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传统的“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着重对“食品微生物学”实验课程体系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制度进行了改革和探索。实践证明,改革显著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作者简介:冯美琴 (1975-),女,江苏如东人,金陵科技学院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讲师,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博士研究生,(江苏 南京 210095)主要研究方向:食品微生物与生物技术。(江苏 南京 210038)
“食品微生物学”作为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而“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纽带,对该门课程的整个教学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金陵科技学院“食品微生物学”总学时数56学时,其中,理论课40学时,实验课16学时。在实验课学时数有限,教学内容多,学科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对实验课教学进行改革势在必行。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食品微生物学”的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和尝试。
一、整合实验内容,合理安排实验顺序
我们将“食品微生物学”实验分解为课程实验和综合实验两大部分。课程实验即微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技术,综合实验即要求学生将所学基本技术连贯起来应用于某一具体的实验项目的解决。
微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技术在“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内容中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掌握这些基本的实验技能,能为学生独立实验和未来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传统的“食品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的顺序基本上是按理论教学内容的顺序安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显微镜的使用;(2)观察微生物的基本方法,包括各种制片和染色技术;(3)培养基的制备和灭菌;(4)微生物的接种、分离纯化、培养及无菌操作技术;(5)微生物的显微计数与平板菌落计数;(6)细菌生理生化实验;(7)食品中细菌总数的测定;(8)食品中大肠菌群的测定等。
考虑到实验内容较多,实验学时有限的实情,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对实验课的教学内容和顺序进行了合理的整合及安排。调整后的顺序为:(1) 培养基的制备和灭菌(包括玻璃器皿清洗包扎、无菌水及棉塞的制作);(2) 微生物的接种、分离纯化、培养及无菌操作技术(包括固体菌落形态及液体发酵形态的观察、菌种的保藏技术);(3) 微生物的染色制片技术及基本形态的观察(包括显微镜的使用及微生物的显微计数);(4) 细菌生理生化实验;(5) 食品中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的测定(包括样品检验结果的报告方法)等。
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往往是实验指导教师在实验课前花费大量的精力把所有材料都准备好,学生只是在上实验课时在教师指导下按实验内容做一遍,学生自己没有动手完成实验的全过程,印象不深,所学知识不连贯,实际应用能力较差。实验的内容整合调整后,使原来孤立的、不连续的实验形成一个连续的整体,前一个实验的完成即是对后一个实验的准备,这样不仅使实验课的教学内容得到了保证,而且使实验安排更紧凑和前后连贯,实验的大部分过程均由学生自己准备、自己完成,大大增加了学生独立动手操作的机会,有利于他们系统掌握“食品微生物学”实验的方法和技能。同时这种组合也减轻了实验指导教师的准备量,使教师能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实验教学的改进和科研上。
以上这些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通常以验证性实验为主,旨在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微生物学实验知识和操作技能,却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实际应用能力往往较差。而综合性实验的开设,侧重于训练学生对学习过的微生物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其具体时间通常安排在课程结束后的教学实习周。实验内容包括样品中枯草芽孢杆菌的分离与鉴定,泡菜自然发酵过程中菌群的演替,家乡传统发酵肉制品中微生物的分离与鉴定等。例如,通过样品中枯草芽孢杆菌的分离与鉴定实验,让学生建立起从文献查阅、试验设计、无菌采样、菌种的分离、纯化、培养、鉴定到保藏等系统化的知识体系;锻炼了学生的综合操作技能,包括实验的设计,微生物培养基的制备和灭菌技术,微生物的接种、分离纯化、培养及无菌操作技术,微生物菌种的选育和鉴定技术,及菌种的活化与保藏技术等;初步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为他们独立完成毕业论文和毕业后尽快胜任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电化教学和教师示范操作相结合,努力提高实验效果
传统的实验教学通常是实验指导教师在讲台上先将关键步骤演示操作一遍,然后学生再分组实验。但是在教师演示时,由于学生在不同角度观看到的结果不一致,在后面的甚至于看不清楚,往往影响学生对整个实验过程的理解和对规范的微生物操作技术的掌握。此时我们可采取电化教学和教师示范操作相结合的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规范性,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教学效果。例如,事先将实验内容拍摄成录像,或购买现成的录像带,上课时先播放录像,这样可使实验教学不再受到时空的限制,将有关的实验操作过程和实验现象全部展现在学生面前,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看清楚实验操作的每一个步骤;关键步骤可重复回放,加深学生的印象。
实验中,要巡回检查,随时观察学生操作中可能发生或正在发生的问题。对于发现的问题,教师不仅要从理论上加以分析,找出问题所在,而且要亲自动手示范及时纠正。同时要求学生重视每个细小的操作环节,做到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和科学的态度。[1-3]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将用过的物品清洗干净,摆放归位,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每次实验结束,教师要及时认真地批阅实验报告,并给出相应的评语。在下一次实验开始之前,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验报告撰写情况对上一个实验集中进行分析讲评,指出实验操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好的做法及经验、改进的措施,以便学生能及时获得反馈信息、总结经验教训。学期末,学生要对实验课的教学情况单独进行网上评价,再由教务处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该方法可以使实验指导教师在以后的实验教学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三、优化考核制度,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
实验课的考核机制是上好实验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往,学生的实验课成绩大多根据实验报告的质量进行评定,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容易造成学生不重视实验的操作过程,只注重实验报告的撰写规范,甚至出现个别学生不上实验课,将他人的报告抄袭一下也能得高分的现象,学生的实验兴趣不高。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进而使学生真正掌握“食品微生物学”最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我们对实验课的考核方式进行了优化。考核内容细分为实验课出勤率、预习情况、实验过程的操作情况、课堂提问情况、实验后清洁情况、实验报告成绩等,最后将各部分加权评定即为该学生的实验成绩,以此全面客观评价学生的实验情况。事实证明,通过这种综合考核,既体现了实验成绩评定的公平合理性,又提高了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及重视程度,促进了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
在今后的实验教学当中,我们计划尝试在学期末对学生逐个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课程实验的所有内容,考核方式采取抽题的方式,以考查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主,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实验的重视程度。[4]
四、实验课教学改革的效果和体会
实践表明,“食品微生物学”实验的教学改革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通过这些改革措施,使学生认识到了实验课的重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基本掌握了从事食品微生物研究所需的基本实验方法和技能,学生在毕业实习中上手很快;许多学生在校时就顺利通过了食品检验员的资格考试,为他们的就业增加了筹码;学生毕业后在单位的微生物检验岗位都能够独当一面,迅速成为生产一线的技术骨干。这些可喜的反馈无疑是对我们教学改革的肯定,也为相关课程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1]刘慧,李红艳.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4,21(3):80-84.
[2]田洪涛,贾英民,张柏林,等.食品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改革初探[J].微生物学通报,2002,29(3):102-104.
[3]李铁晶,陈智斌,冯一兵.食品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改革的探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2):73-74.
[4]刘敬勇,等.环境类本科专业环境微生物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52-155.
(责任编辑:刘辉)
关键词: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作者简介:冯美琴 (1975-),女,江苏如东人,金陵科技学院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讲师,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博士研究生,(江苏 南京 210095)主要研究方向:食品微生物与生物技术。(江苏 南京 210038)
“食品微生物学”作为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而“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纽带,对该门课程的整个教学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金陵科技学院“食品微生物学”总学时数56学时,其中,理论课40学时,实验课16学时。在实验课学时数有限,教学内容多,学科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对实验课教学进行改革势在必行。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食品微生物学”的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和尝试。
一、整合实验内容,合理安排实验顺序
我们将“食品微生物学”实验分解为课程实验和综合实验两大部分。课程实验即微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技术,综合实验即要求学生将所学基本技术连贯起来应用于某一具体的实验项目的解决。
微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技术在“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内容中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掌握这些基本的实验技能,能为学生独立实验和未来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传统的“食品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的顺序基本上是按理论教学内容的顺序安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显微镜的使用;(2)观察微生物的基本方法,包括各种制片和染色技术;(3)培养基的制备和灭菌;(4)微生物的接种、分离纯化、培养及无菌操作技术;(5)微生物的显微计数与平板菌落计数;(6)细菌生理生化实验;(7)食品中细菌总数的测定;(8)食品中大肠菌群的测定等。
考虑到实验内容较多,实验学时有限的实情,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对实验课的教学内容和顺序进行了合理的整合及安排。调整后的顺序为:(1) 培养基的制备和灭菌(包括玻璃器皿清洗包扎、无菌水及棉塞的制作);(2) 微生物的接种、分离纯化、培养及无菌操作技术(包括固体菌落形态及液体发酵形态的观察、菌种的保藏技术);(3) 微生物的染色制片技术及基本形态的观察(包括显微镜的使用及微生物的显微计数);(4) 细菌生理生化实验;(5) 食品中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的测定(包括样品检验结果的报告方法)等。
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往往是实验指导教师在实验课前花费大量的精力把所有材料都准备好,学生只是在上实验课时在教师指导下按实验内容做一遍,学生自己没有动手完成实验的全过程,印象不深,所学知识不连贯,实际应用能力较差。实验的内容整合调整后,使原来孤立的、不连续的实验形成一个连续的整体,前一个实验的完成即是对后一个实验的准备,这样不仅使实验课的教学内容得到了保证,而且使实验安排更紧凑和前后连贯,实验的大部分过程均由学生自己准备、自己完成,大大增加了学生独立动手操作的机会,有利于他们系统掌握“食品微生物学”实验的方法和技能。同时这种组合也减轻了实验指导教师的准备量,使教师能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实验教学的改进和科研上。
以上这些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通常以验证性实验为主,旨在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微生物学实验知识和操作技能,却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实际应用能力往往较差。而综合性实验的开设,侧重于训练学生对学习过的微生物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其具体时间通常安排在课程结束后的教学实习周。实验内容包括样品中枯草芽孢杆菌的分离与鉴定,泡菜自然发酵过程中菌群的演替,家乡传统发酵肉制品中微生物的分离与鉴定等。例如,通过样品中枯草芽孢杆菌的分离与鉴定实验,让学生建立起从文献查阅、试验设计、无菌采样、菌种的分离、纯化、培养、鉴定到保藏等系统化的知识体系;锻炼了学生的综合操作技能,包括实验的设计,微生物培养基的制备和灭菌技术,微生物的接种、分离纯化、培养及无菌操作技术,微生物菌种的选育和鉴定技术,及菌种的活化与保藏技术等;初步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为他们独立完成毕业论文和毕业后尽快胜任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电化教学和教师示范操作相结合,努力提高实验效果
传统的实验教学通常是实验指导教师在讲台上先将关键步骤演示操作一遍,然后学生再分组实验。但是在教师演示时,由于学生在不同角度观看到的结果不一致,在后面的甚至于看不清楚,往往影响学生对整个实验过程的理解和对规范的微生物操作技术的掌握。此时我们可采取电化教学和教师示范操作相结合的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规范性,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教学效果。例如,事先将实验内容拍摄成录像,或购买现成的录像带,上课时先播放录像,这样可使实验教学不再受到时空的限制,将有关的实验操作过程和实验现象全部展现在学生面前,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看清楚实验操作的每一个步骤;关键步骤可重复回放,加深学生的印象。
实验中,要巡回检查,随时观察学生操作中可能发生或正在发生的问题。对于发现的问题,教师不仅要从理论上加以分析,找出问题所在,而且要亲自动手示范及时纠正。同时要求学生重视每个细小的操作环节,做到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和科学的态度。[1-3]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将用过的物品清洗干净,摆放归位,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每次实验结束,教师要及时认真地批阅实验报告,并给出相应的评语。在下一次实验开始之前,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验报告撰写情况对上一个实验集中进行分析讲评,指出实验操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好的做法及经验、改进的措施,以便学生能及时获得反馈信息、总结经验教训。学期末,学生要对实验课的教学情况单独进行网上评价,再由教务处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该方法可以使实验指导教师在以后的实验教学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三、优化考核制度,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
实验课的考核机制是上好实验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往,学生的实验课成绩大多根据实验报告的质量进行评定,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容易造成学生不重视实验的操作过程,只注重实验报告的撰写规范,甚至出现个别学生不上实验课,将他人的报告抄袭一下也能得高分的现象,学生的实验兴趣不高。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进而使学生真正掌握“食品微生物学”最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我们对实验课的考核方式进行了优化。考核内容细分为实验课出勤率、预习情况、实验过程的操作情况、课堂提问情况、实验后清洁情况、实验报告成绩等,最后将各部分加权评定即为该学生的实验成绩,以此全面客观评价学生的实验情况。事实证明,通过这种综合考核,既体现了实验成绩评定的公平合理性,又提高了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及重视程度,促进了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
在今后的实验教学当中,我们计划尝试在学期末对学生逐个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课程实验的所有内容,考核方式采取抽题的方式,以考查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主,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实验的重视程度。[4]
四、实验课教学改革的效果和体会
实践表明,“食品微生物学”实验的教学改革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通过这些改革措施,使学生认识到了实验课的重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基本掌握了从事食品微生物研究所需的基本实验方法和技能,学生在毕业实习中上手很快;许多学生在校时就顺利通过了食品检验员的资格考试,为他们的就业增加了筹码;学生毕业后在单位的微生物检验岗位都能够独当一面,迅速成为生产一线的技术骨干。这些可喜的反馈无疑是对我们教学改革的肯定,也为相关课程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1]刘慧,李红艳.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4,21(3):80-84.
[2]田洪涛,贾英民,张柏林,等.食品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改革初探[J].微生物学通报,2002,29(3):102-104.
[3]李铁晶,陈智斌,冯一兵.食品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改革的探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2):73-74.
[4]刘敬勇,等.环境类本科专业环境微生物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52-155.
(责任编辑:刘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