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平教授从“心之积——伏梁”论治心肌肥大合并心房颤动

来源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riveformon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难经》提出了五脏之积“肝之积肥气,心之积伏梁,脾之积痞气,肺之积息贲,肾之积奔豚”,又有“心之积,名曰伏梁,起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病烦心”.《内经》《难经》中所述“心之积”皆指生于胸腹部的伏梁.在《类经·疾病类·伏梁》中有对伏梁的释义:“伏,藏伏也.梁,强梁坚硬之谓”.“梁”有强硬之义.在秦汉时期,“五脏之积”几乎是现代医学里“肿瘤”的代名词,“心之积”即指上腹部的癥积包块[1].但积聚不能完全与癌症画等号[2].历代古籍文献中的积聚有相当一部分属于腹部恶性肿瘤的晚期,与现代医学的脏腑病变晚期伴有纤维化、硬化、功能衰竭及脏腑部位的占位性病变等病理变化具有一定的相关性[3].“伏梁”在《内经》《难经》及《武威汉代医简》皆有论述,认为“伏梁”非指一种病,包括3个方面的疾病:脘腹部脓肿性疾病、脐周以下为主的水肿性疾病、心下积块性疾病[4].“伏梁”是以病灶的部位、外部特征命名,可见对其认识不应拘泥于癌症,对“心之积”“伏梁”的认识也应随着疾病谱的扩大而发展,融汇细胞分子学等,使其更微观、更精准.它可以表现在多种心系疾病中,比如:①隐伏于心之络脉中,贴附于络脉之内壁上,即痰瘀搏结,形成斑块;②或者隐匿于心肌细胞中,使其异常增生,郁而生成痰瘀,郁痰瘀三者胶结,引起心肌形态肥大,“形态决定功能”,从而改变心房、心室结构,影响心功能.
其他文献
目的 观察在院前急救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中应用胺碘酮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6月—2016年5月在我院急诊科急救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21例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急救转移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