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诗词联句玩赏
学生不喜欢做古诗文练习,却爱自己弄弄古诗词,时不时写几句古体诗或者联句拿来我看。这不,临放假了,12班王晓雨拿来自己写的一首古体诗讓我改改,14班徐佳琛拟了一句联语让我给对下联。
(王晓雨:)
余晖恰隐黑云至,急风细雨姗姗迟。
浮生行乐只寻常,惟今空对韶华逝。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尔观少年雄姿发,顾朌神州风华起。
除了字数句数合格外,其他问题多多。首先感觉有点少年装老成,应了那句“为赋新词强说愁”。还有三联四联与前两联也不押韵。若按律诗讲起平仄对仗,就更是讲不起了。三联是用的现成的诗句,不说抄袭算是引用?诗可化用也不见引用的啊!
尽量保留原貌,改成一首古体诗吧——
余晖隐去黑云至,急风过后细雨迟。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色胜春时。
尔观少年雄姿发,顾朌神州枫叶炽。
浮生行乐只寻常,惟今空对韶华逝。
(徐佳琛:)
闻琵琶声何必相识弄弦人
是一个好联句!令我想起了关于钱钟书的一个故事。有读钱老书而慕名求见者,钱老答之曰:您吃了鸡蛋觉得好就行了,没必要管是哪只母鸡下的啊!
不过,这一句只能做下联,倒是要另出上联。因为对联最好平起仄收,“人”是平声字,当作下联尾字。
还有,这个联句有个难对点,就是“琵琶”,读音上是个双声词,字形上是两个同旁字。你必须至少取其一种特色。于是,对此联似乎须得从找这样一个词入手,比如“葡萄”“鸳鸯”“凤凰”等。
“鸡鸭”是两个同旁字,看能不能用上钱老婉谢求见的故事写出一句。于是对出这样一联:吃鸡鸭蛋无须寻问产卵者,闻琵琶声何必相识弄弦人。
对是对上了,只是有“合掌”之嫌。“合掌”是对联之忌。联语有上下联,如人有两掌,各自独立又相互照应,如合在一起了,看似两掌而实为一掌了,故叫“合掌”。联语的上下联,也应各有意思又相互联系,如果没了联系叫“相隔”,而意思一样了又叫“合掌”,都是对联大忌。比方说,如能把下联改成“闻琵琶声当必相识弄弦人”,上下联就避免“合掌”了,因为一者说的是“无须问”,一者说的是“当必识”。
想到“孔孟”两字都带一“子”,又想起欣赏作品有“知人论世”一说,试再对一联:读孔孟文岂可不论先秦世?闻琵琶声何必相识弄弦人!一读一听,一正一反,一是一否,各自独立又相互照应。
拉来好友同对。对曰:“看风凰舞未曾了悟飞鸟意。”
意思很不错的。我们人类自创一鸟叫凤凰,还自扮凤凰笨笨地跳起来,又孤芳自赏地观看着,只不知从旁飞过的鸟儿作何感想,会不会笑起来。
借好友联句,我也改对一联:观凤凰舞可曾真见传神鸟?闻琵琶声何必相识弄弦人!
如此一改,上下联成一问一答了,问:你看凤凰跳舞,你有见过真凤凰吗?答:我听琵琶乐,有必要知道是谁在弹奏吗?——意思是,我欣赏凤凰舞有必要知道有没有真凤凰吗?
朋友再对一联:“见沦落者总能知晓遭难事,闻琵琶声何必相识弄弦人。”
显然,因“琵琶”而想起“沦落”一词,是源自白氏《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但“总能知晓遭难事”似不合事理情理。因而不如改为“见沦落者常能感同遭难事,闻琵琶声何必相识弄弦人”。至于“沦落”对“琵琶”以形容词对名词,属宽对也行。
二、面对王国维,我们只好惭愧
“万事不如身手好,一生须惜少年时。那能白首下书帷。”
学生说,这是王国维的一首词里的句子,问我是什么意思。
没多想,就告诉学生:王国维先生是说,一个人要从小珍惜时光,勤奋读书,增长才能,不能等老了才想到走进书房。
学生说,那答案上怎么说是讲不要死读书呢?
我开始警觉自己的解释是否妥当。
去网上查了一下,果然我的解释反了。王国维的全词是这样的:“草偃云低渐合围,雕弓声急马如飞。笑呼从骑载禽归。万事不如身手好,一生须惜少年时。那能白首下书帷。”
上片写观猎,风吹草低,暗云助围,猎物无所遁形;英俊少年,急马如飞,弓箭响处,猎物手到擒来。
王先生大概看得有些热血沸腾了,于是便有了下片观感:要珍惜少年好时光,学得有用真本领,不要做那读死书,死读书,皓首穷经的腐儒。
好惭愧,不是因为我误读了这首词,而是想到自己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误读。
我想,我是被当今的教育洗脑了。作为老师,面对学生,好像总在扮演一个劝学者的角色,而这个“劝学”,又是那么狭隘——学习内容上不过限于书本知识,学习态度上只是强调要如何如何刻苦,学习目的上,又不外乎应考得高分进好大学,又怎么会想到饱学之士、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会去大大赞赏青少年们读书科考之外的活动呢?
猛然想到古人有所谓“六艺”之说。“六艺”者,礼、乐、射、御、书、数也。看古人的教育多全面,你要学习各种礼仪,学习音乐,学习驾车骑马射箭,学习书法和算术。
再想想如今的教育,春游不能搞了,运动会男女长跑取消了,清洁卫生出钱请人代劳了,社会实践活动成参观了,音乐绘画成点缀了,所谓的学习,只剩下听课、练习、应考了。
面对古人,面对王国维,我们这些还在做着老师、从事着教育工作的人,真是只有惭愧的份了。
作者通联:湖北荆门龙泉中学
学生不喜欢做古诗文练习,却爱自己弄弄古诗词,时不时写几句古体诗或者联句拿来我看。这不,临放假了,12班王晓雨拿来自己写的一首古体诗讓我改改,14班徐佳琛拟了一句联语让我给对下联。
(王晓雨:)
余晖恰隐黑云至,急风细雨姗姗迟。
浮生行乐只寻常,惟今空对韶华逝。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尔观少年雄姿发,顾朌神州风华起。
除了字数句数合格外,其他问题多多。首先感觉有点少年装老成,应了那句“为赋新词强说愁”。还有三联四联与前两联也不押韵。若按律诗讲起平仄对仗,就更是讲不起了。三联是用的现成的诗句,不说抄袭算是引用?诗可化用也不见引用的啊!
尽量保留原貌,改成一首古体诗吧——
余晖隐去黑云至,急风过后细雨迟。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色胜春时。
尔观少年雄姿发,顾朌神州枫叶炽。
浮生行乐只寻常,惟今空对韶华逝。
(徐佳琛:)
闻琵琶声何必相识弄弦人
是一个好联句!令我想起了关于钱钟书的一个故事。有读钱老书而慕名求见者,钱老答之曰:您吃了鸡蛋觉得好就行了,没必要管是哪只母鸡下的啊!
不过,这一句只能做下联,倒是要另出上联。因为对联最好平起仄收,“人”是平声字,当作下联尾字。
还有,这个联句有个难对点,就是“琵琶”,读音上是个双声词,字形上是两个同旁字。你必须至少取其一种特色。于是,对此联似乎须得从找这样一个词入手,比如“葡萄”“鸳鸯”“凤凰”等。
“鸡鸭”是两个同旁字,看能不能用上钱老婉谢求见的故事写出一句。于是对出这样一联:吃鸡鸭蛋无须寻问产卵者,闻琵琶声何必相识弄弦人。
对是对上了,只是有“合掌”之嫌。“合掌”是对联之忌。联语有上下联,如人有两掌,各自独立又相互照应,如合在一起了,看似两掌而实为一掌了,故叫“合掌”。联语的上下联,也应各有意思又相互联系,如果没了联系叫“相隔”,而意思一样了又叫“合掌”,都是对联大忌。比方说,如能把下联改成“闻琵琶声当必相识弄弦人”,上下联就避免“合掌”了,因为一者说的是“无须问”,一者说的是“当必识”。
想到“孔孟”两字都带一“子”,又想起欣赏作品有“知人论世”一说,试再对一联:读孔孟文岂可不论先秦世?闻琵琶声何必相识弄弦人!一读一听,一正一反,一是一否,各自独立又相互照应。
拉来好友同对。对曰:“看风凰舞未曾了悟飞鸟意。”
意思很不错的。我们人类自创一鸟叫凤凰,还自扮凤凰笨笨地跳起来,又孤芳自赏地观看着,只不知从旁飞过的鸟儿作何感想,会不会笑起来。
借好友联句,我也改对一联:观凤凰舞可曾真见传神鸟?闻琵琶声何必相识弄弦人!
如此一改,上下联成一问一答了,问:你看凤凰跳舞,你有见过真凤凰吗?答:我听琵琶乐,有必要知道是谁在弹奏吗?——意思是,我欣赏凤凰舞有必要知道有没有真凤凰吗?
朋友再对一联:“见沦落者总能知晓遭难事,闻琵琶声何必相识弄弦人。”
显然,因“琵琶”而想起“沦落”一词,是源自白氏《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但“总能知晓遭难事”似不合事理情理。因而不如改为“见沦落者常能感同遭难事,闻琵琶声何必相识弄弦人”。至于“沦落”对“琵琶”以形容词对名词,属宽对也行。
二、面对王国维,我们只好惭愧
“万事不如身手好,一生须惜少年时。那能白首下书帷。”
学生说,这是王国维的一首词里的句子,问我是什么意思。
没多想,就告诉学生:王国维先生是说,一个人要从小珍惜时光,勤奋读书,增长才能,不能等老了才想到走进书房。
学生说,那答案上怎么说是讲不要死读书呢?
我开始警觉自己的解释是否妥当。
去网上查了一下,果然我的解释反了。王国维的全词是这样的:“草偃云低渐合围,雕弓声急马如飞。笑呼从骑载禽归。万事不如身手好,一生须惜少年时。那能白首下书帷。”
上片写观猎,风吹草低,暗云助围,猎物无所遁形;英俊少年,急马如飞,弓箭响处,猎物手到擒来。
王先生大概看得有些热血沸腾了,于是便有了下片观感:要珍惜少年好时光,学得有用真本领,不要做那读死书,死读书,皓首穷经的腐儒。
好惭愧,不是因为我误读了这首词,而是想到自己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误读。
我想,我是被当今的教育洗脑了。作为老师,面对学生,好像总在扮演一个劝学者的角色,而这个“劝学”,又是那么狭隘——学习内容上不过限于书本知识,学习态度上只是强调要如何如何刻苦,学习目的上,又不外乎应考得高分进好大学,又怎么会想到饱学之士、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会去大大赞赏青少年们读书科考之外的活动呢?
猛然想到古人有所谓“六艺”之说。“六艺”者,礼、乐、射、御、书、数也。看古人的教育多全面,你要学习各种礼仪,学习音乐,学习驾车骑马射箭,学习书法和算术。
再想想如今的教育,春游不能搞了,运动会男女长跑取消了,清洁卫生出钱请人代劳了,社会实践活动成参观了,音乐绘画成点缀了,所谓的学习,只剩下听课、练习、应考了。
面对古人,面对王国维,我们这些还在做着老师、从事着教育工作的人,真是只有惭愧的份了。
作者通联:湖北荆门龙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