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几年,外来就读的学生数量呈飞速增长的趋势,外地学生的教育管理已是现代班主任工作中不容忽视的问题。笔者在外地生的教育管理方面不断探索实践,通过问卷调查、家访、谈话等方式去了解外地学生的学习生活及身心健康,因材施教,让爱的阳光照亮每一个外地孩子,使外地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成功营造了平等、关爱、尊重、和谐的班集体。
关键词:外地流动学生 班级管理
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大批外来务工人员已由个人流动转化为家庭式流动。随父母进入工作地的流动学生也日益增多。我们江苏地区是经济较发达的地方,外来就读的学生数量呈飞速增长的趋势。因没有相对的民工子弟学校,也为了这些孩子的健康发展,这些孩子基本都进入当地公立学校随班就读,因而现在班级内外地学生明显增多。就我校一年级而言,全年级学生共359人,其中外地生178人,占初一学生人数的近50%,他们来自全国各地,涉及15个省,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意识到,外地学生的教育管理已是班主任班级管理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近年来,我在外地生的教育管理上不断地探索实践,因材施教,让爱的阳光照亮每一个外地孩子,在管理好外地生的基础上,使班级成为和谐融洽、团结向上的大家庭,让每一个外地生感到第二故乡的温暖。
一、调查访谈,了解情况
要教育、管理好外地学生,首先要了解他们。一接触他们,看到他们那怯生生而又渴望了解的眼神,我就很想知道这些从异地来的孩子在这个陌生的乡镇有没有真正享受到适合他们的“优质教育”?他们生活得幸福吗?他们适应这新的学校生活吗?他们的憧憬是什么?他们的需要又是什么?为此我采用了观察访谈、家庭访问、问卷调查等形式,来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等方面的状况。
我设计了以下问题进行调查,“户籍在哪”、“是否租房”、“父母一年收入有多少”、“学习环境如何”、“目前学习上的主要困惑是什么”、“每周零花钱大约是多少”、“双休日如何安排”、“在这儿生活和学习是否有孤独感”、“父母对你的要求如何”、“你的最大心愿是什么”,通过调查、谈心以及家访,我对外地学生有了较全面的了解。
1.现居住地条件简陋,父母疏于管理。调查结果表明,90%的外地生在现居住地没有自己的住房,他们随父母不是租房就是住在单位的宿舍,现居住地环境大多不利于学习,与家人同住一个房间,吃饭、学习、休息、娱乐同在一室的现象很普遍。由于这些外来务工者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缺少对子女的正确教育方法,很难辅导孩子的作业,很多孩子晚上在居住地学习时,家长就在几步开外做家务或看电视,或者加班未归,使得孩子缺乏监督辅导。当孩子犯错误时,家长要么放任不管,要么一顿打骂。因此,这些外地学生的家庭生活情况不容乐观,家庭文化生活贫乏,父母缺少教育方法与时间,对子女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对孩子的成绩持观望态度。“如果孩子的成绩好不了,则让他早日挣钱”,很多外来务工人员都流露出这种想法。
2.外地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亟需改进。大多数外地学生,由于受家庭环境和原有习惯的影响,他们不会主动预习功课,作业也不主动完成,听课不够专心,很少能主动举手提问或回答问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作业、听课、交流讨论等各方面的能力都需要提高。
3.外地生的学习心理状况不太乐观。外地生中不乏有出类拔萃的学生,但由于种种原因,外地生的学习成绩普遍不够理想,他们对学习感到迷茫,缺乏信心甚至有厌学情绪。让他们感到最困难的是英语,因在家乡小学没有接触过英语,且得不到家长的帮助,他们的英语成绩跟不上本地学生,有几个英语水平甚至为零。这些外地孩子将学习成绩跟不上视为“目前最大的困惑”,学习上的压力直接导致他们一部分人产生自卑、学习焦虑、交往焦虑等倾向,也导致了交往能力的缺乏。
4.外地生的江湖义气浓、法制纪律观念淡薄。外地流动学生租住的多,流动更换的多,接触的人员杂,由于受父母、周围环境的影响,江湖义气浓、法制纪律观念淡薄,进游戏厅、网吧的较多。
二、倾注爱心,构建和谐
外来务工人员孩子的特殊性,使我清醒地意识到,要想使这些孩子在第二故乡健康成长,就要让这些外地孩子完全融入到班集体这个大家庭中。要达到这样的效果,需要教师时刻关心这些外地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用爱心的阳光去普照每一个孩子。
人与人关系的理想形态是和谐,顺应社会、学校和谐发展的需要,我积极构建和谐班集体。一个和谐的班级必须保障每个孩子都有公平受教育的机会,在教育教学中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孩子,师生之间互相尊重,教学活动中注意给这些外地孩子适当的机会,让他们充分认识自我,树立学习的信心。在他们的薄弱科目上,教师要给以耐心的辅导,特别是外语老师,可利用休息时间为外地学生无偿补习他们担忧、害怕的外语。老师的这些付出让外地孩子感到了温暖,越来越多的孩子乐意向老师敞开心扉,谈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自己的家庭、朋友,从而使老师更了解他们,更好地促进了他们的学习和身心发展。
有了师生之间的和谐,更要倡导学生之间的和谐相处。我希望来自祖国各地的学生与当地学生相互接纳,互相包容。大家在一起学习、生活,共同了解对方,相互尊重对方的文化习俗,赏识同伴的优点,正视同伴的缺点,能够和谐相处,使学校班级成为孩子的精神家园。基于以上的分析思考,我尝识用“文化相容”的理念来构建和谐班级。以班级主题活动为主渠道,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如“祖国是个大家庭”、“天南地北文化节”、“谁不说俺家乡好”、“美丽的校园我的家”、“我想去同学的家乡”等特色主题活动。让各地的同学在共同的活动中对对方的家乡、习俗、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不但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而且让本地学生认识到了祖国壮丽的河山、灿烂多元的文化,消除了盲目的优越感,更重要的是让那些外地的孩子对自己、自己的家乡有了一定的自豪感,认识到了自身的优点,消除了自卑的心理。
三、确立目标,升华理想
部分外地学生过分重视人际关系而忽略了学习,甚至对当地学生优越的家庭条件产生了羡慕崇尚心理,不顾父母的艰辛,不切实际地追求起高消费。据调查,个别外地生每周花费的零用钱超过50元,有的甚至达到了100元。这种高消费已影响了流动学生的健康成长,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已迫在眉睫。
当问及外地生“你今后想从事的职业是什么”、“你的最大心愿是什么”时,这些外地流动学生大都很茫然,有的回答“没想过”,仅有一小部分学生目标明确。调查显示,很多流动孩子对未来自己可能的发展方向没有一个想象的空间,对未来的发展没有期盼。因此,表现出对学习兴趣不足,动力不足,进而产生一些思想认识上的一些误区。
高尔基说:“一个人努力的目标越高尚,他的才能就发展得越快。”我利用班会课让同学谈理想,谈正确的人生追求,让他们明确中学时代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是为将来的工作、生活积累知识和技能,从而帮助这些外地学生正确树立近期和远期目标。有了正确的目标,这些外地学生就有了明确的方向,有了学习的内动力。班主任每两周找外地学生谈一次话,帮助他们分析当前学习状况,鼓励他们用持久的学习激情,去涉猎知识,打造自我,脚踏实地向更高目标攀登、奋进。一段时间下来,外地学生一改原来盲目学习、生活的状态,有了比较明确的人生目标,将主要精力都用到了学习上。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看到这些来自不同的家庭环境,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成长经历的学生,能在心理上、行动上相互认同, 能互相信任,互相关心,互相协作,并融洽地一起学习、生活; 看到外地孩子脸上日益增多的笑容,看到他们的进步和成长,我不禁为能成功营造一个平等、关爱、尊重、和谐的班集体,为班内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爱的阳光而自豪。
当然,外地流动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的方式、方法、手段、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以上这些,仅仅是我的一些尝试和拙见,在现代班级管理中,我仍将继续不断地学习探索实践下去。
参考文献:
[1] 王涤,《中国流动人口子女教育调查与研究》 [M],经济科学出版社
[2] 杜越等,《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的基础教育》[M],浙江大学出版社
[3] 刘珍珍,《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
[4] 雷有光,《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社会认知的调查研究与教育对策》
[5] 朱晓斌,《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政策的价值分析》[J],《教育评论》
[6] 张斌贤,《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研究的现状与趋势》[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关键词:外地流动学生 班级管理
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大批外来务工人员已由个人流动转化为家庭式流动。随父母进入工作地的流动学生也日益增多。我们江苏地区是经济较发达的地方,外来就读的学生数量呈飞速增长的趋势。因没有相对的民工子弟学校,也为了这些孩子的健康发展,这些孩子基本都进入当地公立学校随班就读,因而现在班级内外地学生明显增多。就我校一年级而言,全年级学生共359人,其中外地生178人,占初一学生人数的近50%,他们来自全国各地,涉及15个省,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意识到,外地学生的教育管理已是班主任班级管理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近年来,我在外地生的教育管理上不断地探索实践,因材施教,让爱的阳光照亮每一个外地孩子,在管理好外地生的基础上,使班级成为和谐融洽、团结向上的大家庭,让每一个外地生感到第二故乡的温暖。
一、调查访谈,了解情况
要教育、管理好外地学生,首先要了解他们。一接触他们,看到他们那怯生生而又渴望了解的眼神,我就很想知道这些从异地来的孩子在这个陌生的乡镇有没有真正享受到适合他们的“优质教育”?他们生活得幸福吗?他们适应这新的学校生活吗?他们的憧憬是什么?他们的需要又是什么?为此我采用了观察访谈、家庭访问、问卷调查等形式,来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等方面的状况。
我设计了以下问题进行调查,“户籍在哪”、“是否租房”、“父母一年收入有多少”、“学习环境如何”、“目前学习上的主要困惑是什么”、“每周零花钱大约是多少”、“双休日如何安排”、“在这儿生活和学习是否有孤独感”、“父母对你的要求如何”、“你的最大心愿是什么”,通过调查、谈心以及家访,我对外地学生有了较全面的了解。
1.现居住地条件简陋,父母疏于管理。调查结果表明,90%的外地生在现居住地没有自己的住房,他们随父母不是租房就是住在单位的宿舍,现居住地环境大多不利于学习,与家人同住一个房间,吃饭、学习、休息、娱乐同在一室的现象很普遍。由于这些外来务工者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缺少对子女的正确教育方法,很难辅导孩子的作业,很多孩子晚上在居住地学习时,家长就在几步开外做家务或看电视,或者加班未归,使得孩子缺乏监督辅导。当孩子犯错误时,家长要么放任不管,要么一顿打骂。因此,这些外地学生的家庭生活情况不容乐观,家庭文化生活贫乏,父母缺少教育方法与时间,对子女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对孩子的成绩持观望态度。“如果孩子的成绩好不了,则让他早日挣钱”,很多外来务工人员都流露出这种想法。
2.外地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亟需改进。大多数外地学生,由于受家庭环境和原有习惯的影响,他们不会主动预习功课,作业也不主动完成,听课不够专心,很少能主动举手提问或回答问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作业、听课、交流讨论等各方面的能力都需要提高。
3.外地生的学习心理状况不太乐观。外地生中不乏有出类拔萃的学生,但由于种种原因,外地生的学习成绩普遍不够理想,他们对学习感到迷茫,缺乏信心甚至有厌学情绪。让他们感到最困难的是英语,因在家乡小学没有接触过英语,且得不到家长的帮助,他们的英语成绩跟不上本地学生,有几个英语水平甚至为零。这些外地孩子将学习成绩跟不上视为“目前最大的困惑”,学习上的压力直接导致他们一部分人产生自卑、学习焦虑、交往焦虑等倾向,也导致了交往能力的缺乏。
4.外地生的江湖义气浓、法制纪律观念淡薄。外地流动学生租住的多,流动更换的多,接触的人员杂,由于受父母、周围环境的影响,江湖义气浓、法制纪律观念淡薄,进游戏厅、网吧的较多。
二、倾注爱心,构建和谐
外来务工人员孩子的特殊性,使我清醒地意识到,要想使这些孩子在第二故乡健康成长,就要让这些外地孩子完全融入到班集体这个大家庭中。要达到这样的效果,需要教师时刻关心这些外地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用爱心的阳光去普照每一个孩子。
人与人关系的理想形态是和谐,顺应社会、学校和谐发展的需要,我积极构建和谐班集体。一个和谐的班级必须保障每个孩子都有公平受教育的机会,在教育教学中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孩子,师生之间互相尊重,教学活动中注意给这些外地孩子适当的机会,让他们充分认识自我,树立学习的信心。在他们的薄弱科目上,教师要给以耐心的辅导,特别是外语老师,可利用休息时间为外地学生无偿补习他们担忧、害怕的外语。老师的这些付出让外地孩子感到了温暖,越来越多的孩子乐意向老师敞开心扉,谈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自己的家庭、朋友,从而使老师更了解他们,更好地促进了他们的学习和身心发展。
有了师生之间的和谐,更要倡导学生之间的和谐相处。我希望来自祖国各地的学生与当地学生相互接纳,互相包容。大家在一起学习、生活,共同了解对方,相互尊重对方的文化习俗,赏识同伴的优点,正视同伴的缺点,能够和谐相处,使学校班级成为孩子的精神家园。基于以上的分析思考,我尝识用“文化相容”的理念来构建和谐班级。以班级主题活动为主渠道,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如“祖国是个大家庭”、“天南地北文化节”、“谁不说俺家乡好”、“美丽的校园我的家”、“我想去同学的家乡”等特色主题活动。让各地的同学在共同的活动中对对方的家乡、习俗、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不但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而且让本地学生认识到了祖国壮丽的河山、灿烂多元的文化,消除了盲目的优越感,更重要的是让那些外地的孩子对自己、自己的家乡有了一定的自豪感,认识到了自身的优点,消除了自卑的心理。
三、确立目标,升华理想
部分外地学生过分重视人际关系而忽略了学习,甚至对当地学生优越的家庭条件产生了羡慕崇尚心理,不顾父母的艰辛,不切实际地追求起高消费。据调查,个别外地生每周花费的零用钱超过50元,有的甚至达到了100元。这种高消费已影响了流动学生的健康成长,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已迫在眉睫。
当问及外地生“你今后想从事的职业是什么”、“你的最大心愿是什么”时,这些外地流动学生大都很茫然,有的回答“没想过”,仅有一小部分学生目标明确。调查显示,很多流动孩子对未来自己可能的发展方向没有一个想象的空间,对未来的发展没有期盼。因此,表现出对学习兴趣不足,动力不足,进而产生一些思想认识上的一些误区。
高尔基说:“一个人努力的目标越高尚,他的才能就发展得越快。”我利用班会课让同学谈理想,谈正确的人生追求,让他们明确中学时代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是为将来的工作、生活积累知识和技能,从而帮助这些外地学生正确树立近期和远期目标。有了正确的目标,这些外地学生就有了明确的方向,有了学习的内动力。班主任每两周找外地学生谈一次话,帮助他们分析当前学习状况,鼓励他们用持久的学习激情,去涉猎知识,打造自我,脚踏实地向更高目标攀登、奋进。一段时间下来,外地学生一改原来盲目学习、生活的状态,有了比较明确的人生目标,将主要精力都用到了学习上。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看到这些来自不同的家庭环境,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成长经历的学生,能在心理上、行动上相互认同, 能互相信任,互相关心,互相协作,并融洽地一起学习、生活; 看到外地孩子脸上日益增多的笑容,看到他们的进步和成长,我不禁为能成功营造一个平等、关爱、尊重、和谐的班集体,为班内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爱的阳光而自豪。
当然,外地流动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的方式、方法、手段、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以上这些,仅仅是我的一些尝试和拙见,在现代班级管理中,我仍将继续不断地学习探索实践下去。
参考文献:
[1] 王涤,《中国流动人口子女教育调查与研究》 [M],经济科学出版社
[2] 杜越等,《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的基础教育》[M],浙江大学出版社
[3] 刘珍珍,《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
[4] 雷有光,《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社会认知的调查研究与教育对策》
[5] 朱晓斌,《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政策的价值分析》[J],《教育评论》
[6] 张斌贤,《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研究的现状与趋势》[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