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星英雄传(连载一)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izu817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金星英雄传》是山药蛋派老作家韩文洲于1965年秋为全国著名劳动模范李顺达写的传记旧稿。当时,作者曾住在西沟,与李顺达长谈数日,并对有关人和事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采访和调查。传记从李顺达出生写起,一直写到他获得全国金星奖章为止。较详尽地叙述了李顺达大半生传奇式的经历。传记写成后,由于各种原因,未能见诸报刊。如今再读此稿,依然有一股浓浓的乡土气息,使人感到真实、亲切,有一定的文学品位,也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故连载于此,以飨读者。
  
  第一回
  弟兄抬水挣得粉汤一碗师徒筑路白下辛苦半年
  
  李顺达是一个赫赫有名的英雄人物,但他又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提到李顺达,许多人立刻会想到:他出过国,到过苏联;他是全国劳动模范,他是全国人大代表,他跟毛主席见过面,握过手,碰过杯,谈过话;他是一个胸前挂满金光闪闪奖章的英雄。能有机会见到李顺达的人,都想跟他握握手,谈谈话,照照像。没有见过李顺达的人,都又十分想见见他。李顺达是一位多么了不起的人物啊!但是许多人只知道李顺达是一位英雄人物,还不大知道他是怎样斗地主,打日寇,与群众一起搞生产,改变山区面貌的农村干部。大家只知道李顺达是一个走到哪里都会受到热烈欢迎的英雄人物,但不大知道他曾经还是一个走到哪里都会受人欺凌的受苦汉。为了让大家能够全面了解李顺达,所以才写了这个《金星英雄传》。
  李顺达的原籍和出生地是河南省林县东山底村。他的父亲叫李发泉,母亲叫郭玉芝。到28岁时,李发泉夫妇很希望有个孩子,但他们又害怕真的有了孩子没法儿把他们养育成人。就在这又希望又害怕有孩子的当儿,于1915年10月,郭玉芝终于养了第一个孩子,这就是李顺达。
  李顺达的家是一个大家庭。祖父名叫李聚成,有7个孩子,6个儿媳妇,加上孙儿孙女共是26口人,可是土地却很少,只有6亩多。
  李顺达的家又是一个劳动家庭。祖父李聚成终日推着个独轮车东奔西跑,6个孩子不是木匠,便是石匠,每人一把斧头,全家共一个独轮车,6把斧头。6把斧头就是6个手工业工人,按照今天年轻人的看法,一家有6个工人赚钱,日子过得肯定是相当好了。可是当时的李顺达家却不是这种情况。他家还欠着地主崔云峰30元的债,驴打滚的利息,三年就变成了60元,日子很难过。他们吃糠咽菜过日子,到了李顺达6岁上这一年,偏又遭了大旱灾,没有打下粮食。崔云峰却天天来逼债,爷爷又常不在家,可把个老奶奶急坏了。一来孙儿孙女们没吃的;二来崔云峰逼债逼得紧,老奶奶没有办法,只好给在外边干活的6个孩子捎带信儿,让孩子们捎回几个钱来。谁知老奶奶夜盼明,明盼夜,总盼不来一纸信、一分钱!气得老奶奶大骂起来:"这些个没良心的东西哪,只管你们在外面有吃的、有花的,还管家里这老老少少一大堆的死活哪!"忽然又想起孩子们没有一个是只管自己不管家里的孩子,这样骂也太冤枉了孩子们。可是他们为什么不往家里捎钱呢?不捎钱也罢,为什么连个信儿也不捎呢?难道这些孩子在外边遭了什么事吗?想到这里,又为孩子们长年在外,有个头疼脑热的也没人心疼而担起心来。老奶奶又盼了半个月,孩子们仍然是没有消息。可是家里呢?打下的几斗秕谷烂玉茭早已吃光了,瓮里只剩下二升豆面,长年大日头的叫这十几张嘴吃什么呀?没有法儿,老奶奶便去找粉坊掌柜商量好,让孙儿们去给他抬几遭水,换一点粉浆吃。于是,老奶奶把李顺达二伯父之子达才和6岁的顺达叫在身边,说:"达才,顺达,你们如今长大了没有?"
  顺达抢先说:"长大了!"
  老奶奶说:"你们会干活儿不会?"
  10岁的达才和顺达一齐说:"会。"
  老奶奶又问:"你们两个会抬水不会?"
  顺达争先说:"会,我一个人能抬两桶!"
  达才不服气地说:"你一个人能抬水?能死你!"
  顺达一句话把老奶奶说笑了,没好气地说:"这些小东西呀,真叫奶奶哭不得笑不得。好,你们会抬水,就给粉坊抬水去吧,抬了水,给你们做好饭吃。"
  达才、顺达一齐说:"好!我们去,我们去!"两个孙子领了任务,便给粉坊抬水去了。哥儿俩抬水抬了半下午,末了才换得半桶粉浆。哥儿俩把粉浆给奶奶抬回来,好像立下什么大功似的,吵着奶奶说:"奶奶,我们抬了水啦,快给做好饭吃吧。"
  奶奶说一声好,便提着粉浆做饭去了。一会儿,饭做好了,孩子们便拿了碗一齐围在锅台边,要奶奶舀饭。奶奶正要拿勺子给他们舀饭时,只见十几只小手举着十几个大碗把一口饭锅包围起来,围得水泄不通。奶奶暗暗流了两滴泪,便开始盛饭了。她还是照老规矩舀的。因为清水里煮大豆,煮得又不多,孩子们都应该吃上点,每顿都是数着豆粒儿盛饭的,要吃几颗豆儿,都吃几颗。达才看见奶奶跟往日一样又在勺子里点着头过数儿,便嚷道:"奶奶,我们抬了水,怎么还要数着数儿给我们吃?"
  奶奶说:"豆不多了,可是汤比前日的好了!你们喝喝看。"
  当顺达他们盛了饭去喝时,还跟往日的汤一样,仍然是清水煮豆,那汤稀得可以映出天上的月亮。因为粉浆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不过是变了一下颜色有点儿浓度的白水罢了。顺达嚷道:"奶奶,你说要给我们好饭吃,怎么还是这个饭?"
  奶奶只好说:"今天是粉浆煮豆,不比清水煮豆好吗?快喝吧,孩子......"
  李顺达没办法只好喝起来。偏在这时候,忽然听得大门外有人走来,老奶奶早已听出来是崔云峰,说一声"东家来了!"孩子们怕东家看见他们的碗里有豆,又要说奶奶放着粮食不还债,于是,他们集中先吃豆子,只一大口,就把碗里的豆子全部吃光,只剩下半碗白粉汤了。这时,只见崔云峰摇摇摆摆地走进院来,老奶奶连忙把一个小凳子让出来叫他坐下,说:"东家,我家这几个孩子还没有捎回钱来,又叫你跑了一趟。反正多者三天,少者两日,总会寄些钱回来的,钱一来,哪怕我们冻死、饿死,也要先给东家打利,你还是再宽容我几天吧!"
  崔云峰一开口就怒气冲天地说:"不能再往后推了!这么几个钱,你初一推十五,十五推初一,你打算推到哪年哪月呀!不行,今年遭了灾,我的手头紧,急着花钱,一天也不能推了!"
  老奶奶见他发了火,忙央求道:"东家,不是我要推,有米谁愿喝白水汤,你看看这些孩子们的碗里盛的是什么......"
  "你们吃什么,该不着我管。说吧,今天先给我拿多少?"
  "好东家啊!我头里不是说过了,眼下分文没有......"
  "没有,没有,见天这么说,我不想听了!没有钱怕什么,有地就是钱嘛。你要真的没钱,‘拐子把‘那一处地我不嫌孬,或典、或卖,你说吧!
  听得这一句话,把老奶奶吓了一跳。因为家里的6亩半地,只有‘拐子把‘的一亩半地像个地,每年好好歹歹打几颗,还能滚喝一秋天,今天要让他把这点地霸去,以后的日子不是更难过了吗?想到这里,不由得又想起在外边的孩子们来:"这些孩子们哪,为什么叫我在家费这个难?为什么不知道先捎几个钱回来呀!"
  先说李顺达他爹李发泉,他在晋城给阎锡山修白晋公路,言定每月发一次工资。他吭吭哧哧地干了一个月,到月头上去找工头领工资,工头说:"这个月工资还没有发下来,下个月一齐领吧!"李发泉只好等下月。他们起早摸黑地又干了一个月,又去找领工,说道:"工长,已经两个月了,该发工资了吧。"
  那个工头又说:"这个月的工资还有点不大现成,干脆到下个月一齐领吧。"
  李发泉说:"一个月不发工资还可说,两个月不发工资,我们可受不住呀!家里还有一大家人指望着这几个工钱过日子哪!"
  那个工头不愿意多说话,嚷道:"扯他妈的淡,你们家过日子碍老子什么事!这是上级没有发下来,又不是我不给你们!"
  李发泉等一伙工人看看说多少也没用处,只好再等下个月。他们红脊白汗地又干了一个月,再去找工头要工资时,那个工头还是说没有发下来。李发泉说了多少也不抵事。就这样,工头一个月两个月往后推,整整推了6个月,李发泉他们一伙工人流血流汗整整干了半年没有领到一分工资。到了半年头上,已是秋后了,李发泉想到家里遭了灾,困难大,想到要还崔云峰的债,想到孩子们的衣服也该换季啦,心想说什么也得把工资领出来,寄回家里去。他认为6个月没领工资,倒也有个好处,把钱攒起来数目多了,捎回家里去,就可以抵点大事。况且上个月那个领工说在半年头上,肯定要把6个月的工资全部发给大家。于是,李发泉跟伙计们一齐找工头来了。当他们走到工头的住处时,只见一个陌生人坐在那里抽纸烟,李发泉便问道:"先生,工头哪里去了?"
  那个抽纸烟的说:"我就是工头,找我有什么事?"
  李发泉一见换了工头,心里有点害怕,便说:"哪个工头也一样。先生,旧工头一定向你交待过了,我们做了半年工没领工资,今天该发工资了,一定现成了吧?"
  那个抽纸烟的回头斜了李发泉一眼,把烟往地上一扔,吹胡子瞪眼睛地嚷道:"胡说!我只管以后的事,不管过去的事;过去的事,你去找过去的工头吧!"
  听他这么一说,李发泉他们大吃一惊,知道是受了骗,上了当,李发泉嚷道:"不行!照你说,我们累死累活地干了半年,就该白白的罢了吗?"
  那个新工头说:"我跟你们没话说,你们说你们没领过工资,我还说你们是领了工资又来讹公家!谁知道?"
  李发泉他们觉得冤枉得很,又闹了半天,因为怎么也找不到过去那个工头了,真正是有冤无处诉,有理无处讲,白白地劳动了半年,连一分一厘的工钱也没有捞到手里,叫他拿什么往家里捎呀!说到他的几个哥哥和弟弟,有的跟他一样,受了人的骗;有的让人把钱诈了去;有的在外有了病,老奶奶怎么能收到孩子们的钱呢?可是崔云峰不理睬这些,说死说活要老奶奶还债,把个老奶奶逼得走投无路,等老汉李聚成回来,老两口一商量,只好把"拐子把"的一亩半土地押给崔云峰抵了债。从此以后,李顺达家的土地更少了,日子更加难过了。
  
  第二回远方逃命李顺达两下泽州府近水楼台二掌柜独吞血汗钱
  
  爷爷奶奶把一亩半好地卖掉以后,日子更难过,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李顺达8岁上就跟着母亲郭玉芝离开家乡--河南省林县东山底村,远走他方,到山西省壶关县逃难去了。谁知到了壶关才几个月,8岁的顺达身患重病,郭玉芝只好带着孩子返回林县。苦日子又过了三年,又到过大年的时候了,李发泉在晋城做工,回家探亲来了。他看见一家人吃无吃的,穿无穿的,日子一天不如一天了,便跟娘、妻子商量,把10岁的李顺达带到晋城给一家地主看孩子去了。李顺达到晋城在财主家里受了半年,挨打受气,李发泉看了心里不忍,想道:"反正在哪里也是个受,就不如还叫孩子在奶奶、母亲的身边受苦好一些,便又把李顺达送回林县来。又过了三年,到李顺达13岁时,李发泉又回家探亲来了,看看孩子们、侄儿们都长大了,心想:家里的日子这么难过,顺达也13岁了,何不带他出去学点手艺呢?跟父母、顺达娘他们商量过,就带了顺达到晋城学手艺。林县离晋城约有400多里路,他们步行走,要四天工夫才能走到。李顺达第一次下晋城时年龄还小,一路上不管闲事,如今他比上次大了好几岁,认为自己以后走路不能老让父亲带着走,走过的路,都应该记住点。因此,每走一段,都要问问走过的是什么地方。一日他们走了一天大山路,走在一个山岭上时,李顺达便问:"爹,这叫什么地方?"
  李发泉说:"这是壶关地界,北边不远就是壶关城,南边不远是陵川城。"
  又走了一段,到了平川,李顺达又问:"爹,看这地方多平、多好,这是什么地方?"
  李发泉说:"这是长治地界,北边不远就是长治城,过去叫潞安府。"
  当他们父子二人又走进一条大山沟里时,李顺达看见河南岸上有个村子很大,便又问:"爹,这是什么地方,这个村子好大啊!"
  李发泉说:"这可是个出名的地方,这是荫城镇。"说着,父子二人歇下来。李发泉拿出干粮让李顺达吃着,自己先吸起烟来。李顺达吃着干粮又问:"爹,这个荫城怎么是个出名地方?"
  李发泉说:"自古都说‘万里荫城‘嘛,走遍中国都知道这个地方,因为这地方出产铁货。比方铁锅啦、铁铲啦、厨刀啦,就都是这个地方出的......"
  李顺达把荫城细细地打量一番,只见南山坡上松柏成林,通荫城那条大道上,人担的,车拉的,有出的,有进的,熙熙攘攘,果真与别的村子不同,他算是开了眼界。顺达还想再看一会儿热闹,他爹已经站起来要走。顺达忙问:"爹,你还没有吃干粮,怎么就要走?"
  李发泉强打精神说:"我还不饿呢,等一会儿再吃吧。"
  李顺达知道是爹害怕自己受饿,他不肯吃干粮,便再三嚷着要他吃一点,李发泉只好应景似的吃了一些。他说:"孩子,咱们边吃边走吧,赶早不赶晚,摸了黑不好走。"
  于是,父子二人又动身了。李发泉走着吃着,糠窝窝才啃了两口,便又把干粮塞进怀里。李顺达知道是爹舍不得吃,心下很难过,也不再说什么了。父子二人白天赶路,黑夜住店,走了四天工夫,这才到了晋城。
  李发泉是个老泥水匠。他的手艺高,徒弟多,人品好。徒弟们、工友们都很喜欢他。工友们几天不见他的面,对他想念得很。当他们父子二人找到工友时,大伙一见他回来了,便一齐迎上来,问长问短,李顺达看看这么热闹,也很高兴。打第二天起,他就跟着父亲给人干活儿了。爹给人家盖房子,他就跟着爹做提泥包、搬砖头的杂活儿。干了一个时期,李顺达也能动斧弄刨子地干点手艺活儿了。工友们都夸李顺达手勤、心灵,是个好孩子。这么着才干了几天,忽然听说阎锡山军队要抓官差了。原来这时正是1929年,阎锡山和冯玉祥正计划与蒋介石开战,阎锡山为了保住他在山西的土皇帝地位,拨了一大笔经费,到处修筑城墙。晋城是山西南部的一扇大门,又是山西和河南的交通要道,当然也在阎锡山筑城计划之内了。为此,晋城县衙门一声令下,把全城的石匠、泥瓦匠一齐赶到城墙上来了,李顺达父子当然也不例外。
  给官家干活比给财主们干活苦头更重,再加上这时正是黑云压城,形势一天紧似一天的当儿,县衙门见天价催促加快筑城速度,于是,监工的二掌柜、三掌柜提着皮鞭子,整天在工人当中转来转去。每天是打过五更,还是满天星斗的时候,二掌柜、三掌柜就把工人们从草棚里撵了出来;直到日落西山,又是星斗满天的时候,还不让收工。这时正是大伏天,热得很,可是大中午也不让休息半个时辰。单说有一日又是一个大热天,李发泉、李顺达父子和工友们照样在火毒的太阳光下修城墙,二掌柜、三掌柜照样在搭起的凉棚下摇着大扇子坐阵监工。一会儿毒晒,一会儿暴雨又来了,倾盆大雨直向工友们的头上泼来,人们站也站不稳,眼也睁不开,实在没法干活了,可是二掌柜蹲在桌子上,撑着雨伞,稳坐泰山,也不让停工。李发泉看看把大伙淋坏了,心里很难过,可又没办法。李顺达听得大家在雨里小声叫骂,怨天恨地,看了十分可怜,很替大家难过,便说:"下这么大的雨,他们为什么不叫收工?"
  工友们说:"只管狗日的他们淋不住,还管咱们的死活哪!"
  李顺达愤愤不平地说:"太欺人啦!咱们跟他讲讲这个理去!"
  李发泉看看众人淋得浑身上下湿漉漉的,心想:大伙在火毒的太阳下晒了半天,又让大雨泡起来,淋得久了,非病倒几个不可,因此,他跟大家说:"大伙不要急,叫我找他们去!"
  李顺达是初生的牛犊不怕虎,胆子大得很,便说:"爹,我跟你去!"爹不让他去,他也不听,只管随后跟来。父子二人冒着瓢泼大雨趔趔趄趄地向监工棚走去,还没有走到,就被二掌柜看见了,那家伙便大声喊道:"他妈的,你们不干活儿,干什么去呀!"
  李发泉在雨里站下来,抬头大声说道:"你看雨下得这么大,实在不能干了,大伙请求避避雨再干......"
  话音没落,二掌柜指着李发泉骂道:"他妈的混帐!军令如山倒,误了工期,你拿脑袋顶?!"
  14岁的李顺达不服气,替爹争辩道:"能做工,你们怎么不出来?要不信,你们也出来试一试呀!"
  二掌柜见一个毛娃娃竟敢顶自己的嘴,把他气坏了,"呼"地站起来,跳在椅子上直挺挺地站着,指着李顺达厉声吼道:"你是什么人?--小兔崽子,再敢张嘴,老子揍死你!"
  李顺达不害怕,反击道:"你出来!你出来!出来有你的好看!"
  二掌柜吼道:"好小子,你还敢顶嘴,你等着!"
  李发泉害怕孩子闯下祸,连忙把话岔开,只说:"别的不多说,你们只说让不让大伙歇工吧!"
  二掌柜嚷道:"做你妈的梦去吧!没有那种事!"
  李发泉见他干喊叫,不出来,知道他害怕淋雨,停了工,他也没办法,说道:"叫停也要停,不叫停也要停!想怎么着,随你们的便吧!"说着,拉了顺达扭头便走。返回工地,李发泉对大伙说:"伙计们,反正咱们豁出来了,别管他那一套,收工吧!"
  李顺达也帮着说:"走,咱们避雨去!"
  众人早就想避雨,说一声"走",都四散而去了。二掌柜却也没办法,夹着尾巴也溜走了。从此以后,工友们对李发泉更加亲近了,李顺达的胆子也大了起来。
  他们又没明没夜地干了一个多月,总算完工了,等二掌柜验过工,就该发工资了。
  这天上午,二掌柜来到李发泉他们修的这一段验工来了。手里拿着个小锤子,这里敲敲,那里打打,到处找毛病。敲打了半天,也没有找出什么毛病,便又走在一个炮眼处歪头侧脑地端详起来。又端详了一阵儿,没有说话,却独自兴高采烈地"嘻嘻哈哈"笑了一阵子。他为什么要笑?他为什么这样高兴?是说这一段工程修得好呀,还是......大家正在纳闷,二掌柜开了口,说道:"谁是这一段的领工,下午到监工处来一趟。"
  李发泉说:"好。"二掌柜便摇摇摆摆地走了。他一走,众人纷纷议论起来,有的说:"他敲打了半天抵了个什么,打量他也敲打不出什么毛病来!"
  李发泉说:"大家休息去吧,今天下午我保准给大家把工资领回来就是了。"他这么一说,众人高高兴兴地散了。
  李顺达听说下午要领工资,心里很高兴,想道:"我爹领钱,这里边也有我赚下的,等爹把钱捎回林县,爷爷、奶奶,还有我娘,他们见我赚了钱给家里捎回去了,该有多高兴呀!"
  爷儿俩高高兴兴地拉了一会儿话,该吃午饭了。午饭以后,李发泉按时到了监工处,见了二掌柜,正要提发工资的事,不想二掌柜却抢先开了口,问道:"你就是西门外那一段工程的领工吗?"
  李发泉说:"是。你不是把工也验过了,大伙都等着......"
  不等李发泉说完,二掌柜又说:"你领的工呀!"
  李发泉听话音不对,心里先怯了几分。忙说:"好好歹歹,反正你已经验过了,总算没差错......"
  "胡说!你还没差错哩--我问问你:你为什么用半头砖砌炮眼?存的什么心?你犯了破坏军事工程的大罪,还在我的面前装什么憨子傻子!"
  李发泉听了这一段话,如同劈头一声疾雷打来,把他吓得一颗心"咚咚咚咚"地乱跳起来。他过去在晋城做工受过人的骗,看今天这情景,这个二掌柜又要诈骗人了,心里十分害怕,想道:我们没明没夜地受了几个月,难道真的又要让他讹诈了去吗?今天要真的拿不回工钱去,工友们人人有一个家,他们都怎么过日子啊!--不能!今天定要把大伙的工资领到手。这一次跟上一次不同了,上一次,工头跑掉了,咱找不到主儿,有理也没处说;今天这个二掌柜好歹还在,我们的工程没有毛病,这个理非跟他说清不可!这一笔工资非领到手不可!于是,他把胆子一壮,说道:"先生,话可不能这样说!炮眼要修成方方正正的方口,该用囫囵砖,该用半头砖都是有规数的,该用囫囵砖不能用半头砖,该用半头砖,不能用囫囵砖,要不,长的长,短的短,七齐八不齐,算个什么工程呀......"
  二掌柜哪里愿意听这些,把桌子一拍,横眉竖眼地厉声嚷道:"胡说!明明是有意破坏,还敢强词夺理。你破坏军事工程,这个罪--"
  李发泉知道二掌柜是借故坑人,心里十分难过,不等他说完,也高声嚷道:"好吧,先生,你硬要说不该用半头砖来着,这个容易。我们返工,半天就行哪。可是这账呢?也该算工吧!咱们一边返工,一边算账,来个两清好吧......"
  二掌柜说李发泉他们破坏军事工程,不过是个借口,他不愿意跟李发泉多说,便嚷道:"你们这些破坏军事工程的家伙,还想继续干坏事,这是我们决不容许的!你破坏军事工程,不治你的罪就算便宜你们了!一个个给我滚蛋!"
  李发泉听了这话,只气得咬牙切齿,正要跟二掌柜争辩,不想早有两个带盒子枪的卫兵冲上来把李发泉一架,喊一声"滚!"把李发泉强拉硬拖,拖在大门以外,往地上一摔,"哗啦"一声,把大门关上了。
  李发泉跌倒在地,并不觉得疼,只觉得满腹冤枉无处诉,咬着牙骂道:"这些狼心狗肺的东西,就这样把大伙给坑了!--不行!我们在风里雨里赚下的血汗钱,不能就这样白白地扔了!"他挣扎着站起来,返身就要往监工处走,一推大门,推不动,这才想起来他们已经把大门关上了。把他气得狠狠地朝大门板上蹬了两脚,骂道:"操你十八辈祖宗,你们算是把坏事做尽了!"可是骂有什么用呢?工友们辛辛苦苦干了几个月,一大笔工资就这样装了二掌柜他们的腰包。李发泉感到自己对不起大伙,没有脸面回去。在这里呆呆地站了一会儿,又想到大伙都在工棚里眼巴巴地等着他回来,或长或短,也该向大家交待一声。于是,他只好迈着沉重的脚步往回走,去找工友们作个交待。
  工友们见李发泉回来了,一起迎上去,让他在工棚坐下,一齐问:"李师傅,你怎么啦?病了?"
  李发泉抬头看看大家,没有说话,先流出两行泪来,迟了半天才说:"病了!--咱们这些穷工人,哪里会生个病呀!"
  众人见说不是病了,也感到是出了什么意外,忙问:"不是病了,到底是怎么啦?快快说呀!"
  李顺达看见爹这个样儿,更是急得很,连声不绝地问:"爹,你怎么啦?快说呀!爹,快说呀!"
  众人也说:"李师傅,你痛痛快快一个人,今天怎么变成这个样儿啦。在大伙面前什么话不能说,就是天塌下来,有大伙一齐顶,怕什么?!"
  李发泉感到不说也不行了,先拭了一下眼角,有气无力地说:"伙计们,都怪我没能耐,我对不起大伙--二掌柜说咱们修炮眼不该用半头砖修来着,说咱们犯了破坏军事工程的大法,一分钱不给,把我推出来了......"
  听他这么一说,可把大伙气炸了。有的说:"这明明是讹人嘛,他二掌柜这样不讲理,还有个国法没有啦!"
  有的说:"这家伙太欺人!咱们到县衙门告狗日的去!"
  李顺达也说:"告!告他去!谁去,我也算一个!"
  一个老工人叹了一声气,说:"嗨!算了!‘天下衙门朝南开,有理没钱别进来‘,凭咱们的什么哪?!不去是五八,去了也是四十,把这口气咽回肚去算啦!"
  李顺达说:"不行!他不能这样白白地把咱们坑了!咱们做苦工,他二掌柜独吞工资,天下没有这个理!"
  多数人同意上告,李发泉也想到就这样坑了工友们也太有些气人,告就告吧!因此,他"嗵"地站起来说:"伙计们,我听大伙的,告,还是我去!"
  大家都同意李发泉去,立时找了个识字人,写了状纸,交给李发泉,就动身去告状了。李顺达害怕父亲在县衙门里受人的气,便追了出来,说:"爹,我也要跟你一块儿去!"
  李发泉说:"你去做什么!在这里等着吧!咱们没有办坏事,怕什么!"
  李顺达见爹不让自己去,也没办法,只好返回来。返了几步,总觉得有点儿不放心,便又返回去,悄悄地跟在他爹后边走去。他要在县衙门外边听爹的消息。
  (责编 张爱国)
其他文献
中国古代西南和南亚间的文化交流起步颇早,持续时间长。这是人类文明交流史和中外关系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与现实价值。“在古代中国的早期对外交通体系里,西南地区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区域。”[1]也正如苏秉琦先生所说:“四川的古文化与汉中、关中、江汉以至南亚次大陆都有关系,就中国与南亚关系看,四川可以说是‘龙头’。”[2]汤洪教授著、中华书局2020年12月出版的《古代巴蜀与南亚的文化互动和融
期刊
王梦阳  秋日偶成二首  无限秋光有限身,登山临水莫辞频。  满山落叶无归路,一朵轻云欲拥人。  泛梗飘蓬未有涯,漫随云水忆芳华。  西风一夜枫林赤,仍似当年那片霞。  邓世广  拜谒归元禅寺  丛林深处许轻窥,未解前因待问谁?  渠本如来先觉悟,我非菩萨亦慈悲。  空门不养三千客,逝水无须驷马追。  设使庙堂贪佞在,几多罗汉肯低眉!  京山文峰公园聂绀弩塑像前留影  书生落魄亦英雄,经惯人间雨雪
期刊
令世界折服的外交家    我是1980年8月16日被解放军总医院派到邓小平同志身边工作的。在给首长做专职保健医生的3年时间中,小平同志先后会见外宾187次,接受外国记者采访7次。我曾多次亲眼目睹小平同志接见外国元首和接受记者采访的各种场面,他的外交家风采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记忆最深的是他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利比亚总统卡扎菲,还有他老人家接受法国、南
期刊
A    考古工作者非常重视化石。为觅到一块珍贵的化石,他们常常千里奔波,万里搜寻,翻山越岭,下沟入壑,摸遍山野,掘地三尺,期冀获得一个大惊喜!  自然界的化石,其实是一部记载翔实的史书,是一部比司马迁笔法还要高明的史记。  它记录了当时生活的典型环境。  它透露了许多业已绝迹的秘密。  它传递了异常珍贵的诸多信息。  它开启了沉睡多年的巨大智慧。  科学研究需要化石,考古研究需要化石,文史研究当
期刊
1945年初,太行二分区副团长赵亨德率领战士们,在阳泉附近的小庄火车站活捉日军少将铃木川三郎,荣获一等功,被誉为太行英雄。解放战争中,赵亨德在解放平定县战斗中光荣牺牲了,但他的英雄事迹仍在群众中传颂。为了解英雄的成长过程,前不久我采访了赵亨德的夫人李明光老人。李老戴一幅金丝边眼镜,精神矍铄,面目和蔼慈祥。她听过我的自我介绍后,便开始和我交谈。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后,战火很快烧到平定。我党发
期刊
摘 要:《三国演义》是我国文学史上“四大名著”之一。它成功地刻画出诸葛亮彪炳千古的文学形象。《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但是一位具有卓越军事才能的治国奇才,还是一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贞之士,深得人们的喜爱。而川剧《夕照祁山》是从历史人物自身的人性问题入手,拨妖雾,去仙气,将诸葛亮请下神圣的祭坛,多角度、多维向地展示一代贤臣良相暮年的复杂性格及悲剧心态,揭示这个历史重负下的悲剧灵魂的悲剧成因,让当代
期刊
在20世纪的下半叶,受到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的国际知名作家中,有两个人名字非常响亮:一个是美国记者、《西行漫记》一书的作者斯诺;一个是英籍女作家韩素音。他们都是声名显赫的大作家,世界和平的伟大使者。  斯諾对中国的抗战事业、革命事业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事业所做出的贡献足以让中国人民记住他。  韩素音在1956年获得新中国签证后,满怀喜悦地访问了首都北京,受到周恩来总理夫妇的
期刊
五、危情中的秦岭、挂墩考察  1872年3月初,戴维从水路回到上海。韩伯禄神父请戴维参观了他在徐家汇成立的自然博物馆。然后戴维到宁波考察几天,会见老朋友英国驻宁波领事、博物学家罗伯特·斯温霍(Robert Swinhoe),再一直走到江西省界;4月2日~5月5日在江西考察毕回到上海;5月31日达天津,城周围的平原遭受水灾淹得一望无际。6月,戴维回到北京天主教北堂标本制作室整理标本,以后把这里扩张为
期刊
摘 要:先秦文学中的灾难书写对后世灾害文学的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作为一种文学类型有着自己鲜明的特征,具体表现在母题揭示、书写手法以及哲学意识三个层面。先秦灾害书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上古时期人们精神面貌与社会面貌嬗变演进的历程。  关键词:先秦灾害文学;文学特征;母题  中国古代文学中有很多与自然灾害相关的内容,它们显示出“灾害”从来都是文学创作的一个母题。先秦时期是中国灾害文学的萌芽时期。这一时期
期刊
1946年春,我随三伯父(银匠)在离县城半里之遥的刘原村寓居做银货生意,伯父把我送进"刘原中正小学"读书。这座以蒋介石(字中正)名字命名的小学,在芮城县来说还是首家。全校共有200来名学生,同学们每天早上5点半钟就得挂签到校,上完早操就吹号打洋鼓升那青天白日满地红国旗,并唱《三民主义》歌。  学校的校园很大,进了朝西开着的老校门,便是一座炮楼式带照壁的高房,人们顺高房照壁的北、南两侧进出。从北侧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