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空中战略投送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战争潜力的重要指标,拥有战略空运能力的无不是超级大国,也只有超级大国有这样的实力和气魄。谈到空中战略投送,很多人津津乐道的是气势磅礴的驼峰航线、救人于水火之中的柏林空运、海湾战争前夕的战略空运,这些奇迹的缔造者就是目前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然而很多人郜有意无意地遗忘了曾经的另一个超级大国——前苏联。事实上,前苏联依仗着超强的工业实力和强大组织能力,打造了一支颇具实力的战略空中投送力量,并曾导演了一系列典型的空运行动。这里介绍的是前苏联战略空中投送的得意之作——1977年11~12月支援埃塞俄比亚的空中战略输送行动。
背景
20世纪70年代是一个动荡的年代,美国深陷越战又坠入经济危机的泥潭,在全球政策上采取收缩防御策略,苏联则蒸蒸日上。“苏攻美守”的大环境下,苏联加紧对外扩张,攫取非洲成了苏联的重要一步。继50、60年代对欧洲、亚洲的争夺之后,控制非洲成了70年代苏联国策的重中之重。而控制非洲的关键,就在于控制非洲之角。非洲之角位于欧亚非三大洲结合部,北邻地中海,东北与阿拉伯半岛隔红海相望,如一柄匕首刺入印度洋,是控制红海、阿拉伯海的锁钥之地。苏联控制非洲之角,便于进一步向非洲西部和南部渗透,可以从南侧包围美苏争夺的战略重点——西欧,又能威胁到波斯湾一印度洋沿岸的石油运输线,还可以攫取这里丰富的石油、天然气、金属矿藏,从欧洲、中东到波斯湾、东南亚、澳大利亚的主要贸易通道也将在苏联掌握之中。苏联在这里取得了立足点,平时它就可以对西方施加政治、经济压力,战时切断其战略交通线和石油等战略物资的供应,切断西欧经印度洋和亚洲、澳大利亚的海上交通线,从战略上孤立西欧。正如苏联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弗·索芬斯基发表电视讲话说:“非洲之角地区首先具有军事与政治经济意义。这一地区的重要性在于它处在亚非两大洲的结合部。在波斯湾和印度洋中有许多优良的海港。而主要的还由于在这一地区有把生产石油的国家同美洲和欧洲联系起来的海上航线。”
1969年,野心勃勃的索马里独裁者——西亚德·巴雷在政变上台后,马上倒向苏联。苏联借机开始了对索马里的渗透,并以提供武器和派遣军事顾问等手段,取得了索马里“头号朋友”的称号。身为“大索马里主义”者的巴雷,在羽翼丰满后,向埃塞俄比亚南部的欧加登省、吉布提乃至肯尼亚北部提出领土要求,鼓吹“所有索马里人生活在一个家园中”。不过因为肯尼亚和吉布提分别受到英法保护,于是他把目光放到了埃塞俄比亚的欧加登地区。恰好1973年传来瑞典勘探公司在欧加登地区发现大规模石油矿的消息,进一步刺激了巴雷的野心。
此时的埃塞俄比亚外忧内患。1974年,带领埃塞俄比亚人民推翻意大利侵略、德高望重的海尔·塞拉西皇帝被政变推翻并被秘密处决,以门格斯图上校为首脑的军政府上台。失去了美国的军事和经济援助,曾威震非洲的埃塞俄比亚军队一度陷入瘫痪。同时军政府对皇家军队进行了大清洗,空军和陆军绝大部分高级军官被集体屠杀,几乎所有的飞行员都被处死。与之相反,巴雷则通过与苏联结盟,得到了大量苏军顾问和苏制军火的支援。仅索马里空军就在一夜之间得到40架米格-21战斗机、10架伊尔28轰炸机,以至于出现“机比人多”的情况。索马里不得不花钱招募南也门、埃及和巴基斯坦飞行员来驾驶飞机。在这样的力量对比之下,巴雷决定通过军事手段解决欧加登地区的归属问题。
1977年7月13日,索马里军队向欧加登地区的要镇戈德城发动进攻,并出动空军支援。25日,戈德城被攻陷。严重的外患使埃塞俄比亚认识到必须重新团结起来保卫欧加登。门格斯图上校及时阻止了手下人的清洗行动,并以允许埃塞俄比亚境内的犹太居民移民到以色列来换取以色列飞行员的支持,从而集中力量应对索马里军队,但仍阻挡不了索军的凌厉攻势。
情急之下,门格斯图采取了釜底抽薪之计,主动向索马里人的后台苏联示好,表示将允许苏联在埃塞俄比亚设立军事基地、驱逐美国军事代表团。埃塞俄比亚是传统的非洲强国,作为历史上唯一用武装斗争保持独立的非洲国家,它的影响力和地缘优势远超索马里。很快,苏共中央总书记勃列日涅夫便邀请门格斯图访问莫斯科,双方随即签署了一揽子军事合作协议。苏联不仅向埃塞俄比亚提供军事顾问和武器装备,还建议古巴向埃塞俄比亚派兵,“支援埃塞俄比亚人民的革命”。苏联政府的两面三刀激怒了索马里,巴雷下令驱逐苏联军事顾问和技术人员6000人。其中有1500人被驱逐出索马里后马上成为埃塞俄比亚的军事顾问。在苏联装备、人员的大力支持下,欧加登战争进入了僵持状态。苏联本想借此“不战不和”的局面同时把埃索两国玩弄于股掌之间,但门格斯图不吃这一套,他暗示苏联大使:如果苏联想两面讨好,他会毫不犹豫地脱离苏联的怀抱。为确保在埃塞俄比亚的战略利益,勃列日涅夫下令支援埃塞俄比亚的“正义事业”——出动庞大的战略空运力量,实施一次突然袭击似的,跨越欧、亚、非三大洲的大规模远距离空运。
空运
1977年11月25日夜间,当人们沉醉于周末的狂欢时,为期一个星期第一阶段空运开始了。一队队的安-22、伊尔-18、安-12B运输机从里海和黑海之间的格奥尔基耶夫斯克和设在保加利亚的基地起飞,跨过地中海和阿拉伯半岛南下。飞行途中,部分飞机在的黎波里加油,再飞越尼日尔和乍得,其余直飞目的地,卸下足够装备3个师的T-54/55主战坦克、BMP-1步兵战车、BM-21火箭炮、48架米格21/23BN以及16架米24A武装直升机(米-24家族的第一种生产型,北约代号“雌鹿A”),各种弹药和给养,1200名苏联军事顾问和数千名负责操作新式武器的古巴军事人员。虽然有9个欧亚非国家记录了苏联的这次空中机动,但在苏机起飞后几天内,连美国也搞不清怎么回事。12月上、中句的第二阶段空运又改用东路航线,苏联第一次从乌拉尔以东(一直到苏中边境附近的各师的后方)的军用仓库里提取物资,包括塔什干和阿拉木图两地的军用仓库。以伊尔76和安-22为主的大型运输机机群从塔什干和阿拉木图的机场起飞,向南飞经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然后分成两路:一路沿阿曼湾到亚丁着陆,一路飞越阿拉伯海和印度洋经马达加斯加到马普托(位于莫桑比克国土南端,临印度洋马普托湾)着陆,有些飞到马普托的飞机加油后转头飞往亚的斯亚贝巴。 为了隐蔽真实意图、转移欧美注意力,苏联在航线安排上“声东击西”。苏联有意采用了多航线、多目的地(亚的斯亚贝巴、马普托、亚丁3个目的地),兵分7路,航线经亚非欧至少10多个国家。以往苏联向非、欧的空运航线,通-常只飞越保加利亚和南斯拉夫,转弯沿亚得里亚海飞行,然后直越地中海,在利比亚的黎波里机场中途停留后越过苏丹边界抵达埃塞俄比亚。而这次则直接飞越土耳其、伊朗、巴基斯坦、阿富汗、希腊等国,甚至借道马达加斯加。对飞越的国家,苏联或提供虚假的飞行资料,或干脆不打招呼。参加空运的安22、伊尔76时而满载,时而空机。苏联的佯动成功迷惑了所有人。尽管早在11月25日夜间,美国间谍卫星、地中海和印度洋的第六与第七舰队的监视船只,以及美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希腊、以色列和埃及的雷达站同时发现大规模的空运,其中有好几个国家曾下令空军处于全面戒备状态,但是他们却无法判明苏联人在干什么:苏联飞机从不同的方向朝它们飞来,又向不同的地点飞去。一直到空运结束,西方国家还以为苏联在用一次空运掩护一场复杂的大演习。
此次洲际战略空运规模空前,整个行动从1977年11月25日夜间开始,至12月中句结束,共历时3个多星期,参加的飞机至少有225架,机型上由安-22和伊尔76运输机两种苏军主要的大-型运输机挑大梁,约占苏空运能力的15%。值得一提的是,安22是人类历史上制造过的最大的涡轮螺旋桨式运输机,由前苏联安东诺夫设计局(现乌克兰安东诺夫设计局)研制,其最大起飞重量250吨,最大载量达80吨,货舱容积640立方米,可运载地空导弹、导弹运输车、火箭发射车、坦克、装甲车等重型装备,是当时苏联唯一可运载T-62坦克的运输机,满载80吨时可飞行5000千米,可在简易机场上起降。不过出于经济性和安全性的考虑,安22只生产85架就停产了。除了支援埃塞俄比亚的空运外,安-22还曾用于出兵“布拉格之春”和进攻阿富汗的重型装备运输。在第一阶段空运行动中,苏军还征用了数十架伊尔-18和安-12B。前者是苏联伊留申设计局研发的一型中程四发涡桨式客机,最大油量航程6500千米,中国也曾用该机执飞领导人专机任务。伊尔-18还改进为岸基反潜巡逻机,即伊尔-38。安-12B则是国产运-8运输机的原型机,曾是苏联运输航空兵的主力,后被伊尔-76所取代,目前主要执行战术运输任务。1977年空运中,苏军每天-出动的运输机达70~100架次,平均15~20分钟,亚的斯亚贝巴机场就会降下1架大型运输机。凭借这条宽阔坦荡的空中走廊,苏联给埃塞俄比亚输送了价值约10亿美元的大批军用物资,并在更加遥远的亚丁、马普托增加了军用物资储备。苏联还第一次实现了将乌拉尔以东的储备物资直接运往非洲的投送能力。
这次战略空运取得了完美的成果。海量的武器装备被空运到埃塞俄比亚,包括大量的坦克、装甲运兵车、122/152毫米加农榴弹炮、米格21/23战斗机、150架左右军用直升机(包括16架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米24A),以及1500多名苏联军事顾问和17000名古巴战斗人员。得到强大支持的7万埃塞俄比亚和古巴联军在苏联顾问的指挥下迅速击退索马里军队,于1978年春夺回欧加登地区,赢得了这次战争的胜利。
为了支援和保障这次规模空前的空运顺利进行,苏联做了充分准备。苏联在亚的斯亚贝巴、亚丁、马普托3地准备了充足的油料和机场地面设备,驻黑海、地中海和印度洋的海军舰队也重新编队。铁路方面,苏联停止了某些铁路线的民用交通运输,利用它们来运输大量的武器(包括坦克和火炮)到机场。为保障这次空中机动,苏联还专门发射了一颗“宇宙”号888—973卫星来保障指挥、侦察和通信联络。高峰时刻,亚的斯亚贝巴国际机场被苏联军用飞机所淹没,原先预计在此经停的民航班机都被迫取消了预定的降落,直接飞越埃塞俄比亚。
通过此次战略空运,苏联实现了3个目标:一是向埃塞俄比亚输送了大量武器装备,增派了千余名军事顾问和1.7万名古巴军人,直接改变了交战双方的力量对比,进而决定了战争结局,表明苏联“有能力撑住一个非洲的友好政府”:二是为苏联进一步向非洲渗透、扩张和争霸中东增添了有分量的筹码:三是向西方各国乃至全世界显示了苏联远距离、大规模的战略投送能力,检验了苏联在中东和非洲迅速部署兵力和装备的能力,以及隐含其中的全球控制和干预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对非洲各国家的战略取向产生了威慑效应,同时也对有关国家进行了政治试探和战略侦察。
结语
强悍厚重的红褐色帝国已成过眼云烟,而传奇的1977年苏联战略大空运亦被历史的洪流所湮没,今天没有多少人还记得这个故事。牢记历史是为了更好的掌握未来,在国产大型客机/运输机呼之欲出的今日之中国更是如此。无论从军事角度还是经济角度,空中战略运输力量对崛起的中国,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希望通过挖掘历史,让大家能从苏联和苏联战略运输力量身上,汲取到更加珍贵的经验教训。
背景
20世纪70年代是一个动荡的年代,美国深陷越战又坠入经济危机的泥潭,在全球政策上采取收缩防御策略,苏联则蒸蒸日上。“苏攻美守”的大环境下,苏联加紧对外扩张,攫取非洲成了苏联的重要一步。继50、60年代对欧洲、亚洲的争夺之后,控制非洲成了70年代苏联国策的重中之重。而控制非洲的关键,就在于控制非洲之角。非洲之角位于欧亚非三大洲结合部,北邻地中海,东北与阿拉伯半岛隔红海相望,如一柄匕首刺入印度洋,是控制红海、阿拉伯海的锁钥之地。苏联控制非洲之角,便于进一步向非洲西部和南部渗透,可以从南侧包围美苏争夺的战略重点——西欧,又能威胁到波斯湾一印度洋沿岸的石油运输线,还可以攫取这里丰富的石油、天然气、金属矿藏,从欧洲、中东到波斯湾、东南亚、澳大利亚的主要贸易通道也将在苏联掌握之中。苏联在这里取得了立足点,平时它就可以对西方施加政治、经济压力,战时切断其战略交通线和石油等战略物资的供应,切断西欧经印度洋和亚洲、澳大利亚的海上交通线,从战略上孤立西欧。正如苏联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弗·索芬斯基发表电视讲话说:“非洲之角地区首先具有军事与政治经济意义。这一地区的重要性在于它处在亚非两大洲的结合部。在波斯湾和印度洋中有许多优良的海港。而主要的还由于在这一地区有把生产石油的国家同美洲和欧洲联系起来的海上航线。”
1969年,野心勃勃的索马里独裁者——西亚德·巴雷在政变上台后,马上倒向苏联。苏联借机开始了对索马里的渗透,并以提供武器和派遣军事顾问等手段,取得了索马里“头号朋友”的称号。身为“大索马里主义”者的巴雷,在羽翼丰满后,向埃塞俄比亚南部的欧加登省、吉布提乃至肯尼亚北部提出领土要求,鼓吹“所有索马里人生活在一个家园中”。不过因为肯尼亚和吉布提分别受到英法保护,于是他把目光放到了埃塞俄比亚的欧加登地区。恰好1973年传来瑞典勘探公司在欧加登地区发现大规模石油矿的消息,进一步刺激了巴雷的野心。
此时的埃塞俄比亚外忧内患。1974年,带领埃塞俄比亚人民推翻意大利侵略、德高望重的海尔·塞拉西皇帝被政变推翻并被秘密处决,以门格斯图上校为首脑的军政府上台。失去了美国的军事和经济援助,曾威震非洲的埃塞俄比亚军队一度陷入瘫痪。同时军政府对皇家军队进行了大清洗,空军和陆军绝大部分高级军官被集体屠杀,几乎所有的飞行员都被处死。与之相反,巴雷则通过与苏联结盟,得到了大量苏军顾问和苏制军火的支援。仅索马里空军就在一夜之间得到40架米格-21战斗机、10架伊尔28轰炸机,以至于出现“机比人多”的情况。索马里不得不花钱招募南也门、埃及和巴基斯坦飞行员来驾驶飞机。在这样的力量对比之下,巴雷决定通过军事手段解决欧加登地区的归属问题。
1977年7月13日,索马里军队向欧加登地区的要镇戈德城发动进攻,并出动空军支援。25日,戈德城被攻陷。严重的外患使埃塞俄比亚认识到必须重新团结起来保卫欧加登。门格斯图上校及时阻止了手下人的清洗行动,并以允许埃塞俄比亚境内的犹太居民移民到以色列来换取以色列飞行员的支持,从而集中力量应对索马里军队,但仍阻挡不了索军的凌厉攻势。
情急之下,门格斯图采取了釜底抽薪之计,主动向索马里人的后台苏联示好,表示将允许苏联在埃塞俄比亚设立军事基地、驱逐美国军事代表团。埃塞俄比亚是传统的非洲强国,作为历史上唯一用武装斗争保持独立的非洲国家,它的影响力和地缘优势远超索马里。很快,苏共中央总书记勃列日涅夫便邀请门格斯图访问莫斯科,双方随即签署了一揽子军事合作协议。苏联不仅向埃塞俄比亚提供军事顾问和武器装备,还建议古巴向埃塞俄比亚派兵,“支援埃塞俄比亚人民的革命”。苏联政府的两面三刀激怒了索马里,巴雷下令驱逐苏联军事顾问和技术人员6000人。其中有1500人被驱逐出索马里后马上成为埃塞俄比亚的军事顾问。在苏联装备、人员的大力支持下,欧加登战争进入了僵持状态。苏联本想借此“不战不和”的局面同时把埃索两国玩弄于股掌之间,但门格斯图不吃这一套,他暗示苏联大使:如果苏联想两面讨好,他会毫不犹豫地脱离苏联的怀抱。为确保在埃塞俄比亚的战略利益,勃列日涅夫下令支援埃塞俄比亚的“正义事业”——出动庞大的战略空运力量,实施一次突然袭击似的,跨越欧、亚、非三大洲的大规模远距离空运。
空运
1977年11月25日夜间,当人们沉醉于周末的狂欢时,为期一个星期第一阶段空运开始了。一队队的安-22、伊尔-18、安-12B运输机从里海和黑海之间的格奥尔基耶夫斯克和设在保加利亚的基地起飞,跨过地中海和阿拉伯半岛南下。飞行途中,部分飞机在的黎波里加油,再飞越尼日尔和乍得,其余直飞目的地,卸下足够装备3个师的T-54/55主战坦克、BMP-1步兵战车、BM-21火箭炮、48架米格21/23BN以及16架米24A武装直升机(米-24家族的第一种生产型,北约代号“雌鹿A”),各种弹药和给养,1200名苏联军事顾问和数千名负责操作新式武器的古巴军事人员。虽然有9个欧亚非国家记录了苏联的这次空中机动,但在苏机起飞后几天内,连美国也搞不清怎么回事。12月上、中句的第二阶段空运又改用东路航线,苏联第一次从乌拉尔以东(一直到苏中边境附近的各师的后方)的军用仓库里提取物资,包括塔什干和阿拉木图两地的军用仓库。以伊尔76和安-22为主的大型运输机机群从塔什干和阿拉木图的机场起飞,向南飞经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然后分成两路:一路沿阿曼湾到亚丁着陆,一路飞越阿拉伯海和印度洋经马达加斯加到马普托(位于莫桑比克国土南端,临印度洋马普托湾)着陆,有些飞到马普托的飞机加油后转头飞往亚的斯亚贝巴。 为了隐蔽真实意图、转移欧美注意力,苏联在航线安排上“声东击西”。苏联有意采用了多航线、多目的地(亚的斯亚贝巴、马普托、亚丁3个目的地),兵分7路,航线经亚非欧至少10多个国家。以往苏联向非、欧的空运航线,通-常只飞越保加利亚和南斯拉夫,转弯沿亚得里亚海飞行,然后直越地中海,在利比亚的黎波里机场中途停留后越过苏丹边界抵达埃塞俄比亚。而这次则直接飞越土耳其、伊朗、巴基斯坦、阿富汗、希腊等国,甚至借道马达加斯加。对飞越的国家,苏联或提供虚假的飞行资料,或干脆不打招呼。参加空运的安22、伊尔76时而满载,时而空机。苏联的佯动成功迷惑了所有人。尽管早在11月25日夜间,美国间谍卫星、地中海和印度洋的第六与第七舰队的监视船只,以及美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希腊、以色列和埃及的雷达站同时发现大规模的空运,其中有好几个国家曾下令空军处于全面戒备状态,但是他们却无法判明苏联人在干什么:苏联飞机从不同的方向朝它们飞来,又向不同的地点飞去。一直到空运结束,西方国家还以为苏联在用一次空运掩护一场复杂的大演习。
此次洲际战略空运规模空前,整个行动从1977年11月25日夜间开始,至12月中句结束,共历时3个多星期,参加的飞机至少有225架,机型上由安-22和伊尔76运输机两种苏军主要的大-型运输机挑大梁,约占苏空运能力的15%。值得一提的是,安22是人类历史上制造过的最大的涡轮螺旋桨式运输机,由前苏联安东诺夫设计局(现乌克兰安东诺夫设计局)研制,其最大起飞重量250吨,最大载量达80吨,货舱容积640立方米,可运载地空导弹、导弹运输车、火箭发射车、坦克、装甲车等重型装备,是当时苏联唯一可运载T-62坦克的运输机,满载80吨时可飞行5000千米,可在简易机场上起降。不过出于经济性和安全性的考虑,安22只生产85架就停产了。除了支援埃塞俄比亚的空运外,安-22还曾用于出兵“布拉格之春”和进攻阿富汗的重型装备运输。在第一阶段空运行动中,苏军还征用了数十架伊尔-18和安-12B。前者是苏联伊留申设计局研发的一型中程四发涡桨式客机,最大油量航程6500千米,中国也曾用该机执飞领导人专机任务。伊尔-18还改进为岸基反潜巡逻机,即伊尔-38。安-12B则是国产运-8运输机的原型机,曾是苏联运输航空兵的主力,后被伊尔-76所取代,目前主要执行战术运输任务。1977年空运中,苏军每天-出动的运输机达70~100架次,平均15~20分钟,亚的斯亚贝巴机场就会降下1架大型运输机。凭借这条宽阔坦荡的空中走廊,苏联给埃塞俄比亚输送了价值约10亿美元的大批军用物资,并在更加遥远的亚丁、马普托增加了军用物资储备。苏联还第一次实现了将乌拉尔以东的储备物资直接运往非洲的投送能力。
这次战略空运取得了完美的成果。海量的武器装备被空运到埃塞俄比亚,包括大量的坦克、装甲运兵车、122/152毫米加农榴弹炮、米格21/23战斗机、150架左右军用直升机(包括16架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米24A),以及1500多名苏联军事顾问和17000名古巴战斗人员。得到强大支持的7万埃塞俄比亚和古巴联军在苏联顾问的指挥下迅速击退索马里军队,于1978年春夺回欧加登地区,赢得了这次战争的胜利。
为了支援和保障这次规模空前的空运顺利进行,苏联做了充分准备。苏联在亚的斯亚贝巴、亚丁、马普托3地准备了充足的油料和机场地面设备,驻黑海、地中海和印度洋的海军舰队也重新编队。铁路方面,苏联停止了某些铁路线的民用交通运输,利用它们来运输大量的武器(包括坦克和火炮)到机场。为保障这次空中机动,苏联还专门发射了一颗“宇宙”号888—973卫星来保障指挥、侦察和通信联络。高峰时刻,亚的斯亚贝巴国际机场被苏联军用飞机所淹没,原先预计在此经停的民航班机都被迫取消了预定的降落,直接飞越埃塞俄比亚。
通过此次战略空运,苏联实现了3个目标:一是向埃塞俄比亚输送了大量武器装备,增派了千余名军事顾问和1.7万名古巴军人,直接改变了交战双方的力量对比,进而决定了战争结局,表明苏联“有能力撑住一个非洲的友好政府”:二是为苏联进一步向非洲渗透、扩张和争霸中东增添了有分量的筹码:三是向西方各国乃至全世界显示了苏联远距离、大规模的战略投送能力,检验了苏联在中东和非洲迅速部署兵力和装备的能力,以及隐含其中的全球控制和干预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对非洲各国家的战略取向产生了威慑效应,同时也对有关国家进行了政治试探和战略侦察。
结语
强悍厚重的红褐色帝国已成过眼云烟,而传奇的1977年苏联战略大空运亦被历史的洪流所湮没,今天没有多少人还记得这个故事。牢记历史是为了更好的掌握未来,在国产大型客机/运输机呼之欲出的今日之中国更是如此。无论从军事角度还是经济角度,空中战略运输力量对崛起的中国,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希望通过挖掘历史,让大家能从苏联和苏联战略运输力量身上,汲取到更加珍贵的经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