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次提到“非连续性文本”这一名词。对于许多老师来说,这个知识点还比较空白,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应注重链接生活,感受阅读需要;指向生活,培养阅读能力;设计文本,发展实践能力。
关键词: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策略
“非连续性文本”是国际PISA阅读素养测试项目之一,指由数据表格、图表和曲线图、图解文字、使用说明书、地图、目录等组成的文本。它的特点是直观、醒目、概括性强、易于比较。非连续性文本强调了与生活结合,使阅读成为提高生存能力的途径。那么,如何开展此类文本的教学呢?笔者进行了一些尝试,略有收获。
一、链接生活,感受阅读需要
“生活处处有语文”,怎样让学生感知非连续性文本,对非连续性文本产生阅读兴趣?笔者认为,老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非连续性文本,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它的重要性。学生一旦对这类文本感兴趣了,就会在生活当中主动寻找并阅读这些文本,从而提高学生解决生活当中实际遇到问题的能力。如选购图书时,对于大多数家长来说,他们只会带着孩子来到书店,然后告诉孩子:“你爱看什么书就买什么书。”而孩子来到书店面对如山的图书时,也只能迷茫地站在那里,无从下手。因此,我们可以教学生如何选书。随手拿一本课外书,翻到版权页,让学生聚焦“印刷”一栏:
2008年4月第1版2011年2月第16次印刷
从印刷次数来看,短短的3年时间这本书印刷了16次,说明这本书深受当代学生的喜爱,是一本比较畅销的书,可以放心购买。
学生通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就能实际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问题。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成就感,也使其学会了独立生存的能力。学生感受到这份需要,就会自然而然地喜欢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二、指向生活,培养阅读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提出:“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主要体现在获取、分析、评价信息。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它,必须从生活事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入手。
(1)速读,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阅读非连续性文本,主要在于提取关键信息。学生身边的亲人,都会出现吸烟现象,通过一则禁烟宣传片,引导学生认识吸烟危害。如一则禁烟宣传片内容是:全球大约每6秒就有1个吸烟者死亡。一个十几岁就开始吸烟并连续吸烟20年或更长时间的人,要比从不吸烟的人平均少活20~25年。学生快速提取关键信息,从以上信息认识到吸烟有害健康,并学会规劝身边的吸烟者。
(2)精读,培养学生分析信息的能力。从学生亲身经历的事件,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联系文本所提供的不同信息,对信息进行分析、理解,从而让学生判断作者的意图。
(3)研读,培养学生评价信息的能力。学生根据文本中找到的信息与其他知识,用自己的知识结构来评价文本中的观点。这就要求学生具有高水平的转换认知能力。如以《笏石中心小学五(2)班学生上网行为调查表》为例,引导学生读标题知道是“本班学生上网行为调查状况”,接着让学生看清分类、图例——纵轴“调查项目”、横轴“调查结果”。通过图表反映的问题,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从而评价学生上网行为恰当与否。
三、设计文本,发展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教师要善于设计一些非连续性文本,让我们的语文学习为生活服务。比如,在节假日时,一家人要坐公交车去凤凰山游玩,要求学生自行设计一条适合全家的游览线路和坐车路线图;感恩节、母亲节将至,为自己的爸妈设计一张独具特色的贺卡表达内心的感谢;根据他人的特点为其设计名片等。学生通过设计文本,学会了独自旅行,学会了表达情意,学会了热心地帮助他人,完完全全为生活服务的学习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非连续文本教学有利于加强语文学习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学生的能力。非连续性文本是一个具有广阔发展空间、值得探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万桂园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的培养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4(12).
关键词: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策略
“非连续性文本”是国际PISA阅读素养测试项目之一,指由数据表格、图表和曲线图、图解文字、使用说明书、地图、目录等组成的文本。它的特点是直观、醒目、概括性强、易于比较。非连续性文本强调了与生活结合,使阅读成为提高生存能力的途径。那么,如何开展此类文本的教学呢?笔者进行了一些尝试,略有收获。
一、链接生活,感受阅读需要
“生活处处有语文”,怎样让学生感知非连续性文本,对非连续性文本产生阅读兴趣?笔者认为,老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非连续性文本,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它的重要性。学生一旦对这类文本感兴趣了,就会在生活当中主动寻找并阅读这些文本,从而提高学生解决生活当中实际遇到问题的能力。如选购图书时,对于大多数家长来说,他们只会带着孩子来到书店,然后告诉孩子:“你爱看什么书就买什么书。”而孩子来到书店面对如山的图书时,也只能迷茫地站在那里,无从下手。因此,我们可以教学生如何选书。随手拿一本课外书,翻到版权页,让学生聚焦“印刷”一栏:
2008年4月第1版2011年2月第16次印刷
从印刷次数来看,短短的3年时间这本书印刷了16次,说明这本书深受当代学生的喜爱,是一本比较畅销的书,可以放心购买。
学生通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就能实际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问题。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成就感,也使其学会了独立生存的能力。学生感受到这份需要,就会自然而然地喜欢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二、指向生活,培养阅读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提出:“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主要体现在获取、分析、评价信息。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它,必须从生活事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入手。
(1)速读,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阅读非连续性文本,主要在于提取关键信息。学生身边的亲人,都会出现吸烟现象,通过一则禁烟宣传片,引导学生认识吸烟危害。如一则禁烟宣传片内容是:全球大约每6秒就有1个吸烟者死亡。一个十几岁就开始吸烟并连续吸烟20年或更长时间的人,要比从不吸烟的人平均少活20~25年。学生快速提取关键信息,从以上信息认识到吸烟有害健康,并学会规劝身边的吸烟者。
(2)精读,培养学生分析信息的能力。从学生亲身经历的事件,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联系文本所提供的不同信息,对信息进行分析、理解,从而让学生判断作者的意图。
(3)研读,培养学生评价信息的能力。学生根据文本中找到的信息与其他知识,用自己的知识结构来评价文本中的观点。这就要求学生具有高水平的转换认知能力。如以《笏石中心小学五(2)班学生上网行为调查表》为例,引导学生读标题知道是“本班学生上网行为调查状况”,接着让学生看清分类、图例——纵轴“调查项目”、横轴“调查结果”。通过图表反映的问题,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从而评价学生上网行为恰当与否。
三、设计文本,发展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教师要善于设计一些非连续性文本,让我们的语文学习为生活服务。比如,在节假日时,一家人要坐公交车去凤凰山游玩,要求学生自行设计一条适合全家的游览线路和坐车路线图;感恩节、母亲节将至,为自己的爸妈设计一张独具特色的贺卡表达内心的感谢;根据他人的特点为其设计名片等。学生通过设计文本,学会了独自旅行,学会了表达情意,学会了热心地帮助他人,完完全全为生活服务的学习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非连续文本教学有利于加强语文学习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学生的能力。非连续性文本是一个具有广阔发展空间、值得探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万桂园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的培养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