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一直是学校工作的重点,思想政治课在德育渗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长期以来,思想政治课的说教、灌输色彩十分浓厚,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削弱了政治课的育人功能。活动式教学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体验、感悟,有机地达到了知、情、意、行的统一。
关键词:活动;主体;参与;育人;实效性
《中小学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活动课在政治课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强调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用。并规定初中活动课课时不得少于总课时的20%。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可以概括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目标。思想政治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有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活动式教学的特征是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指导、帮助和促进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对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心理素质、法制观念、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充分发挥政治课的“育人”功能。
一、开展活动式教学对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意义
德育的实效性是教育界以至全社会都关注的问题,也是当前中小学德育研究的一个热点。目前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说教、灌输色彩还很浓厚,存在着封闭式、形式主义和成人化的倾向,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导致学生学习热情不高,知识与行为表现相脱节。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我们的德育工作就难以取得实效,学生的主体性,是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创新素质的内在机制。而通过活动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以激发学生情感为基础,为他们提供创造的机会,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在活动中召唤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心灵,净化学生的人格,从学生内在的动机和需要方面拓展人的非智力素质。从而摒弃德育空泛说教与形式主义的弊端,使德育有效性处于最佳状态。
在教学双边活动中,德育过程是一个涉及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横向多维主体,学生与自我之间的纵向多重主体的矛盾运动过程。这些矛盾最终统一在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上,达到学生个人知、情、意、行与社会真、善、美的协调共生境界。通过各种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充分体现学生的爱心,端正学生的行为,促进学生的成长进步。
二、开展活动式教学,提高德育实效性的策略
知情意行相结合 开展活动式教学,既关照学生为求得生存与发展而获得必要的知识技能,又重视学生在活动进程中情感、意志等方面的体验和健康人格的塑造。既注重活动氛围的营造,激励学生的主动参与,又注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实践与感悟。把知、情、意、行过程统一于教育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在活动中增加学生自我教育的机会,反省自身存在的不足,从外化到内化,从他律到自律,改变学生做“言语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的状况。
主体与主导相互促进 教学活动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学生是“主角”,是“演员”。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调控者,教师从台前走向幕后,为每个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学习交往形式中,学会倾听、交流、表达、协作和分享,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活动的开展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自主设计、自主活动和自我评价过程中,加深对活动的认识,并通过活动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同时学生的发展又促进了教师的提高,真正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
加强科际协作,形成合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科间的相互协作和沟通,发挥各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和相互促进作用,发挥各学科的整体功能,对学生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心理素质、学习态度、行为习惯进行严格训练,以形成良好的素质结构。与班主任、学校的各职能部门工作相配合,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联系学生实际,重视学生的体验 在学生发展过程中,学生会产生许多困惑,也会出现一些问题。针对实际情况,教师要有的放矢,指引学生解决前进中的一个个困难。教师要合理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亲身体验,深度探究。这样会使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激起火花,在自我教育中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学生的主动参与、亲身体验,实际上是学生知、情、意、行的良性互动过程,对学生人格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体验是学生的自主活动,即自主选择、自主判断、自主内化活动。通过丰富具体的语境化的感性体验,学生的内在道德需要和人文趋向逐渐积聚,生成为一种自我意识,进而转化为一种主体的自我约束、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能力。
活动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灵活性 活动式教学的着眼点是学生如何自主发展,要根据不同内容,确定不同的活动形式,如角色扮演、模拟法庭、小品、快板、辩论等形式,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真正为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服务。
三、活动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主题活动课 围绕主题内容,组织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相关活动,使学生在积极的情境中受到思想教育熏陶,自觉地受到德育教育。在这方面,笔者曾作过有益的尝试,每个学期都开展几次主题活动课,每次活动都确定一个主题,如:“友情——点燃生活的一盏明灯”,“××班,我温暖的家”,“爱我中华”。活动前教师指导学生查找资料,编导节目。因为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又轻松活泼,学生能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投入到这些活动中来。活动后,教师对活动进行评价总结,肯定成绩,提出建设性意见,同学之间也可以进行互评。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又使学生的知识得到拓展,情感得到升华。这种活动形式十分活泼,所以效果也十分明显。
调查采访 即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通过调查、访问,用掌握的事实说明某个理论或观点的形式。如学习“尊敬老师”这一内容时,让学生课后带着3个问题采访班级中的任课教师,理解老师的拳拳爱生之意,体会老师劳动的艰辛,加深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带着好奇心激動地采访老师,任课教师也抓住这次教育契机与学生进行了平等的沟通。在课堂上学生大声地朗读采访笔记,并谈了自己的感受。笔者进一步要求学生代表给老师写一封信:“老师,我想对您说”,在召开年级教师会议时,笔者宣读了学生的信,对老师触动很大。各位老师表示要改进工作中的不足,多了解学生,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在师生交流中缩短了彼此间的距离。
总之,要使德育取得实效,必须开展多种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学会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在现实的社会交往中,学会做人,学会关心、学会处理各种各样的关系。才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关键词:活动;主体;参与;育人;实效性
《中小学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活动课在政治课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强调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用。并规定初中活动课课时不得少于总课时的20%。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可以概括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目标。思想政治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有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活动式教学的特征是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指导、帮助和促进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对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心理素质、法制观念、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充分发挥政治课的“育人”功能。
一、开展活动式教学对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意义
德育的实效性是教育界以至全社会都关注的问题,也是当前中小学德育研究的一个热点。目前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说教、灌输色彩还很浓厚,存在着封闭式、形式主义和成人化的倾向,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导致学生学习热情不高,知识与行为表现相脱节。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我们的德育工作就难以取得实效,学生的主体性,是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创新素质的内在机制。而通过活动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以激发学生情感为基础,为他们提供创造的机会,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在活动中召唤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心灵,净化学生的人格,从学生内在的动机和需要方面拓展人的非智力素质。从而摒弃德育空泛说教与形式主义的弊端,使德育有效性处于最佳状态。
在教学双边活动中,德育过程是一个涉及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横向多维主体,学生与自我之间的纵向多重主体的矛盾运动过程。这些矛盾最终统一在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上,达到学生个人知、情、意、行与社会真、善、美的协调共生境界。通过各种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充分体现学生的爱心,端正学生的行为,促进学生的成长进步。
二、开展活动式教学,提高德育实效性的策略
知情意行相结合 开展活动式教学,既关照学生为求得生存与发展而获得必要的知识技能,又重视学生在活动进程中情感、意志等方面的体验和健康人格的塑造。既注重活动氛围的营造,激励学生的主动参与,又注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实践与感悟。把知、情、意、行过程统一于教育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在活动中增加学生自我教育的机会,反省自身存在的不足,从外化到内化,从他律到自律,改变学生做“言语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的状况。
主体与主导相互促进 教学活动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学生是“主角”,是“演员”。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调控者,教师从台前走向幕后,为每个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学习交往形式中,学会倾听、交流、表达、协作和分享,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活动的开展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自主设计、自主活动和自我评价过程中,加深对活动的认识,并通过活动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同时学生的发展又促进了教师的提高,真正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
加强科际协作,形成合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科间的相互协作和沟通,发挥各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和相互促进作用,发挥各学科的整体功能,对学生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心理素质、学习态度、行为习惯进行严格训练,以形成良好的素质结构。与班主任、学校的各职能部门工作相配合,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联系学生实际,重视学生的体验 在学生发展过程中,学生会产生许多困惑,也会出现一些问题。针对实际情况,教师要有的放矢,指引学生解决前进中的一个个困难。教师要合理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亲身体验,深度探究。这样会使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激起火花,在自我教育中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学生的主动参与、亲身体验,实际上是学生知、情、意、行的良性互动过程,对学生人格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体验是学生的自主活动,即自主选择、自主判断、自主内化活动。通过丰富具体的语境化的感性体验,学生的内在道德需要和人文趋向逐渐积聚,生成为一种自我意识,进而转化为一种主体的自我约束、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能力。
活动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灵活性 活动式教学的着眼点是学生如何自主发展,要根据不同内容,确定不同的活动形式,如角色扮演、模拟法庭、小品、快板、辩论等形式,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真正为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服务。
三、活动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主题活动课 围绕主题内容,组织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相关活动,使学生在积极的情境中受到思想教育熏陶,自觉地受到德育教育。在这方面,笔者曾作过有益的尝试,每个学期都开展几次主题活动课,每次活动都确定一个主题,如:“友情——点燃生活的一盏明灯”,“××班,我温暖的家”,“爱我中华”。活动前教师指导学生查找资料,编导节目。因为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又轻松活泼,学生能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投入到这些活动中来。活动后,教师对活动进行评价总结,肯定成绩,提出建设性意见,同学之间也可以进行互评。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又使学生的知识得到拓展,情感得到升华。这种活动形式十分活泼,所以效果也十分明显。
调查采访 即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通过调查、访问,用掌握的事实说明某个理论或观点的形式。如学习“尊敬老师”这一内容时,让学生课后带着3个问题采访班级中的任课教师,理解老师的拳拳爱生之意,体会老师劳动的艰辛,加深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带着好奇心激動地采访老师,任课教师也抓住这次教育契机与学生进行了平等的沟通。在课堂上学生大声地朗读采访笔记,并谈了自己的感受。笔者进一步要求学生代表给老师写一封信:“老师,我想对您说”,在召开年级教师会议时,笔者宣读了学生的信,对老师触动很大。各位老师表示要改进工作中的不足,多了解学生,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在师生交流中缩短了彼此间的距离。
总之,要使德育取得实效,必须开展多种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学会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在现实的社会交往中,学会做人,学会关心、学会处理各种各样的关系。才是本文的主旨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