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预设”中“生成”课堂展示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zhongfeng32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因此,“生成”不仅作为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一种理念和具体的教学手段,能起到启发学生智慧、师生共建知识的作用。而且,“生成”也成了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评价的重要依据之一。
  当杜朗口式的“课堂风暴”席卷全国,引发新一轮课改探究热潮时,众多的语文教学工作者一直对充分强调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为标志的“课堂展示”这一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心存怀疑。其中,质疑最多的就是:这样的“课堂展示”充分强调了“预设”,还有“生成”吗?这与新课程课堂教学理念一致吗?
  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照样可以实现“预设”与“生成”有机统一。从某种程度而言,课堂展示的精彩,其实就是在充分“预设”中“生成”的精彩。下面,本人就结合《七颗钻石》一文中的一个主要课堂展示片段来谈谈自己的做法与理解。
  
   一.课堂实录呈现:
  
  ……
  代表4:我们小组有一个疑问,既然爱心的伟大使水罐发生了神奇的变化,那么为什么不一下子就“涌出一股巨大的清澈而新鲜的水流”呢?上帝既然是仁慈的,可为什么又舍得小姑娘累倒在地上呢?
  (班上哄堂大笑,老师插话)
  老师:这个问题很有趣,我们先请小组展示的同学上位,其他的同学先来一齐思考一下?
  (小组展示的四位学生上位,学生思考)
  老师:谁来说一说?
  学生甲:如果一下子就涌出水流,就没有这篇童话了,童话的特点是情节离奇曲折,引人入胜。
  学生乙:这是为了突出众多的爱心,才会有这样一个神奇的变化。
  老师:刚才两位发言都有价值,下面请同学梳理一下文中写了哪些爱。(学生自由回答,老师板书:小姑娘对母亲的爱;母亲对小姑娘的爱;小姑娘对小狗的爱;小姑娘对过路人的爱)
  老师:请同学们再来想一想,这些爱谁给你的感受最深?为什么?请四人小组讨论并做好展示准备。
  (四人小组讨论后,展示小组四人上台)
  组长:我们小组一致认为,文中的四种爱是有区别的,给我们感触最深的应该是小姑娘对小狗与过路人的爱。
  学生1:下面由我来分析一下,课文中母女之间的爱是人的天性,这是血缘关系所天生带来的一种爱,我们刚刚学过《母狼的智慧》一文,母狼也是爱小狼的,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当小狼懂事后,也一定是爱母狼的。而小姑娘对小狗与过路人的爱则是爱的升华。
  老师:分析得很有道理,那可不可以把有关的小狗与过路人的故事情节颠倒一下?
  学生2:不可以,请同学看课文中的句子“小姑娘往手掌里倒了一点水”,这是给小狗的,意味着还有更多的水是留给母亲的;而“把水罐递给了这过路人”则意味着把所有的水都给了过路人,给的量是不一样的。
  老师:你能结合文中具体的语句分析很好,但是老师要问的是,仅仅是量上的多少的原因吗?
  学生2:其实木罐的变化呈现出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的变化过程。
  学生3(急上):因此,我认为文中的爱也是有程度的区分的,给了过路人后,就意味着小姑娘与母亲就得焦渴而死,这是爱的最高境界。课文的第一节已经告诉我们答案。
  组长:下面由我来总结一下小组的发言情况。作者之所以安排故事情节,除了因为是童话的特点之外,更主要的是由于文章主题的需要,在这篇课文中作者表现的爱是有层次的,水罐之所以发生由低到高的变化,完全是由爱的境界层次决定的。
  老师:是啊!爱己、爱亲人是一切动物的天性,这是连老母鸡都会做的事情,这是小爱;在爱自己的同时,去爱别人,去爱动物,这是博爱,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所在;而能在万分危急的关头,舍弃自己去爱别人,这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啊!这是大爱,这是最高境界的爱。世间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爱,才会变得更加地温暖!同学们能举一些事例吗?
  ……
  
  二.反思:
  
  本堂课的中心环节为课堂展示,在学生展示的基础上形成班级互动,在老师的纠正、点拨与追问后,使得课堂的教学“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向纵深推进,可谓精彩纷呈,高潮迭起。纵观整堂课,之所以能有这样的高效果,是因为教师在注重“预设”的基础上,有机地引导“生成”,课堂的精彩实际上就是在“预设”中“生成”的精彩。
  (一)留白:创造了生成的空间
   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是天生的一对矛盾共同体,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理想的课堂应是两者的相辅相承,促使教学行为向纵深发展。但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往往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过多强调了自己的“预设”,使所有的教学行为都在教师的“预设”下有条不紊地进行。尤其在以课堂展示为主要教学行为的课堂中,教师更是注重“预设”,认为精心“预设”,精致管理,才能达到精彩的课堂效果。所以,所有“预设”的问题指向明确,细致入微,甚至连思考的方式,答题的步骤,答案的来源都进行了明确而必要的规定与指导。孰不知,这样的“预设”束缚了学生“生成”的空间与思维。在这样的“预设”下学生怎么迸发出智慧的火花,“生成”出有价值的问题呢?
  因此,笔者认为,要想使课堂展示中能有好的“生成”,教者必须在“预设”问题时,留下大量的空间。这里的“空间”一是指问题设计的容量要空阔,二是指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角度可以多样。只有在这样的一个“空间”里,学生才可以“天马行空”、“率性而为”。这就好比中国山水画的“留白”艺术一样,给人无穷无尽的想像与理解的空间。
  比如教学中的创新问题:“试着从某一角度谈自己的收获或认识。”这里的某一角度也是一种泛化,不具体,没有加任何的限制与束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能力与特长从任意一方面来理解。所以才有了有的同学联系作者的特殊成长经历来理解主题,而有的同学却从质疑文章的结构安排,进而生成了“爱的境界”这一非常有价值的话题。
  (二)要求:决定了生成的质量
  高效的语文课堂,追求的不是无目的的“生成”,更不是信手由缰地任学生自由发挥的“生成”。而课堂展示虽然在最大程度上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性,但最大弊端就是学生展示时的个人主观色彩太浓。因为学生学习基础与学习能力的水平不一,就会出现展示上面的偏差,有的是脱离文本信口开河,有的是周而复始地低水平地展示,甚至会出现完全偏离教学要求的“胡言乱语”。展示小组发言的质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进度,也就决定着课堂展示时能否产生“生成”,“生成”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因此,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展示准备提出相应的要求就显得非常必要。
  比如在《七颗钻石》教学中,指导学生赏析有关体现爱心的句子时,笔者提出的要求是“结合内容,言之有物,不牵强,并且能让学生理解、接受”。这里的要求有二:一是分析时结合内容,言之有物,这是在赏析句子方法上提出的要求;二是让学生理解、接受,这是发言效果上提出的要求。因此,在这样的要求下,学生展示时才保证了发言的质量。进而在发言时,才生成了“感情朗读”、“总结写法”等实在高效的教学环节,这是我备课时并没有想到的。
  (三)追问:使得精彩成为现实
  在展示时,教师退到了幕后,讲台真正地给了学生。但这并非意味着老师在课堂展示上的“零作为”。教师要在更高层面上把握课堂动向,适时地把学生分散展示的学习内容加以整合,给全班以整体的感观;适时地有意识地发现问题进行“拨乱返正”,加强规范。同时,敏锐地发现有价值的“生成”时,恰当追问,引发思考,形成探究,使精彩成为现实。
  在《七颗钻石》一文的课堂展示中,最大的精彩应该是学生对“爱的层次”分析。在众多的教学设计中,包括配套的语文教参中,本课的中心就是指导学生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忽略了“木罐的变化有一个由低级向高级变化”这一文本中的事实对爱心的分析是模糊的。因此,当学生提出“爱的伟大使水罐发生了神奇的变化,那么为什么不一下子就‘涌出一股巨大的清澈而新鲜的水流’呢?上帝既然是仁慈的,为什么又舍得小姑娘累倒在地上呢”这一疑问时,我立即敏感地捕捉到这一问题的价值。立即让全部同学思考,在梳理文中写了哪些爱的基础上,通过“这些爱谁给你的感受最深”“仅仅是量上的多少的原因吗”等问题的追问,引导学生理解“爱的最高境界是舍己爱人”,既解决了学生提出的问题,又指导学生认识了爱的内涵,明白了作者写作上面的匠心独运和作者的写作目的,感触作品的深厚内蕴。
  总之,在以课堂展示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堂模式中,教者只要在“预设”中注重“留白”,对“预设”提出“要求”,并注重发挥教师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这样的课堂依然是精彩的,依然体现着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在更大的空间上追求着、实现着高效语文课堂的价值。
  
  杨权应,教师,现居江苏宝应。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