“茶事”。茶客们见我在笔记本上认真地记录,都很热情地解析我所有的提问。一个叫曹胖的大块头聊起茶壶来,如数家珍,闲话多得像饭泡粥(形容说话啰唆)。有人告诉我,曹胖家里收藏的茶壶可是价值连城。
经他允许,几天后我专程去他家参观。乖乖,他家有一个房间,四壁的玻璃橱里陈列着各式各样的茶壶,高矮圆方,造型各异。曹胖指着这一排排茶壶,颇有将军检阅士兵的腔调。“我每个礼拜至少有三天,要把它们轮流取出来,放到茶盘里,用开水一只只轻轻地浇过。”他告诉我这叫“养壶”。茶壶不“养”,辰光长了,就会变得木啯啯的(呆板、失去光泽),少了灵气。见我一脸漠然,他又兴致勃勃地给我“科普”茶壶ABC,大讲“开壶、吸水率、透气性、一壶不泡二茶”……讲着讲着,突然他看了看钟,大叫,“啊呀,辰光到快了!来,带侬到隔壁茶馆店去看‘斗壶’!”我只晓得有斗牛、斗鸡、斗蟋蟀,也听说过老茶客里有“斗茶”的(比谁的茶好),“斗壶”我是头一趟听到。我点点头,“好,跟侬去见识见识。”曹胖从玻璃橱里匆匆取出一只并不扎眼的茶壶,用绸缎包好,双手捧着,带我去那家茶馆店。
茶馆店靠窗的一张八仙桌上,已经摆放着二三十只紫砂茶壶了。造型各异,颇有看点。老茶客们围成一圈,各自窃窃私语。一个马未都模样的人(明确告知:此人不是马未都,也非王刚),表情矜持,依次一只一只拿起茶壶,仔细地看、摸、掂、闻、刮……曹胖挤上去,急呵呵地说:“还有我的一只!”我这才看清,曹胖取出的是只水蜜桃造型的茶壶。不等“马未都”开口,曹胖已经将手中的茶壶翻转过来,底朝天。此茶壶底部有个小孔,曹胖将水倒入小孔,再反转过来,咦?倒进孔里的水竟然一点也没滴出来。曹胖手一提,壶嘴里“哗哗”地倒出水来,如同变戏法一般。灵额!灵额!我看看“马未都”。“马未都”鼻孔里轻轻哼了一声,“虹吸原理,雕虫小技”。其实凭曹胖收藏的一房间茶壶,再怎么也能进入前三甲。可曹胖却想来个以怪制胜,结果反而名落孙山。曹胖低下头不响,闷脱了。我拍拍他肩胛轻声说:“你本应该出‘车’,结果出了个‘兵’,走错一步。”曹胖听得懂,“呵呵”地笑了。后来我成了曹胖的好朋友。某天他临搬家前特意打电话给我,要把那只水蜜桃茶壶送给我。至今我还保存着这把包浆很好的茶壶,“养壶”时看到它,常常使我想起茶馆店里“斗壶”这一幕。
那些年,脑子活络点的朋友纷纷辞职下海经商,阿狗阿猫都在开公司。有一趟我路上碰到一位多年未见的李姓朋友,他喜滋滋地告诉我,他也开了一家贸易公司,并且递上一张印制考究的名片,“地址、电话号码都在上面,啥辰光有空来坐坐?”后来经过那里,一看门牌号码,怎么是家茶馆店?我拿出名片问立在门口的服务员,服务员回答,“305室是李老板的包间,请——”我踏进305室,果然看到李老板正襟危坐,在对着一叠单据揿计算器。他看到我,连忙将我引到一张三人沙发上。“服务员,倒茶!”一歇歇功夫,服务员递上茶水,还端来一个水果拼盘。我有点纳闷:“你的公司怎么开在茶馆店里?”李老板答道,“公司注册地在我家,这里是我的办公地。”他给我算了一笔账,“我现在茶馆店里包个包间,跟租间面积同样大小的商务楼价钿一样。商务楼还要付物业费、水电费啊,还要自己出钞票装修,雇勤杂工。我在此地开个包间,多方便啊,有专人打扫卫生,送茶水。吃中饭辰光,有点心小吃供应。约客户来谈生意,环境怎么样?风雅体面,一点也不失档次。对了,此地门口泊车不收费,一个号头(一个月)又给我省脱好几百块……”他眉开眼笑地说着,一副得意洋洋的样子。我暗想,这位李老板脑筋倒蛮会动的。
与咖啡馆相比,去茶馆店喝茶的还是中老年居多。我曾经在朱家角喝过早茶,那里的茶馆店一清老早(四五点钟)就开门了。镇里的居民、住客店的游客、卖菜的老农……济济一堂。一些老茶客聚在那里读报的读报,嘎讪胡的嘎讪胡。服务生手里的长柄茶壶续水表演,眼火真准。我试了几次,茶水都倒在杯外。这绝对是个技术活。真正会喝茶的,不是一饮而尽的“毛驴子喝水”,得慢慢地品,红茶、绿茶、黄茶、黑茶、乌龙茶,泡法、喝法都有讲究。市场上曾经有过一阵“普洱茶热”,一饼一饼的普洱茶,价格暴涨,一度成为人们的收藏品。听茶客们介绍,武夷山大红袍、西湖龙井茶、洞庭碧螺春、阿里山珠露、峨眉竹叶青、庐山云雾茶、太平猴魁……茶叶价格之间的差距,就像土烧和茅台、果酒和XO之间有着天壤之别。沏茶的用水也很有讲究,矿泉水、井中水、地下水、天落水……名堂不少。
这些年来申城的茶馆店,变身的不少,有的开成了红茶坊,有的演变成奶茶铺,茶壶里泡的是立顿红茶,往茶水里搅牛奶,茶水和咖啡打混戰。记得有一段时间,我们几个棋友常去一家茶馆店下军棋,四国大战,着劲!在那里吵闹说笑也无妨,没人会来管侬,因为左右茶客都是如此,下棋的、打牌的、叉麻将的,声浪起伏,乱哄哄一片。后来这个老板干脆把茶馆店开成了棋牌室。茶馆店里,南腔北调,各等人种,一个小世界。茶馆店永远给人吵吵嚷嚷的感觉,而咖啡馆就显得比较文雅、安静,与朋友小坐,去咖啡馆好,而同学聚会就比较适合去茶馆店了,在那里“哇啦哇啦”,不会遭人白眼。我在家里写东西,总觉得效率不高,时常有干扰,思路常被打断。每当要写一些“重点作品”,我便会带着笔记本电脑(并且不带手机)去咖啡馆写东西。为啥不去茶馆店?茶馆店里不行,乱哄哄的一片,打牌的,谈笑的,噪音分贝绝对超标。而咖啡馆里的氛围就不一样,人们讲话全是轻声轻气的。在那里写东西,果然事半功倍。
陆续记下以上这些申城茶馆店的所见所闻所感。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申城茶馆店的沿革史,值得回味,其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