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针对地方高校在土建专业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中存在的问题,提炼出一套切合地方高校的“1 4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即以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为一个中心,以实践教学体系、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为四个基本点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并以笔者所在单位为案例作出补充说明,为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一种的新的思路。
关键词:地方高校;实践创新能力;土建专业;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1-0055-03
一、问题的提出
在《高等教育法》中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同时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积极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胡锦涛总书记2006年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是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更站在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对高等学校提出了历史性要求。地方高校在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办学历史短,经验不足。例如,把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割裂;盲目借鉴和照搬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模式;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尚未系统化、体系化等。就土建专业而言,毕业生主要是到建筑类企业和建设管理部门从事工程施工、工程管理、工程概预算、中小型工程设计等方面的工作。然而受多年传统观念的影响,地方高校土建类专业在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上普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实践教学观念滞后,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局限于几个实践教学环节设计;实践教学比重偏低,实践教学方法手段单一;校外实习中学生多限于参观实习,实习效果亟待提高等。土建类专业工作岗位的性质较其他专业相比表现出很强的实用性、实践性,因此怎样培养实践性、综合性、创新性的人才,符合“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地方高校办学定位,成为了地方高校土建专业建设的关键。
二、“1 4”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
本文在总结多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提出了“1 4”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1.模式内涵。①“1 4”模式就是以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为一个中心,实践教学体系、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为四个基本点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同时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心中实现基本技能层与综合应用能力层双渗透,在四个基本点中实现校内实验与校外实习,校内科技创新与校外社会实践双结合。②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中的实践能力提升是核心,在实施的层面上将认识实践教学体系、实习和生产实习、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四个基本点的内容贯穿起来,把各项实践活动凝聚在以创业和技能、科学研究为核心内容的创新能力上。模式的构建有利于把创新人才所应具备的智力要素和非智力要素连接为一个有机整体,形成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动态过程,最终实现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目标。③模式以学校制度制定、经费支持、学分制实施三项运行机制作为坚实保障。
2.构建原则。①以能力提升为核心。传统的能力结构强调知识、智力与运用的复合体系,创新能力则是智力结构、非智力结构的有机统一。“1 4”模式中的能力中心(以提升实践创新能力为中心)符合创新人才的要求,也充分体现了土建专业的技能性、实践性、应用性的本质特征。②以可操作性为重点。“1 4”模式打破了长期以来“两个课堂”相脱节的陈旧的人才培养模式,推翻了“两个课堂”在人才培养中的界限,将多种形式的课外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活动融为一体;有综合测评加分细则要求,有面向学生的具体实施方案,有学校多部门的配合,这也为推动新的人才培养方式的实施和运行提供了保障。
三、“1 4”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应用
1.围绕实践创新能力提升构造“1 4”培养模式。提高大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是高校推进教学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提高创新素质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土建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从总体上来说还显得比较低,具体表现在:部分学生缺乏实践创新的观念和欲望;缺乏实践创新的毅力;有实践创新意识但不善于利用;有实践创新热情但实践创新目标不明确;有灵感,但缺少实践创新技能等。因此亟待系统性改革和重建真正完善并适应时代发展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后续的四个基本点都是围绕实践创新能力提升这个中心而展开阐释。
2.着眼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这是本项目改革的重要基本点。实践教学体系这个有机整体由三个子系统组成:第一子系统是基本技能层,其功能是认识、了解、描述土木工程产品的内部结构和功能要求,内容包括工程制图大作业、规划类课程设计(房屋建筑学与规划、城市道路规划等)、测量实习等,时间为第一、二学年。第二子系统与第三子系统是综合应用能力层。第二子系统内容包括力学、工程材料、土力学、水力学及结构实验,2~3个结构课程设计,时间为第二、三学年,其功能是掌握工程材料性能、结构建模及结构分析设计方法,第三子系统内容包括结构检测、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时间为第四学年,功能则是掌握与实践土木工程的分析、设计、施工检测和控制方法。第一和第三子系统强化其综合意识和工程意识,解决好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在培养计划中可将课内各集中实践环节与科技创新实践、学科竞赛、课外社会实践等结合起来,开设创新性强的实践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课时分配需要点面结合,互为补充。以笔者所在单位土木工程专业为例,课堂教学课程设置分为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基础及专业理论平台、实践创新平台,在毕业总学分中所占比例分别为40%、37%、23%。实践教学体系分为:①基础实践(基本技术与素质训练),包括实验课、习题课、社会调查、认识实习;②专业实践(专业技术能力训练),包括课程教学实习、课程设计、专业调研、专业综合实践模块、科研活动和科研训练、课外及第二课堂活动(选修);③综合生产实践(综合运用能力训练),包括生产实习模块(必修与选修)、毕业论文(设计)、社会服务及其他方面的综合实习(选修)。从而将基本技能层与综合应用能力层相互贯穿、有效结合。 3.明确要求,加强考核,进行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改革。模式中的第二个基本点是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改革。可修订适用于土建类专业的、能有效培养学生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的生产实习大纲。生产实习实行以开放式为主,以学生需求为中心,制定实习计划,确定实习地点、实习内容,岗位指导老师写出评语,实习结束时完成实习鉴定与实习报告,回校后进行成果交流,开展实习小论文的竞赛,评定成绩,全程需要有实习指导老师的跟进负责。认识实习不仅可以在校外进行,也可以通过校内大平台实验中心和创新基地进行,生产实习可以通过巩固拓宽和发展校外实践基地,实施关键在于“建立激励机制、明确要求和加强考核”,有效地提高实习效果。笔者所在单位的毕业(生产)实习内容既符合专业要求,又考虑学生就业的需要,设计了不同的实习模块供学生选择。实习的方式改变过去完全由学校统一安排的做法,围绕提高实习的效率和培养学生能力,采取自主实习、在基地实习、参加科研项目、开发服务等多种实习方式,提高了实习的效果。学院成立的环球监理公司在校内外开展多项建筑工程监理等业务,为学生开展认识实习提供了便利;与校外多家施工企业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为生产实习提供了广泛平台。其认识实习内容丰富,包括民用建筑参观讲解、工地参观、专题讲座、参观建筑材料生产工艺、工业厂房参观、实习报告撰写。生产实习更强调亲身实践积累感性认识,包含施工组织设计、施工质量检查验收等一般内容,多次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多层砖混结构、单层工业厂房和高层结构等常见结构实习内容,还包括工程新技术总结、施工组织设计的专题总结等小专题内容。
4.课内课外相结合,以点促面,探索形式多样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是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以课程改革为切入点,营造氛围,逐层推进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如开展以“大学生科技文化节”、“大学生艺术节”、“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项目”等活动为主渠道的系列活动,营造浓厚的实践创新氛围,提高学生综合创新能力。将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纳入大学生综合测评考评体系中,作为评定奖学金、学生干部选拔、就业创业准备的参考依据;将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成果与科研项目挂钩,可作为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围绕科研项目让学生提出创新性课题和实施方案。同时鼓励教师参与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探索就是围绕一定的活动内容,指导学生通过实践分析、思考、讨论这一过程,调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所在单位在利用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促进学生实践能力提升方面组织有力,落实有效,取得了明显效果。一是以参加大型考赛为主要途径,引导学生优化知识结构,提升实践创新能力。以2010年为例,学生获得湖南省结构模型创作竞赛两个二等奖、湖南省力学竞赛一个二等奖,四个三等奖、湖南省测绘大赛二个二等奖、湖南省高校大学生数学竞赛(非专业组)二个二等奖等佳绩。二是以课外科技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为切入点,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培养实践创新意识。建筑文化节是具有明显专业特色,在校内有广泛知名度与群众参与基础的大型科技竞赛,其中较为突出的有结构模型竞赛、住宅方案设计大赛、CAD工程制图竞赛、工程测量竞赛等分项目,至今已成功举办四届。其他课外科技活动以2010年为例,学生踊跃报名参加校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得团体总分第二名,夺得优胜杯荣誉称号,其中特等奖4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4个,有20人次获得科技创新先进个人荣誉称号。三是鼓励学生参与学生科研项目及教师科研项目。2010年共有2项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立项,其中1项省级立项;参与教师科研项目人数达到41人。
5.奉献社会,增长才干,可持续性地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在学习期间走向社会,深入生产劳动第一线,识国情、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一系列物质与精神活动的总称。有效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也提高了其实践创新能力。这一基本点构建旨在丰富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大学生的载体,充分调动实践主体的积极性和优势。大学生通过社会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培养了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了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同时通过实践对所学专业的地位和作用产生了新的认识,增强了求知欲望,提高了专业学习热情,产生了新的理论创新点。仍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该学院2010年开展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是全国百个重点团队之一,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共有4人获湖南省社会实践优秀指导老师称号,10人获校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称号,9人获社会实践调研报告一等奖,15人获二等奖,21人获三等奖,25人获优胜奖。该学院的Surpass工作室自2007年成立以来,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建筑学专业知识持续为农村居民免费进行房屋设计,其先进事迹先后被《中国教育报》、湖南经济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全面报道,影响广泛,成效卓著。
“1 4”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强调在实践创新能力提升中实现基本技能层与综合应用能力层双渗透,在四个基本点中实现校内实验与校外实习,校内科技创新与校外社会实践双结合。实施过程中,在微观层面整合学生各类技能,进一步优化课程、专业和教学管理,积极探索建设学生科学实验中心、创业中心、实训中心,在实践总结和今后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完善此模式;在宏观层面上,需要强化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和实践能力在教育教学全过程全环节核心地位,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构建教学、科研、生产、培训为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平台,探索校企合作的有效机制,把以传授教材为主要目标变为以发展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确保地方高校土建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持续化、有序化,从而促进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一章总则第五条[EB/OL].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126linfo1
426.htm.
[2]胡锦涛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2006-06-05)[EB/OL].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4437672.htm.l.
[3]高新,田永清.加强学生个性化培养,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J].中国大学教学,2006,(9).
[4]蒋永生,邱洪兴.土建类专业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04,(1).
[5]李锦春.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7,(4).
[6]阳红珍,马细珍.地方院校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管理,2009,(6).
[7]王永利,史国栋,龚方红.浅谈工科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J].中国高等教育,2010,(19).
[8]孙珊,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运作实践与探索[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0,(9).
基金项目:本文受2011年湖南省教育厅教育科研规划立项课题资助【见湘教通(2011)315号文件】;本文受2012年湖南理工学院校级教改项目资助(编号:2012B09)
关键词:地方高校;实践创新能力;土建专业;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1-0055-03
一、问题的提出
在《高等教育法》中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同时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积极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胡锦涛总书记2006年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是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更站在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对高等学校提出了历史性要求。地方高校在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办学历史短,经验不足。例如,把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割裂;盲目借鉴和照搬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模式;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尚未系统化、体系化等。就土建专业而言,毕业生主要是到建筑类企业和建设管理部门从事工程施工、工程管理、工程概预算、中小型工程设计等方面的工作。然而受多年传统观念的影响,地方高校土建类专业在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上普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实践教学观念滞后,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局限于几个实践教学环节设计;实践教学比重偏低,实践教学方法手段单一;校外实习中学生多限于参观实习,实习效果亟待提高等。土建类专业工作岗位的性质较其他专业相比表现出很强的实用性、实践性,因此怎样培养实践性、综合性、创新性的人才,符合“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地方高校办学定位,成为了地方高校土建专业建设的关键。
二、“1 4”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
本文在总结多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提出了“1 4”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1.模式内涵。①“1 4”模式就是以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为一个中心,实践教学体系、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为四个基本点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同时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心中实现基本技能层与综合应用能力层双渗透,在四个基本点中实现校内实验与校外实习,校内科技创新与校外社会实践双结合。②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中的实践能力提升是核心,在实施的层面上将认识实践教学体系、实习和生产实习、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四个基本点的内容贯穿起来,把各项实践活动凝聚在以创业和技能、科学研究为核心内容的创新能力上。模式的构建有利于把创新人才所应具备的智力要素和非智力要素连接为一个有机整体,形成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动态过程,最终实现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目标。③模式以学校制度制定、经费支持、学分制实施三项运行机制作为坚实保障。
2.构建原则。①以能力提升为核心。传统的能力结构强调知识、智力与运用的复合体系,创新能力则是智力结构、非智力结构的有机统一。“1 4”模式中的能力中心(以提升实践创新能力为中心)符合创新人才的要求,也充分体现了土建专业的技能性、实践性、应用性的本质特征。②以可操作性为重点。“1 4”模式打破了长期以来“两个课堂”相脱节的陈旧的人才培养模式,推翻了“两个课堂”在人才培养中的界限,将多种形式的课外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活动融为一体;有综合测评加分细则要求,有面向学生的具体实施方案,有学校多部门的配合,这也为推动新的人才培养方式的实施和运行提供了保障。
三、“1 4”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应用
1.围绕实践创新能力提升构造“1 4”培养模式。提高大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是高校推进教学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提高创新素质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土建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从总体上来说还显得比较低,具体表现在:部分学生缺乏实践创新的观念和欲望;缺乏实践创新的毅力;有实践创新意识但不善于利用;有实践创新热情但实践创新目标不明确;有灵感,但缺少实践创新技能等。因此亟待系统性改革和重建真正完善并适应时代发展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后续的四个基本点都是围绕实践创新能力提升这个中心而展开阐释。
2.着眼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这是本项目改革的重要基本点。实践教学体系这个有机整体由三个子系统组成:第一子系统是基本技能层,其功能是认识、了解、描述土木工程产品的内部结构和功能要求,内容包括工程制图大作业、规划类课程设计(房屋建筑学与规划、城市道路规划等)、测量实习等,时间为第一、二学年。第二子系统与第三子系统是综合应用能力层。第二子系统内容包括力学、工程材料、土力学、水力学及结构实验,2~3个结构课程设计,时间为第二、三学年,其功能是掌握工程材料性能、结构建模及结构分析设计方法,第三子系统内容包括结构检测、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时间为第四学年,功能则是掌握与实践土木工程的分析、设计、施工检测和控制方法。第一和第三子系统强化其综合意识和工程意识,解决好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在培养计划中可将课内各集中实践环节与科技创新实践、学科竞赛、课外社会实践等结合起来,开设创新性强的实践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课时分配需要点面结合,互为补充。以笔者所在单位土木工程专业为例,课堂教学课程设置分为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基础及专业理论平台、实践创新平台,在毕业总学分中所占比例分别为40%、37%、23%。实践教学体系分为:①基础实践(基本技术与素质训练),包括实验课、习题课、社会调查、认识实习;②专业实践(专业技术能力训练),包括课程教学实习、课程设计、专业调研、专业综合实践模块、科研活动和科研训练、课外及第二课堂活动(选修);③综合生产实践(综合运用能力训练),包括生产实习模块(必修与选修)、毕业论文(设计)、社会服务及其他方面的综合实习(选修)。从而将基本技能层与综合应用能力层相互贯穿、有效结合。 3.明确要求,加强考核,进行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改革。模式中的第二个基本点是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改革。可修订适用于土建类专业的、能有效培养学生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的生产实习大纲。生产实习实行以开放式为主,以学生需求为中心,制定实习计划,确定实习地点、实习内容,岗位指导老师写出评语,实习结束时完成实习鉴定与实习报告,回校后进行成果交流,开展实习小论文的竞赛,评定成绩,全程需要有实习指导老师的跟进负责。认识实习不仅可以在校外进行,也可以通过校内大平台实验中心和创新基地进行,生产实习可以通过巩固拓宽和发展校外实践基地,实施关键在于“建立激励机制、明确要求和加强考核”,有效地提高实习效果。笔者所在单位的毕业(生产)实习内容既符合专业要求,又考虑学生就业的需要,设计了不同的实习模块供学生选择。实习的方式改变过去完全由学校统一安排的做法,围绕提高实习的效率和培养学生能力,采取自主实习、在基地实习、参加科研项目、开发服务等多种实习方式,提高了实习的效果。学院成立的环球监理公司在校内外开展多项建筑工程监理等业务,为学生开展认识实习提供了便利;与校外多家施工企业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为生产实习提供了广泛平台。其认识实习内容丰富,包括民用建筑参观讲解、工地参观、专题讲座、参观建筑材料生产工艺、工业厂房参观、实习报告撰写。生产实习更强调亲身实践积累感性认识,包含施工组织设计、施工质量检查验收等一般内容,多次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多层砖混结构、单层工业厂房和高层结构等常见结构实习内容,还包括工程新技术总结、施工组织设计的专题总结等小专题内容。
4.课内课外相结合,以点促面,探索形式多样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是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以课程改革为切入点,营造氛围,逐层推进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如开展以“大学生科技文化节”、“大学生艺术节”、“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项目”等活动为主渠道的系列活动,营造浓厚的实践创新氛围,提高学生综合创新能力。将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纳入大学生综合测评考评体系中,作为评定奖学金、学生干部选拔、就业创业准备的参考依据;将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成果与科研项目挂钩,可作为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围绕科研项目让学生提出创新性课题和实施方案。同时鼓励教师参与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探索就是围绕一定的活动内容,指导学生通过实践分析、思考、讨论这一过程,调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所在单位在利用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促进学生实践能力提升方面组织有力,落实有效,取得了明显效果。一是以参加大型考赛为主要途径,引导学生优化知识结构,提升实践创新能力。以2010年为例,学生获得湖南省结构模型创作竞赛两个二等奖、湖南省力学竞赛一个二等奖,四个三等奖、湖南省测绘大赛二个二等奖、湖南省高校大学生数学竞赛(非专业组)二个二等奖等佳绩。二是以课外科技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为切入点,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培养实践创新意识。建筑文化节是具有明显专业特色,在校内有广泛知名度与群众参与基础的大型科技竞赛,其中较为突出的有结构模型竞赛、住宅方案设计大赛、CAD工程制图竞赛、工程测量竞赛等分项目,至今已成功举办四届。其他课外科技活动以2010年为例,学生踊跃报名参加校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得团体总分第二名,夺得优胜杯荣誉称号,其中特等奖4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4个,有20人次获得科技创新先进个人荣誉称号。三是鼓励学生参与学生科研项目及教师科研项目。2010年共有2项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立项,其中1项省级立项;参与教师科研项目人数达到41人。
5.奉献社会,增长才干,可持续性地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在学习期间走向社会,深入生产劳动第一线,识国情、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一系列物质与精神活动的总称。有效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也提高了其实践创新能力。这一基本点构建旨在丰富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大学生的载体,充分调动实践主体的积极性和优势。大学生通过社会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培养了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了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同时通过实践对所学专业的地位和作用产生了新的认识,增强了求知欲望,提高了专业学习热情,产生了新的理论创新点。仍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该学院2010年开展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是全国百个重点团队之一,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共有4人获湖南省社会实践优秀指导老师称号,10人获校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称号,9人获社会实践调研报告一等奖,15人获二等奖,21人获三等奖,25人获优胜奖。该学院的Surpass工作室自2007年成立以来,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建筑学专业知识持续为农村居民免费进行房屋设计,其先进事迹先后被《中国教育报》、湖南经济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全面报道,影响广泛,成效卓著。
“1 4”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强调在实践创新能力提升中实现基本技能层与综合应用能力层双渗透,在四个基本点中实现校内实验与校外实习,校内科技创新与校外社会实践双结合。实施过程中,在微观层面整合学生各类技能,进一步优化课程、专业和教学管理,积极探索建设学生科学实验中心、创业中心、实训中心,在实践总结和今后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完善此模式;在宏观层面上,需要强化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和实践能力在教育教学全过程全环节核心地位,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构建教学、科研、生产、培训为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平台,探索校企合作的有效机制,把以传授教材为主要目标变为以发展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确保地方高校土建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持续化、有序化,从而促进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一章总则第五条[EB/OL].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126linfo1
426.htm.
[2]胡锦涛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2006-06-05)[EB/OL].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4437672.htm.l.
[3]高新,田永清.加强学生个性化培养,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J].中国大学教学,2006,(9).
[4]蒋永生,邱洪兴.土建类专业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04,(1).
[5]李锦春.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7,(4).
[6]阳红珍,马细珍.地方院校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管理,2009,(6).
[7]王永利,史国栋,龚方红.浅谈工科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J].中国高等教育,2010,(19).
[8]孙珊,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运作实践与探索[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0,(9).
基金项目:本文受2011年湖南省教育厅教育科研规划立项课题资助【见湘教通(2011)315号文件】;本文受2012年湖南理工学院校级教改项目资助(编号:2012B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