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域·民族

来源 :艺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UC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广西戏剧院排演的《百色起义》以广西地方戏曲剧种——壮剧的艺术形式,以1929年发生在广西的百色起义为素材,讴歌为中国革命做出巨大牺牲的广西壮乡人民,开启了本土革命历史题材的探索。该剧展现了邓斌(邓小平)、李明瑞、韦拔群等革命先烈以及韦阿婆、阿花、阿龙等壮族百姓在历史洪流中的抉择。全剧以三个基点,即历史事件——百色起义,地域特色——壮剧艺术、民俗文化,民族共同体——壮族与中华民族、广西革命与中国革命,构建了壮剧《百色起义》的文化标签。
  【关键词】 百色起义;壮剧;呀哈嗨;壮族婚俗;民族共识
  [中图分类号]J82 [文献标识码]A
  壮剧《百色起义》是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资助项目,由广西戏剧院于2018年排演并献礼“八一”建军节,于2019年纪念百色起义90周年打磨提升重排,是文化和旅游部2019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重点扶持剧目、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当代文学艺术创作工程扶持项目,是2020年全国舞台艺术优秀剧目网络展演广西唯一入选剧目(全国仅22台),可见其在广西当代戏剧的重要位置。壮剧《百色起义》围绕1929年12月11日在广西百色打响广西革命第一枪的历史事件,塑造了邓小平、李明瑞、韦拔群等众多百色起义指战员在起义前后的人物形象和情感变化,真实重现了一个大气磅礴、激情澎湃的历史事件,同时,让观众领略百色起义的宗旨和意义,激发爱国情感。为了能更好地表达该剧的历史使命和地方色彩,主创以地方剧种讲地方革命历史故事,讴歌地方人民对中国革命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集历史、地域、民族三位一體的地方文化符号,呈现出不一样的戏剧内蕴和观戏效果。
  一、历史回眸:穿越时空的演绎
  壮剧《百色起义》是对历史事件的呈现,带有强烈的主旋律色彩,这样的戏剧单从题目而言多少让人带有警惕性。然该剧在立意上以小见大——通过百色起义前夕百姓生活状况,主要人物的活动范围、情感变化等引出事件,再通过事件本身推演故事的完整性,没有过分地强调人物的“高大全”,也不过分夸大故事的“高大全”。
  该剧序幕以英魂的独白交代了英雄牺牲的惨烈,引出了90年前悲壮的历史,以此切入该剧的正题;紧接着第一场以邓小平初到南宁、生灵涂炭的现状坚定了邓小平在广西的革命路线,也坚定了当地民众跟随他揭竿而起、重整乾坤的勇气,这是广西革命的群众基础和领导基础;第二场的“群雄聚会”是邓小平与当地革命人的相互引见,共谋当地革命事业的开端;第三场的“何去何从”,从广西旧军阀的人物李明瑞、俞作柏出发,重点关注人物面对当前局面如何抉择的矛盾与担忧,揭示人物心理的复杂不安;第四场的“江上密谋”,以邓小平等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和以李明瑞等为代表的旧军阀结成同盟,既是对第二场革命人如何对待广西旧军阀态度的回应,也是对第三场李明瑞等人最终选择的回应;第五场的“英灵歌唱”,是对序幕的回应,也暗示了战事的残酷:英雄离去、万民悲哀;第六场的“百色大地”,是对第四场的回应,即结成同盟后的共产党、当地革命武装人员和李明瑞等一起挺进百色,打倒土匪,解救人民于水火之中,获得当地百姓的支持与拥护,为百色起义的发动埋下了伏笔;第七场的“英魂诉说”,是在第五场基础上的进一步渲染和刻画,使得革命党人的英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第八场的“生死离别”,从个人视角出发,以李明瑞和夫人罗昭仪的对话,深入描写了以李明瑞为代表的旧军阀对中国革命所做出的贡献,同时也树立了罗昭仪深明大义的女性形象;第九场的“力挽狂澜”,承接了第八场的故事结局,李明瑞进攻广东失败后一蹶不振,在邓小平的鼓励和说服下,重新振作,进军龙州,发动了龙州起义;尾声的无尽唱歌,既是英魂的长歌、英雄的长歌、人民的长歌,又是百色起义的革命之歌。可见,壮剧《百色起义》的剧情安排,场次之间有着相互的关联性,显示了剧情的严谨性,以及主创人员极强的驾驭能力。毕竟壮剧《百色起义》它围绕的不是百色起义这场战争本身,而是以“百色起义”作为一个核心点,且剧情的发展不是沿着起因、发展、高潮、结局的一蹴而就,而是不断地穿插新的内容,这样容易造成主故事的情节断裂。但其穿插的内容往往或是呼应前面的剧情内容或是铺垫后面剧情的发展:往前是不停追溯事件发生的缘由——民不聊生;过程——共产党与当地武装人员共谋革命大事,有不同党派在特殊革命时期的抉择,有别小家顾大家的人物心理刻画,这些是促使百色起义最终爆发的因素;结局——李明瑞等人一意孤行攻取广州造成失败,最终在邓小平的劝导下重振信心。剧情往后既是人物生死交汇也是对故事最终走向的交代。由此构成了壮剧《百色起义》的故事框架。
  总的来说,该剧整体上采用的是虚实交替的叙事手法,从而丰富剧情的内容,塑造人物形象,在有限的舞台空间里,交叉演绎了两个世界:一个是发生在剧中的百色起义事件,一个是英灵重现的世界。两个世界相互穿插进行,从而使得该剧在表现现实的同时,也通过英灵回应对现实事件的看法,传达了人物“虽九死其犹未悔”的革命献身精神。这样的虚实手法构成了该剧的两条线索:主线是以邓小平、李明瑞、韦拔群等人为首的革命党人在广西从事的革命活动,回应该剧在叙事表达中的现实世界,是从革命指战员的视角出发;副线是以韦阿婆为主,通过她的呼唤引出英魂的自述和对话,呼应剧中虚构的英灵世界,是从人民群众、英灵的视角出发。两条线路清晰明了,独立又交错,主线是第一场、第二场、第三场、第四场、第六场、第八场、第九场;作为副线的序幕、第五场、第七场最终与主线在尾声汇合:英雄与英灵,以无尽的长歌交汇,感人至深,升华了全剧的主题与情感。
  二、地域特色:壮乡文化的多样呈现
  作为一出少数民族地区戏剧,壮剧《百色起义》极尽地域文化色彩:以壮剧的“呀哈嗨”腔贯穿整出戏,显出剧的气势;以壮剧的主领乐器马骨胡显示地方乐器的独特性;壮族的婚俗、歌舞的纳入,让该剧在具备严肃历史剧的同时又兼有民族风情。以此,“地域”的视角构成壮剧《百色起义》的另一个文化标签。   (一)壮剧衬腔“呀哈嗨”
  该剧为凸显壮乡音乐特色,采用的音乐全部是壮剧原创音乐,“该剧在音乐表现上采用了广西壮族色彩和百色地域特征的壮剧音乐如采花调、高腔、‘呀哈嗨’腔以及当地流传的山歌、红军革命歌曲”[ 1 ]。在壮族《百色起义》中,其最具个性的唱腔无疑是以“呀哈嗨”腔贯穿全剧,“呀哈嗨”作为衬腔,它不仅展现了壮族唱腔的特点,且能根据剧情的起伏调整人物的情绪,勾连不同情节之间的过渡关系,从而使得剧情的发展自然顺畅。壮剧《百色起义》的场次设置,包括序幕和尾声共有10场,远超一般戏剧的五六场设置。在频繁转换场次的过程中,如果没有一个缓和的过渡手段,整出戏会显得突兀和分裂。剧中,“呀哈嗨”起到了情节转化、场次变化的润滑剂作用。在一声声“呀哈嗨”腔中,观众听到了邓小平看到广西人民疾苦的心痛声;听到了韦阿婆被强迫签押卖女的绝望声;听到了百色地方革命武装人员与邓小平初次相见的英雄豪迈声;听到了广西旧军阀李明瑞、俞作柏是跟共产党走,还是跟国民党走,还是跟汪精卫合作的何去何从的矛盾声音;听到了邓小平与李明瑞、俞作柏江上密谈后如释重负的声音;听到了韦阿婆对英魂声声悲切的哭喊声;听到百色大地焕然一新、大家同心一致的欢喜声;听到了死者已矣、生者如斯的信念……而在某些特殊情节中,“呀哈嗨”已经不是衬腔,而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该剧是以“呀哈嗨”拉开了剧情的序幕;第二场邓小平与张云逸、俞作豫、李谦、韦拔群等人在广西会合,一声“呀哈嗨”就是以酒会友、豪气冲天的革命生死之交;第四场李明瑞与罗昭仪的谈心,一声“呀哈嗨”道出人物举棋不定、内外交困的茫然与痛苦;第六场革命党人在百色打倒土匪、救人民于水火之中,一声“呀哈嗨”成了拥军护民的共识;第九场邓小平对李明瑞的循循善诱与激励,一声“呀哈嗨”成了人物重整旗鼓的誓言。可以说,“呀哈嗨”是壮剧《百色起义》音乐视角里的主角,剧情构造里的配角,既是剧中唱腔特色,也是剧中的文化特色。
  (二)民族乐器马骨胡
  马骨胡是壮剧伴奏的主奏乐器,主要流传于广西百色市德保、靖西、那坡、田林、西林、隆林等县(自治县)及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广南县一带。作为一种地域性特色极强的乐器,马骨胡的人文价值、社会意义是构成地域文化的重要符号。壮剧《百色起义》通过马骨胡来引领,呈现了少数民族的音乐风情。“壮剧唱腔为七声音阶乐曲,马骨胡按唱腔旋律的起伏情绪而紧随伴奏,比我国其他民族乐器传统的五声阶乐曲的演奏更富有变化。”[ 2 ] 2这是马骨胡之于壮剧的贡献。为了强化壯族特色乐器马骨胡在壮剧中的价值意义与地位,该剧独具匠心地把马骨胡及其演奏员搬上舞台,直接参与剧情的表演,以马骨胡宽广的音域,清脆、透亮、柔美、悠扬的音色,高亢、圆润而富有穿透力的音质,尽显剧中婉转多变的故事张力。如序幕中,一段作为英灵回首的舞蹈,配合马骨胡的独奏,声音穿透舞台,造成强烈的视听冲击:英灵默默地演绎战场状况,却让观众泪流满面。在整出戏的表演过程,作为“局外人”的马骨胡演奏者一直处在舞台上,不仅没有打破该剧故事情节的完整性和流畅性,且与舞台上的故事共进退。从某种程度来说,《百色起义》作为一出悲剧史诗,马骨胡的伴奏渲染得恰到好处。
  (三)壮族婚俗与民歌
  作为一出革命历史题材探索的戏剧,壮剧《百色起义》有对人民疾苦的展示,有对革命战争悲壮的描述,有对人物心理的揣摩,也有对民间文化的观照。在第六场里,以阿龙与阿花的一场壮族婚礼,展现了广西百色壮族地区民族婚礼的特色:奏乐器、唱民歌、跳民舞、抛绣球,是全剧低沉基调中难得的喜庆场景。剧中的婚礼场面是“牛角梳子梳长发,长发长长麻油滑,欢欢喜喜出门去,锣鼓声声喜成家”的热闹——有父母送女出嫁的欢喜与不舍:崖间飘起七彩霞,桂树开出万朵花,壮家姑娘要出嫁,阿婆心中乐开花;有长辈的祝福:山上长出树两棵,枝缠藤绕根相连,水上飞来两只鸟,雄鸟唱来雌鸟欢;有同辈的嬉闹:今生与你心相印,来世还要爱百年;有新人情歌对唱:(女)妹在山中把歌唱,(男)哥在江边歌飞扬,(女)妹是藤来哥是树,(合)藤缠树来百年长,(女)妹是船来哥是桨,(合)水里火里爱一场。在这,观众不仅看到壮族婚礼的热闹,也听到壮族婚俗歌的美妙。壮族素有“歌海”盛誉,剧中阿龙与阿花的情歌对唱,展示了壮族男女青年自由恋爱的婚配史——壮族历史上以青年男女通过公开聚唱来选择配偶,“依歌择偶”是早期壮族的婚俗之一,也是壮族歌圩文化特征之一。对全剧而言,以婚礼的一抹红色对抗了白色恐怖时期的黑暗,以一缕甘甜追寻苦难中的快乐,以一盈喜气营造了灰沉中的笑语。缓和了该剧悲情的情感基调,也顺乎剧情发展——阿龙和阿花结合是苏维埃给颁布的结婚证。既承接了第一场阿龙与阿花的被迫分离,革命前人民的糟糕生活,也揭示了当地人的生活在工农军到来后翻天地覆的变化,为当地人民拥护革命党人,发动百色起义做了铺垫。
  三、民族共识: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内核
  百色起义作为广西武装起义打响的第一枪,它同时也是广西少数民族地区武装起义的第一枪,在中国革命历程上有着里程碑的意义。壮剧《百色起义》从表层而言是个革命历史故事的展现,但故事背后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隐喻。共识是“在一定的时代生活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的人们共有的一系列信念、价值观念和规范准则”[ 3 ] 1 5 5,它是民族信仰、民族价值观和民族规范准则的体现。
  百色有壮族、汉族、瑶族、苗族、彝族、仡佬族、回族等7个民族,是广西少数民族聚居地,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7%以上,其中壮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0%以上。广西革命最先在百色打响,并不是随机的,而是与百色地理环境、群众基础以及当地武装力量息息相关。在壮剧《百色起义》中,以一个革命历史事件牵出了当时社会形态下的不同阶层,以他们的行为阐释了民族命运共同体的真正内涵。邓小平是中央派来广西的指战员,他在南宁看到了百姓悲惨的生活,并联合龚鹤村、陈豪人、张云逸、李谦、韦拔群商量革命大事,主张争取旧军阀李明瑞等人进行武装革命,他们是中国共产党的代表,其宗旨是解放人民、带领中国人民当家做主。作为广西旧军阀的李明瑞等人,在共产党、国民党、汪精卫之间如何做出选择,这对李明瑞、俞作柏等人而言并不容易,诚如剧中俞作柏的担忧“国民党靠不住,共产党更不值”,但经过衡量利弊以及邓小平等人的引导,最终选择与共产党共商大义:建立新军、争取民众拥护、走上正道。他们抛弃高官厚禄,诀别妻儿,走上了一条舍小家保大家的革命道路,从旧军阀的高层方面展示对民族大义的信仰和尊崇。作为中国早期农民运动三大领袖之一的韦拔群,他虽然是少数民族中的一员,但并没有陷进狭隘的民族主义,他领导工农武装革命,代表觉醒的有识之士的选择。韦阿婆、阿花、阿龙等为代表的百色底层劳动人民,高唱“一面红旗进壮山,红了大地红了天”,对军队的拥护、接纳与追随,本身就说明了民众的民族信仰和选择。而不管哪个层面,回归到现实,都怀有民族的大义和共识。马克思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即以共同利益和共同解放诉求为基础,以实现人的自身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诉求。在壮剧《百色起义》里呈现的民族情感和价值追求,是基于中华民族的共生意识,而不是单一的某一民族情感,这样的民族感情让不同阶层、不同党派的人团结一致,为苍生百姓,抛头颅洒热血。
  壮剧《百色起义》以诗性方式呈现了90年前的峥嵘岁月,呈现了蕴藏于历史深处的精神力量。以英灵在舞台的重现,深沉而厚重的自诉,言明战争之惨烈,广西革命的复杂多变,中国革命开疆拓土的艰辛:“我们是百色起义的红军战士,我们牺牲在转战千里、与中央红军会合的一场场激战之中;牺牲在敌人的重重围剿中……李明瑞牺牲于一九三一年苏区肃反、韦拔群牺牲于一九三二年百色、陈洪涛牺牲于一九三二年、李谦牺牲于一九三零年、陈豪人牺牲于一九四零年……”他们作为某军的师长、政委尚且如此,而那些没有姓名没有记载的千千万万革命烈士,他们魂归何处?他们为广西革命牺牲,也是为中国革命牺牲,这份精神是我们民族共同体的精神内核,将永垂不朽,值得我们后人永怀、纪念。
  结 语
  壮剧《百色起义》的价值意义是通过一部剧,致敬90年前追求真理、奔寻理想、浴血牺牲的英雄们,以期观众在看戏中获得对英雄的一种敬畏、敬意感以及精神的传承。为了契合这一主题,该剧深耕历史,回顾时代变革中,各路人马的抉择,从微观处展现时代风云及风云变奏中的人物形象;该剧实地采风,立足于地方性文化的原生属性挖掘,展示了炫酷的民族文化以及多情的舞台表达;该剧根植民族记忆,追探民族意识的文化根源,隐喻着战争背后的民族情感、民族共识、民族精神内核。以此,孕育了壮剧《百色起义》的三重文化标签:历史、地域、民族,构建了壮剧《百色起义》的文化内涵、艺术话语。
  参考文献:
  [1]刘世臻.用地方戏曲语汇渲染红色精神——评壮剧《百色起义》[EB/OL].(2020-6-4).http://www.gxbbs.cc/48049-1.html.
  [2]邓如金,黄一格,潘其旭.马骨胡基础教程·前言[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15.
  [3]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
  作者简介: 胡媛,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文艺评论、民俗研究。
  [责任编辑: 林步艳]
其他文献
【摘要】 漆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发展历史,其因独特的材质、工艺技法及特殊的审美思想,在整个中国艺术史的发展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漆艺的发展离不开漆艺材料的运用和髹饰技法的变异,漆画材质、漆艺技法不仅是漆画艺术的基础,亦是传达漆画艺术情感的重要条件。文章将以台湾著名漆艺大师王佩雯的漆艺作品为例,分析论述漆艺中材、艺、情、意的表现。  【关键词】 漆画;王佩雯;材质;技艺;情
期刊
摘 要:2016版广东省音乐术科考试规定曲目①的出台,与2011版本对比,曲目上有了大幅度的调整和变化。从两个版本中对中国歌曲曲目的取舍,给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带来深刻的启示。  关键词:音乐高考 规定曲目 民族声乐教学   一、2016版广东省音乐术科考试规定曲目出台的背景  在2010年9月,正式出版了2011版广东省音乐术科考试规定曲目②,(简称:2011版曲目)。考生根据自己的声音条件和掌握
期刊
【摘要】 电影《送你一朵小红花》似乎讲述的是韦一航与马小远这两位正值青春之际的癌症患者的爱情故事。然而,它却与以往的国产青春片有所区别,它没有仅仅停留在有关青春、有关青春爱情的怀旧、叛逆、伤痕等简单而表面的叙述之中。以抗癌为线索,《送你一朵小红花》构造了以马小远为代表的女性主义新女性,并深刻地表现、关怀着底层的各类边缘人。而电影在借鉴平行世界概念的同时,仍然保持着现实主义的态度。从这个三个层面上说
期刊
摘 要:蒙古族民歌曲调悠扬,内容深沉,极具民族神韵。在民族唱法中,蒙古族民歌,以及吸取蒙古族民歌特点创作的歌曲,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在少数民族地区演唱的音乐,都由少数民族特有乐器进行伴奏,因此,把蒙古族歌曲搬上舞台后以及运用在专业教学中,钢琴伴奏如何能表达出蒙古族音乐风格,是广大声乐艺术指导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从蒙古族音乐的旋律线条、节奏节拍、器乐特色等方面着手,深入探讨钢琴伴奏如何选用伴奏织
期刊
【摘要】 京剧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它的表演体系被视为东方戏剧表演体系的代表,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其中的多种艺术元素被用作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符号。因此,向域外传播京剧艺术意味着将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推介给世界,为世界文艺繁荣贡献一份中国力量。本文通过考察中国京剧在域外传播的历史和现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并尝试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中国戏曲其他剧种的对
期刊
【摘要】 王安祈是台湾“京剧新美学”的代表人物,她以女性形象的重探为导引,致力于对传统京剧进行现代化、文学化的开掘和重现,为京剧的传承与创新开辟了一番新天地。其所编创的《青冢前的对话》,以女性视角多维审视女性,突破传统观念的剧本格调,延续传统的表演体系,聚焦于古典与现代舞台艺术的交融,以小剧场的形式颠覆性地展示了传统京剧的现代样态,创作出符合现代文化思潮的新编京剧。  【关键词】 王安祈;《青冢前
期刊
摘 要:莫扎特生命后几年的音乐创作是艰苦和辉煌的,本文通过对三首莫扎特女高音音樂会咏叹调钢琴伴奏音乐的人文分析,联系他的创作生活,反映莫扎特对“人性”的深刻理解,从而深入体会声乐作品钢琴伴奏的人物创作心理脉络。  关键词:莫扎特 女高音音乐会咏叹调 钢琴伴奏 创作生活  一、 莫扎特的生活经历与三首女高音音乐会咏叹调的创作关系  一提到沃尔夫冈·阿玛第·莫扎特,人们都会想到“音乐神童”的头衔,其实
期刊
【摘要】 《戏子与珍珠》是厦门大学“中文有戏”演出季2020年夏出品的由同名话剧改编而来的线上展演有声漫画作品,主创团队由厦门大学中文系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本科生组成。剧本基于闽南民俗故事,讲述偏远海岛上,戏子因岛民贪婪的欲望而不得不用戏曲与被当作神明供奉的“漂客”进行交易,逐渐沉溺于戏,并最终失去一切的悲剧故事。文章从剧本创作、剧本改编及剧本演绎的角度,对该剧目是如何从话剧改编成有声漫画的创作历程、
期刊
【摘要】 尽管迪士尼重金打造的真人电影《花木兰》汇集了众多华人明星,这部“中国公主”大片却在内地市场意外遇冷。本文从跨媒介二次编码的视角出发,对此影片在国内“水土不服”的原因进行分析。本文认为,在多元文化和女性觉醒的表层叙事下,电影实际上表现出挪用中国元素的随意态度与摇摆的女性主义立场,隐藏其后的“西方中心主义”思维定势正是《花木兰》遭到中国观众批评的深层原因。  【关键词】 真人电影《花木兰》;
期刊
【摘要】 闽北民间舞蹈是闽北人民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闽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本文以闽北延平区峡阳镇传统民间舞蹈延平“战胜鼓”为研究对象,在舞蹈形态学视域下从郑成功精神、闽北农耕文化、女性主义三个方面分析延平“战胜鼓”的文化内核,研究蕴含在延平“战胜鼓”中丰富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 延平“战胜鼓”;文化解读;农耕文化;郑成功精神  [中图分类号]J82 [文献标识码]A  延平“战胜鼓”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