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以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来教育和培养学生。新课程的一个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不断的推进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教学方式方法的改变决定了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能否得到真正的张扬和提升。“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在新课程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新课改;主体参与型;语文教学
【中图号】G633.3【文献标示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1-0119-01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而学生发展指的是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和主体能力的提高。而“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就是一种以培养和发展学生主体性为主要目标的新型教学,强调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充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从发现中寻找快乐,从解决问题中增强信心,从不断体验中获得新知。这一崭新的教学模式要求语文教师以新教材为载体,积极创造学生参与的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在参与中得到全面发展。
1充分利用新教材
1.1教材的内容和结构,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新教材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自主能力,以便更好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
1.2教材的内容编排,为学生互动合作、交流探究创造了机会“研讨与练习”留给学生自由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议论、争辩中,互相质疑、互相提问,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2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新教材强调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者的个体需要是实现自主学习的动力和源泉。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的基本因素是由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组成的,二者在学习过程中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但只有非智力因素才能产生积极性。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着手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主体参与情感。首先,要帮助学生从自身的全面发展和成长需要出发,树立明确的学习动机,使其在主观上产生动力,对自己的语文学习提出适当的要求,督促自己主动学习,以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其次,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以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会逐步改善,继而产生强烈的参与愿望。
3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
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和主体能力的提高都是通过学生参与的主体活动实现的。因此,语文课教学活动应充分创设情境和条件,积极开展合作互动、交流探究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
3.1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当前关于语文课堂教学的模式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过去评价一堂语文课大多倾向于精心组织教学,精确时间安排,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精彩的画面、动听的音乐,让学生尽情的接受视听享受,增大课堂容量。这种语文课上得既“紧张”又“活泼”,全在教师的严密组织和控制之下,学生正襟危坐,教师环环相扣,看起来达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其实这样的课堂大有程序化的倾向。课堂应该是师生的对话、生生对话、老师与文本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其中最重要的是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学习知识,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自建知识框架系统;学生与老师对话,敢于提出问题,质疑权威;同学之间对话,交流互助,从而有所得,有所提高。我们只有这样转变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返朴归真”,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2创造宽松的教学环境人们在认识活动中,脑子里常常产生一些疑问,并伴随一种困惑、焦虑的心理,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人们积极思维,不断探索。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个体思维品质的活跃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新性。但时至今日,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对学生问题意识并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学生问题意识薄弱,语文教学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师“一手承包”对课文的解读,学生只能当听众、看客。稍有“异议”,轻则不予采纳,重则视为“异端”给以“讨伐”。这样的教学环境,学生当然提不出也不敢提出任何问题。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就必须尽快扭转这种单一的教学环境的现状。
3.3发挥教师积极的指导作用
3.3.1引导学生自主读书自主读书是整个学习过程的基础环节,老师要留给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阅读。在这个环节中,老师要根据文体的特点引导学生逐渐学会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目标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需要,不一定非要统一,这样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但是,学生确定的目标必须从属于老师确立的课堂教学的总目标,二者应该是统一的。
3.3.2引导学生自主质疑在充分感知教材的基础上,老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发现一个问题有时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发现问题需要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能发现问题说明他用心读书用心思考了,这是学会读书的关键一步。以往的课堂教学缺乏活力,主要原因是老师的问代替了学生的问,老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去阅读去思考,才会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获得主动发展。
3.3.3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的问题应由学生自主解决,老师不可越俎代庖。因为这个过程本身对学生的发展很有意义,尽管可能费时费力仍然解决不了问题,但这种思维的经过、探讨的经过对于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意义非同寻常。老师的作用应在于:提供相应的条件、相关的资料,教给思考问题的方法,调整思考问题的角度,教给与同学交流合作的方法。
3.3.4引导学生自我反思这是自主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老师要引导学生反思思维过程,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及时总结出读书的方法;同时要检测自己的收获和缺失,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在不断的自我反思自我审视中,学生会逐渐学会阅读学会思考学会学习,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4主体参与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的策略
在学生主体参与型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这与当前流行的教学模式没有区别。但是在教学策略上强调以下三点:
4.1教学行为基于学生的需要,即问题之上把学生的学放在第一位,先有学生的学,再有教师的“教”。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的一种交往,在这种特殊的交往过程中,首先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能力和他们思维的独立性。只有这样,教学才有针对性,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2教师用“问题”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启发对学生进行指导时,不轻易告诉学生答案,一个问题的解决最好靠学生自己或同学帮助。
4.3教师应在教学中抓住时机,适时进行学法指导学生主体性的语文教学,强调学生对文本内容理解的自主建构。但是学生自学水平和自学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且离不开教师对学生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语文教学实施“主体参与型”原则,最重要是要求教师树立真正尊重学生的意识和育人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善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和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意识。具备了这种观念,就不难呈现出让学生全体参与、全面参与、全程参与和深入参与的主体性的语文教学情境。语文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得到保证和加强。
5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董洪亮.教学组织策略与技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王升.主体参与型教学探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4]张志亚.学生主体地位的再认识及其在教学中的落实[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1,(3)
[5]顾馨梅.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构建新型师生关系[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1,(2)
【关键词】新课改;主体参与型;语文教学
【中图号】G633.3【文献标示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1-0119-01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而学生发展指的是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和主体能力的提高。而“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就是一种以培养和发展学生主体性为主要目标的新型教学,强调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充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从发现中寻找快乐,从解决问题中增强信心,从不断体验中获得新知。这一崭新的教学模式要求语文教师以新教材为载体,积极创造学生参与的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在参与中得到全面发展。
1充分利用新教材
1.1教材的内容和结构,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新教材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自主能力,以便更好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
1.2教材的内容编排,为学生互动合作、交流探究创造了机会“研讨与练习”留给学生自由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议论、争辩中,互相质疑、互相提问,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2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新教材强调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者的个体需要是实现自主学习的动力和源泉。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的基本因素是由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组成的,二者在学习过程中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但只有非智力因素才能产生积极性。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着手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主体参与情感。首先,要帮助学生从自身的全面发展和成长需要出发,树立明确的学习动机,使其在主观上产生动力,对自己的语文学习提出适当的要求,督促自己主动学习,以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其次,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以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会逐步改善,继而产生强烈的参与愿望。
3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
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和主体能力的提高都是通过学生参与的主体活动实现的。因此,语文课教学活动应充分创设情境和条件,积极开展合作互动、交流探究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
3.1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当前关于语文课堂教学的模式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过去评价一堂语文课大多倾向于精心组织教学,精确时间安排,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精彩的画面、动听的音乐,让学生尽情的接受视听享受,增大课堂容量。这种语文课上得既“紧张”又“活泼”,全在教师的严密组织和控制之下,学生正襟危坐,教师环环相扣,看起来达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其实这样的课堂大有程序化的倾向。课堂应该是师生的对话、生生对话、老师与文本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其中最重要的是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学习知识,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自建知识框架系统;学生与老师对话,敢于提出问题,质疑权威;同学之间对话,交流互助,从而有所得,有所提高。我们只有这样转变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返朴归真”,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2创造宽松的教学环境人们在认识活动中,脑子里常常产生一些疑问,并伴随一种困惑、焦虑的心理,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人们积极思维,不断探索。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个体思维品质的活跃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新性。但时至今日,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对学生问题意识并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学生问题意识薄弱,语文教学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师“一手承包”对课文的解读,学生只能当听众、看客。稍有“异议”,轻则不予采纳,重则视为“异端”给以“讨伐”。这样的教学环境,学生当然提不出也不敢提出任何问题。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就必须尽快扭转这种单一的教学环境的现状。
3.3发挥教师积极的指导作用
3.3.1引导学生自主读书自主读书是整个学习过程的基础环节,老师要留给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阅读。在这个环节中,老师要根据文体的特点引导学生逐渐学会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目标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需要,不一定非要统一,这样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但是,学生确定的目标必须从属于老师确立的课堂教学的总目标,二者应该是统一的。
3.3.2引导学生自主质疑在充分感知教材的基础上,老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发现一个问题有时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发现问题需要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能发现问题说明他用心读书用心思考了,这是学会读书的关键一步。以往的课堂教学缺乏活力,主要原因是老师的问代替了学生的问,老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去阅读去思考,才会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获得主动发展。
3.3.3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的问题应由学生自主解决,老师不可越俎代庖。因为这个过程本身对学生的发展很有意义,尽管可能费时费力仍然解决不了问题,但这种思维的经过、探讨的经过对于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意义非同寻常。老师的作用应在于:提供相应的条件、相关的资料,教给思考问题的方法,调整思考问题的角度,教给与同学交流合作的方法。
3.3.4引导学生自我反思这是自主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老师要引导学生反思思维过程,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及时总结出读书的方法;同时要检测自己的收获和缺失,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在不断的自我反思自我审视中,学生会逐渐学会阅读学会思考学会学习,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4主体参与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的策略
在学生主体参与型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这与当前流行的教学模式没有区别。但是在教学策略上强调以下三点:
4.1教学行为基于学生的需要,即问题之上把学生的学放在第一位,先有学生的学,再有教师的“教”。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的一种交往,在这种特殊的交往过程中,首先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能力和他们思维的独立性。只有这样,教学才有针对性,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2教师用“问题”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启发对学生进行指导时,不轻易告诉学生答案,一个问题的解决最好靠学生自己或同学帮助。
4.3教师应在教学中抓住时机,适时进行学法指导学生主体性的语文教学,强调学生对文本内容理解的自主建构。但是学生自学水平和自学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且离不开教师对学生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语文教学实施“主体参与型”原则,最重要是要求教师树立真正尊重学生的意识和育人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善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和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意识。具备了这种观念,就不难呈现出让学生全体参与、全面参与、全程参与和深入参与的主体性的语文教学情境。语文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得到保证和加强。
5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董洪亮.教学组织策略与技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王升.主体参与型教学探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4]张志亚.学生主体地位的再认识及其在教学中的落实[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1,(3)
[5]顾馨梅.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构建新型师生关系[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