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文章中如何塑造人物?如果这是一道简答题,并不难回答。
塑造某个人物形象,可以采用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两种方法,也可以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其中,直接描写可以进一步细分为神态(外貌)、动作、语言、心理描写等,间接描写体现在环境的渲染、其他人物的旁衬或反衬等方面。
但是,只了解这些抽象的描写方法,并不意味着真正掌握了塑造人物形象的本领。如果想把塑造的人物形象落实在写作中,还是要扎扎实实地阅读一篇又一篇文章,通过具体文章去学习、去体会,然后落实在写作实践中,才能慢慢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式和方法。
中国古典诗词大多偏重写景抒情,并不着眼于塑造人物,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通过古典诗词就无法学习到塑造人物的方法。实际上,有些古典诗词用只言片语就塑造出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来,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揣摩。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千山”“万径”极言空间之广大。在这样辽阔的空间里,没有飞鸟,因为“鸟飞绝”;也没有人迹,因为“人踪灭”。仅十字就渲染出空寂寥落的大场景。
“孤舟”“独钓”,有“舟”,有“钓”,这一点儿都不稀奇。关键是“孤舟”之“孤”,是“独钓”之“独”,这一“孤”一“独”在“鸟飞绝,人踪灭”的空寂寥落的大背景下被凸显出来,把分散注意力的各种枝节都完全摒除掉了。不但有空寂寥落的大背景,而且有关于温度和天气的描述,是寒江,是寒雪。其实不只是最末一句才有雪,前两句也是写雪,却不露“雪”。
寒冷的天气很容易让人退缩,退缩到温暖的地方。这孤独的渔翁,却超凡脱俗,偏偏要在这寒江边、在寒雪中垂钓。作者勾画的是远景,且因为披蓑戴笠,人物的容貌也不清晰。孤舟垂钓本没什么稀奇,也没有特别引人注目的地方,现在却因为这空落寂寥的自然环境,这凄冷无比的天气的衬托,一下子成为关注的焦点,从而凸显出来。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首词和《江雪》一诗同样描绘了渔翁的形象。但这一形象所处的环境和《江雪》颇为不同,《江雪》给读者以孤寂清冷的感觉,而这个环境是让人舒心的,令人愉悦的。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自在地飞翔,有盛开的桃花,有清凉的流水,还有肥美的鳜鱼不时跃出水面,一派江南春汛的优美风光和盎然生机。
在这盎然生机中,一个披蓑戴笠的渔翁在垂钓,一丝风吹动,细雨慢慢飘落。但是,这斜风、这细雨是不需要躲避的,不需要着急赶回去。就在这斜风细雨中,慢悠悠地垂钓。至于那肥美的鳜鱼是否钓得上来,早已不那么重要了。
《江雪》中的渔翁是遗世独立的,有与身边环境相对抗的色彩,甚至与世俗世界完全不相容。《渔歌子》中的渔翁则融入环境中,是在享受环境,但又不与环境完全融合,一种悠然自得的气度跃然纸上。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这一首和前两首有很大不同。前两首诗词中,都有作者的影子,都要通过塑造心中的自己表达某种心境。但这首《送灵澈上人》是送别诗。不过,在写送别时,诗人一不小心就塑造出了一个鲜明的“上人”(对僧人的敬称)形象。
竹林寺是灵澈上人将要返回的地方,“苍苍”写出了竹林寺的清幽;“杳杳”不只是写钟声远远飘来的意境,也是从侧面写出竹林寺距离之远。正因为距离很远,再加上一个“晚”字,就仿佛催促着灵澈上人尽快归山。
斜阳下,身背斗笠的灵澈上人独自往青山走去,渐行渐远,直到身影完全消失在山林中。虽然灵澈上人的身影渐渐消失了,但是这一人物形象并没有就此消失,反而给读者留下深深的印记,仿佛眼前的人物轮廓清晰起来。
送别是两个人的事,不可能只有行者,而没有送者。这首诗妙在只写行者,而没有写送者,仿佛送者隐身了一般。但细细品味,送者的形象也是鲜明的,对灵澈上人的敬仰,对灵澈上人的不舍,不就是在表达自己的情绪吗?不就是在表达一种独立于世、独立于时的愿望吗?
将《江雪》《渔歌子》和《送灵澈上人》放在一起品读,是因为它们都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而且其中的人物具有共性,都称得上是遗世独立的隐者。
还有一处好玩儿的细节就是,这三首诗词中都提到了斗笠。但仔细琢磨,这三首诗词中斗笠的颜色不同。《江雪》中的斗笠是黑色或褐色的,与洁白的雪花形成强烈的反差。《渔歌子》中的斗笠是青色的,是水润的,和环境构成一个整体,仿佛那斗笠都充满了勃勃生机。《送灵澈上人》中的斗笠则是金色的,那是斜阳照耀下闪动的光彩。
其实,斗笠只是斗笠,不可能因为不同的人戴上,颜色就有很大差异。但为什么在不同的诗词中,我们却看到了不同颜色的斗笠呢?那是因为斗笠所处的环境不同,或者说人物所处的环境不同。斗笠是这几首诗词中人物形象的重要装备,既塑造了人物,也被人物所塑造。
通过这三首诗词,我们可以体会到,塑造人物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给予人物适当的活动环境。这个环境可以是自然环境,也可以是社会环境。人物不能离开环境而单独存在,只有在特定环境中才能凸显人物特点。
第二,给人物配以特定的装备。这个装备要有特定人群的特征,体现他们的共性。具体到每个人物身上,又因为人物和环境不同,这些装备又显示出不同的特点。
第三,将自身情感注入人物中。不管刻画的人物是他人還是自己,不管对某一人物是喜爱还是憎恶,都要充满感情。没有感情的投入就无法塑造人物。
以上三点,最后一点最重要。这不仅仅关乎塑造人物,更关乎写作本身。如果写作不能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不能将情感注入其中,那依靠什么打动别人呢?
“术”是末流,“道”才是根本!
塑造某个人物形象,可以采用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两种方法,也可以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其中,直接描写可以进一步细分为神态(外貌)、动作、语言、心理描写等,间接描写体现在环境的渲染、其他人物的旁衬或反衬等方面。
但是,只了解这些抽象的描写方法,并不意味着真正掌握了塑造人物形象的本领。如果想把塑造的人物形象落实在写作中,还是要扎扎实实地阅读一篇又一篇文章,通过具体文章去学习、去体会,然后落实在写作实践中,才能慢慢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式和方法。
中国古典诗词大多偏重写景抒情,并不着眼于塑造人物,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通过古典诗词就无法学习到塑造人物的方法。实际上,有些古典诗词用只言片语就塑造出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来,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揣摩。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千山”“万径”极言空间之广大。在这样辽阔的空间里,没有飞鸟,因为“鸟飞绝”;也没有人迹,因为“人踪灭”。仅十字就渲染出空寂寥落的大场景。
“孤舟”“独钓”,有“舟”,有“钓”,这一点儿都不稀奇。关键是“孤舟”之“孤”,是“独钓”之“独”,这一“孤”一“独”在“鸟飞绝,人踪灭”的空寂寥落的大背景下被凸显出来,把分散注意力的各种枝节都完全摒除掉了。不但有空寂寥落的大背景,而且有关于温度和天气的描述,是寒江,是寒雪。其实不只是最末一句才有雪,前两句也是写雪,却不露“雪”。
寒冷的天气很容易让人退缩,退缩到温暖的地方。这孤独的渔翁,却超凡脱俗,偏偏要在这寒江边、在寒雪中垂钓。作者勾画的是远景,且因为披蓑戴笠,人物的容貌也不清晰。孤舟垂钓本没什么稀奇,也没有特别引人注目的地方,现在却因为这空落寂寥的自然环境,这凄冷无比的天气的衬托,一下子成为关注的焦点,从而凸显出来。
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首词和《江雪》一诗同样描绘了渔翁的形象。但这一形象所处的环境和《江雪》颇为不同,《江雪》给读者以孤寂清冷的感觉,而这个环境是让人舒心的,令人愉悦的。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自在地飞翔,有盛开的桃花,有清凉的流水,还有肥美的鳜鱼不时跃出水面,一派江南春汛的优美风光和盎然生机。
在这盎然生机中,一个披蓑戴笠的渔翁在垂钓,一丝风吹动,细雨慢慢飘落。但是,这斜风、这细雨是不需要躲避的,不需要着急赶回去。就在这斜风细雨中,慢悠悠地垂钓。至于那肥美的鳜鱼是否钓得上来,早已不那么重要了。
《江雪》中的渔翁是遗世独立的,有与身边环境相对抗的色彩,甚至与世俗世界完全不相容。《渔歌子》中的渔翁则融入环境中,是在享受环境,但又不与环境完全融合,一种悠然自得的气度跃然纸上。
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这一首和前两首有很大不同。前两首诗词中,都有作者的影子,都要通过塑造心中的自己表达某种心境。但这首《送灵澈上人》是送别诗。不过,在写送别时,诗人一不小心就塑造出了一个鲜明的“上人”(对僧人的敬称)形象。
竹林寺是灵澈上人将要返回的地方,“苍苍”写出了竹林寺的清幽;“杳杳”不只是写钟声远远飘来的意境,也是从侧面写出竹林寺距离之远。正因为距离很远,再加上一个“晚”字,就仿佛催促着灵澈上人尽快归山。
斜阳下,身背斗笠的灵澈上人独自往青山走去,渐行渐远,直到身影完全消失在山林中。虽然灵澈上人的身影渐渐消失了,但是这一人物形象并没有就此消失,反而给读者留下深深的印记,仿佛眼前的人物轮廓清晰起来。
送别是两个人的事,不可能只有行者,而没有送者。这首诗妙在只写行者,而没有写送者,仿佛送者隐身了一般。但细细品味,送者的形象也是鲜明的,对灵澈上人的敬仰,对灵澈上人的不舍,不就是在表达自己的情绪吗?不就是在表达一种独立于世、独立于时的愿望吗?
将《江雪》《渔歌子》和《送灵澈上人》放在一起品读,是因为它们都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而且其中的人物具有共性,都称得上是遗世独立的隐者。
还有一处好玩儿的细节就是,这三首诗词中都提到了斗笠。但仔细琢磨,这三首诗词中斗笠的颜色不同。《江雪》中的斗笠是黑色或褐色的,与洁白的雪花形成强烈的反差。《渔歌子》中的斗笠是青色的,是水润的,和环境构成一个整体,仿佛那斗笠都充满了勃勃生机。《送灵澈上人》中的斗笠则是金色的,那是斜阳照耀下闪动的光彩。
其实,斗笠只是斗笠,不可能因为不同的人戴上,颜色就有很大差异。但为什么在不同的诗词中,我们却看到了不同颜色的斗笠呢?那是因为斗笠所处的环境不同,或者说人物所处的环境不同。斗笠是这几首诗词中人物形象的重要装备,既塑造了人物,也被人物所塑造。
通过这三首诗词,我们可以体会到,塑造人物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给予人物适当的活动环境。这个环境可以是自然环境,也可以是社会环境。人物不能离开环境而单独存在,只有在特定环境中才能凸显人物特点。
第二,给人物配以特定的装备。这个装备要有特定人群的特征,体现他们的共性。具体到每个人物身上,又因为人物和环境不同,这些装备又显示出不同的特点。
第三,将自身情感注入人物中。不管刻画的人物是他人還是自己,不管对某一人物是喜爱还是憎恶,都要充满感情。没有感情的投入就无法塑造人物。
以上三点,最后一点最重要。这不仅仅关乎塑造人物,更关乎写作本身。如果写作不能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不能将情感注入其中,那依靠什么打动别人呢?
“术”是末流,“道”才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