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有气势恢宏的电子屏,也没有科技感十足的背景板,可以说,职业社交网站领英(LinkedIn)在2014年中国互联网大会上,干了一件不那么“互联网”的事儿:给人照职业照,还是免费的。
但是领英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沈博阳很满意。“我们可能现在不能做到每个人都有一份领英的简历,但我希望每一个职场人士都有一张非常专业的职业照,我们希望从点滴的线下活动做起,把这个品牌塑造起来。”仅仅服务于职场,便在全球有3亿用户的LinkedIn来了中国,并且拥有了中文名:领英。上任的新官是沈博阳,但实事求是地说,在中国互联网界,这不是一张新面孔。
“无趣但有用”
职场应该是什么样子?真正的职业精神又是什么样子?沈博阳意欲通过领英来解释这些问题。
有人评价领英“无趣但有用”,事实上沈博阳并不打算将其变得社交化,甚至在2008年才允许用户上传头像。然而,实名、高端社交与弱互动(即有限分享)的定位保证了领英可以沉淀下真实世界中最有商业价值的那部分社会关系,并作为数据金矿来挖掘。
领英要营造的职场环境很单纯,沈博阳举了个例子:“微博上发的东西,带有更多伪装的成分,大佬之间泼个冰水啊之类的,而微信就是家里的事儿,更私密一点儿,每一个网络慢慢都有了标签,领英可以理解成它是一个更职业更专业的氛围”。
打开领英的界面,黑白灰色调贯彻了极简主义的精髓,右侧的“雇主品牌”版块让不少人诧异:让员工自己说故事固然更有说服力,但是,你不怕他借此机会跳槽吗?沈博阳回应道:“都问我领英跟招聘网站有什么最大的区别,我可以讲很多区别,比如我是被动的求职者你是主动的,把这些东西都排除在外,就讲一个最简单的道理,领英的用户,可以在网站上很骄傲地讲我是一个领英的用户,我请问所有的招聘网站,哪个网站的用户会很骄傲地讲我是哪个招聘网站的用户?”
沈博阳解释说,领英的核心是职业社交,招聘、找工作反而是辅助,“别的招聘网站就是一个非常赤裸裸地,要成交的地方。我看任何一个招聘网站给公司做活动,不敢把自己的员工搁在上边儿,说明什么,你员工要再找工作呀。”(笑)
“我们给用户提供了三个核心价值:一是职业身份、二是知识洞察、三是商业机会,我们每个人都有生活中的身份和职业身份,职业中的身份可以交给我们来打理,帮助用户发现新机会。”沈博阳说。
虽然沈博阳明白领英的“慢模式”在用户积累上还需要时间,在耐心的同时,他愿意多做一些不那么“互联网”的事儿,比如拍职业照,以及在线下举办职业讲座,甚至职场训练营,做的再“接地气”一些。“我们再往下一步要挖掘,把我们的用户挖出来,浮到台面儿上来,让他们看看还有和我一样的同事,都在领英上,而且他们以这种方式存在,那我也要用同样的方式存在。这是一种生活方式。”
一家新的创业公司?
硅谷精英折戟中国市场早已不是新闻,想要“站着赚钱”在中国市场似乎很难顺遂,总之最后的模样都让人唏嘘。相比之下,领英显得尤为幸运,从2003年成立之初,内地网民便可以注册使用,至今仍然如此,因此在2014年初领英正式进入中国,成为“领英”之前,英文版的领英上已经有了400万中国用户。
“你想一想,海外有这么多互联网模式要进中国,为什么绝大多数都失败了?其实最重要的,是你要自问:这个模式,它在海外的经验和资源,对中国有多大的帮助。你说你有资金,但资金是中国最不缺的,每个人烧的钱都要比你多,所以海外资金的优势用不上。反过来看领英这个模式,最大的价值就是我们的用户,中国用户和美国用户的关系,和海外华人的关系,不光华人,这些在海外生活的人,本身这个资源就在一点点儿渗透,所以我们资源的优势能用上,从理论的角度来讲,为什么这一个模式更有可能做成?说实话,是海外资源能往中国使得上劲儿”。
另一个打动沈博阳加入的重要原因是领英高层将领英“中国化”的决心——把中国的分支当做创业公司来打造。“他们要找一个带头人,而不是传统的公众人物”。
BQ=《北京青年》周刊SH=沈博阳
我们需要“好”的人
BQ:现在人的求职方式中,熟人介绍更多还是社交招聘更多?
SH:在我们这种类似创业公司的团队,早期的招聘其实更有效的方式是熟人推荐,这个只能推荐到一定程度,其他后续的人都是招聘团队推过来的,我们招聘团队只从领英招人。
BQ:人们在求职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问题?
SH:好多人会写信说表示非常愿意加入我们团队,但好多人第一句话就写上,我英语讲得非常好,对不起,这样的话我不太喜欢,因为这个东西在我这儿是一个非常非常次要的考虑。除了直接向我汇报的人,再下边一层都不需要。因为在我的经验里,如果你对英语有要求,那么好的人里面有三分之二的人都被自动屏蔽在外了,我们是要把所有好的人招进来。
像我们这种介于本土与跨国之间的公司,其实会招两种人,一种是希望招跨国公司的。另一方面,我们会在创业公司招那些愿意在跨国公司来学一学的人。
维度与人脉
BQ:人们在使用职业社交网站时,职业和社交两个关键词哪个更重要?
SH:我觉得我们还是把职业放在前面,一切一切都是强调我是跟职业相关的,我是在职业的环境下做的任何事儿,如果没有职业两个字,我们去跟微信拼社交更不可能,在美国跟Facebook拼社交?不可能,我们一切都是关于职场人士之间的,人脉关系也好,展示自己的职业身份也好,等等一些需求。
BQ:曾有一个六度空间理论在国内非常盛行,这一理论在人们求职过程中是否真的能起到作用? SH:我觉得体现这个维度更多的是理论,告诉大家很好玩儿,你可以认识任何一个人,但是生活中的人谁要认识奥巴马?我觉得这只是一个噱头而已,网站上帮大家管的更多是一度人脉,最多再加上一个二度人脉。我们还是更多地讲现实生活中应用的一些场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关系能维护地非常好的,只是小部分人,我们不可能跟每个人都保持非常好的关系,我们网站就是把这个线下的东西搬到网上来,让你更容易的管理这些关系而已。
快不了的“慢”模式
BQ:像您说的这种技术和思维方式并不少见,国内模仿的企业也很多,你认为用户会如何看待这些后来者?
SH:我觉得模仿、抄袭不成功可能有几个原因 ,领英在美国是一个非常慢的模式。2003年的5月上线,到2004年底勉强才过了100万用户,到上市的时候才超过一个亿用户,但后来达到了某个点之后,它会发展加速。中国现在这个互联网的环境,稍微浮躁了一点,如果你花两年的时候才积累起一两百万用户的话,你的投资人会跟你讲这个东西行不通,你要换个方式,但一换往往就把单纯的、职业相关的关系弄的不单纯了。
另外一个比较大的原因是我们现在做的毕竟是一个有网络效应的生意,它都是大的越大,小的越小。中国最早能接触到领英这种模式的核心的人,都在原来的英文网站上,所以用户要涨起来会慢很多,因为少数有这个需求的人已经被那个网站满足了,你很难说服他们带着他们的好朋友来加入新的网站,所以导致前赴后继地不断有人尝试,但都没做成。
BQ:你刚才说领英是一个慢模式,但在中国互联网界有一句话: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您认为领英到了这个唯快不破的中国市场,会不会有点儿水土不服呢?
SH:反过来讲的话美国也是唯快不破,像Facebook这些新东西一下子都爆发了,但我相信不同的商业模式对速度有不同的要求。
领英不好玩儿,在美国它是强需求吗?这个需求是要被激发出来的。有的人加入领英是为了找工作,有的人是身边的人都在用,有的人是好朋友来邀请你,所以不同的人加入有不同的需求,它本身不是个强需求,但当你用的人非常多了,慢慢变成一个不可或缺的强需求,在美国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强需求了,一个职场人士如果没有用领英的话就OUT了。领英这个强需求是建立在很多人都在用的基础上的。所以说唯快唯快,还是要看不同的商业模式,有的商业模式就是快的模式,有的就是快不了。
不抗拒可能性
BQ:突然想到一个八卦的问题,如果有用户在领英谈恋爱你怎么看?
SH:这个有啊,之前有朋友跟我抱怨,你看有人跟我发这个东西,我就开玩笑讲的,至少说明我们火了,如果在百合上加一个领英的实名认证,这个东西才叫实名,为什么?你看得到他的工作,而且说白了,能预测出他能赚多少钱来,这是更实名的一个东西,挺好。但这个是一个很接地气的做法,我要跟总部讲总部肯定会很担心,怎么变成一个交友网站了,这就是文化思维的不同。
BQ:真的会有这个考量吗?
SH:有可能啊,你刚才是一个很客气的说法,是找女朋友男朋友,如果结婚的两个人找那成什么了?只要火了,别出大问题,别去骚扰别人,但是任何一个东西火了,都会有类似的问题,我相信哪平台的量最大,哪个平台出问题的几率越高,我想我们绝对不是出问题最大的一个平台(笑)。
但是领英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沈博阳很满意。“我们可能现在不能做到每个人都有一份领英的简历,但我希望每一个职场人士都有一张非常专业的职业照,我们希望从点滴的线下活动做起,把这个品牌塑造起来。”仅仅服务于职场,便在全球有3亿用户的LinkedIn来了中国,并且拥有了中文名:领英。上任的新官是沈博阳,但实事求是地说,在中国互联网界,这不是一张新面孔。
“无趣但有用”
职场应该是什么样子?真正的职业精神又是什么样子?沈博阳意欲通过领英来解释这些问题。
有人评价领英“无趣但有用”,事实上沈博阳并不打算将其变得社交化,甚至在2008年才允许用户上传头像。然而,实名、高端社交与弱互动(即有限分享)的定位保证了领英可以沉淀下真实世界中最有商业价值的那部分社会关系,并作为数据金矿来挖掘。
领英要营造的职场环境很单纯,沈博阳举了个例子:“微博上发的东西,带有更多伪装的成分,大佬之间泼个冰水啊之类的,而微信就是家里的事儿,更私密一点儿,每一个网络慢慢都有了标签,领英可以理解成它是一个更职业更专业的氛围”。
打开领英的界面,黑白灰色调贯彻了极简主义的精髓,右侧的“雇主品牌”版块让不少人诧异:让员工自己说故事固然更有说服力,但是,你不怕他借此机会跳槽吗?沈博阳回应道:“都问我领英跟招聘网站有什么最大的区别,我可以讲很多区别,比如我是被动的求职者你是主动的,把这些东西都排除在外,就讲一个最简单的道理,领英的用户,可以在网站上很骄傲地讲我是一个领英的用户,我请问所有的招聘网站,哪个网站的用户会很骄傲地讲我是哪个招聘网站的用户?”
沈博阳解释说,领英的核心是职业社交,招聘、找工作反而是辅助,“别的招聘网站就是一个非常赤裸裸地,要成交的地方。我看任何一个招聘网站给公司做活动,不敢把自己的员工搁在上边儿,说明什么,你员工要再找工作呀。”(笑)
“我们给用户提供了三个核心价值:一是职业身份、二是知识洞察、三是商业机会,我们每个人都有生活中的身份和职业身份,职业中的身份可以交给我们来打理,帮助用户发现新机会。”沈博阳说。
虽然沈博阳明白领英的“慢模式”在用户积累上还需要时间,在耐心的同时,他愿意多做一些不那么“互联网”的事儿,比如拍职业照,以及在线下举办职业讲座,甚至职场训练营,做的再“接地气”一些。“我们再往下一步要挖掘,把我们的用户挖出来,浮到台面儿上来,让他们看看还有和我一样的同事,都在领英上,而且他们以这种方式存在,那我也要用同样的方式存在。这是一种生活方式。”
一家新的创业公司?
硅谷精英折戟中国市场早已不是新闻,想要“站着赚钱”在中国市场似乎很难顺遂,总之最后的模样都让人唏嘘。相比之下,领英显得尤为幸运,从2003年成立之初,内地网民便可以注册使用,至今仍然如此,因此在2014年初领英正式进入中国,成为“领英”之前,英文版的领英上已经有了400万中国用户。
“你想一想,海外有这么多互联网模式要进中国,为什么绝大多数都失败了?其实最重要的,是你要自问:这个模式,它在海外的经验和资源,对中国有多大的帮助。你说你有资金,但资金是中国最不缺的,每个人烧的钱都要比你多,所以海外资金的优势用不上。反过来看领英这个模式,最大的价值就是我们的用户,中国用户和美国用户的关系,和海外华人的关系,不光华人,这些在海外生活的人,本身这个资源就在一点点儿渗透,所以我们资源的优势能用上,从理论的角度来讲,为什么这一个模式更有可能做成?说实话,是海外资源能往中国使得上劲儿”。
另一个打动沈博阳加入的重要原因是领英高层将领英“中国化”的决心——把中国的分支当做创业公司来打造。“他们要找一个带头人,而不是传统的公众人物”。
BQ=《北京青年》周刊SH=沈博阳
我们需要“好”的人
BQ:现在人的求职方式中,熟人介绍更多还是社交招聘更多?
SH:在我们这种类似创业公司的团队,早期的招聘其实更有效的方式是熟人推荐,这个只能推荐到一定程度,其他后续的人都是招聘团队推过来的,我们招聘团队只从领英招人。
BQ:人们在求职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问题?
SH:好多人会写信说表示非常愿意加入我们团队,但好多人第一句话就写上,我英语讲得非常好,对不起,这样的话我不太喜欢,因为这个东西在我这儿是一个非常非常次要的考虑。除了直接向我汇报的人,再下边一层都不需要。因为在我的经验里,如果你对英语有要求,那么好的人里面有三分之二的人都被自动屏蔽在外了,我们是要把所有好的人招进来。
像我们这种介于本土与跨国之间的公司,其实会招两种人,一种是希望招跨国公司的。另一方面,我们会在创业公司招那些愿意在跨国公司来学一学的人。
维度与人脉
BQ:人们在使用职业社交网站时,职业和社交两个关键词哪个更重要?
SH:我觉得我们还是把职业放在前面,一切一切都是强调我是跟职业相关的,我是在职业的环境下做的任何事儿,如果没有职业两个字,我们去跟微信拼社交更不可能,在美国跟Facebook拼社交?不可能,我们一切都是关于职场人士之间的,人脉关系也好,展示自己的职业身份也好,等等一些需求。
BQ:曾有一个六度空间理论在国内非常盛行,这一理论在人们求职过程中是否真的能起到作用? SH:我觉得体现这个维度更多的是理论,告诉大家很好玩儿,你可以认识任何一个人,但是生活中的人谁要认识奥巴马?我觉得这只是一个噱头而已,网站上帮大家管的更多是一度人脉,最多再加上一个二度人脉。我们还是更多地讲现实生活中应用的一些场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关系能维护地非常好的,只是小部分人,我们不可能跟每个人都保持非常好的关系,我们网站就是把这个线下的东西搬到网上来,让你更容易的管理这些关系而已。
快不了的“慢”模式
BQ:像您说的这种技术和思维方式并不少见,国内模仿的企业也很多,你认为用户会如何看待这些后来者?
SH:我觉得模仿、抄袭不成功可能有几个原因 ,领英在美国是一个非常慢的模式。2003年的5月上线,到2004年底勉强才过了100万用户,到上市的时候才超过一个亿用户,但后来达到了某个点之后,它会发展加速。中国现在这个互联网的环境,稍微浮躁了一点,如果你花两年的时候才积累起一两百万用户的话,你的投资人会跟你讲这个东西行不通,你要换个方式,但一换往往就把单纯的、职业相关的关系弄的不单纯了。
另外一个比较大的原因是我们现在做的毕竟是一个有网络效应的生意,它都是大的越大,小的越小。中国最早能接触到领英这种模式的核心的人,都在原来的英文网站上,所以用户要涨起来会慢很多,因为少数有这个需求的人已经被那个网站满足了,你很难说服他们带着他们的好朋友来加入新的网站,所以导致前赴后继地不断有人尝试,但都没做成。
BQ:你刚才说领英是一个慢模式,但在中国互联网界有一句话: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您认为领英到了这个唯快不破的中国市场,会不会有点儿水土不服呢?
SH:反过来讲的话美国也是唯快不破,像Facebook这些新东西一下子都爆发了,但我相信不同的商业模式对速度有不同的要求。
领英不好玩儿,在美国它是强需求吗?这个需求是要被激发出来的。有的人加入领英是为了找工作,有的人是身边的人都在用,有的人是好朋友来邀请你,所以不同的人加入有不同的需求,它本身不是个强需求,但当你用的人非常多了,慢慢变成一个不可或缺的强需求,在美国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强需求了,一个职场人士如果没有用领英的话就OUT了。领英这个强需求是建立在很多人都在用的基础上的。所以说唯快唯快,还是要看不同的商业模式,有的商业模式就是快的模式,有的就是快不了。
不抗拒可能性
BQ:突然想到一个八卦的问题,如果有用户在领英谈恋爱你怎么看?
SH:这个有啊,之前有朋友跟我抱怨,你看有人跟我发这个东西,我就开玩笑讲的,至少说明我们火了,如果在百合上加一个领英的实名认证,这个东西才叫实名,为什么?你看得到他的工作,而且说白了,能预测出他能赚多少钱来,这是更实名的一个东西,挺好。但这个是一个很接地气的做法,我要跟总部讲总部肯定会很担心,怎么变成一个交友网站了,这就是文化思维的不同。
BQ:真的会有这个考量吗?
SH:有可能啊,你刚才是一个很客气的说法,是找女朋友男朋友,如果结婚的两个人找那成什么了?只要火了,别出大问题,别去骚扰别人,但是任何一个东西火了,都会有类似的问题,我相信哪平台的量最大,哪个平台出问题的几率越高,我想我们绝对不是出问题最大的一个平台(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