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笔者多年从事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深感学生对于写作的无趣,有的甚至是畏惧。造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有三:
一是学生无写作习惯。学生的写作兴趣须从小激发,写作能力也必须循序渐进地培养,在小学阶段,教师和家长往往忽视了这一点,因此到了中学,让他完成500字左右。甚至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难度很大。
二是学生缺少写作素材。素材需要积累,途径有二:第一。让学生从生活中积累,做生活的有心人;第二,通过阅读积累素材。筆者认为读与写二者是不分家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而农村中学的学生。家长基本上很少会为其买教辅资料以外的课外书籍,更别说让自己的孩子泡书市了,阅读面非常窄,要做到下笔时文思如泉涌恐怕就难了。
三是课堂教学艺术欠缺。农村中学的作文课,有一部分就是教师大笔一挥,写下作文题,学生铺纸、咬笔尖、摸脑勺,学生思维没有被激活,无写作欲,只好挤牙膏般生拼硬凑,完成的文章教师看了也头痛。
二
针对以上三个方面的原因,笔者选择可操作性最强的第三个方面。谈谈笔者在作文课教学中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的。
1 情境激趣法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农村的中学生没有广泛的阅读面,但他们一样有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因此,笔者给学生布置的每一道作文题都从生活中提取,从而让学生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教师要让学生从生活中汲取写作的养料,就必须引导他们做生活的有心人,教师最好能在这方面率先示范。2008年暑假期间,奥运会在中国成功举办,国人无不为之欢欣鼓舞,赛场上一个个精彩感人的瞬间一定在每个人的记忆宝库中闪光。因此,开学后,笔者的第一节作文课便是以“奥运记忆”为话题。在作文课上,笔者向同学们谈了奥运会期间印象最深刻的事情,当说到在这期间自己四岁的小孩子竟然学会了唱国歌一事时,同学们听了很受感动。随后,同学们都踊跃地谈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有的谈到了男子体操队的忍辱负重,有的谈到了刘翔退赛的遗憾。有的谈到了“泳坛飞鱼”的神勇……在这种情况下让学生写作,写作已不再是负担,而是化为一种急于表达、交流的欲望。
2 想象激趣法
创作离不开想象,想象须扎根于生活的土壤。平常教师讲让学生打开想象的翅膀,就必须给学生设置一个平台,让他们借着这股力量。在思维的广袤空间里邀游,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反之,不是想象不出来,就是漫无边际的空想。
有一年六月份,即将毕业的学生送给笔者一束栀子花,笔者高兴地把它养在了办公室的一个玻璃罐内。但漫长的两个月的暑假,笔者把它遗忘了,等到重返办公室,笔者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玻璃罐内只剩下一丁点儿水了,但栀子花的叶子依旧绿着,绿得很,它竟长出了长长的根须,为了吮吸生命之水,栀子花竭尽全力伸展着自己的根须。在作文课上,笔者把玻璃罐摆在了讲桌上,学生先是诧异,听笔者讲完它的故事,学生也被震撼了,于是,笔者适时地引导学生想象:在这漫长的两个月时间里,栀子花是怎么熬过来的呢?它是如何想的呢?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趣,那次的作文题就是《一株栀子花的诉说》。
3 赏识激趣法
无论干什么事情,有成功的体验兴趣才会浓,写作亦如此。教师要采取赏识教育法,让学生感受到写作的成功。笔者平常检查学生的作文,都是抱着欣赏的心态,每一篇作文不一定给出一个明确的分数,但笔者一定会找出几处写得好的句子或段落。到下次作文讲评时让他自己读出来供大家欣赏,即便是平常写作功底较差的学生,也能体验到写作的乐趣。有一次,笔者布置了一个半命题作文《……你误会了我》,学生写作兴趣很浓。班上有一位学生,平常写作对他是个难题,在这次作文中,他叙述了爸爸对自己的一次误会,他在文中写道:“消失了,阳光从我的世界消失了。我每天机械地做着已经机械的事情。和平时没什么不同。只是一个人的时候,我一定会合上厚厚的窗帘,拒绝阳光的到来……”当笔者把他的此次作文,当作范文在全班诵读时,笔者觉察到他眼眶湿润了,那是一种因被赏识而获得的幸福体验。这样一来,同学们对写作的兴趣越来越浓,他们都等着每周作文课的到来。都等着作文本发下来的那一刻。
笔者始终认为,作文是一种交流的方式,当学生内心有了表达、倾诉的冲动,写作就成了一件自然快乐的事情,因此,让学生心里萌生写作的冲动就是作文教学的核心。
笔者多年从事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深感学生对于写作的无趣,有的甚至是畏惧。造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有三:
一是学生无写作习惯。学生的写作兴趣须从小激发,写作能力也必须循序渐进地培养,在小学阶段,教师和家长往往忽视了这一点,因此到了中学,让他完成500字左右。甚至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难度很大。
二是学生缺少写作素材。素材需要积累,途径有二:第一。让学生从生活中积累,做生活的有心人;第二,通过阅读积累素材。筆者认为读与写二者是不分家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而农村中学的学生。家长基本上很少会为其买教辅资料以外的课外书籍,更别说让自己的孩子泡书市了,阅读面非常窄,要做到下笔时文思如泉涌恐怕就难了。
三是课堂教学艺术欠缺。农村中学的作文课,有一部分就是教师大笔一挥,写下作文题,学生铺纸、咬笔尖、摸脑勺,学生思维没有被激活,无写作欲,只好挤牙膏般生拼硬凑,完成的文章教师看了也头痛。
二
针对以上三个方面的原因,笔者选择可操作性最强的第三个方面。谈谈笔者在作文课教学中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的。
1 情境激趣法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农村的中学生没有广泛的阅读面,但他们一样有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因此,笔者给学生布置的每一道作文题都从生活中提取,从而让学生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教师要让学生从生活中汲取写作的养料,就必须引导他们做生活的有心人,教师最好能在这方面率先示范。2008年暑假期间,奥运会在中国成功举办,国人无不为之欢欣鼓舞,赛场上一个个精彩感人的瞬间一定在每个人的记忆宝库中闪光。因此,开学后,笔者的第一节作文课便是以“奥运记忆”为话题。在作文课上,笔者向同学们谈了奥运会期间印象最深刻的事情,当说到在这期间自己四岁的小孩子竟然学会了唱国歌一事时,同学们听了很受感动。随后,同学们都踊跃地谈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有的谈到了男子体操队的忍辱负重,有的谈到了刘翔退赛的遗憾。有的谈到了“泳坛飞鱼”的神勇……在这种情况下让学生写作,写作已不再是负担,而是化为一种急于表达、交流的欲望。
2 想象激趣法
创作离不开想象,想象须扎根于生活的土壤。平常教师讲让学生打开想象的翅膀,就必须给学生设置一个平台,让他们借着这股力量。在思维的广袤空间里邀游,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反之,不是想象不出来,就是漫无边际的空想。
有一年六月份,即将毕业的学生送给笔者一束栀子花,笔者高兴地把它养在了办公室的一个玻璃罐内。但漫长的两个月的暑假,笔者把它遗忘了,等到重返办公室,笔者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玻璃罐内只剩下一丁点儿水了,但栀子花的叶子依旧绿着,绿得很,它竟长出了长长的根须,为了吮吸生命之水,栀子花竭尽全力伸展着自己的根须。在作文课上,笔者把玻璃罐摆在了讲桌上,学生先是诧异,听笔者讲完它的故事,学生也被震撼了,于是,笔者适时地引导学生想象:在这漫长的两个月时间里,栀子花是怎么熬过来的呢?它是如何想的呢?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趣,那次的作文题就是《一株栀子花的诉说》。
3 赏识激趣法
无论干什么事情,有成功的体验兴趣才会浓,写作亦如此。教师要采取赏识教育法,让学生感受到写作的成功。笔者平常检查学生的作文,都是抱着欣赏的心态,每一篇作文不一定给出一个明确的分数,但笔者一定会找出几处写得好的句子或段落。到下次作文讲评时让他自己读出来供大家欣赏,即便是平常写作功底较差的学生,也能体验到写作的乐趣。有一次,笔者布置了一个半命题作文《……你误会了我》,学生写作兴趣很浓。班上有一位学生,平常写作对他是个难题,在这次作文中,他叙述了爸爸对自己的一次误会,他在文中写道:“消失了,阳光从我的世界消失了。我每天机械地做着已经机械的事情。和平时没什么不同。只是一个人的时候,我一定会合上厚厚的窗帘,拒绝阳光的到来……”当笔者把他的此次作文,当作范文在全班诵读时,笔者觉察到他眼眶湿润了,那是一种因被赏识而获得的幸福体验。这样一来,同学们对写作的兴趣越来越浓,他们都等着每周作文课的到来。都等着作文本发下来的那一刻。
笔者始终认为,作文是一种交流的方式,当学生内心有了表达、倾诉的冲动,写作就成了一件自然快乐的事情,因此,让学生心里萌生写作的冲动就是作文教学的核心。