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教育,就是指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它要求在注重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高度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即不仅要授之以"鱼",而且要授之以"渔",更加要导之以"创"。它是要在全面优良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实践迸出智慧的火花。从这种意义上讲,创新教育不是一种具体的教育模式,而是一种意义深远的教育思想。
语文要加强创新素质教育,首先要立足于课堂教学。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当今,从信息社会的角度看课堂教学,就是培养学生掌握、分析、运用、传递信息的综合能力。为了使学生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针对传统语文教学"少满差费"的弊端,我认为语文教学中应进行了下述的课堂教学改革探索,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激发学生创造兴趣,鼓励创新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没有学习的愿望,那么我们的全部计划、探索都会落空。没有求知欲,就没有学校。因此,他向全体教师建议,珍惜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的火花。要使学习具有思想、感情、创造、美和游戏的鲜艳色彩,成为孩子们深感兴趣又富有吸引力的事情。增强孩子的信心,使他们获得取得成功的鼓舞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坚持启发性原则,提问设疑,强烈刺激学生的学习情绪,活跃思维,使之振奋起来,产生积极探求新知的欲望。例如在讲教学《司马光》、《乌鸦喝水》这样的课文时,教师可以精心设计这样的启发性问题:如果你遇到司马光这样的情况,该怎样办?你能帮乌鸦想出别的办法吗?结果小同学七嘴八舌,争辨激烈。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正是在这种热烈讨论中受到了锻炼。对于所有不同意见教师都要给予鼓励,合理的则给予表扬。
在课文教学中,教师要彻底改变了过去那种一灌到底的方法,让学生睁大眼睛发现,发现好的词语、好的修辞、好的句子、好的描写,每一个发现都是学生自己的收获。特别是对语文基础不太好的学生,更多关注些,尊重他们的人格,激励其上进,尽量捕捉其"闪光点",给予激励表扬,使之振作精神,树立信心,学生从细微处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和关怀。这样学生心情舒畅,课堂上学生敢于大胆开口,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师生在教学中产生和谐的共鸣,增进了相互的情感交流,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学中不仅要激发求知兴趣,还要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在上课时让学生发表见解,多显示思维活动的过程,思维过程的展现与评议可以打破传统封闭型的教学方式,教会学生思考、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多问学生:"你是怎样想的?""你是怎样想到的?"或者问"你的思路卡在哪里了?"以充分展示思维过程,从而不断地排除障碍,克服思维定势,理顺思路,调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积极性,提高创造能力。积极鼓励学生的自辟蹊径的做法,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使学生的头脑中会经常闪现出创造的火花。
二、灵活运用求异法,旨在培养创新
"求异"法是在分析解决问题时不拘于一般的原则和方法,不满足已知的结论,而运用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标新立异的提出自己新见解的一种方法。教学中,运用"求异"法,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因此,教学不应求同过多,而应尽量引导学生用发散的眼光,多方位的审视文章的立意、题材、结构和语言,尽量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感受体味,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同时强调在课堂中进行多元化思维训练,多元化思维是创新思维的重要思维形式,鼓励学生针对同一问题提出不同别人的见解,各抒己见。例如在教《司马光》时,有位教师设了这样一个问题:"除了这种方法,你能想出更好的办法来吗?"这个问题激起了同学们好奇心,大家七嘴八舌,积极讲自己独特的见解,把整节课的气氛推向高潮。另外,还要正确引导学生逆向思维,一些小学生由于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常常"人云亦云",不能也不敢提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新见解,为此,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深入的进行探索,树立新思维,创立新形象,在思考问题时,不仅可以从正面去思考,也可以从反面去设想。例如一些成语,强调某一方面的道理,意思比较固定,但并不是没有可取之处,"狐假虎威"不好,但狐"假"虎威对付老虎,保全性命,难能可贵。由此可见,语文教学运用求异法,学生能突破原有的、前人的框架,使学生形成独特的思维个性。
三、展开想象的翅膀 增进创新技能
鼓励学生大胆幻想,以幻想目标激励学生,然后启发学生改组、迁移、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架设通向幻想目标的桥梁。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科学的每一项巨大的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对事物的未来大胆地幻想是创新的起点,从某种意义上讲,科学史上的许多事物的过去和今天都表明,"只怕想不到,不怕做不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对事物的未来大胆进行幻想,并以此幻想目标为导向,激励学生改组、迁移、综合运用掌握的知识,寻找各种将幻想目标化为现实的途径,从而增进创新技能。例如在教《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结尾有这样一句话:"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句话是对全文的总结,概括了荡舟漓江的情景,内涵丰富。这时教师可抓住词句,引导学生想象:桂林山水景色如何?人们荡舟漓江去是怎样的感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描述游览的情景。有时,教师要善于利用"空白点",引发学生"补想",培养学生的合理想象能力。例如《长城》第三段写"联想到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但古代劳动人民如何修筑的呢?课文没有叙述。教师可抓住这一 "空白",让学生想象古代劳动人民是如何修筑长城的。学生从环境、人力、物力等方面展开想象,深切体会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修筑长城的艰辛。
展开想象的方法方式很多,还可以抓住结尾,引导续想。有些课文的结尾犹尽而意未了,余音不绝,耐人寻味。教师可抓住结尾循着文路展开合理想象。或是抓住课文"假想"成分,引导推想。有些课文的体裁是科学小品文,蕴含着创造思维培养的许多因素和良机,教者可根据体裁特点,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展开科学而合理的推理。小学语文课本中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好课文,蕴含着培养创新能力的因索和良机,教师要充分挖掘这些因素,把握培养良机,引导主体参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积极开展语文活动 课培养学生创造力
国家教委颁布的新课程计划明确规定:"课程包括学科、活动两部分","活动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实施全面发展教育中,同学科相辅相成"。因此,为给学生以更大的自由度发展个性和培养特长提供条件,我们应该充分重视语文活动课教学,把它作为激发兴趣、爱好和特长,实现个性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通过语文活动课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在小实验、小制作中自己动手,在现时社会中去思索,发挥主动性、勇于思考、大胆创新,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开展。例如展开"五个一"系活动,即:每天一条好新闻;每周一个好故事;每月一个小制作;每学期一个小创意;每年一个小发明,并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使他们都积极参与其中,使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都得到提高。在活动课上,还将和课本上所学的内容紧密联系,使其成为辅助教学的有效工具。例如在学了《狼和小羊》、《美丽的公鸡》等这种类型的课文时,可以让学生在活动课上以课本剧的形式表演出来的。他们根据课文的内容自己的想像,任意发挥,自由表演,对参加的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对表演独特、新颖的学生,进行表扬奖励。通过此项活动,把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起来,使他们积极参与其中,受到了各种锻炼,提高了各种能力,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小学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是实施素质创新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所以我们必须从小学语文这门学科的特点出发,抓住契机,深入小学语文教学改革,通过自身素质,在教学中扎扎实实落实素质教育,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而努力.
语文要加强创新素质教育,首先要立足于课堂教学。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当今,从信息社会的角度看课堂教学,就是培养学生掌握、分析、运用、传递信息的综合能力。为了使学生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针对传统语文教学"少满差费"的弊端,我认为语文教学中应进行了下述的课堂教学改革探索,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激发学生创造兴趣,鼓励创新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没有学习的愿望,那么我们的全部计划、探索都会落空。没有求知欲,就没有学校。因此,他向全体教师建议,珍惜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的火花。要使学习具有思想、感情、创造、美和游戏的鲜艳色彩,成为孩子们深感兴趣又富有吸引力的事情。增强孩子的信心,使他们获得取得成功的鼓舞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坚持启发性原则,提问设疑,强烈刺激学生的学习情绪,活跃思维,使之振奋起来,产生积极探求新知的欲望。例如在讲教学《司马光》、《乌鸦喝水》这样的课文时,教师可以精心设计这样的启发性问题:如果你遇到司马光这样的情况,该怎样办?你能帮乌鸦想出别的办法吗?结果小同学七嘴八舌,争辨激烈。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正是在这种热烈讨论中受到了锻炼。对于所有不同意见教师都要给予鼓励,合理的则给予表扬。
在课文教学中,教师要彻底改变了过去那种一灌到底的方法,让学生睁大眼睛发现,发现好的词语、好的修辞、好的句子、好的描写,每一个发现都是学生自己的收获。特别是对语文基础不太好的学生,更多关注些,尊重他们的人格,激励其上进,尽量捕捉其"闪光点",给予激励表扬,使之振作精神,树立信心,学生从细微处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和关怀。这样学生心情舒畅,课堂上学生敢于大胆开口,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师生在教学中产生和谐的共鸣,增进了相互的情感交流,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学中不仅要激发求知兴趣,还要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在上课时让学生发表见解,多显示思维活动的过程,思维过程的展现与评议可以打破传统封闭型的教学方式,教会学生思考、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多问学生:"你是怎样想的?""你是怎样想到的?"或者问"你的思路卡在哪里了?"以充分展示思维过程,从而不断地排除障碍,克服思维定势,理顺思路,调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积极性,提高创造能力。积极鼓励学生的自辟蹊径的做法,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使学生的头脑中会经常闪现出创造的火花。
二、灵活运用求异法,旨在培养创新
"求异"法是在分析解决问题时不拘于一般的原则和方法,不满足已知的结论,而运用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标新立异的提出自己新见解的一种方法。教学中,运用"求异"法,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因此,教学不应求同过多,而应尽量引导学生用发散的眼光,多方位的审视文章的立意、题材、结构和语言,尽量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感受体味,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同时强调在课堂中进行多元化思维训练,多元化思维是创新思维的重要思维形式,鼓励学生针对同一问题提出不同别人的见解,各抒己见。例如在教《司马光》时,有位教师设了这样一个问题:"除了这种方法,你能想出更好的办法来吗?"这个问题激起了同学们好奇心,大家七嘴八舌,积极讲自己独特的见解,把整节课的气氛推向高潮。另外,还要正确引导学生逆向思维,一些小学生由于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常常"人云亦云",不能也不敢提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新见解,为此,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深入的进行探索,树立新思维,创立新形象,在思考问题时,不仅可以从正面去思考,也可以从反面去设想。例如一些成语,强调某一方面的道理,意思比较固定,但并不是没有可取之处,"狐假虎威"不好,但狐"假"虎威对付老虎,保全性命,难能可贵。由此可见,语文教学运用求异法,学生能突破原有的、前人的框架,使学生形成独特的思维个性。
三、展开想象的翅膀 增进创新技能
鼓励学生大胆幻想,以幻想目标激励学生,然后启发学生改组、迁移、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架设通向幻想目标的桥梁。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科学的每一项巨大的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对事物的未来大胆地幻想是创新的起点,从某种意义上讲,科学史上的许多事物的过去和今天都表明,"只怕想不到,不怕做不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对事物的未来大胆进行幻想,并以此幻想目标为导向,激励学生改组、迁移、综合运用掌握的知识,寻找各种将幻想目标化为现实的途径,从而增进创新技能。例如在教《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结尾有这样一句话:"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句话是对全文的总结,概括了荡舟漓江的情景,内涵丰富。这时教师可抓住词句,引导学生想象:桂林山水景色如何?人们荡舟漓江去是怎样的感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描述游览的情景。有时,教师要善于利用"空白点",引发学生"补想",培养学生的合理想象能力。例如《长城》第三段写"联想到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但古代劳动人民如何修筑的呢?课文没有叙述。教师可抓住这一 "空白",让学生想象古代劳动人民是如何修筑长城的。学生从环境、人力、物力等方面展开想象,深切体会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修筑长城的艰辛。
展开想象的方法方式很多,还可以抓住结尾,引导续想。有些课文的结尾犹尽而意未了,余音不绝,耐人寻味。教师可抓住结尾循着文路展开合理想象。或是抓住课文"假想"成分,引导推想。有些课文的体裁是科学小品文,蕴含着创造思维培养的许多因素和良机,教者可根据体裁特点,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展开科学而合理的推理。小学语文课本中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好课文,蕴含着培养创新能力的因索和良机,教师要充分挖掘这些因素,把握培养良机,引导主体参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积极开展语文活动 课培养学生创造力
国家教委颁布的新课程计划明确规定:"课程包括学科、活动两部分","活动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实施全面发展教育中,同学科相辅相成"。因此,为给学生以更大的自由度发展个性和培养特长提供条件,我们应该充分重视语文活动课教学,把它作为激发兴趣、爱好和特长,实现个性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通过语文活动课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在小实验、小制作中自己动手,在现时社会中去思索,发挥主动性、勇于思考、大胆创新,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开展。例如展开"五个一"系活动,即:每天一条好新闻;每周一个好故事;每月一个小制作;每学期一个小创意;每年一个小发明,并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使他们都积极参与其中,使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都得到提高。在活动课上,还将和课本上所学的内容紧密联系,使其成为辅助教学的有效工具。例如在学了《狼和小羊》、《美丽的公鸡》等这种类型的课文时,可以让学生在活动课上以课本剧的形式表演出来的。他们根据课文的内容自己的想像,任意发挥,自由表演,对参加的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对表演独特、新颖的学生,进行表扬奖励。通过此项活动,把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起来,使他们积极参与其中,受到了各种锻炼,提高了各种能力,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小学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是实施素质创新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所以我们必须从小学语文这门学科的特点出发,抓住契机,深入小学语文教学改革,通过自身素质,在教学中扎扎实实落实素质教育,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