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以往的审计工作要求难以新的形势,尤其是对审计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技能、职业标准等方面。新形势要求审计工作职业化,既达到审计工作标准化、审计工作规范化及审计工作制度化。“新形势下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是当代中国审计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未来审计队伍建设的发展方向,随着审计事业的加速发展和审计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已成为审计理论与实践的一个重要课题。基于此,本文研究分析了新形势下的“审计职业化”的概念、现状及其存在问题,并就审计职业化的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 新形势 审计职业化 建设
2014年10月,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 要着力提高审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提升审计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专业能力。2015年12月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相关配套文件,其中三项重点任务之一就是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提出要根据审计职业特点,建立分类科学、权责一致的审计人员管理制度和职业保障机制,实行审计专业技术资格制度,完善审计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努力建设一支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作风过硬的审计队伍。
一、审计职业化的内涵
要认识审计职业化,首先应理清职业化的基本涵义。职业化这一概念虽然很早被提出,在理论界也有所研讨,但至今还没有一个全面完整的解释,学术领域对职业化的研究涉及众多对象,因而对职业化的含义也就产生多种理解。根据字面意义理解,“职业”指的是工作岗位、“化”指的是动态发展,职业化就是指专门从事某种职业的人们逐步形成独特的职业意识、知识、技能、行为及其道德准则的过程。简单的讲,职业化就是一种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审计职业化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结合“职业化”概念的理解,笔者认为,所谓“审计职业化”,就是审计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即国家以制度的形式,规范审计人员的职业责任、职业意识、职业技能、职业标准、职业道德和职业地位。审计职业化的基本内涵,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特有的审计职业状态。包括审计职业专门的知识结构、特殊的技能方法、特定的社会地位、独特的思维模式等;二是完备的职业制度体系。包括职业准入制度、资格考试制度、职业等级制度、职业准则制度、绩效考评制度、监督与责任制度、职业激励制度、职业教育制度、职业道德制度等。
二、审计职业化现状及存在问题
1.审计工作人员晋升存在管理上的弊端
审计机关受各级政府领导,属于政府职能部门,其在经费、人员选用和提拔上,受限于地方政府,难以推行自上而下的职业化建设。例如在审计人员进入机制上,省直和市机关是参加公务员省考招聘,区、县机关则是参加当地区、县政府事业招聘。因此,在公务员管理模式下,不仅不能体现审计的职业特征,还缺少专业激励、约束和监督机制。审计机关有行政、事业两种编制,一般都是按照公务员管理,在公务员职位分类没有得到很好落实的现实情况下,审计人员实质上是按照综合类管理的。审计人员级别、升迁、待遇、离退上与公务员无差别,受到公务员行政职务晋升和职数限定的严格约束,优秀的审计业务人员不一定能得到职务晋升。行政化的管理序列,忽视了业务技能方面的成绩,影响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审计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审计体制的不健全主要体现在审计主体的职权和职级与审计履行的职责不匹配,职权和职级问题,是审计体制的核心问题。我国宪法规定,由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分别设立审计机关,这就造成审计机关的层级与政府其他部门单位相平行,直接导致下级审计上级、同级审计同级的尴尬局面,从而对审计的独立性有很大的冲击。行政型审计体制是基本符合我国国情特点的现行审计体制,但随着新常态时代的到来,现行审计体制的设置缺陷愈益显现,这种缺陷一定程度影响和阻碍了审计应有功能的发挥,也使我们审计职业化建设陷入一定的困境中。
3.审计工作人员专业技能有待进一步提升
现代审计需要复合型高技能人才,需要审计人员在学习审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去学习法学、金融学、建筑学、计算机技术等知识来提高审计工作质量与效率,要求审计人员要做“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现有审计人员所学专业多为财务会计类,对公共财政、金融、基建等现代审计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了解不深,但在实际的工作当中,还需要工程评估方面、资源环境保护方面以及了解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人才,对绩效审计、资源环境审计、专项審计调查等含金量较高的审计项目不能很好地开展。新常态下,审计环境进一步发展变化,会计电算化、大数据以及网络技术发展迅猛,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掌握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而且要应用现代审计技术和方法。从目前情况来看,审计人员运用常规的检查、查询、监盘等方法较多,运用计算机审计较少,使用数据库技术进行分析、能够开展信息系统审计的比率就更低了。
三、审计职业化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1.完善审计人员选拔任用机制
严格准入门槛,建立公开、公平、公正、透明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对新进人员严格实行“逢进必考”制度,让真正有能力、有水平的人通过竞争上岗,杜绝“讲关系”,“开后门”的进人现象。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建立“四德”考察评价机制,采取组织考察与社会评价相结合的办法,从“政治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四个方面对预进人员进行考察,优先选入思想作风过硬、工作能力扎实的人员。
2.强化提升审计人员专业技术能力
完善审计人员培训制度,把培训作为提升审计人员能力的重要手段。建立审计职业培训制度,要以发展的眼光审视国家审计的发展趋势,分析现有审计人员的素质状况,有针对性地提出培训计划、培训科目、培训方案和培训目标。审计职业培训制度是伴随审计人员职业生涯的常态化培训机制,旨在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理论水平、实践经验和业务技能。审计职业培训,要侧重更新知识、提高能力的在职培训和专门的业务培训,着力培养一批查核问题的能手、分析研究的高手、计算机应用的强手、精通管理的行家里手;采用讲授式、研究式、实习式、互动式等多元化教学法开展专题培训和审计业务经验交流,增强培训的实用性。 3、加强作风建设,提高职业素养
加强审计人员工作作风建设,把治理“庸懒散”、戒除“骄娇暮”作为强化作风建设的突破口。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是无价的精神财富,它帮助审计人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荣辱观、职业观,引导审计人员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提升审计人员的职业责任感,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实行审计项目负责制,规定具体项目负责人、主审及一般审计人员的相关责任。只有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信念和职业道德习惯,审计人员才能够忠实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解决实际问题,审计机关才能建设一支素质过硬、清正廉洁的审计人员队伍,从而树立审计人员高效、廉洁的良好形象。
4.建立健全干部考核制度,调动审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推行履职尽责清单管理,促进干部干实事、出实绩。年初,审计干部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制定一份个人项目清单计划,每月针对项目清单计划罗列该月工作完成的情况,开展干部积分制管理,坚持“分类量化、责任到人、实时考核、注重实绩”的原则,将各项工作指标细化、量化,一月一督查、年终大总结。对遵章守纪、工作突出的人员给予政治、物质、精神上奖励;对作风散漫、工作不力的人员给予告诫、扣除考核奖、免职等处理。
5.健全审计职业保障机制,保障审计人员独立开展工作
实行审计机关垂管制度,让基层审计机关人员选任、机构编制、经费保障由如今的地方政府管理过度到上级审计机关统筹管理,出台保护审计人员独立执法的相关制度,对干预审计执法的社会团体、行政机关及个人严肃追究责任。
四、结论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往的审计工作在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難以适应新形势,因此加强审计职业化建设成为现阶段审计工作重要的一环,然而在审计人员选拔任用,晋升管理,业务技能上还存在很多的不足,解决上述问题成为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需要探索更多更好的方法来解决审计职业化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1] 李先秋.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初探.审计月刊,2015(3).
[2] 李爱娟.审计队伍职业化实现路径的思考.《中国审计》2016.11.
[3] 王鲁平.国家审计职业化及管理对策[J],审计研究,2013(2).
【关键词】 新形势 审计职业化 建设
2014年10月,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 要着力提高审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提升审计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专业能力。2015年12月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相关配套文件,其中三项重点任务之一就是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提出要根据审计职业特点,建立分类科学、权责一致的审计人员管理制度和职业保障机制,实行审计专业技术资格制度,完善审计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努力建设一支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作风过硬的审计队伍。
一、审计职业化的内涵
要认识审计职业化,首先应理清职业化的基本涵义。职业化这一概念虽然很早被提出,在理论界也有所研讨,但至今还没有一个全面完整的解释,学术领域对职业化的研究涉及众多对象,因而对职业化的含义也就产生多种理解。根据字面意义理解,“职业”指的是工作岗位、“化”指的是动态发展,职业化就是指专门从事某种职业的人们逐步形成独特的职业意识、知识、技能、行为及其道德准则的过程。简单的讲,职业化就是一种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审计职业化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结合“职业化”概念的理解,笔者认为,所谓“审计职业化”,就是审计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即国家以制度的形式,规范审计人员的职业责任、职业意识、职业技能、职业标准、职业道德和职业地位。审计职业化的基本内涵,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特有的审计职业状态。包括审计职业专门的知识结构、特殊的技能方法、特定的社会地位、独特的思维模式等;二是完备的职业制度体系。包括职业准入制度、资格考试制度、职业等级制度、职业准则制度、绩效考评制度、监督与责任制度、职业激励制度、职业教育制度、职业道德制度等。
二、审计职业化现状及存在问题
1.审计工作人员晋升存在管理上的弊端
审计机关受各级政府领导,属于政府职能部门,其在经费、人员选用和提拔上,受限于地方政府,难以推行自上而下的职业化建设。例如在审计人员进入机制上,省直和市机关是参加公务员省考招聘,区、县机关则是参加当地区、县政府事业招聘。因此,在公务员管理模式下,不仅不能体现审计的职业特征,还缺少专业激励、约束和监督机制。审计机关有行政、事业两种编制,一般都是按照公务员管理,在公务员职位分类没有得到很好落实的现实情况下,审计人员实质上是按照综合类管理的。审计人员级别、升迁、待遇、离退上与公务员无差别,受到公务员行政职务晋升和职数限定的严格约束,优秀的审计业务人员不一定能得到职务晋升。行政化的管理序列,忽视了业务技能方面的成绩,影响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审计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审计体制的不健全主要体现在审计主体的职权和职级与审计履行的职责不匹配,职权和职级问题,是审计体制的核心问题。我国宪法规定,由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分别设立审计机关,这就造成审计机关的层级与政府其他部门单位相平行,直接导致下级审计上级、同级审计同级的尴尬局面,从而对审计的独立性有很大的冲击。行政型审计体制是基本符合我国国情特点的现行审计体制,但随着新常态时代的到来,现行审计体制的设置缺陷愈益显现,这种缺陷一定程度影响和阻碍了审计应有功能的发挥,也使我们审计职业化建设陷入一定的困境中。
3.审计工作人员专业技能有待进一步提升
现代审计需要复合型高技能人才,需要审计人员在学习审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去学习法学、金融学、建筑学、计算机技术等知识来提高审计工作质量与效率,要求审计人员要做“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现有审计人员所学专业多为财务会计类,对公共财政、金融、基建等现代审计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了解不深,但在实际的工作当中,还需要工程评估方面、资源环境保护方面以及了解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人才,对绩效审计、资源环境审计、专项審计调查等含金量较高的审计项目不能很好地开展。新常态下,审计环境进一步发展变化,会计电算化、大数据以及网络技术发展迅猛,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掌握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而且要应用现代审计技术和方法。从目前情况来看,审计人员运用常规的检查、查询、监盘等方法较多,运用计算机审计较少,使用数据库技术进行分析、能够开展信息系统审计的比率就更低了。
三、审计职业化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1.完善审计人员选拔任用机制
严格准入门槛,建立公开、公平、公正、透明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对新进人员严格实行“逢进必考”制度,让真正有能力、有水平的人通过竞争上岗,杜绝“讲关系”,“开后门”的进人现象。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建立“四德”考察评价机制,采取组织考察与社会评价相结合的办法,从“政治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四个方面对预进人员进行考察,优先选入思想作风过硬、工作能力扎实的人员。
2.强化提升审计人员专业技术能力
完善审计人员培训制度,把培训作为提升审计人员能力的重要手段。建立审计职业培训制度,要以发展的眼光审视国家审计的发展趋势,分析现有审计人员的素质状况,有针对性地提出培训计划、培训科目、培训方案和培训目标。审计职业培训制度是伴随审计人员职业生涯的常态化培训机制,旨在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理论水平、实践经验和业务技能。审计职业培训,要侧重更新知识、提高能力的在职培训和专门的业务培训,着力培养一批查核问题的能手、分析研究的高手、计算机应用的强手、精通管理的行家里手;采用讲授式、研究式、实习式、互动式等多元化教学法开展专题培训和审计业务经验交流,增强培训的实用性。 3、加强作风建设,提高职业素养
加强审计人员工作作风建设,把治理“庸懒散”、戒除“骄娇暮”作为强化作风建设的突破口。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是无价的精神财富,它帮助审计人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荣辱观、职业观,引导审计人员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提升审计人员的职业责任感,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实行审计项目负责制,规定具体项目负责人、主审及一般审计人员的相关责任。只有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信念和职业道德习惯,审计人员才能够忠实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解决实际问题,审计机关才能建设一支素质过硬、清正廉洁的审计人员队伍,从而树立审计人员高效、廉洁的良好形象。
4.建立健全干部考核制度,调动审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推行履职尽责清单管理,促进干部干实事、出实绩。年初,审计干部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制定一份个人项目清单计划,每月针对项目清单计划罗列该月工作完成的情况,开展干部积分制管理,坚持“分类量化、责任到人、实时考核、注重实绩”的原则,将各项工作指标细化、量化,一月一督查、年终大总结。对遵章守纪、工作突出的人员给予政治、物质、精神上奖励;对作风散漫、工作不力的人员给予告诫、扣除考核奖、免职等处理。
5.健全审计职业保障机制,保障审计人员独立开展工作
实行审计机关垂管制度,让基层审计机关人员选任、机构编制、经费保障由如今的地方政府管理过度到上级审计机关统筹管理,出台保护审计人员独立执法的相关制度,对干预审计执法的社会团体、行政机关及个人严肃追究责任。
四、结论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往的审计工作在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難以适应新形势,因此加强审计职业化建设成为现阶段审计工作重要的一环,然而在审计人员选拔任用,晋升管理,业务技能上还存在很多的不足,解决上述问题成为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需要探索更多更好的方法来解决审计职业化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1] 李先秋.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初探.审计月刊,2015(3).
[2] 李爱娟.审计队伍职业化实现路径的思考.《中国审计》2016.11.
[3] 王鲁平.国家审计职业化及管理对策[J],审计研究,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