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喝好茶,选京华”不仅仅是一句广告语,更是百姓60多年来对京华的忠诚和信任。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这句俗语道出了我国古代百姓生活中离不开的七件维持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当然,随着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这开门七件事也有了变化。但无论怎么变化,米、油、盐、酱、醋仍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而茶更是发展成为独当一面的茶文化。
源远流长的茶文化
作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茶叶、咖啡、可可)之一,茶叶对于国人的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然而最初,茶叶并不是作为一种日常的饮料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而是当做解毒的药材来使用。据说,有一天,神农氏采来草药,生火煮水。当水烧开时,几片树叶落在锅中,神农氏闻到一股清香从锅中发出。神农氏走近细看,发现几片叶子飘浮水面,水中汤色渐呈黄绿,并有清香散发出来。他用碗舀了点汁水喝,只觉味带苦涩,清香扑鼻,喝了以后回味香醇甘甜,人不累了,头脑也更清醒了,不觉大喜。后来,神农氏用这种树叶熬煎试服,发现它有解渴生津、提神醒脑、利尿解毒等作用。因此在百草之外,这种树叶被认为是一种养生妙药,命名为荼,也就是现在说的茶。
唐宋时期,茶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茶圣陆羽编著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随后茶产业在唐宋时期得到了快速发展,茶饮一方面越来越生活化,另一方面由于文人士大夫偏爱茶道,他们在茶叶种植生产饮用过程中,思想文化价值观与茶反复碰撞,产生中国第一个茶文化高潮,逐渐形成了中华茶文化基础。
明清以后,社会稳定,物产丰饶,人们在解决了温饱之后,又开始对茶艺有了新的追求。茶叶的生产技术进步,不同偏好的需求增加,茶叶的形式、类别也出现了变化。散茶开始大量生产,饮用散茶的风气逐步流行起来。清代以后,茶饮的大众化进入极盛时期。在喝茶的习惯上,不同地区的人也有不同的口味偏好。
新中国成立之后,在北京这个全国政治、文化的中心城市,地位迄今难以撼动的主流茶类是茉莉花茶。而说到茉莉花茶,不能绕过的就是京华茶叶。
不断前进的京华茶业
对于许多老北京人来说,一说到“京华”这个品牌,大家最先想到的或许是京华的袋装茶,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号茶”。1984年,京华开起启了国内使用铝箔袋包装茶叶的先河。
由于这种新的包装材料外形美观,气密性好,适合专业茶店以外的销售形式,因此发展特别快,品种由开始的几个单一品种发展到1至16号不同规格型号的几十个品种。这种铝箔包装产品销量大、范围广、影响深,对京华品牌宣传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作为京华的品牌拥有者,北京二商京华茶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京华茶业”)名称几经改变。1950年,中国茶叶公司北京营业处成立,它就是京华茶业的前身,之后京华茶业又先后更名为“北京市茶叶加工厂”和“北京茶叶总公司”,直到今天,确立的名称为“北京二商京华茶业有限公司”。60多年来,虽然企业的名称发生过变化,但是半个多世纪来的茶香醇厚依旧。
在这60多年的发展中,除了最先开启袋装茶叶销售的先河之外,京华茶业在业内还有很多创举。1981年京华茶业注册了新中国第一个茶叶类商标“京华”。
除此之外,京华茶业在发展过程中曾经创出北方销区的几个之最。如:花茶拼配机械水平最高;北方销区单位销茶量最多,最多的时候,每年可拼配茶叶20余万担,年销茶达16万余担;技术力量最强;仓储面积规模最大……
因为雄厚的实力和不断的创新,从建国初期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末,“京华”品牌一直垄断着整个华北、东北的茶叶市场。同时,京华茶业的发展,也带动了中国茶叶第一街马连道的发展。在北京,有这样一个说法——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这是大家公认的。在茶业行里,也有一个相同的说法——先有京华茶业,后有马连道茶叶一条街。
如今在茶商云集的马连道,人们也许会感叹企业坐拥一块宝地,但事实上,早在60多年前,京华茶业所在的马连道还只是北京一个小有名气的库区,南北茶商也因为这个库区的存在而在马连道聚集。
随着茶叶市场的开放,在京华茶业这家龙头企业的带动下,马连道因为茶叶交易开始变得车水马龙。渐渐地,来自五湖四海的茶商开始在马连道扎堆开店。而在业内,大家公认的是,京华茶业是马连道“中国茶叶第一街”的形成之基、立市之源,是马连道茶叶街发展之“魂”,壮大之“本”。
京华这个品牌曾被联合利华收购,2007年,在上级单位北京二商集团的支持下,京华这个民族品牌被京华茶业回购成功,这个举措不仅引起全国茶叶行业一片轰动,也为京华茶业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努力做好每一片茶
历经60多年的发展,京华茶业目前经营业态集茶叶的生产销售、专业市场经营、大宗农副产品交易及文化创意产业于一身,具有较为完备的产业链。仅在产品的经营中,就经营着6大类几百个茶叶品种,其中茉莉小叶花茶可谓是这些产品中的当家花旦。
北京人喜欢喝茉莉花茶是出了名的。特别是很多老北京人,他们的一天往往是从一壶浓酽的茉莉花茶开始的,特别是茉莉小叶花茶,那鲜灵的香气,醇厚的滋味让人难以忘怀。
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许多人在购买了茉莉花茶之后,发现这种茶叶感受不到原来那种让人难忘的滋味。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记者了解到,并不是用叶子小、条形细的茶叶加工成的茉莉花茶都能称为老北京茉莉小叶花茶。据京华茶业相关负责人介绍,正宗的老北京茉莉小叶花茶讲究“珠兰打底,徽坯苏窨”。首先,茶坯选料非常有考究,要选用浙江、江苏、安徽三省交界,环太湖周边一带的上等春茶烘青做茶坯原料。其次,要采用“珠兰打底”的独特工艺。老北京茉莉小叶花茶的第一道工序不同于其他茉莉花茶用玉兰花打底,而是必须用珠兰花打底,以保持茶汤的厚度,香气的浓度和持久性。另外是要采用“间歇窨制”的传统工艺,七窨一提。该负责人说,“以这种独有的传统工藝加工成的老北京茉莉小叶花茶才能做到茶香和花香的最佳结合,并具有‘香气鲜灵,滋味醇厚,经久耐泡’的独有品质。”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茉莉小叶花茶的生产曾经出现断代,老百姓们曾很难喝到那种醇厚的茉莉花茶。
为了让京城百姓能重新喝上老北京茉莉小叶花茶,京华茶业的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先后多次组织老茶人和专家召开座谈会,详细了解传统的茉莉小叶花茶的外形、内质特点,并挖掘它的制作原料和制作工艺。在这个过程中,还专门派遣了专业技术人员到江苏考察窨制技术,深入浙江、苏州、安徽茶区进行考察比较原料。
经过反复论证和实地考察之后,他们最终选取苏州茶厂作为复原小叶茉莉花茶的试点。后来经过多方调研,走访了大量当地的老茶叶技术人员,并且联合当地顶尖技术优势,一次又一次试制后,京华茶业最终恢复了老北京茉莉小叶花茶的生产和品质,这种窨制工艺也形成了京华茶叶的特色。
据介绍,京华小叶茉莉花茶一经推出,立刻席卷首都花茶市场,掀起了京城小叶花茶热潮。许多老茶人品尝了京华茶业公司复原的老北京小叶茉莉花茶后,挑起大拇指,不断点头称赞:“对,就是这个味儿!”
同时,记者还了解到,为了保证茶叶的品质,京华茶业对所销售的每一批花茶进行检测,不仅从感官上进行审评,对其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叶底进行评定,更是运用气相色谱仪、原子吸收、紫外分光光度计等先进的检测设备,按照国家标准要求的卫生标准及质量要求,进行严格的检测,保证茶叶的各项农药残留及重金属指标达到或优于国家标准要求。
也正是凭借着独特的优势和严格的质量把控,京华茶业生产的茶叶在茶叶市场尤其是花茶市场占据着重要地位。
同时,作为国家商务部首批确认的“中华老字号”企业,京华茶业连续多年被评为“中国茶叶行业百强企业”,连续多年在国家、北京市召开的重要会议、举行的重大活动中承担着茶叶供应服务保障任务。
茶文化的传承者
近年来,京华茶业走上了稳步发展的轨道,在做好主业经营的同时,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还积极抓住机遇,努力探索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和延伸,注重茶文化的交流与输出。这几年,京华茶业把着眼点放在挖掘京华历史、融合茶文化的工作上,在业内率先引入文化思维,打造了文化创意产业项目“京华茶业大世界”,并在大厦四层建立了以“弘扬中国茶文化”为主题的北京茶叶博物馆。
北京茶叶博物馆是目前北方规模最大的茶叶博物馆,也是目前北京市唯一一家国有企业出资兴建的茶叶博物馆。作为一家具有公益性质的博物馆,向每一位参观者免费开放。
说到博物馆建立的初衷,相关负责人表示,“北京茶业博物馆和浙江省的中国茶叶博物馆是南北呼应的,我们企业建造这个博物馆就是为了让老百姓体验有关茶文化的奇妙旅程,感受到茶文化的发展和沿革,我们希望参观者在这里会有新的体验。”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可谓中华民族之萃。茶文化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在历史上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号角。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这就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
为了更好地展现茶文化,在展厅设计上,北京茶叶博物馆围绕茶及茶文化的传播,分设为序厅、茶之源流、茶之内涵、茶之体验、尾厅5部分,充分展示了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发展及传承。在展示形式上,充分运用灯光渲染、实物展示、实景还原、电子翻书、幻影成像、沉浸式体验等高科技手段,调动观者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全方面体验,充满趣味性与互动性、参与性。
开馆至今,北京茶叶博物馆正在努力打造成为北京的科普教育基地、中国茶文化主题实践基地以及茶文化研讨交流和知識普及的重要平台。而茶博馆的建造者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在参观体验后能感受到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开馆以来,随着参观者的日益增多,京华茶业的管理者们感到十分欣慰。他们说,北京茶叶博物馆的建设,是国有企业履行首都4个中心职能的重要窗口;是京华茶业积极响应政府号召,锐意创新、深化改革的重要成果;也是公司谋篇布局“十三五”,抢抓时代机遇、主动转型升级的积极探索;更是公司勇于承担企业社会责任,打造茶品牌、弘扬茶文化、以文化自信增强国有资产的市场活力、影响力与抗风险能力的重要体现。
“喝好茶,选京华”不仅仅是一句广告语,更是百姓60多年来对京华的忠诚和信任。而伴随着京华茶业一步步对茶文化的深入发掘和传承,这家前进中的企业,将会走得更加稳健,而对于茶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也会更加深远。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这句俗语道出了我国古代百姓生活中离不开的七件维持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当然,随着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这开门七件事也有了变化。但无论怎么变化,米、油、盐、酱、醋仍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而茶更是发展成为独当一面的茶文化。
源远流长的茶文化
作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茶叶、咖啡、可可)之一,茶叶对于国人的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然而最初,茶叶并不是作为一种日常的饮料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而是当做解毒的药材来使用。据说,有一天,神农氏采来草药,生火煮水。当水烧开时,几片树叶落在锅中,神农氏闻到一股清香从锅中发出。神农氏走近细看,发现几片叶子飘浮水面,水中汤色渐呈黄绿,并有清香散发出来。他用碗舀了点汁水喝,只觉味带苦涩,清香扑鼻,喝了以后回味香醇甘甜,人不累了,头脑也更清醒了,不觉大喜。后来,神农氏用这种树叶熬煎试服,发现它有解渴生津、提神醒脑、利尿解毒等作用。因此在百草之外,这种树叶被认为是一种养生妙药,命名为荼,也就是现在说的茶。
唐宋时期,茶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茶圣陆羽编著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随后茶产业在唐宋时期得到了快速发展,茶饮一方面越来越生活化,另一方面由于文人士大夫偏爱茶道,他们在茶叶种植生产饮用过程中,思想文化价值观与茶反复碰撞,产生中国第一个茶文化高潮,逐渐形成了中华茶文化基础。
明清以后,社会稳定,物产丰饶,人们在解决了温饱之后,又开始对茶艺有了新的追求。茶叶的生产技术进步,不同偏好的需求增加,茶叶的形式、类别也出现了变化。散茶开始大量生产,饮用散茶的风气逐步流行起来。清代以后,茶饮的大众化进入极盛时期。在喝茶的习惯上,不同地区的人也有不同的口味偏好。
新中国成立之后,在北京这个全国政治、文化的中心城市,地位迄今难以撼动的主流茶类是茉莉花茶。而说到茉莉花茶,不能绕过的就是京华茶叶。
不断前进的京华茶业
对于许多老北京人来说,一说到“京华”这个品牌,大家最先想到的或许是京华的袋装茶,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号茶”。1984年,京华开起启了国内使用铝箔袋包装茶叶的先河。
由于这种新的包装材料外形美观,气密性好,适合专业茶店以外的销售形式,因此发展特别快,品种由开始的几个单一品种发展到1至16号不同规格型号的几十个品种。这种铝箔包装产品销量大、范围广、影响深,对京华品牌宣传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作为京华的品牌拥有者,北京二商京华茶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京华茶业”)名称几经改变。1950年,中国茶叶公司北京营业处成立,它就是京华茶业的前身,之后京华茶业又先后更名为“北京市茶叶加工厂”和“北京茶叶总公司”,直到今天,确立的名称为“北京二商京华茶业有限公司”。60多年来,虽然企业的名称发生过变化,但是半个多世纪来的茶香醇厚依旧。
在这60多年的发展中,除了最先开启袋装茶叶销售的先河之外,京华茶业在业内还有很多创举。1981年京华茶业注册了新中国第一个茶叶类商标“京华”。
除此之外,京华茶业在发展过程中曾经创出北方销区的几个之最。如:花茶拼配机械水平最高;北方销区单位销茶量最多,最多的时候,每年可拼配茶叶20余万担,年销茶达16万余担;技术力量最强;仓储面积规模最大……
因为雄厚的实力和不断的创新,从建国初期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末,“京华”品牌一直垄断着整个华北、东北的茶叶市场。同时,京华茶业的发展,也带动了中国茶叶第一街马连道的发展。在北京,有这样一个说法——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这是大家公认的。在茶业行里,也有一个相同的说法——先有京华茶业,后有马连道茶叶一条街。
如今在茶商云集的马连道,人们也许会感叹企业坐拥一块宝地,但事实上,早在60多年前,京华茶业所在的马连道还只是北京一个小有名气的库区,南北茶商也因为这个库区的存在而在马连道聚集。
随着茶叶市场的开放,在京华茶业这家龙头企业的带动下,马连道因为茶叶交易开始变得车水马龙。渐渐地,来自五湖四海的茶商开始在马连道扎堆开店。而在业内,大家公认的是,京华茶业是马连道“中国茶叶第一街”的形成之基、立市之源,是马连道茶叶街发展之“魂”,壮大之“本”。
京华这个品牌曾被联合利华收购,2007年,在上级单位北京二商集团的支持下,京华这个民族品牌被京华茶业回购成功,这个举措不仅引起全国茶叶行业一片轰动,也为京华茶业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努力做好每一片茶
历经60多年的发展,京华茶业目前经营业态集茶叶的生产销售、专业市场经营、大宗农副产品交易及文化创意产业于一身,具有较为完备的产业链。仅在产品的经营中,就经营着6大类几百个茶叶品种,其中茉莉小叶花茶可谓是这些产品中的当家花旦。
北京人喜欢喝茉莉花茶是出了名的。特别是很多老北京人,他们的一天往往是从一壶浓酽的茉莉花茶开始的,特别是茉莉小叶花茶,那鲜灵的香气,醇厚的滋味让人难以忘怀。
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许多人在购买了茉莉花茶之后,发现这种茶叶感受不到原来那种让人难忘的滋味。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记者了解到,并不是用叶子小、条形细的茶叶加工成的茉莉花茶都能称为老北京茉莉小叶花茶。据京华茶业相关负责人介绍,正宗的老北京茉莉小叶花茶讲究“珠兰打底,徽坯苏窨”。首先,茶坯选料非常有考究,要选用浙江、江苏、安徽三省交界,环太湖周边一带的上等春茶烘青做茶坯原料。其次,要采用“珠兰打底”的独特工艺。老北京茉莉小叶花茶的第一道工序不同于其他茉莉花茶用玉兰花打底,而是必须用珠兰花打底,以保持茶汤的厚度,香气的浓度和持久性。另外是要采用“间歇窨制”的传统工艺,七窨一提。该负责人说,“以这种独有的传统工藝加工成的老北京茉莉小叶花茶才能做到茶香和花香的最佳结合,并具有‘香气鲜灵,滋味醇厚,经久耐泡’的独有品质。”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茉莉小叶花茶的生产曾经出现断代,老百姓们曾很难喝到那种醇厚的茉莉花茶。
为了让京城百姓能重新喝上老北京茉莉小叶花茶,京华茶业的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先后多次组织老茶人和专家召开座谈会,详细了解传统的茉莉小叶花茶的外形、内质特点,并挖掘它的制作原料和制作工艺。在这个过程中,还专门派遣了专业技术人员到江苏考察窨制技术,深入浙江、苏州、安徽茶区进行考察比较原料。
经过反复论证和实地考察之后,他们最终选取苏州茶厂作为复原小叶茉莉花茶的试点。后来经过多方调研,走访了大量当地的老茶叶技术人员,并且联合当地顶尖技术优势,一次又一次试制后,京华茶业最终恢复了老北京茉莉小叶花茶的生产和品质,这种窨制工艺也形成了京华茶叶的特色。
据介绍,京华小叶茉莉花茶一经推出,立刻席卷首都花茶市场,掀起了京城小叶花茶热潮。许多老茶人品尝了京华茶业公司复原的老北京小叶茉莉花茶后,挑起大拇指,不断点头称赞:“对,就是这个味儿!”
同时,记者还了解到,为了保证茶叶的品质,京华茶业对所销售的每一批花茶进行检测,不仅从感官上进行审评,对其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叶底进行评定,更是运用气相色谱仪、原子吸收、紫外分光光度计等先进的检测设备,按照国家标准要求的卫生标准及质量要求,进行严格的检测,保证茶叶的各项农药残留及重金属指标达到或优于国家标准要求。
也正是凭借着独特的优势和严格的质量把控,京华茶业生产的茶叶在茶叶市场尤其是花茶市场占据着重要地位。
同时,作为国家商务部首批确认的“中华老字号”企业,京华茶业连续多年被评为“中国茶叶行业百强企业”,连续多年在国家、北京市召开的重要会议、举行的重大活动中承担着茶叶供应服务保障任务。
茶文化的传承者
近年来,京华茶业走上了稳步发展的轨道,在做好主业经营的同时,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还积极抓住机遇,努力探索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和延伸,注重茶文化的交流与输出。这几年,京华茶业把着眼点放在挖掘京华历史、融合茶文化的工作上,在业内率先引入文化思维,打造了文化创意产业项目“京华茶业大世界”,并在大厦四层建立了以“弘扬中国茶文化”为主题的北京茶叶博物馆。
北京茶叶博物馆是目前北方规模最大的茶叶博物馆,也是目前北京市唯一一家国有企业出资兴建的茶叶博物馆。作为一家具有公益性质的博物馆,向每一位参观者免费开放。
说到博物馆建立的初衷,相关负责人表示,“北京茶业博物馆和浙江省的中国茶叶博物馆是南北呼应的,我们企业建造这个博物馆就是为了让老百姓体验有关茶文化的奇妙旅程,感受到茶文化的发展和沿革,我们希望参观者在这里会有新的体验。”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可谓中华民族之萃。茶文化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在历史上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号角。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这就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
为了更好地展现茶文化,在展厅设计上,北京茶叶博物馆围绕茶及茶文化的传播,分设为序厅、茶之源流、茶之内涵、茶之体验、尾厅5部分,充分展示了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发展及传承。在展示形式上,充分运用灯光渲染、实物展示、实景还原、电子翻书、幻影成像、沉浸式体验等高科技手段,调动观者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全方面体验,充满趣味性与互动性、参与性。
开馆至今,北京茶叶博物馆正在努力打造成为北京的科普教育基地、中国茶文化主题实践基地以及茶文化研讨交流和知識普及的重要平台。而茶博馆的建造者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在参观体验后能感受到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开馆以来,随着参观者的日益增多,京华茶业的管理者们感到十分欣慰。他们说,北京茶叶博物馆的建设,是国有企业履行首都4个中心职能的重要窗口;是京华茶业积极响应政府号召,锐意创新、深化改革的重要成果;也是公司谋篇布局“十三五”,抢抓时代机遇、主动转型升级的积极探索;更是公司勇于承担企业社会责任,打造茶品牌、弘扬茶文化、以文化自信增强国有资产的市场活力、影响力与抗风险能力的重要体现。
“喝好茶,选京华”不仅仅是一句广告语,更是百姓60多年来对京华的忠诚和信任。而伴随着京华茶业一步步对茶文化的深入发掘和传承,这家前进中的企业,将会走得更加稳健,而对于茶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也会更加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