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安缦:现代主义演绎中式美学

来源 :中华民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56410029uoyuhao19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Anda小姐是一个地道的美国人,一下飞机,就急匆匆地打车找安缦酒店。但是,出租车司机开车在颐和园绕了一大圈,也没有找到安缦酒店。后来,性急的Anda小姐把电话打到了酒店,在服务人员的指点下,司机才把她送到了酒店。一进酒店,司机就傻了,他说他每天都在附近载客,却从来不知道有这个地方。或许在他看来,Anda小姐所要找的顶级酒店应该是类似于长安街上的那些高楼大厦,没想到会有如此不起眼的地方。
  
  低调方显奢华
  
  Anda小姐要找的安缦酒店位于颐和园旁边一条幽静的小路上。它是一座集中国古典建筑和宫廷风格于一体的“The resort”,全称是颐和安缦酒店,隶属于安缦居集团。安缦居集团是一家酒店管理集团,在全球共有19 家酒店。这一次,安缦开在了颐和园旁边,因此该酒店被称作颐和安缦。住在这里的人通过专设的通道进入颐和园,享受住店的尊崇。你可以清晨在昆明湖边漫步,打太极,也可以骑着酒店备好的自行车,享受一个人的颐和园。也许对于外国人而言,这里是难得的浪漫之地。酒店里边洋溢着中式低调、内敛的美感,很安静,很悠闲。虽然酒店的整体格调是谦虚的,但是休闲设施又是超一流的,SPA、普拉提、健身房、壁球、电影院、雪茄厅和红酒房,一应俱全。
  虽然远看不起眼,但是步入其中,你才会感觉到这家酒店的服务水准。在这里,客人和员工维持在1 对5的比例,以确保客人及时受到照顾。酒店服务生和客人之间的关系自然且流畅。你所感受的不是理所当然的服务,而是不着痕迹细致入微,丝毫不会感觉到普通酒店的那种距离感。
  大酒店就得有大酒店的态度,对于历史的尊重是颐和安缦的一贯态度。在远离都市中心的颐和园旁边开店,对任何一家投资商都是一种挑战。对此安缦是慎之又慎的,稍有不慎就有可能破坏原有的历史风貌,甚至影响到它的品牌声誉。在规划之处,安缦居就聘请了国内的古建专家对其进行指导,酒店的规划充分照顾到原有的地貌,房屋的高度也被严格地限定,同时还从国外聘请了专业的设计团队,负责酒店的室内设计。设计师们根据中国传统建筑的样式修缮了酒店内的百年老房,并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改扩建。他们还采取了“深挖”的方式,在主楼地下“挖”出了两层空间,分别设置了健身房、影剧院、游泳池、SPA和酒廊等。地上的宫廷建筑风格朴实,地下设施则摆脱了地面限制,体现了简约的现代主义风格,并且大量使用了石材和木材,使地下环境充满了返璞归真的自然气息。古城砖式样的墙壁和龟裂的木板,给人以沧桑的历史厚重感。值得一提的是,游泳池的用水是再回收利用的中水。另外,具有异国情调的设计也被引用进来,比如上粗下窄的棒槌状门把手,颇有东南亚风情,增添了酒店的异国情调。
  枣红色是酒店的主色调,比如枣红色的立柱,枣红色的屏风,甚至土黄色的木制家具在灯光的映衬下,也泛着淡淡的枣红色,朴实、庄重之中透着奢华。酒店内的家具大部分都是明式风格,也是低调的奢华。家具用上好的木料和木工,包括一些珍贵的楠木等,家具风格硬朗朴实,线条流畅。室内的装饰非常考究,地上铺着呈石青色的传统金砖,这种名贵砖石经过反复烧制并打磨而成,色泽光滑,透着华贵的味道。
  颐和安缦的设计是中国式的,表达的则是一种中国性的意向,是一座中国意向的住宅。设计师通过简约的现代主义手法表达,力图让酒店在功能上提供最大限度的满足,在审美上更好地契合酒店的地域性特色。
  
  大院套小院
  
  颐和安缦含蓄而低调的风格是建立在对周围环境尊重的基础上的,整体院落风格与颐和园相谐调。酒店内新建的建筑依照原址保留,据说旧建筑的大部分曾经是清代德和园大戏楼的戏班子排演的地方,餐厅则是大臣觐见慈禧太后的等候室。
  酒店改扩建部分仿照传统庭院修建,四合院、长廊和户外花园,无不充斥着中式美学。采用了北京的四合院形制。其实酒店内部的格局也是大四合院套小四合院,宛若私家园林,也吻合了安缦一贯推崇的住家风格。
  大堂/庭院酒廊、文化厅/图书室、池畔酒吧/雪茄吧、赏乐厅构成酒店内主要的轴线。住店的客人从东门(即正门)而入,首先通过由两头白玉石狮子把门的一个不起眼的大门,进门后看到的是传统的照壁,它可以循环酒店内部的“气”。然后,顺轴线依次进入。四合院最深处是一个荷花池,池中有戏台,天气晴好的时候,酒店会安排琵琶、古筝等传统乐器的演奏。整个环境的布置营造出残荷夜色良辰美景的景象,这也是酒店可以渲染的休假之所,意图使住店的客人忘记北京城的喧闹和浮躁。赏乐厅之后就是错落有致的四合院套房了,都是传统的庭院布局。位于西南角的御庭套房是颐和安缦的“总统套房”,据说一晚上的房价高达8888元人民币。
  由于经过了详细的规划论证,酒店占地2.8万多平方米的面积丝毫不会让步入其中的人感到单调,布局和谐统一。在这里,中式风格的设计都经过了现代主义的演绎,就连服务员的着装都一律是中式短褂。他们似乎没有高档酒店的那种“规制”,所有的服务好像是随意的,其目的就是让客人感觉到像在“家”里一样。
  中式元素的运用遍及酒店的每一个角落,泛着微光的烛台让人感觉温馨,墙上挂着的书法作品溢出缕缕书香,虽然外面车水马龙,可这里的宁静让来访者犹如进入世外桃源。文化厅的笔墨纸砚让客人们在享受的同时,又增加了体验感。酒店会经常安排书法家和剪纸艺人等在这里展示作品,并现场创作,让客人融入其中,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也许是颐和安缦聘请的设计团队来自于国外的原因,所以酒店在总体上呈现的是一种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式的感觉。也正是这个原因,西式设计手法才能毫无拘束地加以运用。比如酒店的窗户开口很大,在保证酒店中式元素的同时,让室内空间的采光和通风俱佳,另外窗门配上木质的卷帘,窗外的风景如水墨画中的渲染,若隐若现。所有这些元素的呈现,都是颐和安缦苛求的结果,目的是让客人找到“家”的情感回归,同时通过现代化的设施提供良好的功能化服务。
  
  挣钱术
  
  颐和安缦定位为城市度假村(cityresort),之所以如此定位是因为商务酒店在北京属于红海竞争,盈利空间不大,而度假村类型的酒店国内的酒店市场还比较缺乏,而且也符合安缦的战略定位,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City resort的酒店类型一般开在城市边缘地带,避开了城市的喧闹,其着重度假村的设计美感能够给城市人群提供身心轻松的场所。
  安缦的这个经营定位来自于20 年前,集团创办人Adrian Zecha在普吉岛买下了一块地。原本只打算当成私人别墅来使用,但是在使用过程中,发现朋友们都很喜欢,于是第一家安缦酒店就被设计成了City resort,并延续至今。
  为了让客人产生“家”的感觉,颐和安缦在每一个细节的设计上都下足了功夫,比如房间里不用一次性的小瓶装洗浴用品,而是把它们装在设计如葫芦般的瓶子里,葫芦瓶子,不但环保,而且寓意良好,像在家里洗浴一样。在这里,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酒店内的内部设施,比如餐馆、SPA、游泳池、商务中心等没有任何指示标志。这是酒店刻意为之的选择,目的是让客人感觉到像在家里一样。
  颐和安缦共有51个房间和套房,客房18间,套房33间,配有独特的木结构屏风窗和竹帘,并且房间之间由中式彩绘木制长廊相连。最小的房型为客房和四合院客房,最大的房型为套房。套房分三个等级:最大的一套为皇家套房,是一个完整独立的四合院,正房为主卧室和浴室,设有独立式铜铁裹身的浴缸,私人SPA。住在这里的客人随时都可以享受水疗服务和按摩。为了确保客人不被打扰,水疗师进出的边门被设计在不显眼的角落里。左右两侧的厢房属于私人宴会厅和办公室。
  安缦酒店在世界各地都有一批忠实的“fans”,无论安缦开到哪里,他们都会在旅行途中,选择安缦,安缦迷们也将会在颐和安缦享受到别具特色的中式服务。
  
  另类反思
  
  实际上,将具有历史建筑的建筑进行商业利用,是建筑“活化”的重要体现,这对于建筑是保护还是破坏还不能一概而论,对于北京而言,存在如此众多的古建筑,单纯依靠政府的力量是不现实的。按照国外已有的经验,完整的街区和建筑会被再开发,作为一种保护措施,而风格独特的建筑往往会成为精品酒店和专卖店的最佳场所。欧洲国家为了保护老城市的建筑遗产,对建筑的风格严格管制,无论从法律还是技术上,欧洲的古建筑改造都有政府专门的部门进行引导。比如,和北京同样具有悠久历史的巴黎,全城有1200多家酒店,其中90%以上都是老房子改造的。西方个性化的酒店因其不可复制,而具有了独一无二的商业价值。
  当然,事物总是具有两面性的,改造后的矛盾也会相伴而生。比如,颐和安缦的标间最低价格为550美金,这自然会使普通人群望而却步。由于颐和安缦偏离大众生活区,普通老百姓可以不必在意。但是对于生活在城市公共区中的建筑改造就必须考虑老百姓的实际需要了。最明显的例子就是香港前水警总部了。该建筑兴建于1800年左右,位于尖沙咀广东道2号,1997年之前,一直被水警所用。特区政府推出“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之后,水警总部被作为全亚洲最大型的古迹“活化”项目,参与公开招标,进行商业开发。经过改造后,水警总部将变身为“1881 Heritage”精品酒店。在酒店的地下,还将进行商业开发,销售名表和珠宝,以及经营高级餐馆。为了体现殖民特征,建筑旁边还建立了维多利亚广场。对此,香港市民并不“买账”,他们认为改建过程中,破坏了很多树,建筑的公共服务功能被削弱了。但是对于开发商而言,租期几十年的开发,如果要建筑承担更多的公共功能,难免会影响项目收益。这提醒我们,对于旧建筑的“活化”要统筹考虑,尽可能地让市民参与,在更广泛的层面上,让公众知情并参与,这是政府相关部门应该要做的。
其他文献
“万物土中生 二九先成实”  ——借用了人民网一位作者的肩题作为本文的主标题,却让我想起了《推背图》第二象中的预言,并将其用在了本文开头。在我的意识里,这个标题和《推背图》第二象中的这句话,都有着恰切和不可估的分量……  土,让我想到了万物的起源,想到了人类的进化和延展……既然土处于五行的中央,又如何能像预言一样“终”了?如果土已终了,那么万物又该长在哪里?石头里能蹦出个孙悟空,但石头里能长出五谷
期刊
近几年,商业地产的开发在中国各大中城市里突飞猛进。有关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大大小小的城市几乎都建有商业街,纯粹的步行商业街也在200条以上。从购物中心来看,目前全国已建成的有54个,面积将近700万平方米,在建的还有200多个,面积超过3000万平方米。房地产开发企业向商业地产转型本身是一个趋势,商业地产项目能为企业带来新的增长点,使企业获取更好的效益。可以预期,大型商业购物中心的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
期刊
摘要:本文介绍了飞利浦·莱姆(Philippe Rahm)的气象学建筑。在这类建筑中,不可见因素主导于可见因素,大气环境、导热情况、人体出汗、气候变化以及天气情况在建筑设计中成为首要因素。  关键字:气象学建筑;不可见因素  Abstract: The article introduce the meteorological architecture by Philippe Rahm, in wh
期刊
摘 要:笔者结合了多年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实践,运用科学管理的原理,分析了工程项目管理体系的建立,并从管理目标、工程项目的组织协调、进度和质量控制管理、成本控制、同管理和工程索赔、严格有序的考核体系等方面阐述了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动态管理。  关键词:建筑工程项目实施动态管理  1前言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应坚持以安全质量为核心,合同管理为重点、成本管理为手段、以经济和社会效益为最终目的,实现工程项目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对江阴市长泾镇“一河两岸”片区保护与更新项目分析研究,尝试通过城市形态类型学总结关于历史街区改造的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城市形态类型学 城市设计 历史街区 江阴市长泾镇  Abstract:By the analysis approach of Changjing Town urban design, the thesis tries to sum up the method o
期刊
摘 要:伴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勘测技术已成为工业建设所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环节,近几十年国内的勘测技术不断提高,但是任跟不上发展的步伐。对于岩土工程资料的收集,数据的处理,施工的步骤以及细节的处理都是要解决的方面。总之勘测技术之众多,要根据不同地质采用不同手段来勘测。  关键词:岩土;勘测;地质;  勘测技术发展到今天,勘测的技术方法已经有很多种,都注重传统的勘测方法与现代的先进设备相结合。
期刊
摘 要:在珠三角绿道网建设刚刚起步之际,开展绿道网的旅游营销推广工作,提高大众对于绿道的认知,增加社会对于绿道的支持度,促进大众对于绿道的使用和消费,使绿道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具有现实的意义。本文以以东莞市绿道网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分析,结合东莞的实际情况,提出东莞绿道的营销推广策略。  关键词:绿道;营销推广;策略研究  绿道(Greenway)是一种线形绿色开敞空间,通常沿着河滨、溪谷、山脊、
期刊
2009,国际金融风暴习卷全球,  泥石俱下的建筑行业难以独善其身,  装饰与材料行业从此走进低谷?  还是……  敬请关注本刊“2009中国装饰与材料年度盘点”特别专题。    时代的进步,让世界信息交流更加紧密,世界潮流滔滔不绝,泥流俱下,弹指之间瞬息万变。时代进步的代价就是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在瞬间被改变甚至被毁灭,取而代之的就是世界大同,不知不觉中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都在被同化,不知不觉中我们
期刊
中国一年的工程建设总量比整个欧洲的还要多。2009年,尽管中国也受到了金融危机的波及,但是工程建设速度却没有因此停顿下来。相反,随着国家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大,基础性建设仍然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其中,体育场、酒店、地铁工程、航站楼等大型公建项目成为企业展示品牌形象的窗口。本刊盘点的这些建设项目无论在建设设计,还是工程质量上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准。工程的硬件设施先进,装饰装修风格精美,建筑设计简洁、明快。在设
期刊
100多年过去了,北京城前门附近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千步廊大红门没了,瓮城没了,老车站被翻新了。破坏的历史景象已经难以复原,但是我们应该在反思历史的同时珍惜现在。如何更好地珍惜,让建筑在发展当中更好地得到保护是当前社会各界谈论的热点话题。    老宅前生    前门23号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东南角,前身是清朝末期美国驻华大使馆所在地。1903年美国建筑师Sid H. Nealy受命设计建造该建筑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