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2-0-01
通过“提问”可以培养孩子的思维品质,教会孩子如何去思考、推测、分析、验证和推理。因此,我们在教育引领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用好“提问”这个方式,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
一、幼儿“提问”教学中存在的几个误区
当前孩子园老师在对孩子“提问”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影响了“提问”的效果。一是“提问”内容不准确。有的只是把提问当作一种课堂教学的必备手段,而不知道为什么提问、提问什么,导致“提问”的问题五花八门,甚至毫无意义。二是“提问”方式不灵活。有的老师的“提问”直截了当、缺乏前期铺垫,没有一个从易到难,循循渐进的过程,导致孩子一次次回答不上来,久而久之,也就对“提问”兴趣缺缺。三是“提问”初衷不正确。有的老师在“提问”过程中,忽视了孩子主体地位,为完成教学设计而提问,这样对不对、好不好、今天高兴不高兴,诸如此类的问题,简单幼稚,缺乏吸引力。四是“提问”结果不妥当。有的老师过分追求答案的唯一性,要么“迫不及待”的想从孩子口中得出标准答案,向标准答案上引导,要么只针对部分能力发展好的孩子进行提问,孩子应答机会分布不均匀,能力强的孩子一节课被提问多次,而能力弱的孩子可能一次都没有,导致“不公平”待遇,影响孩子心理成长。
二、幼儿“提问”存在问题的成因
一是老师对于“提问”的作用认识片面。有的老师仅仅把“提问”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对于“提问”能对孩子产生多大作用、能够引领孩子思考方面了解不多,在“提问”过程中敷衍了事、随便乱“提”。二是老师对于“提问”的能力素质不够。有的老师也想“提好问”、引导孩子“回好答”,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对于如何提问、提问什么思考不多、方法较少,影响了“提问”质量。三是老师对于“提问”的结果运用不妥。有的老师片面认为孩子只有回答正确,才算达到了“提问”的目的,高估了孩子的认知力,忽视了孩子的想象力,对于答非所问、回答有误的孩子一味地纠正,导致矫枉过正,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孩子的想象空间和思维能力。
三、改进幼儿“提问”教学几点思考
(一)要正确认识“提问”的重要作用。一是正确的“提问”可以了解孩子已有的认知水平。对于一个班的孩子来说,认知水平往往有高有低,而制定教学活动必然要结合孩子的认知水平,否则,教学活动必将无助于孩子的发展。因此,通过提问有效的考察孩子已有的认知水平,从而更好的设计教学活动,才能更好的促进孩子的发展。二是通过提问准确把握教学进程。通过提问能够检查孩子的理解是否达到预期的水平,从而把握教学进度,设计下一阶段的教学内容。三是通过提问提高孩子的兴趣。孩子注意力保持时间非常有限,但是通过提一些有悬念的问题或在原有讲解的方式的基础上突然提问,可以保持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较长时间保持思想活跃。四是用提问加强互动,增强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是教与学互动的过程,因此,在老师讲解的基础上,通过提问收到学生有效反馈,切实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二)要切实改进“提问”的方式方法。提问的方式方法,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思考回应。因此,改进“提问”的方式方法,才能引发孩子的思考,引领孩子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进行系统思考、探究问题本质。一是要开放式提问。孩子的思考是发散性的,孩子的想象力也是无穷的,如果提问多是一问一答、答案固定的话,很容易束缚孩子的想象力。而采取开放式提问,问一些没有明确固定答案的问题,能够给孩子更多的思维空间,多问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鼓励孩子动脑思考,在这样的提问中更好的培养孩子思维和想象能力。二是要多样式提问。孩子个体的差异不一,认知水平各异,如果不尊重孩子的个人差异,采取一样的提问方式,很容易导致千人一面。老师应鼓励差异,尊重多元,在提问中激励孩子发散思维,防止孩子答案的唯一性。同时,应尊重不同发展程度的孩子,对于提问的结果要鼓励多样,甚至允许错误的回答,切實让认识水平、心理素质不一样的孩子都回答问题,都得到成长。三是要递进式提问。在提问的难度上要有一个从易到难的递进。太易或太难的提问都无助于孩子的发展,反而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因此老师要灵活设计自己要提的问题,根据学生当前状况的灵活的调整提问内容和方式,通过一系列简单的问题作为铺垫,层次递进,然后提出较难的问题,最终让孩子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加深印象。
(三)要努力用好“提问”的结果反馈。提问的最终目的是孩子的成长与提高,要达到这一目的,提问结果的反馈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对孩子回答的反馈全是诸如“很好”、“真不错”、“你真棒”之类的回答,孩子就会对提问失去兴趣,也没有回答问题后的成功和成就感。因此,在提问的结果反馈上,要做到三个方面。一是要正确诱导。当孩子回答正确时,老师在肯定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询问孩子是怎么想的,他为什么这样想?除此之外还可以怎么办等等追问,继续诱导孩子深入思考。二是要有效启发。当孩子回答正确但不完整时,通过提示继续追问或给予一定线索深入启发,切实让孩子继续思考、回答问题。三要耐心指导。当孩子回答问题有困难或者错误时,老师应耐心期待并积极设法指导,而不是采用干巴巴的语言让孩子“继续”或你再想想、你再想想,一遍一遍地“逼”问,这样做不但不能有效的支持孩子,反而可能让孩子觉得老师在给自己施加压力。
通过“提问”可以培养孩子的思维品质,教会孩子如何去思考、推测、分析、验证和推理。因此,我们在教育引领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用好“提问”这个方式,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
一、幼儿“提问”教学中存在的几个误区
当前孩子园老师在对孩子“提问”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影响了“提问”的效果。一是“提问”内容不准确。有的只是把提问当作一种课堂教学的必备手段,而不知道为什么提问、提问什么,导致“提问”的问题五花八门,甚至毫无意义。二是“提问”方式不灵活。有的老师的“提问”直截了当、缺乏前期铺垫,没有一个从易到难,循循渐进的过程,导致孩子一次次回答不上来,久而久之,也就对“提问”兴趣缺缺。三是“提问”初衷不正确。有的老师在“提问”过程中,忽视了孩子主体地位,为完成教学设计而提问,这样对不对、好不好、今天高兴不高兴,诸如此类的问题,简单幼稚,缺乏吸引力。四是“提问”结果不妥当。有的老师过分追求答案的唯一性,要么“迫不及待”的想从孩子口中得出标准答案,向标准答案上引导,要么只针对部分能力发展好的孩子进行提问,孩子应答机会分布不均匀,能力强的孩子一节课被提问多次,而能力弱的孩子可能一次都没有,导致“不公平”待遇,影响孩子心理成长。
二、幼儿“提问”存在问题的成因
一是老师对于“提问”的作用认识片面。有的老师仅仅把“提问”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对于“提问”能对孩子产生多大作用、能够引领孩子思考方面了解不多,在“提问”过程中敷衍了事、随便乱“提”。二是老师对于“提问”的能力素质不够。有的老师也想“提好问”、引导孩子“回好答”,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对于如何提问、提问什么思考不多、方法较少,影响了“提问”质量。三是老师对于“提问”的结果运用不妥。有的老师片面认为孩子只有回答正确,才算达到了“提问”的目的,高估了孩子的认知力,忽视了孩子的想象力,对于答非所问、回答有误的孩子一味地纠正,导致矫枉过正,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孩子的想象空间和思维能力。
三、改进幼儿“提问”教学几点思考
(一)要正确认识“提问”的重要作用。一是正确的“提问”可以了解孩子已有的认知水平。对于一个班的孩子来说,认知水平往往有高有低,而制定教学活动必然要结合孩子的认知水平,否则,教学活动必将无助于孩子的发展。因此,通过提问有效的考察孩子已有的认知水平,从而更好的设计教学活动,才能更好的促进孩子的发展。二是通过提问准确把握教学进程。通过提问能够检查孩子的理解是否达到预期的水平,从而把握教学进度,设计下一阶段的教学内容。三是通过提问提高孩子的兴趣。孩子注意力保持时间非常有限,但是通过提一些有悬念的问题或在原有讲解的方式的基础上突然提问,可以保持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较长时间保持思想活跃。四是用提问加强互动,增强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是教与学互动的过程,因此,在老师讲解的基础上,通过提问收到学生有效反馈,切实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二)要切实改进“提问”的方式方法。提问的方式方法,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思考回应。因此,改进“提问”的方式方法,才能引发孩子的思考,引领孩子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进行系统思考、探究问题本质。一是要开放式提问。孩子的思考是发散性的,孩子的想象力也是无穷的,如果提问多是一问一答、答案固定的话,很容易束缚孩子的想象力。而采取开放式提问,问一些没有明确固定答案的问题,能够给孩子更多的思维空间,多问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鼓励孩子动脑思考,在这样的提问中更好的培养孩子思维和想象能力。二是要多样式提问。孩子个体的差异不一,认知水平各异,如果不尊重孩子的个人差异,采取一样的提问方式,很容易导致千人一面。老师应鼓励差异,尊重多元,在提问中激励孩子发散思维,防止孩子答案的唯一性。同时,应尊重不同发展程度的孩子,对于提问的结果要鼓励多样,甚至允许错误的回答,切實让认识水平、心理素质不一样的孩子都回答问题,都得到成长。三是要递进式提问。在提问的难度上要有一个从易到难的递进。太易或太难的提问都无助于孩子的发展,反而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因此老师要灵活设计自己要提的问题,根据学生当前状况的灵活的调整提问内容和方式,通过一系列简单的问题作为铺垫,层次递进,然后提出较难的问题,最终让孩子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加深印象。
(三)要努力用好“提问”的结果反馈。提问的最终目的是孩子的成长与提高,要达到这一目的,提问结果的反馈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对孩子回答的反馈全是诸如“很好”、“真不错”、“你真棒”之类的回答,孩子就会对提问失去兴趣,也没有回答问题后的成功和成就感。因此,在提问的结果反馈上,要做到三个方面。一是要正确诱导。当孩子回答正确时,老师在肯定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询问孩子是怎么想的,他为什么这样想?除此之外还可以怎么办等等追问,继续诱导孩子深入思考。二是要有效启发。当孩子回答正确但不完整时,通过提示继续追问或给予一定线索深入启发,切实让孩子继续思考、回答问题。三要耐心指导。当孩子回答问题有困难或者错误时,老师应耐心期待并积极设法指导,而不是采用干巴巴的语言让孩子“继续”或你再想想、你再想想,一遍一遍地“逼”问,这样做不但不能有效的支持孩子,反而可能让孩子觉得老师在给自己施加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