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在大力加强对古建筑、古文物等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的同时,文化遗产的另一个组成部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也提上了议事日程,扬州清曲正是这样一种拥有悠久历史、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考察扬州清曲的兴衰史,我们不难发现,如不善加保护,很多生动活泼的民间口头艺术都将湮没无闻,这值得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份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清曲最早起源于民歌、民谣、俚曲,而从扬州清曲形成区域特色且具有独特表现形式方面看,可将其概括为“孕育于元、形成于明、兴盛于清”,在清康乾年间清曲逐渐发展到了最兴盛的地步。这个时期,扬州“小曲”(即清曲)无论是在伴奏乐器、音乐曲牌,还是在曲目唱工、流行地域诸方面,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甚至在昆曲的故乡苏州,其影响也压倒了“大曲”(即昆曲)。其间,出现了“善为新声”的黎殿臣、发明“敲瓦碟”的郑玉本、创作[小郎儿曲]的佚名乞儿等一批闻名遐迩的清曲艺人。
清曲的艺术特征可概括为:从演唱形式看,有单支曲单唱、对唱,且演唱带有一定故事情节的大、小套曲,有独具艺术个性的音乐曲牌,有丝弦弹拨乐器等伴奏,有内容丰富多彩的曲目、唱本等,这一形式沿袭至今;在不同风格、数目繁多的曲牌中,为了按照曲文的需求,恰当地把曲牌连缀在一起,使之多而不乱、浑然一体,清曲艺人在“排调”(曲牌的安排、连接)的运用上非常讲究,扬州清曲正是在这方面彰显了其精巧奇妙、鬼斧神工。如《王道士拿妖》一曲,使用了二十支曲牌。《九腔十八调》中仅有三十九句唱词,就用了十八支曲牌;扬州清曲艺人歌唱水平都很高,清曲是“清唱”的,坐唱,不化装,无表演动作,以唱为主。清曲老艺人说,唱曲要“以声传情、以声代色”。缠绵细腻、粗矿豪放、舒缓咏叹、诙谐逗趣全靠唱者情之所致,畅抒胸怀;扬州清曲的伴奏也有独特的风格,以弦乐为主,常用的乐器有四胡、二胡、琵琶、扬琴、小碟子、檀板,也曾用过洞箫、酒杯等。瓦碟和酒杯是扬州清曲特殊的伴奏乐器。正是由于上述原因,使清曲具备了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成为传统民间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也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份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处境堪忧的演出和传承现状
考察扬州清曲目前的演出和传承现状,是令人担忧的,这可以从下面三方面看出来:
一看队伍。扬州清曲目前已无专业演出团体和专业演出人员。改革开放初期,在扬州、上海尚各有一支二三十人的、以自娱为主的曲友队伍,现在上海的团体由于人员老化和城市动迁等原因,已经基本处于解体状态。扬州由极少数原清曲骨干加上扬剧、评弹艺人组成的队伍,仍在扬州园林、景点偶有应景式的演唱活动,但也已经没有固定地点、固定人员的正式演出。镇江以往也曾是清曲艺人的集聚地之一,现在清曲演唱几乎绝迹。从听众队伍及社会影响看,据说当年扬州处处可闻小曲声,节日、庙会时节,唱船经小秦淮河、瘦西湖,众舟尾随,观听者夹岸。如今,不知扬州清曲为何物者十之八九。
二看艺术。历史上扬州清曲曲调新颖、雅俗共赏、人才辈出。经过一代代清曲大家呕心沥血,创造、整理出许多曲牌、曲目,大大丰富、提高了清曲的演唱技艺,提升了清曲的艺术层次和欣赏品位。很多流传至今的的明清经典作品,堪称中国音乐、曲艺历史的“活化石”,对于中国音乐发展史、中国曲艺发展史,以及中国俗曲文学史的研究都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面对前人留下的遗产,今人不仅难在艺术上有所创新,超越其成就,也没有很好地解读和还原他们留下的宝贵资源,很多清曲曲目残缺、唱法遭篡改,诚如一些老艺人说的:“扬州清曲虽未失传,但有些失真”。
三看保护。建国后,党和政府对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十分重视,从上世纪50年代起,我国文化行政部门就开始进行民间艺术的抢救、挖掘、整理工作,其时,扬州清曲就得到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专家们的重视,委派章鸣先生三次专程来扬州采风,并撰写了资料翔实的《“扬州清曲”采访报告》一书。1979年以来,文化部、国家民委、中国文联等部门又组织开展了工程浩大,历时二十余年的《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国民间曲艺志》等十大文学集成志书的编纂工作,扬州清曲作为音乐曲艺类重点项目也列入其中。应该说,很多文化工作者为抢救、保护和宣传推介扬州清曲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但我们也看到,扬州清曲的生存已岌岌可危,我们引以为豪的扬州清曲的丰厚遗存大多是建国初期,从老艺人口中“抢”过来的,随着一批老艺人或去世或年事已高,扬州清曲的保护、传承和整理工作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渐渐陷入停顿,一些重要的资料也散落各地,给扬州清曲的进一步研究和整理带来了十分不利的影响。
统一认识,加强保护,让清音雅韵流传千古
加强对扬州清曲的保护和抢救刻不容缓,这既事关清曲自身的存亡,也是国家实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紧迫需要。那么,当前如何对扬州清曲实施抢救性保护呢?笔者认为:
首先,必须消除一些模糊认识,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历史价值与存在价值的关系。扬州清曲经过历代清曲大家艰辛传承、创新、发展,使原先社会流行的俗曲民歌升华为有一定艺术规范和鲜明艺术个性、具备很强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的曲种,其历史价值不容否认。但鉴于扬州清曲的衰微已经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历程,一些人认为它除了作为历史“遗迹”之外,没有再恢复存在的意义,这种看法显然是不对的。扬州清曲是一种心口相承的口头艺术,是中国音乐、曲艺历史的“活化石”,因此,必须立体地“活着”给后人看,仅仅靠一些历史资料、图片,是不足以反映其本质特征和真实面貌的。二是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扬州清曲在继承与创新上是内在统一的,讲继承,并不意味着对传统的东西只能“原封不动”、“秋毫无犯”。革新一向是扬州清曲的传统,一部清曲发展史,就是不断改革的历史。从清代“善为新声”的黎殿臣,到“以两象箸敲瓦蝶作声”与“琴瑟相和”的郑玉本等等,他们都对清曲的改革提高作出了贡献。三是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扬州清曲已经成为我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省级首批试点单位,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也获得了成功,应该说,面临大好的发展形势,但是,我们也要根据现实可能审时度势,来决定扬州清曲下一步的发展目标。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总的原则是“保护为主,合理开发,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因此,当务之急是对扬州清曲实施抢救性保护,力争比较全面、完整地继承扬州清曲遗产,在此基础上再有步骤地做好恢复和发展工作。
其次,对扬州清曲的抢救和保护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要成立相关组织和机构。由扬州市委、市政府相关部门成立“扬州清曲保护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协调、处理扬州清曲保护的相关工作。成立“扬州清曲研究会”,充分发挥民间组织在清曲挖掘、研究、传承方面的积极作用;文化部门加强研究,通过法律程序抓紧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以便从法律政策上保障扬州清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能长期有效地开展;加大对扬州清曲保护经费的投入。按照与省政府签订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目标责任书》要求,地方财政在五到十年内逐年按比例投入一定的经费。同时,积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清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领域;创建“扬州清曲传习所”,进行规范、正常的教学、传承活动;开展海内外艺术交流活动,进一步扩大扬州清曲的影响;通过出版、制作扬州清曲书刊、音像制品等,结合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向社会广泛推介扬州清曲,让扬州清曲的清音雅韵流传千古。
责任编辑:尤健
一份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清曲最早起源于民歌、民谣、俚曲,而从扬州清曲形成区域特色且具有独特表现形式方面看,可将其概括为“孕育于元、形成于明、兴盛于清”,在清康乾年间清曲逐渐发展到了最兴盛的地步。这个时期,扬州“小曲”(即清曲)无论是在伴奏乐器、音乐曲牌,还是在曲目唱工、流行地域诸方面,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甚至在昆曲的故乡苏州,其影响也压倒了“大曲”(即昆曲)。其间,出现了“善为新声”的黎殿臣、发明“敲瓦碟”的郑玉本、创作[小郎儿曲]的佚名乞儿等一批闻名遐迩的清曲艺人。
清曲的艺术特征可概括为:从演唱形式看,有单支曲单唱、对唱,且演唱带有一定故事情节的大、小套曲,有独具艺术个性的音乐曲牌,有丝弦弹拨乐器等伴奏,有内容丰富多彩的曲目、唱本等,这一形式沿袭至今;在不同风格、数目繁多的曲牌中,为了按照曲文的需求,恰当地把曲牌连缀在一起,使之多而不乱、浑然一体,清曲艺人在“排调”(曲牌的安排、连接)的运用上非常讲究,扬州清曲正是在这方面彰显了其精巧奇妙、鬼斧神工。如《王道士拿妖》一曲,使用了二十支曲牌。《九腔十八调》中仅有三十九句唱词,就用了十八支曲牌;扬州清曲艺人歌唱水平都很高,清曲是“清唱”的,坐唱,不化装,无表演动作,以唱为主。清曲老艺人说,唱曲要“以声传情、以声代色”。缠绵细腻、粗矿豪放、舒缓咏叹、诙谐逗趣全靠唱者情之所致,畅抒胸怀;扬州清曲的伴奏也有独特的风格,以弦乐为主,常用的乐器有四胡、二胡、琵琶、扬琴、小碟子、檀板,也曾用过洞箫、酒杯等。瓦碟和酒杯是扬州清曲特殊的伴奏乐器。正是由于上述原因,使清曲具备了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成为传统民间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也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份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处境堪忧的演出和传承现状
考察扬州清曲目前的演出和传承现状,是令人担忧的,这可以从下面三方面看出来:
一看队伍。扬州清曲目前已无专业演出团体和专业演出人员。改革开放初期,在扬州、上海尚各有一支二三十人的、以自娱为主的曲友队伍,现在上海的团体由于人员老化和城市动迁等原因,已经基本处于解体状态。扬州由极少数原清曲骨干加上扬剧、评弹艺人组成的队伍,仍在扬州园林、景点偶有应景式的演唱活动,但也已经没有固定地点、固定人员的正式演出。镇江以往也曾是清曲艺人的集聚地之一,现在清曲演唱几乎绝迹。从听众队伍及社会影响看,据说当年扬州处处可闻小曲声,节日、庙会时节,唱船经小秦淮河、瘦西湖,众舟尾随,观听者夹岸。如今,不知扬州清曲为何物者十之八九。
二看艺术。历史上扬州清曲曲调新颖、雅俗共赏、人才辈出。经过一代代清曲大家呕心沥血,创造、整理出许多曲牌、曲目,大大丰富、提高了清曲的演唱技艺,提升了清曲的艺术层次和欣赏品位。很多流传至今的的明清经典作品,堪称中国音乐、曲艺历史的“活化石”,对于中国音乐发展史、中国曲艺发展史,以及中国俗曲文学史的研究都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面对前人留下的遗产,今人不仅难在艺术上有所创新,超越其成就,也没有很好地解读和还原他们留下的宝贵资源,很多清曲曲目残缺、唱法遭篡改,诚如一些老艺人说的:“扬州清曲虽未失传,但有些失真”。
三看保护。建国后,党和政府对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十分重视,从上世纪50年代起,我国文化行政部门就开始进行民间艺术的抢救、挖掘、整理工作,其时,扬州清曲就得到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专家们的重视,委派章鸣先生三次专程来扬州采风,并撰写了资料翔实的《“扬州清曲”采访报告》一书。1979年以来,文化部、国家民委、中国文联等部门又组织开展了工程浩大,历时二十余年的《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国民间曲艺志》等十大文学集成志书的编纂工作,扬州清曲作为音乐曲艺类重点项目也列入其中。应该说,很多文化工作者为抢救、保护和宣传推介扬州清曲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但我们也看到,扬州清曲的生存已岌岌可危,我们引以为豪的扬州清曲的丰厚遗存大多是建国初期,从老艺人口中“抢”过来的,随着一批老艺人或去世或年事已高,扬州清曲的保护、传承和整理工作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渐渐陷入停顿,一些重要的资料也散落各地,给扬州清曲的进一步研究和整理带来了十分不利的影响。
统一认识,加强保护,让清音雅韵流传千古
加强对扬州清曲的保护和抢救刻不容缓,这既事关清曲自身的存亡,也是国家实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紧迫需要。那么,当前如何对扬州清曲实施抢救性保护呢?笔者认为:
首先,必须消除一些模糊认识,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历史价值与存在价值的关系。扬州清曲经过历代清曲大家艰辛传承、创新、发展,使原先社会流行的俗曲民歌升华为有一定艺术规范和鲜明艺术个性、具备很强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的曲种,其历史价值不容否认。但鉴于扬州清曲的衰微已经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历程,一些人认为它除了作为历史“遗迹”之外,没有再恢复存在的意义,这种看法显然是不对的。扬州清曲是一种心口相承的口头艺术,是中国音乐、曲艺历史的“活化石”,因此,必须立体地“活着”给后人看,仅仅靠一些历史资料、图片,是不足以反映其本质特征和真实面貌的。二是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扬州清曲在继承与创新上是内在统一的,讲继承,并不意味着对传统的东西只能“原封不动”、“秋毫无犯”。革新一向是扬州清曲的传统,一部清曲发展史,就是不断改革的历史。从清代“善为新声”的黎殿臣,到“以两象箸敲瓦蝶作声”与“琴瑟相和”的郑玉本等等,他们都对清曲的改革提高作出了贡献。三是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扬州清曲已经成为我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省级首批试点单位,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也获得了成功,应该说,面临大好的发展形势,但是,我们也要根据现实可能审时度势,来决定扬州清曲下一步的发展目标。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总的原则是“保护为主,合理开发,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因此,当务之急是对扬州清曲实施抢救性保护,力争比较全面、完整地继承扬州清曲遗产,在此基础上再有步骤地做好恢复和发展工作。
其次,对扬州清曲的抢救和保护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要成立相关组织和机构。由扬州市委、市政府相关部门成立“扬州清曲保护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协调、处理扬州清曲保护的相关工作。成立“扬州清曲研究会”,充分发挥民间组织在清曲挖掘、研究、传承方面的积极作用;文化部门加强研究,通过法律程序抓紧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以便从法律政策上保障扬州清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能长期有效地开展;加大对扬州清曲保护经费的投入。按照与省政府签订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目标责任书》要求,地方财政在五到十年内逐年按比例投入一定的经费。同时,积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清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领域;创建“扬州清曲传习所”,进行规范、正常的教学、传承活动;开展海内外艺术交流活动,进一步扩大扬州清曲的影响;通过出版、制作扬州清曲书刊、音像制品等,结合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向社会广泛推介扬州清曲,让扬州清曲的清音雅韵流传千古。
责任编辑:尤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