刈割对江河源区混播草地牧草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来源 :草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zhiyong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江河源区“黑土型”退化草地上用垂穗披碱草Ebmusnutans+冷地早熟禾Poacrymophila+中华羊茅Festucasinensis+碱茅PuccinelliatenuifZ0rn混播建植栽培草地,自生长第2年起连续2年于7月26日~10月6日进行间隔10d的刈割试验。结果表明:2龄草地8月26日刈割牧草鲜草产量最高,为31933kg/hm。,3龄草地8月16日最高,为9520kg/hm2。营养物质的测定表明,8月16日刈割牧草粗蛋白产量最高,2龄为5683kg/hm2,3龄为2189kg/hm
其他文献
研究以垦利县为例,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技术支持下,将马尔柯夫模型引入湿地景观格局分析和预测中,利用1987年和2004年2个时期的卫星影像研究黄河口湿地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至2010年,湿地总面积不断减少,尤其是天然湿地,其中河流水面、苇地、滩涂和滩地,较1987年分别减少了2 724.7、19 629.1、23 737.2和3 269.1 hm2。人工湿地总面积也有所减少,但水库
以"3S"技术为支撑,结合遥感图像、草地光谱观测以及地面调查数据对安西县实施退牧还草后植被恢复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除河东戈壁温性荒漠草地短期效果不明显外,其它草地不论是盖度、高度和产草量还是植被指数,围栏内较围栏外均有一定幅度的提高,其中牧草盖度、高度和产草量围栏内较围栏外平均增加了5.0%、16.9%和6.8%,植被指数增加了8.9%,2005年植被指数较2004年增加了9.7%。高光谱
在自然状态下,利用Licor-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观测了公农1号紫花苜蓿Medicagosativa在北京地区的光合作用日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公农1号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典型双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