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凸显得越来越重要,写作无疑是实现交际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目前高中学生写作中普遍缺乏运用语篇的衔接和连贯建立语篇的能力。本文探讨了衔接、连贯对培养高中生英语写作能力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语篇衔接;写作能力;现状成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0)-05-0161-01
一、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衔接与连贯是语篇分析中的两个重要术语。Halliday&Hason在Cohesion in English中指出,衔接是一种语义关系,它是通过各种形式特征来体现的,而这些形式特征本身不限于衔接。Van Dijk(1977)从语义学角度研究连贯,侧重研究书面语篇信息的传达,认为连贯是语篇的语义特征。就二者关系而言,Beaugrande和Dressler(1981:71)认为,衔接是建立在预先设定的贯性基础之上的。重复、省略、替代,连接与语篇手段的运用有助于语篇在表达上和理解上的简易性,即增强语篇的稳定性和简易性,用起来省力。
二、高中英语写作现状及其成因
写作是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重要方面,是交际能力的重要体现,是英语教学目标之一。然而事实情况是大多数同学的写作质量差,词汇贫乏,内容空洞,选词不当,句型错误,段落结构松散,缺乏必要的衔接手段。具体又表现为:(一)既缺乏语义连贯又缺乏衔接手段来实现形式上的关联;(二) 语义上虽有关联,具有一定的连贯性,但由于主语频繁变换而破坏了形式上的关联,从而影响了语篇的衔接;(三)虽注意了形式上的连接,但只是衔接手段的堆砌,缺乏语义上的连贯。 总之,学生缺乏遣词造句的语篇能力是由于传统的英语教学。教师只注重单词和结构的阐释,整篇文章往往被分解成支离破碎的语言点,见点不见面。因此学生对单词用法、语法结构较清楚,而对语篇结构和内容并非完全掌握和了解。
三、进行语篇的衔接与连贯训练,培养高中生写作能力
高中生在写作中存在语篇连贯性差,语义不连贯,逻辑性不强,缺乏条理,其根本原因是他们不具备语篇的衔接能力。那么如何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有效的训练,提高学生作文的衔接性和连贯性?笔者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结合理论与篇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衔接与连贯理论和高中阅读课的教学相结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衔接和连贯手段在教材中的运用。以人教版全日制高级中学教科书高一上Unit4的Reading的第四段为例,此段描写了Jeff在大水中营救Flora的情景。在句子衔接上,作者使用了连接词then、but等, 并使用了动词短语:pull up 、hold on to这些词汇衔接成了词汇链,展现了洪水营救图。这样,通过衔接学习与语篇分析的结合,学生加强了对文章整体性的理解,而且掌握了词汇衔接方式。
(二)进行衔接训练
在教学中可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衔接训练,使学生在写作中具备衔接意识。比如,利用完形填空的训练方式,将完整语篇中出现的衔接词取出来,让学生填空,使其恢复为连贯语篇。
(三)注重词汇积累训练
教师还可在阅读或写作训练中要求学生给出某一词的近义词或反义词,或给出上义词,找出下义词。比如,高一的Unit1的Speaking部分,让学生找表示"喜欢"的单词有"like. enjoy. love",再由同学们讨论,找出可以替换词,如:be interested in 、be keen on等。通过这种启发性的练习,扩充他们衔接方面的词汇,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衔接意识,有助于语篇的连贯。
(四)内化语篇连接词块
连接又称逻辑联系词,是衔接手段中比较复杂的一种。连接关系是通过连接词、一些副词或词组实现的。连接词如and, furthermore, but, or, since, therefore, afterward, then等。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巩固这些连接词块,让其把学到的词块知识融入到自己原有的语言知识之中,内化词块知识,他们才能成功地把词块运用于写作之中,才能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总之,衔接和连贯的运用可以促成整个语篇语境的形成,凸现篇章的主题。教师在教学中应针对高中生写作存在的语篇的衔接和连贯的问题,对阅读衔接和连贯方面进行分析,使其理解作者如何构思谋篇,展开段落,阐明主题,尤其是段落、句子间的连接、转承方式,并对学生进行一些启发性的训练,唤起其衔接、连贯意识,逐步培养其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Breaug,R.de&Dressler, Introduction to Text Linguistics [M].Harcourt Brace.Jovanovich.Inc,1981.
[2]Halliday,M.A.K.& Hasan.R, Cohension in English[M].London: Longman,1976.
[3]Van.Dijk,T.A, Text and Context.Exploration in the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of Discourse [M] . London:longman,1977.
[4]Widdowson,H.G, Teaching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 [M].Oxford:OUP.
[5]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关键词:语篇衔接;写作能力;现状成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0)-05-0161-01
一、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衔接与连贯是语篇分析中的两个重要术语。Halliday&Hason在Cohesion in English中指出,衔接是一种语义关系,它是通过各种形式特征来体现的,而这些形式特征本身不限于衔接。Van Dijk(1977)从语义学角度研究连贯,侧重研究书面语篇信息的传达,认为连贯是语篇的语义特征。就二者关系而言,Beaugrande和Dressler(1981:71)认为,衔接是建立在预先设定的贯性基础之上的。重复、省略、替代,连接与语篇手段的运用有助于语篇在表达上和理解上的简易性,即增强语篇的稳定性和简易性,用起来省力。
二、高中英语写作现状及其成因
写作是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重要方面,是交际能力的重要体现,是英语教学目标之一。然而事实情况是大多数同学的写作质量差,词汇贫乏,内容空洞,选词不当,句型错误,段落结构松散,缺乏必要的衔接手段。具体又表现为:(一)既缺乏语义连贯又缺乏衔接手段来实现形式上的关联;(二) 语义上虽有关联,具有一定的连贯性,但由于主语频繁变换而破坏了形式上的关联,从而影响了语篇的衔接;(三)虽注意了形式上的连接,但只是衔接手段的堆砌,缺乏语义上的连贯。 总之,学生缺乏遣词造句的语篇能力是由于传统的英语教学。教师只注重单词和结构的阐释,整篇文章往往被分解成支离破碎的语言点,见点不见面。因此学生对单词用法、语法结构较清楚,而对语篇结构和内容并非完全掌握和了解。
三、进行语篇的衔接与连贯训练,培养高中生写作能力
高中生在写作中存在语篇连贯性差,语义不连贯,逻辑性不强,缺乏条理,其根本原因是他们不具备语篇的衔接能力。那么如何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有效的训练,提高学生作文的衔接性和连贯性?笔者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结合理论与篇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衔接与连贯理论和高中阅读课的教学相结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衔接和连贯手段在教材中的运用。以人教版全日制高级中学教科书高一上Unit4的Reading的第四段为例,此段描写了Jeff在大水中营救Flora的情景。在句子衔接上,作者使用了连接词then、but等, 并使用了动词短语:pull up 、hold on to这些词汇衔接成了词汇链,展现了洪水营救图。这样,通过衔接学习与语篇分析的结合,学生加强了对文章整体性的理解,而且掌握了词汇衔接方式。
(二)进行衔接训练
在教学中可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衔接训练,使学生在写作中具备衔接意识。比如,利用完形填空的训练方式,将完整语篇中出现的衔接词取出来,让学生填空,使其恢复为连贯语篇。
(三)注重词汇积累训练
教师还可在阅读或写作训练中要求学生给出某一词的近义词或反义词,或给出上义词,找出下义词。比如,高一的Unit1的Speaking部分,让学生找表示"喜欢"的单词有"like. enjoy. love",再由同学们讨论,找出可以替换词,如:be interested in 、be keen on等。通过这种启发性的练习,扩充他们衔接方面的词汇,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衔接意识,有助于语篇的连贯。
(四)内化语篇连接词块
连接又称逻辑联系词,是衔接手段中比较复杂的一种。连接关系是通过连接词、一些副词或词组实现的。连接词如and, furthermore, but, or, since, therefore, afterward, then等。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巩固这些连接词块,让其把学到的词块知识融入到自己原有的语言知识之中,内化词块知识,他们才能成功地把词块运用于写作之中,才能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总之,衔接和连贯的运用可以促成整个语篇语境的形成,凸现篇章的主题。教师在教学中应针对高中生写作存在的语篇的衔接和连贯的问题,对阅读衔接和连贯方面进行分析,使其理解作者如何构思谋篇,展开段落,阐明主题,尤其是段落、句子间的连接、转承方式,并对学生进行一些启发性的训练,唤起其衔接、连贯意识,逐步培养其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Breaug,R.de&Dressler, Introduction to Text Linguistics [M].Harcourt Brace.Jovanovich.Inc,1981.
[2]Halliday,M.A.K.& Hasan.R, Cohension in English[M].London: Longman,1976.
[3]Van.Dijk,T.A, Text and Context.Exploration in the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of Discourse [M] . London:longman,1977.
[4]Widdowson,H.G, Teaching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 [M].Oxford:OUP.
[5]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