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的扶贫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在脱贫攻坚的决胜时刻,本文回顾了我国扶贫工作历程,探索了乡村旅游的发展经验,对遗存问题进行了分析,旨在助力实现2020年农村人口脱贫、消除绝对贫困的目标,并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引下,继续建设和谐、美丽、宜居、富裕的美丽乡村。
关键词:乡村旅游扶贫;乡村振兴
一、乡村振兴战略与扶贫任务
1、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与目标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指出始终要把解决好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正式出台了我国第一个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年规划,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旨在挖掘乡村潜力,统筹兼顾,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发展不协调,乡村发展不充分以及农民生活质量不高等问题,使广大农民切实感受到身边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实现人民共同富裕和社会的和谐持续发展,建成富裕、和谐、美丽、宜居的美丽农村。
2、我国扶贫工作的历史与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经济基础薄弱、生产力低下,广大人民生活普遍比较贫困,遇到困难,只能等待政府救济;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按当时人均100元的标准,我国依然有2.5亿贫困人口,是世界上贫困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农村人口中30.7%处于贫困线以下,扶贫形势严峻;改革开放以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热情,极大缓解了广大农村的贫困问题,到1985年,我国贫困人口减少到1.25亿人,贫困率降低到了14.8%;1986年,党中央、国务院专门成立了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1993年更名为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大规模的扶贫工作,到1993年底,我国农村贫困发生率下降到8.7%,贫困人口减少到8000万人,基本解决了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1994年国家颁布实施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提出力争用7年时间,基本解决剩余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贫困事业开启了从救济式到开发式的转变。经过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努力,到2000年底,我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下降到3209万人,贫困发生率进一步降低到3.4%;2001年-2010年,我国的扶贫目标调整为尽快解决少数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活,为达到小康水平创造条件;2010年我国的贫困人口为2688万人,贫困率降为2.8%;2011年党中央颁布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纪要(2011-2020)》,提出稳定实现贫困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两不愁),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三保障);截止到2018年底,按现行人均收入不低于3535元的标准统计,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剩余1660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7%。近70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大力倡导和正确领导下,我国的扶贫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并为全世界扶贫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3、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
我国的扶贫历程经历了几个阶段,从最初的全民等待政府救济,到改革开放调动人民积极性,主动力争脱贫致富,当一部分农村人口和大部分城镇人口解决了温饱问题之时,政府开始关注和大力推进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扶贫工作,随着扶贫工作的不断深入和细化,开展了精准定位、精准扶贫,目前已经进入扶贫攻坚的最后冲刺阶段,全民奔小康的美好愿景很快就要实现。扶贫工作的重点是摆脱绝对贫困,主要目标对象是贫困线下的人口,但是那些刚刚超过贫困线的准贫困人口得不到有效的帮扶,在全民奔小康的大背景下,有失公平,乡村振兴战略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由向贫困人口实施特惠向全体农民普惠的支农政策体系转变,扶贫资金逐步向略高于贫困线及其他非贫困户开放,有利于激发农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
乡村振兴战略与推动脱贫攻坚需要相互衔接,共促互进,长效发展。脱贫攻坚旨在消除绝对贫困、消除城乡差距以及消除重城轻乡的社会偏见,具有“紧迫性、突击性、局部性和特殊性”等特点。不过,摆脱贫困仅仅是阶段性目标,脱贫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脱贫攻坚解决点的问题,乡村振兴聚焦面的问题,是促进乡村长远发展,造福亿万农民的长期目标,具有“渐近性、持久性、整体性和综合性”等特点,从两者关系来看,“脱贫攻坚解决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乡村振兴解决发展不充分问题,从而进一步解决不平衡问题”【1】。广大农民摆脱贫困后,要想真正获得物质和精神幸福,还得通过乡村振兴大战略来实现。
二、旅游扶贫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019年上半年,全国乡村旅游达到了15.1亿人次,同比增加10.2%,总收入0.86万亿元,同比增加11.7%,截至2019年6月底,全国乡村旅游就业总人数886万人,同比增加7.6%《全国乡村旅游发展检测报告(2019年)》。根据《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到2020年乡村旅游增至28亿人次,2022年在增至32亿人次,乡村旅游发展前景广阔。不过,目前我国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关键的决胜时刻,更需要深入思考,总结经验,正视问题,保障精准扶贫工作扎实到位,与乡村振兴战略做好衔接。
当前旅游扶贫工作面临着许多的困难,首先,旅游产业扶贫资金来源单一,以政府财政支持和旅游专项基金为最主要来源,乡村旅游开发和旅游基础设施投入大,收回成本的周期长,而且由于普遍存在同质化和低端化,隐含收益不确定的风险;其次,扶贫效果有波动、受益人口不均衡,有些贫困户脱贫稳定性较差,一旦遭遇疾病、突发事件及灾难,极易再度滑入贫困,帮助他们彻底摆脱贫困,仍然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此外,尚未杜绝精神贫困,智力扶贫任重道远,除了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员以外,各地还存在着极少数具有劳动能力却无所作为的贫困群众,他们以贫穷和懒惰为荣,靠着政府的低保收入维持最基本的生活,这种人虽然很少,却有一定的示范引领作用,扶贫要扶志,应减少对他们的资金和物质的直接给与,激励他们奋发有为,靠自身力量脱贫致富,增强脱贫的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另外,留守农民素质较低,道德重建迫在眉睫;最后还需加强监管,预防小贪腐,巩固脱贫成果。扶贫工作任重道远。
几十年来,各级政府投入了极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社会各界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我省人民终于摆脱了贫困,取得了扶贫工作重大胜利。在脱贫攻坚的最后关头,还需要坚持不懈,防范扶贫工作中出现的数字脱贫、虚假脱贫,贪占挪用扶贫资金等问题,进一步完善问题台账管理制度,逐一制定工作方案,落实工作责任,把加强监管贯穿于扶贫资金分配、拨付、使用全过程,确保资金下拨到项目主体账户;不定期抽查资金拨付情况和项目实施情况,还要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扶贫资金使用专项评估,在资金使用方向、使用效益,乡村旅游发展和贫困人口受益等方面进行现场评估;依托“山东省旅游扶贫数据库平台”,加大对建档立卡动态管理和扶贫统计监测的工作力度,切实做到精准扶贫;及时发现、严肃处理截留挪用扶贫资金的问题,巩固脱贫质量;加大贫困人口知识和技能培训力度,从根本上减少和防止脱贫人口返贫,扎实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参考文献:
[1]刘奇:《当扶贫攻坚遇到乡村振興》,《中国发展观察》2019年第一期
[2]章文光:《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如何有效衔接》,《人民论坛》2019年第一期
[3]李兴江:《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伟大实践与创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注:本文是课题编号为16CCXJ15的山东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乡村旅游发展中智力扶贫的探索与研究——以山东省沂南县为例》阶段性成果之一
关键词:乡村旅游扶贫;乡村振兴
一、乡村振兴战略与扶贫任务
1、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与目标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指出始终要把解决好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正式出台了我国第一个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年规划,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旨在挖掘乡村潜力,统筹兼顾,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发展不协调,乡村发展不充分以及农民生活质量不高等问题,使广大农民切实感受到身边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实现人民共同富裕和社会的和谐持续发展,建成富裕、和谐、美丽、宜居的美丽农村。
2、我国扶贫工作的历史与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经济基础薄弱、生产力低下,广大人民生活普遍比较贫困,遇到困难,只能等待政府救济;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按当时人均100元的标准,我国依然有2.5亿贫困人口,是世界上贫困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农村人口中30.7%处于贫困线以下,扶贫形势严峻;改革开放以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热情,极大缓解了广大农村的贫困问题,到1985年,我国贫困人口减少到1.25亿人,贫困率降低到了14.8%;1986年,党中央、国务院专门成立了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1993年更名为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大规模的扶贫工作,到1993年底,我国农村贫困发生率下降到8.7%,贫困人口减少到8000万人,基本解决了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1994年国家颁布实施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提出力争用7年时间,基本解决剩余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贫困事业开启了从救济式到开发式的转变。经过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努力,到2000年底,我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下降到3209万人,贫困发生率进一步降低到3.4%;2001年-2010年,我国的扶贫目标调整为尽快解决少数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活,为达到小康水平创造条件;2010年我国的贫困人口为2688万人,贫困率降为2.8%;2011年党中央颁布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纪要(2011-2020)》,提出稳定实现贫困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两不愁),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三保障);截止到2018年底,按现行人均收入不低于3535元的标准统计,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剩余1660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7%。近70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大力倡导和正确领导下,我国的扶贫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并为全世界扶贫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3、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
我国的扶贫历程经历了几个阶段,从最初的全民等待政府救济,到改革开放调动人民积极性,主动力争脱贫致富,当一部分农村人口和大部分城镇人口解决了温饱问题之时,政府开始关注和大力推进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扶贫工作,随着扶贫工作的不断深入和细化,开展了精准定位、精准扶贫,目前已经进入扶贫攻坚的最后冲刺阶段,全民奔小康的美好愿景很快就要实现。扶贫工作的重点是摆脱绝对贫困,主要目标对象是贫困线下的人口,但是那些刚刚超过贫困线的准贫困人口得不到有效的帮扶,在全民奔小康的大背景下,有失公平,乡村振兴战略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由向贫困人口实施特惠向全体农民普惠的支农政策体系转变,扶贫资金逐步向略高于贫困线及其他非贫困户开放,有利于激发农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
乡村振兴战略与推动脱贫攻坚需要相互衔接,共促互进,长效发展。脱贫攻坚旨在消除绝对贫困、消除城乡差距以及消除重城轻乡的社会偏见,具有“紧迫性、突击性、局部性和特殊性”等特点。不过,摆脱贫困仅仅是阶段性目标,脱贫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脱贫攻坚解决点的问题,乡村振兴聚焦面的问题,是促进乡村长远发展,造福亿万农民的长期目标,具有“渐近性、持久性、整体性和综合性”等特点,从两者关系来看,“脱贫攻坚解决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乡村振兴解决发展不充分问题,从而进一步解决不平衡问题”【1】。广大农民摆脱贫困后,要想真正获得物质和精神幸福,还得通过乡村振兴大战略来实现。
二、旅游扶贫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019年上半年,全国乡村旅游达到了15.1亿人次,同比增加10.2%,总收入0.86万亿元,同比增加11.7%,截至2019年6月底,全国乡村旅游就业总人数886万人,同比增加7.6%《全国乡村旅游发展检测报告(2019年)》。根据《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到2020年乡村旅游增至28亿人次,2022年在增至32亿人次,乡村旅游发展前景广阔。不过,目前我国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关键的决胜时刻,更需要深入思考,总结经验,正视问题,保障精准扶贫工作扎实到位,与乡村振兴战略做好衔接。
当前旅游扶贫工作面临着许多的困难,首先,旅游产业扶贫资金来源单一,以政府财政支持和旅游专项基金为最主要来源,乡村旅游开发和旅游基础设施投入大,收回成本的周期长,而且由于普遍存在同质化和低端化,隐含收益不确定的风险;其次,扶贫效果有波动、受益人口不均衡,有些贫困户脱贫稳定性较差,一旦遭遇疾病、突发事件及灾难,极易再度滑入贫困,帮助他们彻底摆脱贫困,仍然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此外,尚未杜绝精神贫困,智力扶贫任重道远,除了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员以外,各地还存在着极少数具有劳动能力却无所作为的贫困群众,他们以贫穷和懒惰为荣,靠着政府的低保收入维持最基本的生活,这种人虽然很少,却有一定的示范引领作用,扶贫要扶志,应减少对他们的资金和物质的直接给与,激励他们奋发有为,靠自身力量脱贫致富,增强脱贫的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另外,留守农民素质较低,道德重建迫在眉睫;最后还需加强监管,预防小贪腐,巩固脱贫成果。扶贫工作任重道远。
几十年来,各级政府投入了极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社会各界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我省人民终于摆脱了贫困,取得了扶贫工作重大胜利。在脱贫攻坚的最后关头,还需要坚持不懈,防范扶贫工作中出现的数字脱贫、虚假脱贫,贪占挪用扶贫资金等问题,进一步完善问题台账管理制度,逐一制定工作方案,落实工作责任,把加强监管贯穿于扶贫资金分配、拨付、使用全过程,确保资金下拨到项目主体账户;不定期抽查资金拨付情况和项目实施情况,还要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扶贫资金使用专项评估,在资金使用方向、使用效益,乡村旅游发展和贫困人口受益等方面进行现场评估;依托“山东省旅游扶贫数据库平台”,加大对建档立卡动态管理和扶贫统计监测的工作力度,切实做到精准扶贫;及时发现、严肃处理截留挪用扶贫资金的问题,巩固脱贫质量;加大贫困人口知识和技能培训力度,从根本上减少和防止脱贫人口返贫,扎实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参考文献:
[1]刘奇:《当扶贫攻坚遇到乡村振興》,《中国发展观察》2019年第一期
[2]章文光:《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如何有效衔接》,《人民论坛》2019年第一期
[3]李兴江:《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伟大实践与创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注:本文是课题编号为16CCXJ15的山东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乡村旅游发展中智力扶贫的探索与研究——以山东省沂南县为例》阶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